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綜合技術應用效果總結(3)

2021-01-08 吾谷網

序 言


2014年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了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我國土壤汙染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形成的,如工業生產、礦業開採、生活廢棄物、農業生產長期使用化肥導致土壤酸化、鹽化以及自然背景高是造成土壤鎘、鉛、鉻、砷等汙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


目前國內外治理汙染土壤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物理)、化學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填埋、位移、固化等;化學措施是向土壤中施入化學鈍化劑。物理方法投入大、化學方法有二次汙染風險。生物措施是利用吸附重金屬的植物和使用特種功能的微生物菌鈍化土壤中的重金屬。

探索一種科學經濟適用的重金屬汙染耕地土壤治理,不產生二次危害,維護土壤健康,長期耕作、土壤資源永續利用,能保障作物優質高產穩產的方法勢在必行。


我公司於2012年啟動了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校合作,經研究調查,農田耕地重金屬汙染主要是工業汙染、土壤酸化導致重金屬活化,作物重金屬超標;耕地質量下降主要是有機質低、土傳病害加重,作物病蟲害逐年加重、產量品質下降。根據上述情況,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通過十幾年的試驗示範,總結出了利用生物技術治理汙染土壤,生物、有機培肥地力的綜合型技術方案。


一、以技術原理為依託,從源頭上修復土壤

1、連續2-3季實施,輕度、中度汙染達土壤環境質量2級以上標準;

2、利用微生物功能菌化土壤重金屬;

3、採用固氮菌、解磷菌、解鉀菌提高養分利用率;

4、採用嗜酸菌、產鹼菌改良酸化土壤;

5、採用功能菌降解土壤農藥汙染物,產生溶菌酶抑制有害菌,防治土傳病害;

6、採用發酵菌、分解纖維素、木質素,降解還田作物秸稈,提升土壤有機質;

7、根據種植目標作物,結合測土配方,作物養分平衡原理,實施生物有機種植;

8、提供專利技術方案種植特色農產品(富硒茶葉、大米、玉米、瓜果、蔬菜等)。

二、措施到位,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農田耕種期,根據作物特性、土壤汙染程度制定方案,實時監測土壤變化,與常規施肥技術同時進行。


三、方案得體,瞄準目標,土地資源達到永續利用

農田耕地重金屬汙染土壤得到治理和修復,耕地質量提升、土壤得到了保護,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此方案使用方便、投入低、見效快,沒有二次汙染風險。2012—2015年連續4年,在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的支持下,公司開展了與四川省農科院、湖南農科院土肥所、華中農大資環學院、貴州農科院土肥所、雲南菸草農業科學院、重慶土肥總站、四川省土肥站、湖北省土肥站的合作,進行了盆栽試驗、小區試驗和大田示範、現就30多個(次)試驗示範結果,驗證了本方案的可行性,歸納如下:


1、鈍化土壤重金屬、降低作物莖稈和籽粒重金屬(鎘)含量,降幅在7-50%以上;

2、增加產量,水稻增產幅度在2-8%,土豆最高增幅達到180%;

3、改良酸化土壤,逐漸提高土壤pH值,穩步提高值從0.01到1.4 ;

4、提高土壤有機質,連續實施2-3年,有機質提升幅度在0.1-1%以上;

5、提高土壤細菌、真菌、放線菌、微生物總量,當季土壤菌群總量增幅10-20%;

6、提高土豆、大米胺基酸、澱粉含量,菸草糖氮比適中,上等菸葉增加;

7、降低了土壤交換性鋁、交換性酸含量,減輕鋁對作物的毒害;

8、土壤鹼解氮、有效磷、有效鉀等有效養分含量明顯增加,潛在養分全磷、全鉀、全氮等得到釋放,體現了本方案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作用;

9、提高土壤二氧化矽的活性及含量,提升了稻米的品質;

