鹹海岸上土壤微生物與植物內生菌對土壤地球化學響應差異及原因

2021-01-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研究湖域退縮與湖水鹹化對鹹海湖岸生態組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有助於解釋湖岸生態組與環境條件間的相互作用。伴隨鹹海湖面退縮,乾涸的湖床出露地表,被逐漸風化為土壤,形成廣泛的現代環境參數梯度(如鹽度),鹹海是研究湖岸生態組響應湖域退縮的理想場所。目前,對於湖泊持續乾涸導致岸上土壤中微生物如何隨土壤地球化學和礦物學演化而變化的研究較為有限。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極端環境微生物研究團隊研究員蔣宏忱、副研究員李麗、研究員李文均,與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教授Dilfuza Egamberdieva,在鹹海海岸採集不同出露時間(1970年至2018年)區域中的土壤/沉積物樣品與各土壤區內優勢植物體(地上部分)樣品,對土壤進行地球化學和礦物組成分析,發現岸上土壤中的總可溶性鹽(TSS:0.4-0.5 g/L至71.3 g/L)和蒸發巖礦物(如石膏、石鹽)從遠岸到近岸逐漸增加;採用Illumina測序技術,分析土壤與優勢植物地上組織中的細菌和古菌群落構成,發現土壤中微生物多樣性隨可溶性鹽分的增加而降低,樣品間微生物群落的差異性與石膏和方解石礦物含量呈正相關;在所測環境變量中,礦物對所觀察到的微生物變異貢獻最大(如圖)。相比而言,優勢植物地上組織中的內生微生物群落與所測土壤地化變量無關,表明它們對土壤地球化學和礦物學變化的響應不同於對應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該研究有助於了解鹹海岸上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持續乾旱引起的水位降低的響應,並為評估環境變化給湖岸生態組的影響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相關研究成果以Onshore soil microbes and endophyte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nges in the Aral Sea為題,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鹹海岸邊土壤地化與根際微生物/植物內生菌多樣性相關性及土壤微生物的控制因素貢獻

相關焦點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點擊上方「生態學者」一鍵關注  Introduction  氣候變化引起的降水變化將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生長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生態系統過程有機碳的濃度主要受植物碳輸入和損失之間的平衡控制,而降水操縱實驗中的這種複雜聯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生物酶活性的影響。微生物對有機碳的分解主要是通過產生降解碳的胞外酶(EEAs)來實現。微生物酶被認為是有機碳分解的最直接因素和限速步驟。
  • 植物所闡明凍土融化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及其途徑
    作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引擎,土壤微生物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凍土融化導致長期封存在凍土中的有機碳被微生物分解、釋放在大氣中,進而形成對氣候變暖的正反饋。因此,闡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對於準確預測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反饋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樹木微生物可幫助作物從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磷元素
    但不幸的是,它可能會被 「鎖」在土壤中,從而無法為農作物所用。然而事實證明,加入一種微生物就能「解鎖」它。 當把磷作為肥料的一部分施用於作物時,磷往往會與土壤中已有的礦物質發生反應,與它們形成化學複合物。這些複合物不能被植物的根部吸收,所以磷只是停留在土壤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民往往會在田地裡施用過量的化肥。這樣做不僅成本高,而且很多化肥最終會流向周圍的水道,汙染水道。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但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個體十分小,其死亡後的殘留物常常被忽略。古詩言: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麼微生物死亡後的殘留物是否也對土壤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呢?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自荷蘭人安東尼·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後,人類正式開啟了探索微生物奧秘的徵程。土壤是個巨大的微生物庫,據估算每克土壤中約有108-109個細菌、105-108個放線菌、105-106個真菌以及其他多種微生物(圖1)。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
  • SEL專題徵稿:「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資訊
    導  讀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在有機物分解、營養物質循環、植物生長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與幸福。隨著微生物組學、生物信息學等技術的發展,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組成、多樣性、時空分布及其生態功能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值此契機,本刊擬出版「土壤微生物生態學」專題。
  • 土壤微生物群組
