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五苯大環的擇形合成及幾何結構對單重態裂變的影響

2021-01-20 嶽麓化學

並五苯是研究最多的多環芳烴(PAHs)之一,主要是因為它具有高電荷遷移率和作為典型有機p型半導體的聲譽。然而,最近,它因其能夠進行高效放熱單重態裂變(SF)而引起了人們的興趣。這一過程,一個光子產生兩個三重態激子,作為一種提高傳統無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策略引起了廣泛的興趣,理論上使它們能夠突破理想矽電池33%的肖克利-奎塞爾極限。

近年來,形狀持久的大環化合物已經成為能夠在多個長度尺度上排列發色團的支架,使其成為分子模型系統和固態性能的有趣目標。剛性,環狀支架促進了分子內, 生色團的空間電子耦合,同時還誘導超分子組裝,在溶液和晶體材料中產生具有增強的光物理性質的聚集體。例如,Nuckolls表明,在某些情況下,與大環化合物的這種多樣的行為,加上對SF的深刻基礎理解,應能夠設計出具有豐富光物理和超分子行為的並五苯大環化合物。

迄今為止,只有兩次關於並五苯大環和由完全共軛骨架組成的單個大環的報導(圖1a)。吉澤的結果特別令人感興趣,因為它們說明了大環骨架在剛性三聚體支架中強制進行有趣的多色團相互作用,從而促進三個並五苯單元之間的通訊,從而在溶液中實現高效的SF的潛力; 然而,這些結果依賴於傳統的大環化方法,該方法與有限的合成產量和可擴展性有關。

Tilley實驗室引入了鋯茂介導的炔烴偶聯在涉及C–C鍵的動態共價化學(DCC)中用於剛性大環化合物的合成的方法(圖1b)。儘管相對於炔烴和烯烴複分解,該方法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以其均勻的高產量,可擴展性和合理控制大環結構的能力而著稱。因此,研究幾何形狀對SF動力學和固態堆積的影響似乎非常適合可擴展合成並五苯的大環化合物。如下所述,這是通過合理的連接體設計,由市售材料通過四個或更少的步驟選擇性合成二聚和三聚並五苯大環化合物而實現的(圖1c)。兩個大環都經歷了SF,其單線態裂變的速率受支架的幾何約束所調節,而三線態的壽命則顯著降低了。二聚體大環化合物還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固態堆積,其特徵是並五苯單元之間存在周期性空隙。

 

作者採用了新的合成策略(方案1)。由於這種類型的鋯茂大環化是可逆的,因此上述產物的比例表明在反應條件下1a對2a幾乎沒有熱力學偏好。這意味著聯苯接頭是相當適應的,因為它足夠靈活以形成預測的二聚體大環,但顯然不利於彎曲而使得三聚化幾乎同樣有利。因此,似乎彎曲的連接體可能強烈促進二聚,而線性聯苯單元的剛性應促進三聚。

為了測試這些推測,以保護的順式並五苯二醇單體4為目標(方案2a)。在類似於上述條件的條件下,對4進行大環化和脫金屬,以67%的分離產率得到二聚大環8作為唯一的明確定義的產物。重要的是,該大環化反應是在4.3 g規模上進行的,有利於最終產品的大規模生產。然後使大環化合物5經受如上所述的還原性芳構化條件,以60%的產率提供所需的二聚大環化合物1b。通過1H NMR光譜,MALDI和X射線晶體學證實了該大環的身份,所有這些都表明在還原芳構化條件下環外二烯上的甲矽烷基被裂解。

為了進入三聚體大環,合成了帶有基於菲的連接基的母體單體3的類似物,該連接基被設計為「剛性聯苯」以充當阻礙彎曲的支架。以與單體3的合成類似的方式,從並五苯醌分三步合成該單體。然後,在類似的大環化和脫金屬條件下,以克為單位,以54%的產率生產了唯一的明確定義的產物大環化合物2b(方案2b)。通過1H NMR光譜和MALDI確認了大環的身份。