10、各試驗示範區沒有反饋回作物減產和對作物有危害的情況(詳細資料附後)。

綜上數據顯示,綜合方案的實施實現生物治理重金屬汙染耕地和修復土壤,地力培肥,標本兼治,土壤資源永續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複合微生物功能菌與土壤調理劑組合試驗應用效果匯總

成都華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從2012年-2017年在湖南、四川、重慶曆經5年的試驗驗證.通過在水稻、油菜、馬鈴薯 等作物上,採取單獨、混合、葉面噴施組合集成。與石灰、鈣鎂磷肥、有機肥對比綜合技術, 不同用量施用效果對比試驗, 採用小區、大田試驗示範。

試驗方式及結果匯總如下:

1.試驗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供試材料:「施地佳」 土壤改良劑、「神鋤」複合微生物菌劑,「吉祥雨」胺基酸營養劑由成都華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提供,其它對比產品試驗單位市場上安排提供。

1.1.2 供試作物: 水稻、馬鈴薯、菸草、油菜。

1.1.3 供試土壤: 酸化板結、中低產田、汙染程度中度(根據土壤測試數據決定)。

1.2試驗方法及地點

1.2.1 試驗方法設計 試驗由各試驗承擔單位在多種作物上採用小區試驗、大田方法進行。

1.2.2 試驗處理設計方案

1.2.2.1單獨施用效果對比試驗。A為施用 試驗品,B為不施作對照,與常規方案產品對照試驗。

1.2.2.2 不同用量、施用效果對比試驗,共2個試驗。

1.2.2.3 組合方案施用效果對比試驗,共2個試驗

1.2.3 試驗地點

湖南湘鄉5個,長沙、株洲、湘潭各2個;四川綿竹、邛崍、什邡、彭州各2個;重慶豐都2個、雲南3個,貴州4個。

1.3 試驗結果

1.3.1 施用效果對比試驗

結論簡述

一、湖南省晚稻上降鎘應用田間試驗結論簡述(2015年)

2015年湖南農科院土肥所在湘鄉汙染稻田,與石灰對比和空白對照試驗結果表明。

使用石灰和微生物功能菌劑後稻草和稻米中重金屬鎘和鉛顯著下降。

微生物菌使用後稻米中重金屬鎘的含量比對照降低了37.3%。

使用石灰導致水稻減產(實驗報告表5)

試驗承擔單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省湘鄉市土肥站

試驗承擔人:李明德 研究員 丁亦進 湘鄉市土肥站站長

2015年12月27日

二、2016年湖南農科院土肥所調理劑和微生物在早稻和晚稻連續二季小區實驗《第一季》

微生物菌使用早稻米中重金屬鎘的含量比對照降低幅度達51.8%。

稻草中鎘降低幅度32.1%。

調理劑使用後早稻米中重金屬鎘降低幅度達46.4%。

稻草中鎘降低幅度44.8%

微生物菌劑和調理劑配合使用效果能提高土壤pH值0.19。

土壤重金屬、陽離子交換量、活性鋁、矽鋁率等土壤化學性沒有明顯變化。

稻穀增產2.6-3.0%.

三、2016年湖南農科院土肥所調理劑和微生物在早稻和晚稻連續二季小區實驗《第二季》

微生物和調理劑配合使用效果能提高土壤pH值、矽鋁率、有機質降低了土壤重金屬鎘、陽離子交換量、活性鋁等土壤化學性 。

組合使用比對照降稻米鎘降低幅度達26.0%。

稻草中鎘降低幅度24.5%。

稻穀與對照增產幅度達5.8%,達到顯著水平。

連續2季「神鋤」牌複合微生物肥與「施地佳」土壤調理劑配合使用,有提高土壤PH值、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矽鋁率和降低有效Cd含量的趨勢。