    土壤微生物組的功能與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如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和醫藥衛生等)密切相關。(1)土壤微生物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分解者,具有多重生態與環境功能。首先微生物是土壤-植物系統中生源要素遷移轉化的引擎,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與積累,氮素轉化(包括生物固氮)等過程無不與微生物的活動密切相關。
  • JHM | 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釩:來源、命運、毒性和生物修復
    由於釩礦物活動的增加,土壤釩汙染已經受到大量的關注。釩具有多種價態,分別為+2、+3、+4和+5,土壤環境中釩主要以+4 和+5 價態存在。同時,釩的遷移性和毒性與其價態有較大的關係,其中,釩(+5)具有最強的遷移性和毒性。釩的地球化學行為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影響,因而產生不同的活性和生物效應。一般而言,低濃度的釩能夠促進植物生長,然而,高濃度的釩對植物、動物及人類均將產生毒害作用。
  • 研究人員闡明凍土融化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及其途徑
    作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引擎,土壤微生物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凍土融化導致長期封存在凍土中的有機碳被微生物分解、釋放在大氣中,進而形成對氣候變暖的正反饋。因此,闡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對於準確預測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反饋關係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關注活動層厚度增加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較少研究劇烈的凍土融化形式,如熱融塌陷等發生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 細說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據統計,世界上約有35萬種植物生長在土壤當中。同時,土壤還具備了各種微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水分、空氣、酸鹼度、滲透壓和溫度等條件,為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可以說,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是最豐富的菌種資源庫。1克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1畝地耕層土壤中的微生物重量可達幾百斤到上千斤。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環境變化正在改變生物多樣性的分布,而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又是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關鍵驅動因素。從歷史上看,生物地理學通過分類學的視角來看待生物多樣性,主要解決物種分布問題。然而,關注特性——尤其是那些涉及生態系統過程的特性——可能提供生物多樣性模式和生物地球化學之間更清晰的聯繫。這些概念尤其與微生物有關。微生物催化主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因為他們的絕對豐度佔有大量的元素物質。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因此,探討土壤細菌和植物群落對氮沉降響應的異同及互作機制,對預測未來氮富集背景下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
    通過野外和室內模擬氮沉降等手段,當前研究對氮沉降增加後陸地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變化有了一定認識。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測序技術和儀器的不斷發展,測定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變得更加高效、經濟,為在全球範圍內研究氮沉降對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可能性。
  • 土壤食物網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在公開發行的生態學期刊上發表的關於全球變化的文章中,只有不到3%的文章聚焦全球變化對土壤生物或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Wardle,2002)。因此,土壤食物網中各生物類群以及土壤生態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反饋可能是全球變化研究中重要的不確定因素(Bardgett et al.,2008)。
  • 趙吉——內蒙古大學——環境微生物學、土壤生態學、環境地球化學
    、環境地球化學 聯繫方式 E-Mail:       電話:       郵編: 0 地址: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後Singh Ashutosh Kumar團隊測定了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壤微生物指數隨土地利用變化(自然林、輪歇地、農田)、季節更替、土壤資源(C、N、P)可利用性的響應特徵。相關成果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IF=4.49)。
  • 解析土壤微生物組的複雜性
    不同土壤生境僅相距微米至毫米距離,但它們在非生物特性、微生物豐度、微生物活性速率以及微生物群落組成上有巨大差異。部分微生物組的組成變化可以歸因於土壤環境的空間變異性和採樣點的具體特性。這些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取決於所研究的微生物類群,選擇的土壤樣品以及所使用的實驗方法。由於以上這些原因,關於這個話題的文獻可能會令人困惑,因為在決定土壤微生物組結構的眾多因素中,沒有單一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始終是最重要的。同樣地,沒有單一因素能夠始終解釋植物和動物群落在全球、區域和局部尺度上的變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