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通過疊合二維半導體層製造了「電子陷阱」。
就像擺拍全家福時不安分的孩子一樣,電子也不會在特定位置長時間停留。《自然》雜誌當地時間11月11日發文稱,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二維半導體疊合在一起,創造了莫爾超晶格結構。這種結構將電子困在重複模式中,最終形成了Wigner晶體。
理論物理學家Eugene Wigner在1934年首次預測了「電子晶體」的存在。他提出,由帶負電荷的電子產生的斥力(庫倫斥力)支配電子動能時,晶體得以形成。不過,完全的電子晶體仍然難以「觸及」。
「電子運動符合量子力學規律。即使你沒有對它們做任何事,電子也會一直自發地急速運動。」研究人員Kin Fai Mak說,「電子晶體實際上有融化趨勢,因為電子很難以周期模式保持固定。」
研究人員將二硫化鎢和二硫化硒半導體單層膜疊加,構建了一個真正的「電子陷阱」。每一半導體單層膜的晶格常數略有不同,當它們配對時,就會形成莫爾超晶格結構。
隨後,研究人員將電子導入重複網格的特定位點。與早期結果一致,兩個位點的能量勢壘將電子鎖定在了合適位置。
Mak說:「我們能夠在特定莫爾區域控制電子的平均佔用率。」
鑑於莫爾超晶格的複雜模式、電子的敏感特性以及具體的電子排列,研究人員向物理學教授Veit Elser尋求了幫助。他通過計算佔用比例,確定了何種電子排列會誘導自晶化。然而,Wigner晶體研究面臨的挑戰不僅在於如何創造它們,還在於怎樣觀察它們。
Mak說:「它們非常脆弱,我們必須想出一個好辦法對電子晶體進行觀測——觀測過程中不能有其他幹擾。」
為此,Mak等設計了一種新型光學傳感技術:將光學傳感器布置在樣品附近,整個結構被夾持在六方氮化硼絕緣層之中。傳感器與樣品之間的距離約2納米,因此系統不會受到幹擾。利用這一技術,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到多種具有不同晶體對稱性的電子晶體(包括Wigner晶體)。
原創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
期刊編號:0028-0836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1-electrons-elusive-crystal.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