連續施用2季,二者可以配合使用,其效果要明顯優於各自單獨施用。

試驗承擔單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試驗承擔人:李明德 研究員

2016年12月1日

四、2016年湖南農科院土肥所葉面噴施胺基酸阻控鎘效果實驗

稻米中重金屬鎘的含量比常規和清水對照降低了0.038mg/kg和0.021mg/kg降低幅度達14.0%,

稻草中重金屬鎘的含量比常規和清水對照降低了0.251mg/kg和0.186mg/kg降低幅度達20.3%和15.9%,達到顯著水平。

稻穀與對照增產幅度平均達2.9%,增產效果達到顯著水平。

試驗承擔單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試驗承擔人:李明德 研究員

2016年12月1日

五、2017年調理劑和微生物、胺基酸硒組合方案在早稻和晚稻連續二季大田示範實驗

稻米鎘含量比對照早稻和晚稻分別降低幅度達24.4%和27.6%。

稻草中鎘分別降低幅度16.0%和 22.4%.

稻米硒含量明顯提高與對照早稻米硒含量達到0.186mg/kg

晚稻米硒含量0.165mg/kg,均達到富硒米的標準

富硒稻米標準:0.04mg/kg≤Se≤0.30mg/kg)。

土壤中總鎘(mg/kg)早稻降低0.88%,晚稻提高0.2%(呈現鈍化效果)

土壤中有效鎘(mg/kg)早稻、晚稻分別降低12.4%和13.2%

土壤pH分別提高0.23和0.16個單位。

稻田細菌提升8.2%、真菌12.6%、放線菌14.4%、微生物總量21.7%。

土壤中活性矽(SIO2)早稻晚稻分別提高6.6%和5.4%。

交換性H (cmol/kg)早稻晚稻分別降低16.6%和21.4%。

土壤中活性鋁(AI2O3)早稻晚稻分別降低10.2%和19.4%。

交換性AI 3早稻晚稻分別降低16.2%和21.8%。

交換性酸(cmol/kg)早稻晚稻分別降低13.0%和21.6%。

早晚稻穀分別增產7.2%和 5.5%。

試驗承擔單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試驗承擔人:李明德 研究員

2017年12月29日

六、湖南省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站2016年篩選實驗(微生物菌劑)

微生物菌劑在長沙、株洲、湘潭三地進行鎘汙染稻田土壤修復實驗:

三地平均值早稻稻米降鎘3.76%,晚稻降鎘24.60%

七、湖南省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站2016年篩選實驗(土壤調理劑)

土壤調理劑在長沙、株洲、湘潭三地進行鎘汙染稻田土壤修復實驗:

三地平均值早稻稻米降鎘10.15%,晚稻降鎘6.72%

八、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016年篩選實驗(微生物菌劑)

微生物菌劑在綿竹市、邛崍市、什邡市、彭州市四地進行鎘汙染稻田土壤修復實驗:

稻米與常規對照降鎘什邡8.3%、彭州41.46%、綿竹8.79%、邛崍-20%。

土壤PH值與常規對照提升什邡0.02 、彭州0.22、綿竹-0.47、邛崍0.42。

土壤有效鎘降幅什邡57.2% 、彭州-55.1%、綿竹23%、邛崍21.7%。

稻穀四地平均增產1.58%。

九、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016年篩選實驗(土壤調理劑)

土壤調理劑在綿竹市、邛崍市、什邡市、彭州市鎘汙染稻田土壤修復實驗:

