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在蝗蟲群體防禦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動物聚集(animal aggregations)在自然界十分普遍。這種聚集行為的利弊和得失一直以來是進化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爭議的焦點。特別是聚集如何有效防禦天敵的捕食,以及它們採取什麼樣的防禦策略?

  人們發現群居動物個體從形態、顏色和行為等方面表現得更加容易暴露自己,如具有更鮮亮的色彩等。這種現象被稱為「警告」信號(Aposematism),如顏色、氣味、味道和聲音等信號往往與它們含有的有毒物質關聯,誘發捕食者學習迴避特定信號的行為,甚至有些捕食者進化出天生就迴避某些警告信號的行為。

  迄今,群居動物如何獲得警告信號、警告信號與毒物如何相互協調防禦天敵捕食是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蝗災暴發的最關鍵原因是蝗蟲從散居型到群居型的轉變,其中也包括它們長期進化出來的防禦策略轉變。

  儘管蝗蟲有很多天敵,同時也是人類喜食的昆蟲種類,但人們觀察到蝗蟲大發生時很少有天敵喜歡捕食群居型蝗蟲。用群居蝗蟲飼餵家禽也會導致家禽的不適反應。群居蝗蟲難吃背後的機制仍然是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率領的飛蝗(Locusta migratoria)研究團隊結合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群居飛蝗防禦天敵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團隊發現群居型飛蝗大量釋放揮發物性化合物苯乙腈(Phenylacetonitrile),而散居型幾乎不合成苯乙腈,它是兩型飛蝗差別最大的信息化合物。該化合物對種群密度變化響應十分靈敏,群居散居化處理後釋放量大幅下降,而散居群居化處理後會急劇產生苯乙腈。

  苯乙腈在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中被認為是種內交流的聚集素(Aggregation pheromone)或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但長期以來存在很大的爭議。動物所的科學家通過行為測定並沒有發現飛蝗對不同濃度苯乙腈表現出趨化性,否認了苯乙腈在飛蝗中是聚集信息素的可能性。因為苯乙腈是苯丙氨酸代謝途徑的一個中間化合物,最終生物合成劇毒化合氫氰酸(Hydrogen cyanide)。因此,他們提出科學假說:苯乙腈可能是一種嗅覺警戒化合物,可進一步合成氫氰酸達到防禦天敵的目的。

  為了驗證這個科學假說,他們首先對苯乙腈在飛蝗體內的生物合成途徑進行了研究。他們在群居飛蝗體內發現了苯乙腈的前體化合物苯乙醛肟(Z-Phenylacetaldoxime)。但苯乙腈合成的分子機制在動物界還沒有報導。他們發現細胞色素P450家族(CYPs)的一個基因CYPLM16181參與苯乙腈的合成,幹擾CYPLM16181群居飛蝗的苯乙腈和苯乙醛肟釋放量明顯受到抑制。因此,他們首次在動物中發現了苯乙腈合成的關鍵酶,並將其命名為CYP305M2。

  他們進一步通過藥物動力學研究了同位素標記的苯丙氨酸和苯乙醛肟在GFP、RNAi和散居飛蝗體內的代謝過程,確認CYP305M2是催化苯丙氨酸代謝途徑第一步的限速酶,而散居型不能產生苯乙腈是這個關鍵酶失活造成的。

  在此基礎上,利用警告研究的模式食蟲鳥—大山雀開展了飛蝗與天敵互作的研究。在雙選擇實驗中,大山雀顯著攻擊和取食散居型飛蝗,而不喜歡群居個體或者說群居飛蝗不好吃。為了明確是否苯乙腈是大山雀不喜歡群居飛蝗的主要原因,他們通過在散居飛蝗添加苯乙腈,群居飛蝗幹擾苯乙腈合成酶和群居RNAi飛蝗塗抹苯乙腈等一系列實驗證明了群居飛蝗不好吃的確是其含有苯乙腈引起的。

  為了進一步明確苯乙腈對鳥的趨避作用是由於苯乙腈可以轉化為氫氰酸造成的,他們測定了群居和散居飛蝗揮發物中的氫氰酸的含量。結果顯示健康的飛蝗並不釋放氫氰酸,但受到鳥攻擊後的群居型飛蝗釋放大量氫氰酸。當給散居飛蝗補充苯乙腈後,受擾動的散居型飛蝗也可以產生氫氰酸。

