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土壤環境調查與修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020-12-06 北極星環保網

淺談我國土壤環境調查與修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工作環節與主要待解決技術瓶頸和問題

環境調查

(1)根據用地性質實施分類管理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土壤質量評價技術規範均未正式頒布,且各地、各類型土壤中物質含量的「本底值」的研究甚少,導致調查結果應用的理據缺失,在一些特定汙染物含量處於臨界值水平的情況下,對是否存在「汙染」的判斷時會產生分歧。

(2)場地土壤組成結構和汙染物分布存在較大的不均勻性,調查工作更多受限於調查費用及設定時間等,往往採取專業判斷布點採樣,點位選取的代表性對最終調查結果及汙染範圍準確性的影響較大。

(3)以往粗放式發展階段管理水平不高,導致場地歷史沿革情況不清及過往生產工藝和原輔材料的消耗等背景資料的缺失,難於判斷土壤調查結果與場地利用經歷之間的「汙染殘留」的對應關係。

(4)由於地下水埋深較大,而目前場地調查階段地下水環境調查相對薄弱,汙染來源也難以界定。

風險評估

(1)國家層面的「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篩選指導值」尚未發布,目前也僅有上海、北京、珠三角等少量地區制定了建設用地中部分汙染物的土壤風險篩選值的標準。

(2)「質量標準」的限值與「風險篩選指導值」之間的關係在業界和學術層面仍有爭議。

(3)由於土壤環境調查(普查)和研究工作起步較晚、成果不多,或者基於保密原因外界未能取得數據,實際工作中土壤中汙染物的區域背景值/土壤環境本底值的選取可操作性不強。

(4)暴露情景、暴露評估模型參數、汙染物性質參數等關鍵因子的選取,以及風險控制值的評估計算模式等,更多是參照國際先進國家、地區或組織的經驗,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予以「本地化」尚有待提高。

(5)地質、地下水文、土壤分類等資料不齊,不同物質在土壤和地下水之間的狀態(價態)、遷移、降解機理等「汙染行為」研究不清,導致汙染範圍的劃界和修復工程土方量的估算不確定性較大。

確定修復技術

(1)我國土壤修復研究工作起步較晚,自行研發的核心修復技術不多,《汙染場地修復技術名錄(第一批)》中所列的土壤修復技術在我國成功應用的案例類型不多,一部分還停留在技術研發和小試階段,少有自主技術和設備能夠滿足工程應用的要求。

(2)場地利用歷史的複雜性往往導致多種汙染物共存、耦合形成複合型汙染,各類修復技術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和汙染類型,同一區域內如何優選和確定修復技術的科技支撐不足,往往只能根據實驗室模擬試驗的結果作參考,但與工程應用現場的實際情況常有較大出入,修復效果未如理想。

(3)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退二進三」,對工業汙染場地土壤修復多以異位修復為主,目前採用的技術主要包括挖掘+熱脫附、挖掘+固化穩定化/填埋、挖掘+水泥窯處置,甚至包括最原始的土壤挖掘+轉移,簡單的挖掘固化技術並沒有真正的消除汙染物,只是將汙染物進行了轉移或者暫時固定,遺留的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環保管理亟待解決。

延伸閱讀:

