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結構雷射合成人造固態晶體結構

2020-09-19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利用結構雷射來實現人造固體晶體結構的方法,製造的能帶只需要調整雷射的模式就可以輕鬆實現,從而可以在一種無創傷性的方法下進入人造晶格的量子物理系統中

利用雷射合成人造固態晶體結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來自英國的斯科爾特和南安普頓 的混合光子實驗的研究人員,聯合蘭卡斯特大學( Lancaster University (U.K.))的研究工作者,在最近發布了一項新的光學技術,僅僅使用雷射人工合成了具有腔極性的固態晶體結構。結果證明可以實現現場可編程極化電路 和新的方法來實現光導和強約束 的相干光源。這一創新成果以論文題目「Synthetic band-structure engineering in polariton crystals with non-Hermitian topological phases」發表在近期發表的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創造量子顆粒的人造晶格可以允許研究人員在自然界中製造出一種原本不存在的環境下的物理現象來進行研究。通過這一設計,然而,一個面臨的挑戰就是柔性的限制。材料需要能夠利用反向工程實現任務的要求,並且冷原子的光學晶格技術可以製造出任意的晶格形狀。

項目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辦法來創造任一形狀和可編程的人造晶格,這一方法真是僅僅使用結構雷射 就得以實現。可編程則意味著腔極性系統 可以從一個晶格結構變化成另外一個晶格結構,而在變換的時候不需要使用昂貴的新的系統來進行切換。

結構雷射 structured laser light

當雷射轟擊半導體量子牆的時候,它就會激發出電子和空穴,同時雷射出兩種有名的束縛態。當量子牆位於兩個鏡子之間的時候,形成光子的陷阱(或空穴),一些激發的粒子變成穿著光子衣服的實體,形成異國情調的半光、半物質準粒子 ,以上兩種都屬於著名的激子極化或腔極化。

激子極化會發生相互作用和經常性的來回彈跳 。然而,他們也會反彈跳離開正常的電子,並且在背景激發。研究人員表明通過在以幾何結構的方式應用雷射,激子極化開始遵循雷射的形式進行彈跳形成 激發電子、孔洞。換言之,激子極化開始經受一個在雷射「列印」的條件下形成綜合性的潛在景觀(實體)。

雷射激發生成的潛在景觀,只能被激子極化所感知,而不是腔體內 的光子,將系統從光子晶體中來區分開來。通過增加雷射傳輸對稱性的模式,研究人員製造了固態系統的基本形態,通過固態材料中的電子的激子極化形成的晶體能帶。

這一結果為研究耗散多體量子物理 在晶格環境下的性能不能在正常的厄米量子系統 中進行製造開闢了新的可能。

實驗採用雷射進行極化固化形成圓圈固態晶體的過程

研究成果是非厄米拓撲物理 的發展的激動人心的新領域。

製造的能帶只需要調整雷射的模式就可以輕鬆實現,從而可以在一種無創傷性的方法下進入人造晶格的量子物理系統中。這一結果在很多領域都有用處,包括光通訊、信息處理、用於生物醫學的高靈敏度的探頭和拓撲保護雷射。

