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M | 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釩:來源、命運、毒性和生物修復

2021-02-28 農環視界

圖文摘要

釩是一種重要的金屬元素,廣泛應用於機械製造、汽車、航天、鐵路、橋梁等領域,同時,也是非常寶貴的戰略性資源。由於釩礦物活動的增加,土壤釩汙染已經受到大量的關注。釩具有多種價態,分別為+2、+3、+4和+5,土壤環境中釩主要以+4 和+5 價態存在。同時,釩的遷移性和毒性與其價態有較大的關係,其中,釩(+5)具有最強的遷移性和毒性。釩的地球化學行為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影響,因而產生不同的活性和生物效應。一般而言,低濃度的釩能夠促進植物生長,然而,高濃度的釩對植物、動物及人類均將產生毒害作用。同時,不同的植物對釩有不同的耐性,其自身解毒機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綜合了解釩的地球化學行為、釩在土壤-植物體系的轉運、釩對植物毒性及相關解毒機理,對釩汙染土壤的風險評估及生物修復具有較大的意義。

圖1.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釩

近日,蘭州大學和四川大學合作團隊在國際環境科學領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上發表了題為「Vanadium in Soil-Plant System: Source, Fate, Toxicity, and Bioremediation」 的研究綜述,其對釩在土壤-植物體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學行為進行了詳細闡述,為釩汙染土壤生物修復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潛在的新思路。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劉金榮教授和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的楊金燕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本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甘肅省重點研發計劃、甘肅省引導科技創新發展專項、成都市科技項目等資助,蘭州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圖2 釩脅迫下活性氧的產生、過氧化傷害及抗氧化酶系統的響應

文章指出,釩在土壤中主要以殘渣態為主,同時,其化學形態容易受土壤環境條件的影響,包括氧化還原電位、土壤pH、有機質和微生物。釩主要積累在植物根部,僅有極少部分被轉運至地上部。然而,狗尾草和青刀豆能轉運大量的釩至地上部。此外,由於釩酸鹽與磷酸鹽有相似的電荷和結構,因而其能通過磷吸收系統進入植物體內。當低劑量的釩進入植物體內後,其利於植物生長和發育,但過量釩進入後,則會對植物產生毒性效應。這可能導致植物萌芽率降低,根部和地上部生物量減少,以及植物光合作用與營養元素吸收受到抑制。此外,高劑量的釩也能誘導植物體內產生過量的活性氧,進而導致植物營養失衡,電子傳遞系統受限,脂質過氧化,甚至細胞死亡。為了清除過量的活性氧和提升釩耐性,植物已經發展了一系列防禦措施,如與配體螯合、固定釩於細胞壁和液泡以及抗氧化酶系統。然而,釩的植物毒性及解毒相關機理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仍較為匱乏,仍是很大的挑戰。同時,探索釩在植物-土壤體系中吸收轉運過程的關鍵分子機理是未來重要的研究目標。文章進一步分析了植物和微生物修復釩汙染土壤相關措施,並且指出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釩汙染土壤具有較大的前景。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4200