  這些結果充分證明他們提出的科學假說,蝗蟲好吃,但是味道難聞,如果鳥類執意要吃,蝗蟲立即將苯乙腈轉化為毒物氫氰酸。蝗蟲沒有天敵威脅的情況下,其體內的苯乙腈就不會轉化為毒物氫氰酸。苯乙腈作為嗅覺警告信號的確可以提示捕食者飛蝗潛在含有的劇毒物質氫氰酸的風險性。因此,捕食者可能進化出了迴避氫氰酸風險而對苯乙腈產生了天生的拒避反應。

  這項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動物巧妙的化學防禦策略,即它同時利用一種化合物警告天敵,又能將其進一步轉化為劇毒物質,進而達到有效抵抗天敵捕食的作用。這種機制代表了飛蝗在自然界中應對多種天敵和捕食者的普遍防禦策略,這可能是飛蝗成災的一個重要原因。苯乙腈關鍵合成酶也將成為良好的遺傳防治該害蟲的靶點,同時也為降低飛蝗食品有毒物質含量提供了解決途徑。

  相關成果於1月24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動物所副研究員魏佳寧為論文第一作者,康樂和研究員王憲輝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中科院戰略科技先導B類專項及國家基金委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研究模式圖解:群居飛蝗(Gregarious locusts)在高密度(Crowding)刺激下起動CYP305M2基因將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轉化為苯乙醛肟(Z-Phenylacetaldoxime),苯乙醛肟快速水解為苯乙腈(Phenylacetonitrile,PAN)。苯乙腈作為嗅覺警告信號(Warning signal)對天敵大山雀產生強烈的排斥性。當群居飛蝗受到大山雀攻擊時PAN會轉化為劇毒氫氰酸(HCN)。這樣群居飛蝗利用PAN的警告和轉化為HCN的雙重功能實現了化學防禦天敵的作用。散居狀態的飛蝗(Solitary locust)CYP305M2基因失活,化學防禦被阻斷,採用色彩擬態(Camouflage)防止被天敵發現來保護自己。一旦暴露給天敵便會成為美食。