稻米與常規對照降鎘什邡6.4%、彭州31.8%、綿竹16.4%、邛崍8.69%。

土壤PH值與常規對照提升什邡0.29 、彭州0.04、綿竹0.12、邛崍0.45。

土壤有效鎘降幅什邡15.6% 、彭州-45.8%、綿竹-8.5%、邛崍88.8%。

稻穀四地平均增產-1.18%。

實驗執行單位: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試驗執行人:秦魚生。

2016年12月10日

相關焦點

  • 農田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綜合技術應用效果總結(4)
    與不同調理劑、不同用量施用效果對比試驗十、「施地佳」土壤調理劑與「石灰氮」在馬鈴薯施用效果對比試驗2014年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豐都縣太平壩鄉選擇不同的調理劑進行了對比試驗。實驗執行單位:重慶市土壤肥料總站 實驗執行人:豐都縣農技中心 趙天忠 向淑平2014年11月6日十一、「施地佳」有機酸土壤調理劑與「石灰氮」、有機肥、矽鈣鎂在水稻田施用效果對比試驗2015年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豐都縣社壇鎮水稻地選擇不同的調理劑進行了對比試驗。
  •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土壤汙染治理思路
    汙染責任主體和治理修復單位要摸清土壤中汙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應結合地塊個性化特點對土壤進行治理修復,保證修復質量。因此,企業應當成為土壤汙染防治的重要力量。同時,不同類型的地塊需要加以不同對待。對已經汙染的土地,相關部門與涉事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開展土壤環境風險評估,加強風險防控和治理修復。
  • 南通市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成效評估情況
    按照《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關於組織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成效綜合評估工作的通知》(蘇環辦〔2020〕179號)要求,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委託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採取文件查閱、資料收集、座談調研等方式,對前期南通市土壤汙染防治重點工作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對策,為南通市下一階段更好地開展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提供決策參考
  • 土壤汙染及其防治:現狀、原因、防治措施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當前我國土壤汙染情況日益嚴重且對土壤質量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對土壤上耕種的農產品質量以及區域環境質量等均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土壤汙染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各國政府部門都需要慎重思考並積極解決的一項重要問題內容。基於此,本文將針對我國範圍內土壤汙染的現狀進行分析闡述,同時針對土壤汙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探討總結。
  • 美麗中國先鋒榜(15)|浙江台州市推進土壤汙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
    (四)實施分類管控,全方位守住土壤環境安全底線,打造先行「示範區」土壤汙染治理的技術、經濟條件千差萬別,與大氣、水汙染治理相比,土壤汙染治理(特別是農用地治理)的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重點推進實施全市醫化、電鍍、拆解等重點行業工業企業退役場地治理修復工程,全市累計完成治理修復工程6個、正在開展治理修復或風險管控工程5個。針對歷史上「散亂汙」或違規企業拆後場地,綜合運用規劃布局優化、拆後綠化美化、治理修復等手段,確保退役場地的安全綠色利用,實施「騰籠換鳥」。2.嚴準入,即嚴格汙染地塊開發利用準入管理。
  • 廣東省汙染地塊治理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
    搬遷及原址場地再開發利用過程中汙染防治》(環發〔2014〕66號)、《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6〕31號)、《廣東省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粵府〔2016〕145號)和《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第42號令)等有關法律和通知的規定,結合廣東省實際,制定本技術指南。
  • 農業農村部發布《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導則》
    GB 15618 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276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汙染物限量NY/T 395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範NY/T 398 農、畜、水產品汙染監測技術規範NY/T 497 肥料效應鑑定田間試驗技術規範NY/T 3343耕地汙染治理效果評價準則HJ25.5
  • 土壤汙染治理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在城市化、農業化和工業化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各種汙染物到處隨機排放,導致土壤環境遭受到嚴重的汙染,不僅危害到土壤,還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土壤汙染問題得到政府部門高度的重視,並制定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但是由於重金屬類、藥物類、生物類、化學類等汙染物排放量較多,且情況比較複雜,給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影響到土壤汙染防治的效果,所以當下必須要高度重視土壤汙染防治工作
  • 「2020綠色技術應用十佳案例」部分參選項目 | 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生物修復技術集成與示範