文章來源: L. Pickup et al. Synthetic band-structure engineering in polariton crystals with non-Hermitian topological phas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8213-1以及 Skolkovo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lo。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固態-受限晶體結構
    在受力時晶界也會發生遷移使多晶體結構失穩。 晶粒尺寸越小晶界上原子比越多,多晶體的穩定性就越下降,當晶粒尺寸降為納米尺度時,有些金屬在室溫下便會出現晶粒長大。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或稱玻璃態)。非晶固體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
  • 金屬所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固態-受限晶體結構
    在受力時晶界也會發生遷移使多晶體結構失穩。晶粒尺寸越小晶界上原子比越多,多晶體的穩定性就越下降,當晶粒尺寸降為納米尺度時,有些金屬在室溫下便會出現晶粒長大。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或稱玻璃態)。非晶固體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
  • 新疆理化所合成新型氟化硼酸鹽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
    隨著雷射精密機械加工業、雷射化學、紫外雷射光譜學和雷射醫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人們迫切需要發展全固態深紫外相干光源,其關鍵突破點在於深紫外波段的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製和應用。   近日,基於陽離子結構調控策略,潘世烈團隊又合成一系列新型鹼金屬氟化硼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RbB4O6F(RBF)、CsKB8O12
  •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晶體結構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0月30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帶領的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三維晶體結構,對認識蛋白質結構如何控制重要光碟機動酶的催化作用產生重大突破。
  • 「超離子冰」的原子結構終於被揭示!
    現在LLNL的科學家們公布了新研究結果,利用雷射驅動的衝擊波和原位x射線衍射,在十億分之一秒內觀察到氧晶格的成核,首次揭示了超離子冰的微觀結構,這些數據還提供了對冰巨行星內部結構的進一步了解。LLNL物理學家費代麗卡·科帕裡(Federica Coppari)說:我們想確定超聲速水的原子結構。
  • 金屬的晶體結構
    金屬的晶體結構 2.2 ?金屬的晶體結構 2.2.1 三種典型的金屬晶體結構???面心立方結構A1或 fcc、體心立方結構A2或 bcc和密排六方結構A3或 hcp三種。如果把金屬原子看作剛球,並設其半徑為R,根據幾何學關係不難求出三種典型金屬晶體結構的點陣常數與R之間的關係:面心立方結構:點陣常數為a,且???3.配位數和緻密度:所謂配位數(CN)是指晶體結構中任一原子周圍最近鄰且等距離的原子數;而緻密度是指晶體結構中原子體積佔總體積的百分比。
  • 科學家首次合成層狀2D結構電子晶體:導電性「秒殺」石墨烯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於石墨烯,有望用於研製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
  • 多年努力 美國打破中國雷射晶體封鎖 然而中國新一代晶體已經成功
    ,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製造實用化深紫外全固態雷射器的國家。 以深紫外雷射光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為例,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光發射電子顯微鏡空間解析度最高為20nm,而採用全固態雷射器後能提高到3.9nm。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利用這臺儀器開展了石墨烯/Ru(0001)表面插層反應原位觀測,為石墨烯等光電子材料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手段。
  • 石墨化概述—石墨的晶體結構
    1、理想石墨的晶體結構圖1-6理想石墨晶體結構示意圖理想石墨具有層狀結構,石墨晶體中碳原子排列成正六角形
  • 並五苯大環的擇形合成及幾何結構對單重態裂變的影響
    近年來,形狀持久的大環化合物已經成為能夠在多個長度尺度上排列發色團的支架,使其成為分子模型系統和固態性能的有趣目標。剛性,環狀支架促進了分子內, 生色團的空間電子耦合,同時還誘導超分子組裝,在溶液和晶體材料中產生具有增強的光物理性質的聚集體。
  • 短波長非線性光學晶體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隨著雷射精密機械加工業、雷射化學、紫外雷射光譜學和雷射醫學等學科的快速發展,全固態深紫外相干光源需求也愈加迫切,而其中關鍵突破點在於紫外和深紫外波段的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製和應用。長時間以來,設計、合成性能優異的新型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一直是新型功能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實現定向的設計、合成非線性光學材料則是其中難點之一。
  • 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對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其中,作為全固態雷射器輸出紫外、深紫外雷射的關鍵元件,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製、應用亟待發展和突破。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特殊環境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潘世烈研究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新型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
  • 量子聲學新進展:利用聲子晶體,簡化混合聲動力裝置結構
    人造原子同時與電磁以及聲學系統相耦合。微波光子激發一個人造原子(量子比特),原子又將聲子轉化為聲子晶體。(b)樣品示意圖。電磁波通過共面傳輸線傳播,並與被塑形為transmon的人造原子相互作用。量子比特並聯電容由Np = 140個相同的電極對(金屬條)組成。相應的機械基板表面振蕩以顏色梯度形式表示。(c)樣品的顯微照片。圖中所示為聲子晶體與SQUID薄結構。
  • 化學所成功製備橢球形結構基元三維光子晶體
    γ-Fe2O3@SiO2核殼結構橢球形膠體顆粒,並且利用外加磁場控制非球形顆粒的軸向取向,通過傳統對流自組裝法組裝得到橢球基元三維光子晶體。這是文獻上報導的第一例將亞微米尺寸的非球形膠體顆粒直接通過自組裝手段得到三維光子晶體並成功檢測到光子帶隙的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Adv. Mater.上(2009, 21, 1936-1940)。該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新型結構三維光子晶體的製備和研究。
  • ...超快雷射、高精度衍射光柵、非線性光學晶體榜上有名
    2002年,上海光機所突破光學參量啁啾脈衝放大超強超短雷射新原理系列關鍵科學技術,獲得峰值功率高於國際同類研究一個量級的16.7太瓦雷射輸出,獲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1年,物理所採用高對比度啁啾脈衝放大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利用飛秒鈦寶石放大雷射裝置獲得大於1拍瓦的峰值功率。
  • 一種新型極性晶體結構
    近日,日本東京大學Shin-ichi Ohkoshi教授展示了一種在室溫下將超離子電導率材料與極性晶體結構結合起來的材料,這種三維陰離子網絡是基於-Fe-N≡C-Mo-單體結構,Cs陽離子依附在每一個孔中,能夠按照光照強度大小控制離子導電率。
  • 非晶態結構
    打開APP 非晶態結構 佚名 發表於 2009-08-06 14:19:29 非晶態結構???
  • 新固體物質形態「兼容」晶體和準晶體結構特點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戰兵等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該形態巧妙地化解了晶體和準晶體在晶體結構上的這種「水火不相容」的矛盾,顯示了原子排列的鬼斧神工。何戰兵表示,雖然目前還未能對該物質的物性做深入了解,但可預見會有一些與物質周期性相關的特殊物性。
  • 約稿|鋰離子電池材料晶體結構分析技術探討
    鋰電材料晶體結構表徵手段主要包括 X 射線衍射技術(XRD)、擴展 X 射線吸收精細譜(EXAFS)、中子衍射(neutron  diffraction)、核磁共振(NMR)、電鏡(EM)、拉曼散射(Raman)等。XRD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研究晶體結構的技術。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金剛石
    人造金剛石作為光、電、聲、磁、熱、力等等多種能量形式轉換媒介的信息功能材料,人工晶體和二十世紀的世界四大發明(雷射、原子能、半導體和計算機)密切相關,被譽為新材料領域的璀璨明珠,是高新技術和現代軍事技術不可或缺的關鍵戰略材料,從備受矚目的「半導體晶片」,到人們出行的地鐵、機場安檢以及醫療的PET/CT、移動通信、LED照明,人工晶體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