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榿木抗旱生理生態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榿木(Alnus cremastogyne)屬樺木科榿木屬,我國特有種,分布於貴州北部、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在四川各地普遍分布。生於海拔500-3000米的山坡或岸邊的林中,在海拔1500米地帶可成純林。榿木喜光,喜水溼,多生於河灘低洼溼地,生長快,為固氮植物,是重要的造林和藥用樹種。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乾旱脅迫對榿木的生長構成嚴重威脅,有研究認為榿木對乾旱脅迫十分敏感,具有較低的抵抗短期乾旱的潛力。然而,短期試驗不能證實其對長時間乾旱脅迫的充分反應。在長期的乾旱壓力下,植物可以發展出在短期脅迫下不同的適應策略。目前,尚缺乏較長時間的乾旱如何影響榿木生長和生理代謝的知識,也無磷肥添加對榿木抗旱性影響的研究報導。因此研究榿木對長期乾旱的響應機制、應對策略及保護措施對榿木的保育十分關鍵。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來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研究生Akash Tariq在博士生導師潘開文的指導下,研究了外源磷添加調控榿木抗氧化和滲透調節作用,進而緩解乾旱脅迫的作用機制。研究表明,乾旱脅迫嚴重影響了榿木的生長和代謝,表現為:根莖葉生物量、葉面積、基徑、株高、淨光合速率、葉片相對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作用降低,脂質過氧化水平上升。然而,葉面積的降低和滲透調節物質(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是榿木避旱性和耐受策略的表現。磷添加顯著增加乾旱脅迫下榿木幼苗的葉片相對含水量和淨光合速率,提高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積累滲透調節物質和可溶性蛋白,降低脂質過氧化水平。但是,磷添加對無乾旱處理下的榿木幼苗生長几乎無影響。

  該研究顯示,榿木對乾旱脅迫十分敏感,磷添加可以緩解乾旱脅迫的負面影響。但是,磷添加不是通過改變榿木的形態特徵和水分的有效性來增強其抗旱性的,而是通過改善榿木生理生化代謝(如抗氧化和滲透潛能)水平來提高榿木的抗旱性。結果表明,在應對未來持續增加的乾旱脅迫下,合理施用磷肥能夠增強榿木幼苗的抗旱性,對維持其生長發育至關重要。研究結果對榿木苗木培育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Grant Nos. 2016YFC0502101,2015BAD07B0503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Grant Nos. 31370632,31500517)和 CAS-TWAS的資助。近日以Phosphorous fertilization alleviates drought effects on Alnus cremastogyne by regulating its antioxidant and osmotic potential 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2018))。

  論文連結 

 

榿木人工林

 

 

榿木果實

 

 

榿木幼苗

 

 

磷添加降低了乾旱對榿木的氧化傷害

 

  榿木(Alnus cremastogyne)屬樺木科榿木屬,我國特有種,分布於貴州北部、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在四川各地普遍分布。生於海拔500-3000米的山坡或岸邊的林中,在海拔1500米地帶可成純林。榿木喜光,喜水溼,多生於河灘低洼溼地,生長快,為固氮植物,是重要的造林和藥用樹種。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乾旱脅迫對榿木的生長構成嚴重威脅,有研究認為榿木對乾旱脅迫十分敏感,具有較低的抵抗短期乾旱的潛力。然而,短期試驗不能證實其對長時間乾旱脅迫的充分反應。在長期的乾旱壓力下,植物可以發展出在短期脅迫下不同的適應策略。目前,尚缺乏較長時間的乾旱如何影響榿木生長和生理代謝的知識,也無磷肥添加對榿木抗旱性影響的研究報導。因此研究榿木對長期乾旱的響應機制、應對策略及保護措施對榿木的保育十分關鍵。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來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研究生Akash Tariq在博士生導師潘開文的指導下,研究了外源磷添加調控榿木抗氧化和滲透調節作用,進而緩解乾旱脅迫的作用機制。研究表明,乾旱脅迫嚴重影響了榿木的生長和代謝,表現為:根莖葉生物量、葉面積、基徑、株高、淨光合速率、葉片相對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作用降低,脂質過氧化水平上升。然而,葉面積的降低和滲透調節物質(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是榿木避旱性和耐受策略的表現。磷添加顯著增加乾旱脅迫下榿木幼苗的葉片相對含水量和淨光合速率,提高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積累滲透調節物質和可溶性蛋白,降低脂質過氧化水平。但是,磷添加對無乾旱處理下的榿木幼苗生長几乎無影響。
  該研究顯示,榿木對乾旱脅迫十分敏感,磷添加可以緩解乾旱脅迫的負面影響。但是,磷添加不是通過改變榿木的形態特徵和水分的有效性來增強其抗旱性的,而是通過改善榿木生理生化代謝(如抗氧化和滲透潛能)水平來提高榿木的抗旱性。結果表明,在應對未來持續增加的乾旱脅迫下,合理施用磷肥能夠增強榿木幼苗的抗旱性,對維持其生長發育至關重要。研究結果對榿木苗木培育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Grant Nos. 2016YFC0502101,2015BAD07B0503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Grant Nos. 31370632,31500517)和 CAS-TWAS的資助。近日以Phosphorous fertilization alleviates drought effects on Alnus cremastogyne by regulating its antioxidant and osmotic potential 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2018))。
  論文連結 
 