環境修復領域目前存在的九大誤區:你有嗎?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基於鎘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實踐中一些問題的淺談
    基於鎘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實踐中一些問題的淺談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文獻計量分析數據顯示,重金屬汙染修復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增勢較快,以WebofScience資料庫及中國知網的文獻資料為數據源,1998-2018年間,我國以1166篇英文發文量排名第一,且以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機構在該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1]。
  • 專家:土壤地下水修復存在九大誤區
    當然,應該看到這與當前我國汙染場地管理無法(律)可依有關。  誤區七:場地調查評估並不重要。  我國普遍有「重修復、輕調查」的觀念,其實詳細的調查雖然有所花費,卻能全面準確地了解汙染狀況,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的修複方案,最大程度地減少修復總成本。形象地說,沒有調查的修復就如同醫生未曾望聞問切,豈能對症下藥。
  • 淺談微生物菌劑對礦山修復的作用
    淺談微生物菌劑對礦山修復的作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的人們在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之外還更加嚮往精神上的愉悅。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些地區的礦產資源被大肆的開採挖掘,造成了礦山的白熱化。
  • 前期場地調查、土壤監測市場不可估量——土壤修復行業2018年度...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自《土十條》拉開了土壤汙染治理的序幕以來。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土壤汙染防治等相關政策層出不窮。國家對土壤修復行業高度重視,在建設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的技術標準體系上亦是頻頻發力。在資金支持上這幾年力度逐年加大,增幅超過大氣和水,預計後期會繼續投入制定一系列土壤修復質量標準,出臺修復受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指南。
  • 淺談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當前我國有20%左右的土壤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汙染。近些年來多家媒體持續報導重金屬汙染問題,使得社會對該問題持續保持較高的關注度,不可否認的是,土壤重金屬汙染也是目前我國十分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
  • 土壤環境學習時刻 · 導則規範⑩|《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
    前 言 自2016年國務院發布《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2019年1月全國人大頒布《土壤汙染防治法》以來,為夯實全國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基礎,全面提升土壤汙染防治工作能力,中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土壤環境管理辦法、政策指導文件和技術導則。
  • 我國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防治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Guo等指出1980―2000年我國5種典型土壤pH降低範圍為0.13~0.8unit。其中水稻土酸化最為嚴重,1980―2000年水稻土pH年均下降速率為0.012unit。而1988―2013年,水稻土pH年均下降速率上升至0.023unit。這也是導致我國近年來稻米Cd含量超標問題多發,而同樣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的其他亞洲國家(泰國、韓國、日本等)稻米Cd含量超標問題不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海洋微塑料汙染作為新型環境問題受到全球重視。相對地,土壤特別是農用地微塑料汙染尚未引起廣泛關切。文章綜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來源、積累、降解、遷移及其生態環境和食物鏈的潛在風險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提出了相關的加強研究和監管對策建議。
  • 全文|環保部發布《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指南》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環保部發布《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指南》的公告。二、原則規定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工作應當依據《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HJ25.1)、《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HJ25.2)、《汙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25.3)和《工業企業場地環境調查評估與修復工作指南(試行)》,並符合本指南相關要求。
  • 土壤重金屬汙染原位修復實用性技術研究
    由此可見,對重金屬汙染土壤進行控制以及減輕其對環境的汙染是非常必要的一項工作。對土壤直接進行化學技術修復,這種修複方式比較簡單,但也並非擁有永久性,通過改變土壤內部重金屬的形態,重金屬仍然存在於土壤中,仍然會對植物造成二次傷害。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在過去近10年間我國實施了大批不同精度的地下水環境調查與評價項目,基本摸清了近55萬km2範圍內的地下水水質狀況,掌握了地下水汙染的分布範圍和汙染特徵(郭高軒等,2014年)。自2015年起,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我國首輪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工作,計劃到2015年完成主要區域的地下水汙染調查工作,掌握地下水汙染狀況。
  • 泰谷生物:以生物技術推行土壤修復工作 提升耕地質量
    一直以來維持高投入、高產出的我國農業生產模式,讓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造成耕地質量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農產品產量減少、品質降低,並且汙染物超標的土壤中出產的農產品還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1 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我國作為石油生產、消費大國,由於生產條件、環保技術等方面相對落後,石油汙染問題相當突出。據統計,我國有機汙染土壤面積約為0.2億hm2,其中石油汙染佔相當比例。2生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與化學、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復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小,且修復費用僅為傳統物理、化學修復的30%~50%。,是一種高效、經濟和環境友好的清潔技術。目前生物修復技術主要用於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的汙染治理,並主要以原位修復為主。
  • 《中國土壤修復從業企業完全手冊》:土壤修復產業宏觀分析
    ,隨著2014年首次土壤汙染調查結果的公布以及土十條的呼聲越來越高至16年的出臺,大量企業開始進入這個市場拓展業務。  此外,整體來看,修復企業密集分布與南方,北方明顯較少,這主要與與土壤汙染聚集區域有一定關係,總體來說南方土壤汙染重於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汙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範圍較大。
  • 北京:《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
    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技術導則  1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的工作程序和汙染識別、初步調查、詳細調查、風險評估三個階段的一般要求。  4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的工作程序  4.1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階段劃分  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工作程序可分為逐級遞進的三個階段,見圖1:  ——第一階段為汙染識別階段。
  • 「技術分享」關於土壤調查、監測、評價等29個問題匯總
    答覆:一般而言,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已包含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內容,通過國家環評信息報送平臺提交的環評文件,即完成了3號令要求的報送和公開任務,無需再增加重複工作量。2019年7月1日前,若未執行HJ964,可將調查內容作為環評文件附件。
  • 天瑞儀器全速領跑環境保護之土壤檢測,天瑞儀器,土壤檢測,土壤修復...
    【中國環保在線 明星企業】「土十條」的出臺為土壤修復及土壤檢測帶來重大利好,天瑞儀器作為眾多涉及土壤檢測設備研發及業務的企業龍頭,憑藉全備的土壤檢測儀器及領先的解決方案,有望在未來幾年,成為土壤修復領域的大受益者,助推我國土壤修復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
  •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根據2014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從汙染類型看,以無機型為主;從汙染物超標情況看,鉻點位超標率達1.1%。
  • 土壤中鉻的化學形態分析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鉻進入土壤中會發生吸附解吸行為,而且形態也會變化,因此對鉻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為和賦存形態的研究可以使人們了解鉻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狀態,可為鉻汙染土壤治理技術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論依據。該文對鉻在土壤中的化學形態分析進行淺談。
  • 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於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如何做到高效高解析?
    隨著環境科學和地球物理學的發展,地球物理學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採用地球物理學方法研究場地物質的物理或化學特性,已被我國及全世界用於解決汙染場地調查、環境汙染的監測,生態環境變化預測等方面。b)無損,非破壞性,適用各種場地測量在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檢測中,可以從地面遙測地下介質特徵的三維變化,而無需大量的鑽井或探槽。除具有與其他環境監測方法同樣的應用領域外,該方法在海上、南北極地區等環境研究中更具有獨特的優勢。且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具有非破壞性、經濟、快速的優點,適用於對運作中的工廠,堤壩、核廢料庫等不能鑽井取樣的情況下的環境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