二聚體1b的晶體結構顯示出一些意外的特徵。大環中兩個並五苯單元之間的間距異常大,為7.6Å,其中兩個氯仿分子作為腔內的客體(圖2a)。與氣相優化結構相比,該較大的並五苯間隔被認為是由固態堆積力驅動的,與氣相優化結構相比,氣相結構顯著減小了5.2Å的間隔(圖2b)。大環骨架的這種擴展促進了沿結晶軸的獨特的柱狀堆積基序,這是由相鄰大環上並戊烯的分子間π-π堆積(3.5Å)驅動的(圖2c)。在戊烷中,這種將周期性空隙空間引入晶格的方法是空前的,其中戊二烯絕大多數以孤立的二聚體或連續的滑移堆積或人字形的方式堆積。

由於其不同的幾何形狀,大環化合物1b和2b促進了並五苯單元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大環化合物1b顯示出偽滑移堆積的排列,其中並苯之間的排列程度很高,但並五苯之間的間隔較大,從而降低了有效的π重疊。2b僅顯示出較弱的邊對面交互作用,但並五苯並苯之間的間距為3.6–3.7Å。對於這兩個大環,1H NMR譜圖僅顯示三個並五苯烯基共振(與它們的母體單體具有相同的對稱性),表明在溶液中具有高度動態行為。

接下來,確定這些不同的幾何形狀如何影響光物理和電子特性引起人們的興趣。 並五苯單元的相對取向對穩態紫外可見光譜和螢光光譜都沒有影響(表1),大環1b和2b彼此之間以及它們各自的單體(3和6)表現出幾乎相同的行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環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低於其各自單體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雖然PLQY低可能歸因於幾種非輻射弛豫途徑的出現,但在並五苯體系中,這通常表示SF。

為了確定這是否是這些系統中有效的螢光猝滅過程,採用了瞬態吸收光譜法。 超快速瞬態吸收光譜法表明,對於1b和2b而言,在泵浦雷射(λ= 560 nm)激發大環時,瞬間就會出現讓人聯想到穩態吸收光譜的初始吸收特徵,這可以歸因於光激發。S1狀態(圖3a,b)。該信號的衰減伴隨著一個新特徵的上升,該特徵基於與單體3中觀察到的系統間交叉的光譜特徵的比較而分配給三重態。該三重態激發態的產生證實了兩個大環分子經歷分子內單峰裂變(iSF)的能力。

為了研究三重態壽命(τrec)和重組動力學,利用了納秒瞬態吸收光譜。兩個大環都顯示雙指數衰減,其中第一個分量對應於相關三重態對(τrec)的重組,第二個分量對應於自由三重態衰減。令人驚訝的是,在誤差範圍內(估計為5-10%),在1b的79.6 ns和2b的100 ns的誤差之間,τrec沒有顯著變化。通過使用這些大環支架訪問截然不同的貫穿空間偶聯基序的能力,可以促進這種不常見的行為,並表明它們可能更廣泛地適用於這些速率的獨立調節。

綜上,文章展示了用於合成兩個獨特的並五苯並茂的大環的穩健合成策略。這些傳統上具有挑戰性的化合物的簡便合成方法突顯了鋯茂茂在動態C–C鍵形成途徑中向發色團大環形成的耦合作用。此外,所得的大環在溶液中均經歷有效的iSF,顯示出所需的SF速率和三重態壽命的解偶聯。在固態狀態下,二聚體大環化合物1b堆積成柱狀堆棧,從而擴大了大環腔,從而將規則的空隙空間引入晶格。異常光物理行為和超分子行為的這種結合提供了強有力的初步證據,即形狀持久的大環化合物是設計新型SF材料的理想支架。當前的努力涉及芳香客體與二聚大環化合物1b的共結晶,以調節其固態的SF動力學。


