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谷生物:以生物技術推行土壤修復工作 提升耕地質量

2020-12-04 華夏經緯

    一直以來維持高投入、高產出的我國農業生產模式,讓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造成耕地質量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農產品產量減少、品質降低,並且汙染物超標的土壤中出產的農產品還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我國長期缺乏耕地質量保護的有效機制,耕地質量問題逐年累積並日益凸顯,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瓶頸。

   近期,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扶持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發布單位涵蓋國務院、發改委、環保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政策密集出臺,凸顯了國家對土壤修復行業的重視。現在,有不少在工業修復領域積累了一定技術和項目經驗的企業,都希望在這片藍海中分得了一杯羹。這些企業開始把主營業務戰略布局於農田治理、耕地重金屬汙染治理、流域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目前,從實施效果來看,我國農業面源汙染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如當前大部分地區肥料還存在施用過量、施用方式不合理等問題,耕地質量持續惡化,如何把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作物種植結構優化、平衡施肥技術推廣落實到千家萬戶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有不少環保企業敏銳意識到國家對這一領域的重視,將主營方向轉向農業環保領域,尋找市場發展空間,但真正做到農業環境修復與綠色生態種植協同進行的很少。在農業大省湖南,有一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泰谷生物(股票代碼:430523),在國內首家主打「農環修復+綠色種植」經營理念,多年來一直潛心於農業環保領域,逐步發展成為生物農業的領軍企業。

     以2013年啟動「長株潭地區土壤重金屬汙染修複試點」的湖南省為例,作為湖南省內首家掛牌上市的生物農業企業—湖南泰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430523),已經在微生物農環修復上開始發力,憑藉其多年堅守在生物農業領域經驗,在農業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泰谷生物(股票代碼:430523)是國內較早進入土壤修復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擁有多項專利技術,以高新生物技術進行農業環境修復,倡導農業修復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路線,不但要治理修復土壤環境,並且要恢復土壤地力,構建土壤微生物環境,增強土壤自我修復完善功能;不但要將農業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並且要將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近年來,泰谷生物憑藉「長株潭地區土壤重金屬汙染修複試點」和湖南「VIP+n」修復治理技術模式標準化示範片項目的豐富土壤修復經驗,已在微生物農環修復上開始發力,在土壤修復、農田汙染治理、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生態環境修復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並總結出了一套農業環境生物修復的可推廣模式。因此,泰谷生物憑藉其核心的農環修復技術和治理理念,受到業界廣泛關注,並成為生物修復技術產業化的有力推動者。

    近期,泰谷生物還與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等共同出資設立控股子公司,這是泰谷生物繼收購宇豐農科之後全面布局耕地重金屬汙染修復產業的又一舉措,將進一步夯實泰谷生物在湖南乃至全國在土壤修復領域的技術優勢和產品供貨能力,為打造農業環境修復全產業鏈完善重要一環。

    泰谷生物董事長曹典軍告訴記者,「土十條」等政策的陸續出臺,已經吹響了土壤修復治理的號角,這更加堅定了他投身土壤修復事業的決心。「土壤修復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術,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而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曹典軍認為,從目前來看,國家已經高度重視土壤修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今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農業環境修復產業化的發展浪潮,誰能屹立潮頭還不得而知。不過,但像泰谷生物這樣,多年來深耕於農業環境修復領域,正在打造完整的農業環保全產業鏈,並以前瞻性的布局夯實自身核心技術實力的企業,必將在今後的農業環境修復產業的爆發中收穫紅利,成為行業額標杆企業。

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華夏經緯網無關。華夏經緯網不對文章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相關焦點

