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鎘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實踐中一些問題的淺談

2021-01-08 北極星環保網
基於鎘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實踐中一些問題的淺談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文獻計量分析數據顯示,重金屬汙染修復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增勢較快,以WebofScience資料庫及中國知網的文獻資料為數據源,1998-2018年間,我國以1166篇英文發文量排名第一,且以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機構在該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1]。目前我國在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研究方面十分重視,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時,快速的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持續造成我國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汙染,基於健康環境的社會需求成為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動力。

重金屬汙染農田土壤的修復主要原理為將重金屬總量削減或改變其在土壤中的賦存形態,降低其遷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基於風險管控的鈍化修復技術是通過添加鈍化劑,經過吸附、沉澱、絡合、離子交換和氧化還原等一系列過程,降低重金屬汙染物的可遷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從而達到修複目的。該技術修復周期短、成本低、操作簡單易行,且修復效率高,廣泛應用於中輕度鎘汙染農田土壤的修復。但是,目前由於農田重金屬汙染土壤鈍化修復的技術標準、規範等管理文件的缺乏,農田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這裡將現有問題分為四類進行簡述和討論,即:基於農田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修復標準的缺失、農田土壤重金屬鎘浸出毒性評價方法的選取、實驗小試鈍化效果與規模化應用效果的差異、確定農田重金屬鎘修複目標值的方法和標準的缺失。

一、基於農田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修復標準的缺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出臺後,為保護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管控農田土壤汙染風險,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部於2018年6月籤發了《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這為我國當前唯一一個農田土壤修復相關的標準。此標準借鑑國外對汙染土壤風險管控思路,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針對pH、水旱田給出重金屬總量的篩選值和管制值,能科學合理指導農用地安全利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土壤中重金屬總量可以整體上反映土壤受汙染的程度,但是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決定著潛在環境風險。而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與土壤pH、氧化還原電位、陽離子交換量、有機質含量、土壤質地等參數密切相關。因此應增加基於土壤關鍵參數的重金屬有效態含量指標,加快相關標準、修復技術規範等文件的制修訂工作,不斷完善農用地土壤修復體系,切實指導農田土壤修復工作的開展。

二、農田土壤重金屬鎘浸出毒性評價方法的選取

綜合現有農田鎘汙染修復項目,目前項目中涉及到的評價方法(表1)主要包括水浸、酸浸以及不同的有效態鎘含量浸提方法。在修複方案設計中如果沒有充分考量土壤理化性質、浸出毒性評價方法的差異、種植作物類型等因素,選取的浸出評價方法的適宜性可能會較差。以河北某鎘汙染農田土為例,背景土總鎘含量為0.44 mg/kg,pH為6.45。由圖1可知,不同提取劑對有效態鎘的提取率明顯不同,對於pH略低(接近中性)的土壤,0.1 mol/L HCl浸提能力最強,浸提率達到95%;中性鹽浸提能力最弱,浸提率低於1%;DTPA浸提能力介於二者之間。由於浸提劑的浸提機制差異導致了浸提能力的差異,HCl主要用於酸性土壤中,浸提機制是依賴H+的置換作用;中性鹽(NH4OAc、CaCl2、NaNO3)其主要是通過提取劑及其從土壤膠體上交換出的H+(或Al3+)對土壤重金屬Cd的置換作用,以及提取劑陽離子本身對Cd2+的直接置換作用;絡合劑(DTPA)通過與土壤中金屬離子發生絡合作用而使重金屬穩定存在於提取液中。比較不同提取劑對重金屬的提取量與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量之間的相關性,可以反映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其中相關性較好的提取劑可以預測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量,從而更好表徵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所以針對不同的土壤應選擇合適的浸提劑以對修復效果有準確的評估,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圖1 不同浸提劑對河北某土壤有效態鎘含量的浸提率對比