    該技術是針對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治理的綠色修復技術,其技術組成包括固定化微生物修復、表面活性劑強化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等技術,具有經濟、環境友好特徵,適宜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的治理,是當前國際土壤修復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其中固定化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基於高分子量多環芳烴高效降解菌株,以土壤無機膠體蒙脫石礦物為載體,製備固定化微生物菌劑。
  • 基於鎘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實踐中一些問題的淺談
    基於風險管控的鈍化修復技術是通過添加鈍化劑,經過吸附、沉澱、絡合、離子交換和氧化還原等一系列過程,降低重金屬汙染物的可遷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從而達到修複目的。該技術修復周期短、成本低、操作簡單易行,且修復效率高,廣泛應用於中輕度鎘汙染農田土壤的修復。但是,目前由於農田重金屬汙染土壤鈍化修復的技術標準、規範等管理文件的缺乏,農田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 駱永明:中國土壤汙染與修復科技研究進展和展望
    2.2 、土壤汙染管控與修復技術研究與發展現狀近 20 年來,在國家「863」計劃項目等支持下, 我國土壤汙染修復技術研究,於「十五」起步,「十一 五」進步,「十二五」發展,「十三五」跨越;20 年的進展,帶動了土壤修復技術應用和綠色修復產業化發展,在修復技術、裝備及規模化應用上與先進國家的距離在加快縮短。
  • 土壤改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項目的重要性
    中國是全球土壤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早在2006年,據不完全調查,中國受汙染的耕地就約有1.5億畝,佔18億畝耕地的8.3%。然而與早已展開的空氣和水汙染治理相比,土壤治汙卻還在起步階段。「我們的大氣和水汙染治理已經走了將近40年的歷程,但是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幾乎還沒有動。
  • 中科院院士朱永官「把脈」廣西土壤汙染治理
    當天下午,「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及生態修復」研討會在廣西環保集團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黨委書記朱永官攜手生態環境領域專家,以「助推農村水環境治理建設宜居美麗鄉村」為主題,圍繞土壤綠色生態修復和農村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目標,按照「問題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的思路,通過專題報告和技術產品推介方式開展精準研討。
  • ...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有關部門制修訂了《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農用汙泥汙染物控制標準》,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全生物降解農用地面覆蓋薄膜等國家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建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導則》《耕地汙染治理效果評價準則》等一系列標準規範。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全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
    國務院有關部門制修訂了《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農用汙泥汙染物控制標準》,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全生物降解農用地面覆蓋薄膜等國家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建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導則》《耕地汙染治理效果評價準則》等一系列標準規範。
  • 抗生素土壤汙染及其修復探討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 要:抗生素土壤汙染和危害日益被人們所發現 和重視。 由於其進入土壤方式的隱蔽性及危害的潛伏性, 土壤中抗生素汙染及治理研究一直滯後於常規土壤汙染 物。 文章簡要介紹了抗生素在環境中存在的嚴峻形勢,以 及進入土壤環境途徑、遷移轉化及生態風險,進一步分析 了土壤抗生素汙染植物修復的原理和研究應用前景。
  • 關於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等3個重點專項...
    本專項結合《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和任務,緊緊圍繞國家場地土壤汙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點支持場地土壤汙染形成機制、監測預警、風險管控、治理修復、安全利用等技術、材料和裝備創新研發與典型示範,形成土壤汙染防控與修復系統解決技術方案與產業化模式,在典型區開展規模化示範應用,實現環境、經濟、社會等綜合效益。  本專項要求以項目為單元組織申報,項目執行期 4-5 年。
  • 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德陽市工作方案
    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集成和綜合應用,拓寬數據獲取渠道,每年3月底前,各相關部門將上年度相關數據上傳至全市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數據動態更新。建立數據共享機制,編制資源共享目錄,明確共享權限和方式,發揮土壤環境大數據在汙染防治、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 環境保護部就《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答問
    二是通過制修訂土壤汙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標準體系等,使土壤汙染防治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健全。三是通過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複試點示範,在土壤汙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探索土壤汙染綜合防治模式,逐步建立我國土壤汙染防治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