  • 土壤改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項目的重要性
    根據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早在2006年,據不完全調查,中國受汙染的耕地就約有1.5億畝,佔18億畝耕地的8.3%。然而與早已展開的空氣和水汙染治理相比,土壤治汙卻還在起步階段。「我們的大氣和水汙染治理已經走了將近40年的歷程,但是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幾乎還沒有動。
  • ...耕地質量監測檢測中心被農業農村部評為「耕地質量標準化實驗室」
    天門日報訊(全媒體記者付磊磊)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近日公布了2020年耕地質量標準化驗室(第三批)名單,我市市耕地質量監測檢測中心被評為「耕地質量標準化實驗室」。
  • 內蒙古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基本完成
    近日,內蒙古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自治區級成果通過專家評審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審定,由自治區農牧廳、生態環境廳分別上報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標誌著我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基本完成,為我區後續耕地土壤分類管理與風險管控奠定了科學基礎,為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 寧波市全面完成耕地資源質量分類的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指標採集工作
    >begin--> 11月20日,我市10個區縣(市)土地整治機構積極組織力量,按照採集技術要求,深入田間地頭,採集「水田、旱地」不同土壤樣品,按時完成採集任務。據統計,全市共完成採樣點位150餘個,採集土壤樣品110件;送檢測機構檢測60個,其中10個為質控樣品。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2014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中指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全國土壤中汙染物總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 。
  • 農業農村部發布《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導則》
    《導則》規定了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的基本原則、目標、範圍、流程、總體技術性要求及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實施方案的編制提綱與要點,對於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法》和《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科學規範指導我國耕地汙染治理修復工作有重要意義。《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導則(NY/T 3499-2019)》將於2019年11月1日正式實施。
  • 射陽改良治理土壤提升地力
    日前,射陽縣土壤改良、土壤汙染防治等工作受到省領導肯定。多年來,射陽縣將「守護土壤,提升地力」作為農業持續發展和縣城經濟發展的根本,堅持土壤治理和改良,提升了土壤耕地質量,催生了優勢特色農業,水稻生產和中藥材種植已成為富民重要產業。
  • 陳百明: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應樹立生態環境理念
    只有在生態環境理念的指導下,建立以土壤培肥、水利保障、配置調整、災害防治、汙染治理等相結合的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體系,才能保證耕地質量。生態和環境的區別與聯繫「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文字,原指一切生物的狀態,以及不同生物個體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 三位一體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青島制定六大任務
    信網8月29日訊 信網獲悉,近日青島市政府正式印發《青島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結合青島市實際,明確了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總體目標和主要指標,提出六個方面個工作任務,逐步改善我市土壤環境質量。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現狀與展望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有利於環境的修複方法以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汙染物。到目前為止,有多種可用於石油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從應用技術如溶劑萃取、生物修復,到新興技術如電動修復技術、超聲波修復技術。而生物技術因其投資低、環境風險小、適應能力強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修復技術之一。
  • 淺談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
    同時,換土、翻土等修復技術較為傳統,是通過將土壤與重金屬土壤進行混合的方式進行,但是在實際的應用環節中效果不明顯(如圖1所示)。圖2重金屬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流程圖(二)重金屬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重金屬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包括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以及動物修復。
  • 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利用活的生物體對農藥汙染土壤進行修復是一種十分安全可靠的方法。本文將從動物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這三個方面來深入分析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以供參考。
  • 山東省地質測繪院開展惠民縣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任磊磊通訊員 何孟橋)近日,地質測繪院開展了濱州市惠民縣第三次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此項目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適應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緊扣耕地資源自然特徵,開展的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以「三調」耕地圖斑為分類單元,收集土壤條件指標,建立基礎資料庫並進行分類統計,匯總形成不同耕地資源條件及其組合的耕地面積與成果分布。
  • 土壤重金屬汙染原位修復實用性技術研究
    根據2014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中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土壤重金屬汙染現象尤為嚴重,其中受到汞汙染和鎘汙染最為嚴重,除此之外,土壤受到汙染的總點位的整體超標率高達17.3%。其中,鉛、砷、硒、鉻、銅等重金屬對土壤的汙染也是相當嚴重的。整個中國的耕地面積大概有1.3萬公頃受到了鎘汙染,3.2萬公頃的耕地受到汞汙染[1]。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修復技術中的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是一種利用土著微生物或人工馴化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在適宜環境條件下,通過自身的代謝作用,降低土壤中有害汙染物活性或降解成無害物質的修復技術。相較於化學修復技術和物理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應用成本較低,對土壤肥力和代謝活性負面影響小,可以避免因汙染物轉移而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產生影響。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構建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做好土壤健康體檢
    構建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做好土壤健康體檢 2020-11-09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江門市2019年度耕地質量監測簡報
    為了更好地掌握耕地質量現狀及地力動態變化規律,保護與提升耕地質量,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提高耕地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江門市2019年度積極開展耕地質量監測工作,現將耕地質量監測情況簡報如下:
  • 伊州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取樣工作順利完成
    近日,伊州區按照自治區三調辦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的要求,哈密市自然資源局伊州分局首次在伊州區範圍內五處樣點區域進行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生物多樣性外業取樣工作,為建立耕地質量分類資料庫中生物多樣性
  • 雲南:「十三五」期間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淨土保衛戰取得積極成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30日訊 記者從雲南省生態環境廳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雲南省淨土保衛戰各項重點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深入推進,汙染地塊準入管理機制基本形成,土壤環境風險得到管控,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居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