三、實驗小試鈍化效果與規模化應用效果的差異

因養護條件對有效態鎘含量影響較大,為了使小試中所用鈍化材料同樣可以在現場達到一致的修復效果,所以在實驗室小試中,農田重金屬汙染土壤養護方式應該有別於場地土壤,應儘量地模擬作物生長條件,比如對水稻田的修復,應確保在加入鈍化劑後處於淹水條件,而對於玉米、小麥等旱田作物,則養護條件應設置為自然條件下開放養護。如圖2,以河北某鎘汙染土為例,P0為空白,P1-P4為不同鈍化劑添加,可看出密閉和開放養護下,土壤有效態鎘含量具有顯著差異,而對土壤pH影響較小。因此對於修復條件的設定,有必要充分調研並輔以合理的試驗設計進行效果驗證和條件優化,以促成土壤修復過程更為科學、嚴謹。


圖2 不同養護方式對河北某土壤有效態鎘含量及土壤pH的影響

四、確定農田重金屬鎘修複目標值的方法和標準的缺失

行業常見的農田重金屬修復項目修複目標的制定有以下幾種方式:重金屬有效態含量降低10%-50%不等;重金屬有效態含量降到一定絕對值;通過酸浸/水浸值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或《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等水質要求;作物籽粒中重金屬含量達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汙染物限量》(GB 2762-2017)和《糧食(含穀物、豆類、薯類)及製品中鉛、鎘、鉻、汞、硒、砷、銅、鋅等八種元素限量》(NY 861-2004)標準中對應的濃度限值要求等。這些修復工程通常存在只關注達到修複目標而忽視實際修復效果及對農作物的影響的現象,如雲南某地鎘汙染農田項目,其總鎘含量為14.5 mg/kg,0.1mol/L CaCl2溶液(固液比1:5)浸提有效態鎘含量為0.31 mg/kg,其修復要求為有效態鎘含量降低10%,即修復後有效態鎘含量低於0.279 mg/kg,而有研究以同一作物減產10%和20%為依據得出土壤有效態鎘(0.1 mol/L CaCl2)的植物毒害臨界值分別為0.15 mg/kg和0.32 mg/kg[2]。因此,此項目修復要求就很寬泛,即使達到修復要求,但其土壤中鎘的有效性還是很高,其對作物產生的危害仍然存在。且對於不同作物,其對重金屬富集能力也不相同,如對於小麥,研究得出小麥籽粒鎘富集係數平均在0.30,當土壤pH 7.02 時,土壤總鎘安全閾值約為0.49 mg/kg;在pH 7.05 時,土壤總鎘安全閾值約為0.4 mg/kg;在pH 7.5時,土壤總鎘安全閾值為1.02 mg/kg。

農田重金屬修復歸根結底是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所以有必要結合《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糧食(含穀物、豆類、薯類)及製品中鉛、鎘、鉻、汞、硒、砷、銅、鋅等八種元素限量》(NY861-2004)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汙染物限量》(GB2762-2017)這些標準中對於土壤或作物籽粒中重金屬含量限值,結合該土壤條件下作物對重金屬的富集情況,得出重金屬有效態的臨界值,從而確定重金屬的修複目標。

目前針對農田重金屬汙染的修復仍處於探索階段,需要根據農田生態系統特徵,從相關標準的完善和出臺、前期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與評估等方面建立更為精確的基於農產品和重金屬有效態的鈍化效果評估和驗收方法,這對於修復技術最佳參數選擇、技術應用及其推廣、修復項目和工程的驗收等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永紅, 靳少非. 基於CiteSpace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20, 39(03): 454-461.

2.丁楓華. 土壤中砷、鎘對作物的毒害效應及其臨界值研究[D]. 福建農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0.