榿木人工林 
 
榿木果實 
 
榿木幼苗 
 
磷添加降低了乾旱對榿木的氧化傷害 

相關焦點

  • 成都生物所在尼泊爾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和保障。近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汙染等原因,使全球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威脅。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成都生物所在樹木對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關於樹木對水氮響應的研究很多,但在土壤系列水氮供應下,其響應模式如何以及相關機制都不得而知。在研究樹木對不同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模式和機制中,利用幼苗較林分研究更簡單易行。這不僅可以為評估育苗、乃至定植時幼苗生長響應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從生態生理機制方面為林分水平的診斷和生長的預測提供依據。
  •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0 成都生物研究所 這些方法的本質是將二氧化碳從沼氣中分離出並排放到大氣中,是一種拋棄式脫碳,這不僅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極大地浪費了二氧化碳資源。如果進行二氧化碳加氫甲烷化脫碳,則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資源提高生物天然氣產量,是一種利用式脫碳。二氧化碳甲烷化反應所需的氫氣供給目前已經不是主要障礙,氫氣可來源於風電、光電、水電的電解水獲得,由於電能較難儲存,可通過電制氣的方式實現能量儲存。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另外,微生物可以通過多條固碳途徑進行CO2同化,其中,卡爾文循環是光能自養生物與化能自養生物同化CO2的主要途徑,在調節大氣CO2濃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土壤中也存在相當數量的光能自養生物與化能自養生物。
  •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2016-10-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手性高烯丙基胺是眾多天然產物、小分子藥物的關鍵骨架,也是有機合成和藥物化學中常用的重要合成砌塊。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及其團隊在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和中科院科技戰略院重大諮詢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從理論探索到模擬應用、從典型縣區到流域的多尺度綜合研究,在森林景觀動態模擬、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進展:  1、構建了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綜合模擬框架。
  • 兩棲動物生態毒理學研究獲進展
    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在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殘留的化肥和農藥通過人為或自然因素進入水體,對生活在其中的藻類、魚類、兩棲類等非靶標生物產生潛在的危害。兩棲動物由於複雜的生活史和較高的水體依賴性使得其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成都生物所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成都生物所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2017-09-06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研究報導表明,ABA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參與調節植物非生物逆境脅迫適應生理過程,被稱為植物「脅迫激素」。然而,有關ABA在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仍存在爭議。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譚紅團隊田間試驗發現,使用低濃度外源S-ABA (以下簡稱ABA,2~4 mg/L)處理作物後,可提高多種作物的廣譜抗病特性。
  • 成都生物所在喜樹鹼生物合成研究中獲進展
    喜樹鹼(Camptothecin),是從我國特有植物喜樹中分離鑑定的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獨特的抗腫瘤作用機理,其衍生物拓撲替康、伊立替康等是用於治療小細胞肺癌、卵巢癌等幾十種常見腫瘤的藥物。
  • 成都生物所在高寒森林植物氮素吸收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氮(N)素獲取策略在調節植物生長和生態系統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常認為,植物對養分的需求和獲取主要發生在生長季,而在光合作用不活躍、植物生長緩慢的非生長季,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非常有限,這使得有關森林植物氮素獲取的研究大多局限於生長季。但已有證據表明,植物在非生長季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氮吸收能力和養分需求。
  •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過程中磷風化速率與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吳豔宏帶領「山地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團隊利用貢嘎山冰川退縮跡地,定量評估了早期成土過程中原生礦物P的風化速率,揭示了控制P風化速率的關鍵機制。包含該研究在內,成都山地所「山地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團隊利用貢嘎山這一「天然實驗室」,已對山地生態系統P的風化釋放(來源)、形態轉化(過程)、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機理)和流失(去向)等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對於理解微生物群落調節生態系統水平功能的機制十分重要。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他山之石】瀋陽生態所在土壤有機碳形成的微生物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對微生物死亡殘留物與土壤有機碳關係的研究逐漸增多,但是微生物自身的生理屬性是否影響微生物的死亡殘留物量、如何構建活體微生物、微生物死亡殘體和土壤有機碳形成間的關係等研究還比較欠缺。基於此,瀋陽生態所生物地球化學組以中國東部南北分布的16個森林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圖1),選取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微生物量周轉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作為微生物生理參數,選取氨基糖作為微生物死亡殘留物指標,分析區域尺度下氣候、土壤條件、微生物特性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對土壤有機碳形成的影響。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成都生物所在廢棄油脂降解產鼠李糖脂研究中獲進展
    鼠李糖脂是一種糖脂類生物表面活性劑,具有消泡、乳化、洗滌等功能,可應用於農業、食品、化妝品及生物修復等領域。此外,鼠李糖脂在不同的溫度、pH和鹽度環境下均表現出穩定性,且可生物降解,對人類、動植物及其生活環境均不構成危害。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  來源:環境工程  作者:洪亞軍 馮承蓮 徐祖信等  2019/12/18 9:01:22  我要投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重金屬汙染物通過幹、溼沉降等各種途徑隨著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等進入水體,不僅對水生生物造成極大影響,還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綜述了水體重金屬的汙染現狀,以及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機制,並展望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生態毒性效應的未來研究重點和方向,為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進一步研究和水體重金屬汙染的環境治理提供參考,同時可為重金屬的水質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 動物所在蝗蟲群體防禦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群居蝗蟲難吃背後的機制仍然是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率領的飛蝗(Locusta migratoria)研究團隊結合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群居飛蝗防禦天敵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團隊發現群居型飛蝗大量釋放揮發物性化合物苯乙腈(Phenylacetonitrile),而散居型幾乎不合成苯乙腈,它是兩型飛蝗差別最大的信息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