相關焦點

  • 醒醒吧,群居蝗蟲有毒!
    《本草綱目》記載,蝗蟲單用或配藥使用能夠治療多種疾病,如咳嗽、氣短、破傷風、急慢驚風、高血壓等。而大量現代關於蝗蟲營養價值的研究表明,蝗蟲的蛋白含量高達74%以上,絕大多數種類的蝗蟲都含有十多種胺基酸,其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比值甚至比大多數動物油脂的都高,油脂質量高於菜籽油而與花生油相近。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如何精確的測試導電通路內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是目前RRAM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電子所劉明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RRAM的阻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繼用實驗手段直接觀測到RRAM器件中導電通路的動態生長過程(Adv. Mater.
  • 答案是——群居蝗蟲有毒!
    《本草綱目》記載,蝗蟲單用或配藥使用能夠治療多種疾病,如咳嗽、氣短、破傷風、急慢驚風、高血壓等。而大量現代關於蝗蟲營養價值的研究表明,蝗蟲的蛋白含量高達74%以上,絕大多數種類的蝗蟲都含有十多種胺基酸,其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比值甚至比大多數動物油脂的都高,油脂質量高於菜籽油而與花生油相近。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在我國是一種外來入侵植物,具有強大的化學防禦系統,其防禦物質及生物合成機制尚屬未知。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活性天然產物發現與生物合成團隊研究員黎勝紅研究組綜合運用植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合成生物學等技術,揭示紫莖澤蘭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的體內外抗蟲防禦功能,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步驟,並構建杜松烯類天然產物的異源合成通路。
  •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2018-01-26 動物研究所 >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動物群體(已知超過一百萬種),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比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腦區periaqueductal gray (PAG)參與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防禦行為,比如逃跑、僵直、危險探測等,對動物的生存非常重要。當遭遇危險時,動物會根據所處的情境做出適當的防禦反應從而提高自己存活的機會。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選擇性剪切是一種重要的調控機制,能夠增加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多樣性。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丹在研究員彭平安和副研究員鍾音指導下,深入研究了納米零價鐵對Cl-OPEs的還原降解性能和機制,以及CTAB對納米零價鐵吸附和降解Cl-OPEs的影響。研究系統比較了納米零價鐵(nZVI)和硫化納米零價鐵(S-nZVI)吸附和降解Cl-OPEs的動力學及降解產物生成。
  • 長春光機所在鈣鈦礦光敏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獲進展
    新型鈣鈦礦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材料之一,其相關研究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和光電探測器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基於鈣鈦礦材料的光電器件和電子器件製備工藝簡單,易於大面積加工製造和集成到經典的電子器件中。但是,基於鈣鈦礦材料的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仍然較少,已報導的工作存在載流子遷移率較低、傳輸機理不明等問題。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
  • 八種擁有奇葩的防禦機制的動物(爆炸.嘔吐.自殘放屁)
    如果一種動物容易成為另一種動物的獵物,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的身體裡有某種形式的防禦機制,以確保自己和自己物種的生存。畢竟,這就是一切的意義所在。然而,那裡的一些生物已經將其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並擁有一些相當奇怪的防禦形式。你有沒有聽過關於蜥蜴從眼睛裡射血的故事,或者是關於自殺式炸彈螞蟻的故事?沒有嗎?
  • 植物所在植物物種形成研究中獲進展
    物種形成是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的核心議題,曾被達爾文稱為「謎中之謎」。目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認,但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如何發生作用仍缺乏足夠的研究。「平行物種形成」是指決定新種形成的生殖隔離機制在相似的生境中多次獨立產生,是一種特殊的物種形成模式,也是自然選擇導致物種形成最強有力的證據。然而迄今為止,植物界中確鑿的平行物種形成案例還鮮有報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葛頌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野生稻的物種形成研究。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美研究發現動物同性行為或有助其社會行為進化
    低等動物的「同性戀」行為跟人類不一樣,一項最新研究為這些動物的同性戀進化意圖提供了合理解釋。最近生物學家在發表的一篇研究評論中,開始思考動物中的同性關係對這些動物的進化到底意味著什麼。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內森·貝利和馬琳·祖科發現,同性關係在動物王國很普遍,從蠕蟲到青蛙再到鳥類,都存在這種行為。貝利說:「顯然同性性行為涉及的範圍超出了科學和大眾文學經常談及的著名例子,例如倭黑猩猩、海豚、企鵝和果蠅等。」
  • Nature重磅:揭秘動物持久防禦狀態的神經機制
    成像技術,發現了下丘腦中緩慢的神經元群體動態有助於情緒狀態的持續。這些被稱為VMHdmSF1的神經元,在光遺傳激活時,會引發了比刺激更持久的防禦行為,這表明了一種持續的內部恐懼或焦慮狀態的誘導。在這裡,科研人員展示了在對自然的威脅刺激的反應中,小鼠的VMHdmSF1神經元表現出持續數十秒的活動。在曠場實驗中,這種持續的活性與持續的防禦行為相關,並且依賴於VMHdmSF1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針對中亞熱帶典型的貧瘠旱地紅壤,設置4種不同施肥試驗處理,在5個土壤剖面深度(0-80cm)研究細菌群落的裝配機制及SOC代謝功能。結果表明,隨著土壤深度增加,細菌群落裝配由確定性選擇主導轉變為隨機性擴散主導。β-零偏差模型和遷移率證實深層土壤中擴散影響相對較大的科學假設。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自然界中具有令人傻眼防禦機制的生物
    上天為了維持地球上生物圈的平衡,使多數的物種都會有天敵的存在,弱勢的生物為了對付天敵,也引發出特殊的防禦機制。今天要跟大家介紹數個具有令人傻眼防禦機制的生物。或許有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單純放出光芒也能是防禦機制呢?這個機制其實有點類似戰鬥飛行員的幹擾,但每當正在跟敵機纏鬥的戰鬥飛行員,發現自己被對方的飛彈瞄準並且已經發射,他們就會放出紅外線幹擾彈,防禦幹擾彈其實是一種發出熱量的大火球,最終熱能量的飛彈就會因此被分散注意力跑去追蹤具有大量熱能的幹擾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