原標題:基於鎘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實踐中一些問題的淺談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淺談我國土壤環境調查與修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淺談我國土壤環境調查與修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工作環節與主要待解決技術瓶頸和問題環境調查(1)根據用地性質實施分類管理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土壤質量評價技術規範均未正式頒布,且各地、各類型土壤中物質含量的
  • 我國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防治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華中酸雨區(以長沙、株洲,贛州和南昌為中心)酸雨頻率高達90%以上,這些地區也是近年來稻米Cd含量超標問題多發的主要區域之一。  提高氮肥利用率,科學施用土壤改良劑,加強作物致酸研究和控制氮、硫汙染物排放可助於緩解我國農田土壤酸化問題。
  • 河北省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規範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北極星節能環保網近日從河北省環保廳獲悉,河北省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規範已經正式印發,具體內容如下:前 言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河北省環境保護廳提出並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河北農業大學、石家莊市環境監測中心。
  • 今日科技話題: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納米「人造分子」、「雲雀」、鎘汙染農田修復、納米仿生機器人
    同時,團隊也將關注新材料的智能化響應問題,提升材料的可控性。「我們希望研究成果能為國內的新材料發展添磚加瓦。」聶志鴻說。——中國新聞網4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製出鎘汙染農田修復新配方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黃道友團隊通過研究高粱不同生育期施用易降解有機物對植株鎘積累的強化效應
  • 淺談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當前我國有20%左右的土壤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汙染。近些年來多家媒體持續報導重金屬汙染問題,使得社會對該問題持續保持較高的關注度,不可否認的是,土壤重金屬汙染也是目前我國十分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
  • 廣東成功研發土壤重金屬鈍化劑 或破解土壤鎘汙染
    原標題:廣東成功研發土壤重金屬鈍化劑 或破解土壤鎘汙染  科研人員選用鎘含量超標10倍以上土壤進行修復實驗,種植的6種水稻中,除了一種稻米鎘含量為0.28毫克/千克外,其他5種均低於國家食品衛生標準限量值0.2毫克/千克。   本報訊 (記者李妍 通訊員劉如春、趙秋香、謝苗)重金屬含量超標的「鎘米」令人膽戰心驚。
  • 有機物料對鎘汙染酸性土壤伴礦景天修復效率的影響
    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師範大學環境重金屬汙染機理及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2. 長沙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摘 要伴礦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是一種鎘/鋅(Cd/Zn)超積累植物,是Cd 汙染土壤吸取修復的理想植物。
  • 鈍化材料復配對鎘汙染土壤中鎘的固定效果
    關鍵詞:鈍化材料;Cd;正交試驗;生物有效性引言重金屬鎘(Cd)在土壤中具有穩定、易積累和不易消除的特點,可通過農業生產、工業活動、交通運輸、大氣沉降等途徑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汙染。全國土壤汙染調查結果顯示,Cd以7%的點位超標率佔據土壤汙染物首位,且我國土壤Cd汙染問題日益嚴重。Cd不僅影響植物生長,還會通過食物鏈對人類生命活動造成危害。
  •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重金屬化學鈍化修復是指向汙染土壤中添加鈍化劑,使重金屬由活性向穩定化形態轉化,以降低重金屬的遷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從而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方法。本文綜述了近些年國內外各類鈍化材料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作用效果和機理、實例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並討論了原位修復土壤重金屬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旨在為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化學鈍化劑篩選與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 「2020綠色技術應用十佳案例」部分參選項目 | 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生物修復技術集成與示範
    該技術是針對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治理的綠色修復技術,其技術組成包括固定化微生物修復、表面活性劑強化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等技術,具有經濟、環境友好特徵,適宜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的治理,是當前國際土壤修復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其中固定化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基於高分子量多環芳烴高效降解菌株,以土壤無機膠體蒙脫石礦物為載體,製備固定化微生物菌劑。