相關焦點

  • 土壤中汞的來源及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概述
    摘要:介紹了土壤中汞的來源,綜述了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包括2種常用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熱解析修復技術,3種新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納米修復技術。最後對土壤汞汙染及其修復技術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現狀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油氣田開發過程中的油井洩漏、原油管線以及儲油罐洩漏、海洋溢油等造成石油類物質落於地面土壤之上,造成土壤汙染,特別是海洋溢油,對海岸線和海洋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關於洩漏石油毒性尤其是對土壤環境的汙染,一直是眾多研究團隊關注的焦點。
  • 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
    同時,土壤中還生存著豐富的小型動物種群,如線蟲綱、彈尾類、稗蟎屬、蜈蚣目、蜘蛛目、土蜂科等,均對土壤中的汙染農藥有一定的吸收和富集作用,可以從土壤中帶走部分農藥。二、植物修復技術由於人們擔心工廠化生產微生物的安全性和應用到環境中再次引起另一種形式的汙染,一種人們普遍能夠接受的、更加安全可靠的生物修複方法——植物修復技術已成為研究的熱點。
  • 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之鉻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鉻汙染來源及危害鉻及其化合物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是冶金工業、金屬加工電鍍、製革、油漆、顏料、印染、製藥、照相製版等行業必不可少的原料。六價鉻多溶於水中,主要以HCrO4-和 CrO42-兩種形態存在,其化學活性大,毒性強,是造成地下水汙染的主要汙染物,在工業廢水中,主要以六價鉻的形態存在。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生物投加法主要包括高效微生物、固定化微生物及植物-微生物的投加等方法;生物刺激法主要包括營養物質、生物表面活性劑、共代謝生長基質、電子受體的投加等方法。系統分析了各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的作用機理及研究、應用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動-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微生物燃料電池-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及固定化材料納米粒子的應用是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未來的研究方向。
  • 泰安疑似汙染地塊土壤修復示範試驗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示
    三、擬採購的貨物或者服務的說明:本項目就肥城市焦化廠原址作為土壤汙染生物修復樣板基地,經過初步調研,採用基於功能性微生物組技術的有害有機物和/或重金屬汙染基質的場地特異性「生態堆TM」修復系統。該系統是一種綠色低碳的多功能生態修復系統:包括自然衰減、`生物強化技術、植物與根際修復集與一體化的經濟型生物修復技術。被修復後的土壤可在當年恢復種植能力,達到國家土壤耕地的標準,生態堆上可以種植實現植物降解的能源植物,產生二次經濟價值,提升當地企業及政府的社會形象,實現環境治理和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雙重效益。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文章指出,農用地膜破碎、有機肥施用、汙水灌溉、汙泥農用、大氣沉降以及地表徑流等已成為土壤中微塑料的來源,可能導致土壤—食用性作物中微塑料積累和影響土壤生物行為。文章認為,對於進入土壤中的微塑料的存在形態、遷移、降解及其環境風險,在動植物中的積累及其生物生態、食物鏈的風險,進而對人體健康的風險等都還缺乏研究與了解;對如何加強土壤微塑料汙染防控和修復,也缺乏探討與意識。
  • 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及其治理進展
    2 重金屬汙染的特點2.1重金屬汙染的特點重金屬產生毒性的濃度範圍較低;一般情況下,重金屬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只能發生形態的轉化;毒性與存在的形態和價態有關;重金屬汙染多為複合汙染,來源較為複雜,常以無機和有機混合物的形式進入環境,
  • 如何用植物實現鉛汙染土壤的修復,有哪些合適的植物可以選擇?
    本文主要闡述土壤鉛汙染修復技術發展現狀,列舉國內外在工程應用層面對鉛汙染土壤有修復能力的植物,討論了工程應用性植物修復鉛汙染土壤機制,篩選出具有工程應用潛力的植物,可分為鉛地上部富集型、鉛根部囤積型、鉛規避型、鉛指示型4類植物類型,以期為我國預防和治理土壤鉛汙染提供參考。在中國,土壤汙染主要類型是重金屬汙染。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修復技術中的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是一種利用土著微生物或人工馴化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在適宜環境條件下,通過自身的代謝作用,降低土壤中有害汙染物活性或降解成無害物質的修復技術。相較於化學修復技術和物理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應用成本較低,對土壤肥力和代謝活性負面影響小,可以避免因汙染物轉移而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產生影響。