  • 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5 主要實施過程(1)對汙染土壤進行調查與評價(包括汙染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與分布,土壤pH 值、土壤有機質及養分含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度、土壤顆粒均勻性等);(2)提出修複目標,制定修復計劃;(3)為了縮短修復周期,可採用潔淨土稀釋汙染嚴重的土壤或將其轉移至汙染較輕地方進行混合;(4)選取合適的修復植物並育苗;(5)汙染場地田間整理
  • 農田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綜合技術應用效果總結(3)
    我公司於2012年啟動了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校合作,經研究調查,農田耕地重金屬汙染主要是工業汙染、土壤酸化導致重金屬活化,作物重金屬超標;耕地質量下降主要是有機質低、土傳病害加重,作物病蟲害逐年加重、產量品質下降。根據上述情況,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通過十幾年的試驗示範,總結出了利用生物技術治理汙染土壤,生物、有機培肥地力的綜合型技術方案。
  • 土壤修復多做減法
    說到土壤修復,農資圈的人都意識到是個發財的大好機會,各種的「天然產品」,各種的新技術支持的「新產品」,各種高科技仿佛都在通過農資這個行業參與到農田土壤修復工作中來了。之前也寫過一些小文,談到真正的土壤修復其實不在農資行業,而是環保行業的企業在做,並且技術更加綜合,驗收標準更加完善。
  • 孫鴻烈院士考察廣西環江土壤修復工程
    受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邀請,12月25日至27日,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孫鴻烈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劉毅、黨委副書記高星等的陪同下,考察了廣西環江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示範工程,並對土壤修復發展模式予以指導。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黃日波等會見了考察團一行。
  • 淺談微生物菌劑對礦山修復的作用
    淺談微生物菌劑對礦山修復的作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的人們在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之外還更加嚮往精神上的愉悅。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些地區的礦產資源被大肆的開採挖掘,造成了礦山的白熱化。
  • 土壤重金屬汙染原位修復實用性技術研究
    根據2014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中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土壤重金屬汙染現象尤為嚴重,其中受到汞汙染和鎘汙染最為嚴重,除此之外,土壤受到汙染的總點位的整體超標率高達17.3%。其中,鉛、砷、硒、鉻、銅等重金屬對土壤的汙染也是相當嚴重的。整個中國的耕地面積大概有1.3萬公頃受到了鎘汙染,3.2萬公頃的耕地受到汞汙染[1]。
  • 遏制鎘大米刻不容緩,土壤重金屬檢測是根本!
    鎘等重金屬汙染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初期,日本富山縣由於鎘引起的「痛痛病」使鎘汙染走向人類視野,教科書中的歷史事件如今卻近在眼前。近幾年屢次發生了大大小小近十起鎘汙染事件,教訓深刻,遏制鎘汙染,提高相關檢測規範,保障人民食品安全刻不容緩。根據最新《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汙染物限量》大米中的鎘限量標準為0.2mg/kg。
  • Chemosphere:三種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及...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試驗,評估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以及抗氧化反應的效果。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論文第一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Saqib Bashir博士,通訊作者為胡紅青教授,朱俊、付慶靈參與了試驗研究。
  • 重金屬汙染土壤穩定化修復材料 ——基於理論原理和實踐條件的設計...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重金屬是土壤修復行業中的一類典型修復對象。目前,對於國內多種多樣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情景,大多採用比較快速、經濟的穩定化技術以匹配工期緊、資金少等修復過程中經常存在的現實問題。適宜的修復材料是土壤重金屬穩定化技術實施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本文從土壤重金屬穩定化的理論原理和修復實踐兩個角度,對重金屬穩定化修復材料的實用性設計思路進行簡要梳理。
  • Chemosphere:三種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及抗氧化效果
    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試驗,評估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以及抗氧化反應的效果。人為活動導致的農田鎘汙染需要各種具有成本效益的修復手段來解決。水菠菜(Ipomoea aquatica)作為一種常見蔬菜,其吸收鎘的能力約為0.65 mg kg-1,已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鎘濃度標準(0.2 mg kg-1),因此需要向鎘汙染農田施加鈍化劑以減少水菠菜對鎘的吸收量並有效固定土壤中的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