  • 某重金屬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案例分享
    某重金屬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案例分享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按照汙染物的性質,可將土壤汙染物分為無機汙染物和有機汙染物兩大類,而重金屬汙染則在無機汙染中佔據了較大的比重,出現頻率較高。重金屬汙染對包括土壤環境在內的陸地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蓄積毒性,可以通過植物吸收、生物累積和和生物放大作用對人體和動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前景
    2 修復汙染土壤的應用進展土壤汙染按汙染類型可分為有機汙染、重金屬汙染、非重金屬無機汙染3種汙染類型。傳統的土壤汙染修複方法以物理、化學修複方法為主, 如換土法、熱處理法、電動修復法、淋溶法等。新型的修復技術則以新型納米材料和超富集植物、微生物修復為主。近年來, MFCs也逐漸從汙水、垃圾治理轉向汙染土壤和沉積物的治理。
  • 電動力學輔助植物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特徵機制與機遇
    電動力學輔助植物修復(EKAPR)致力於彌補電動力學和植物修復各自劣勢,協同發揮二者優勢,解決電動力學無法徹底清除土壤重金屬和植物修復緩慢、作用範圍有限等突出問題。本文通過分層總結,歸納了電動力學輔助植物修復重金屬的研究現狀、影響類型與作用特徵、相互作用關係及強化修復機制等。
  • 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3 技術介紹3.1 原理利用植物進行提取、根際濾除、揮發和固定等方式移除﹑轉變和破壞土壤中的汙染物質,使汙染土壤恢復其正常功能。目前國內外對植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多數側重於重金屬元素,因此狹義的植物修復技術主要指利用植物清除汙染土壤中的重金屬。
  • 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二次汙染與防治
    本文通 過分析國內外使用頻率較高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技術,對二次汙染主要來源進行分析,並探討防治措 施,能夠為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二次汙染防治提 供參考。1. 3 超積累植物修復超積累植物是指能夠超量積累重金屬的植物, 一般認為其地上部分或葉片內某種重金屬含量超過 該重金屬在一般植物體內的 100 倍。常見的超積累 植物有蜈蚣草、擬南芥菜、東南景天等。超積累植物 的修復機制主要有:①螯合作用;②離子區隔化作 用;③細胞修復機制;④生物轉化等。
  • 基於鎘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實踐中一些問題的淺談
    目前我國在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研究方面十分重視,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時,快速的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持續造成我國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汙染,基於健康環境的社會需求成為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動力。重金屬汙染農田土壤的修復主要原理為將重金屬總量削減或改變其在土壤中的賦存形態,降低其遷移性和生物有效性。
  • 納米零價鐵在汙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展望
    納米零價鐵被廣泛用來處理廢水和土壤中的有機滷化物、無機鹽和重金屬。王新新等採用納米零價鐵粉修復底泥中的Cr(Ⅵ)汙染,研究結果表明納米零價鐵粉修復對底泥Cr(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添加相當於底泥乾重量1%的納米零價鐵粉在16 d內對底泥30~100 mg·kg -1的Cr(Ⅵ)的去除率均高於99.7%。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按照汙染物性質,土壤複合汙染分為有機複合汙染、無機複合汙染和無機–有機複合汙染。根據土壤中汙染物來源,土壤複合汙染分為同源複合汙染和異源複合汙染。與水土汙染相比,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與滯後性,因此被稱為「看不見的汙染」。土壤具有汙染物的源與匯功能,包含大氣汙染和水汙染在內的所有汙染的90%最終都要進入土壤,因此,土壤汙染是生態惡化的一個縮影。
  • 農業土壤中鉈的汙染及其利用生物炭的潛在修復
    農業土壤中鉈的汙染及其利用生物炭的潛在修復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鉈(TI)是一種分布較廣、毒性極高的有害重金屬,可通過土壤汙染沿食物鏈來威脅人類健康。利用生物炭修復農業土壤重金屬汙染具有巨大應用前景。本文總結了世界上土壤鉈汙染的來源、遷移轉化、水平、生物可利用性及其健康風險等信息,回顧了生物炭的製備技術、改性技術及其重金屬修復機理,比較了生物質、活性炭與生物炭等相關材料對土壤鉈汙染修復的性能與效益,在此基礎上預期生物炭修復鉈汙染的農業土壤將具有良好性能,呈現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