相關焦點

  • 【物化】發色團結構動力學和溶劑效應共同控制的動態雙開關單線態裂變通道:單線態預裂變能量學分析
    那麼,溶劑如何影響光激發前發色團的初始結構、電子性質和能量以及如何控制單線態裂變通道呢?近日,山東大學步宇翔團隊通過從頭算分子動力學(AIMD)模擬取樣研究了結構動力學和溶劑效應如何共同控制單線態裂變,通過預裂變能量學統計分析,提出了動態雙開關單線態裂變通道。
  • 今日最新Nature: 通過單重態激子裂變敏化矽
    通過單重態激子裂變來敏化矽太陽能電池,從而可以減少熱損失並提高電池的工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單重態激子中具有更高能量的光激發態能夠裂變形成兩個三重態激子激發態。在分子半導體並苯化合物中,單重態激子裂變產生的三重態激子被認為與矽帶隙非常相符。當這些三重態激子轉移到矽中時,能夠產生額外的電子-空穴對,使得電池效率從29%提高到35%。
  • 二氫卡賓單重態和三重態穩定性的比較
    在《物理有機化學:結構與原理》一書的第186頁有如下一幅圖:當然,教材上的圖是重繪的
  • :氧化石墨烯量子點的可控單重態-三重態能量分裂:從磷光到TADF
    近期,韓國科學技術院SeunghyupYoo教授和SeokwooJeon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一種新的設計方法,通過改變氧化碳與sp2碳的比率(γOC),來控制石墨烯量子點(GQD)/氧化石墨烯量子點(GOQDs)的單重態-三重態能量分裂
  • Rita的新作:朝往熱力學穩定的三重態卡賓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系列穩定單重態卡賓受到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NHC,以及不那麼耳熟能詳的膦取代卡賓。這些穩定的化合物為有機金屬化學以及小分子催化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也拓寬了人們對卡賓穩定性極限的認識。與此相反,穩定的(甚至僅僅是持久的)三重態卡賓則絕少報導。
  • 重原子核自發裂變
    1939年,波爾和惠勒首先預言了重核的自發裂變現象,隨後在1940年,俄羅斯科學家的實驗發現了鈾238的自發裂變現象,證實了這一預言。裂變的發現是原子核領域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其直接導致了原子彈的發明和核能的利用。
  • 新材料產生單線態裂變反應,創造更多並延長可收穫電子電荷的壽命
    這些材料由科學家們與ASRC的納米科學倡議組織創建,使用稱為單線裂變的過程來產生和延長可收穫的光生電子的壽命。該發現在物理化學雜誌上發表的新論文中有所描述。早期的研究表明,這些材料可以產生更多的可用電荷,並將太陽能電池的理論效率提高到44%。
  • 《Science》:納米粒子三重態能量轉移助力光化學應用
    而電子未成對的三重態對於很多光化學反應非常有用,但這種狀態很難得到。量子力學理論已經揭示從光激發的單重態轉變為三重態的效率很低,因此,化學家往往利用光敏劑在吸收光之後通過能量轉移使臨近的分子達到三重態。
  • 二維白光顯微鏡觀察了非平衡分子堆積對微晶體中單線態裂分的影響
    Zanni 化學摘要單線態裂分是將一個單線態激子分裂成兩個三重態激子的過程,被認為是一種提高未來光伏器件效率的機制。在會發生單線態裂分的有機半導體中,通過設置決定系統能量特性的分子間耦合,分子間幾何關係具有重要作用。
  • 缺陷對石墨烯電子結構的影響
    缺陷對石墨烯電子結構的影響。研究發現,多種缺陷均使石墨烯能帶在費米能級附近出現缺陷態對應的能帶,並導致其能隙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且與之對應的態密度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其中,Stone-Wakes缺陷使石墨烯帶隙由0 eV增至0.637 eV,單空位缺陷使帶隙由0eV增至1.59leV,雙空位缺陷使帶隙由0 eV增至1.207eV。
  • 為什麼人擇原理有其合理性?
    但是,有一些要求對於任何生命而言可能是普適的:星系、恆星和(可能的)行星必須形成;恆星中的核合成必須合成重元素,例如碳、氧和鐵;這些原子又必須處於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在那裡它們才能組合形成生物分子。描述和研究親生物區域產物的過程被稱為人擇推理。 人擇原理正在開始被認真地研究,尤其是和暗能量的關係。在過去的7年中,宇宙正在加速膨脹已經非常清楚了,暗能量對維持一個幾何上平直的宇宙所需的臨界密度的貢獻達到了大約70%。
  • 「渦輪增壓式」的矽光伏:麻省理工的科學家探索單線態激子裂變
    (來源:微信公眾號「pvmagC」 )上周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詳細描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如何證明單線態激子裂變效應如何應用於矽太陽能電池,並有可能實現高達35%的電池效率。單線態激子裂變是一種存在於某些材料中的效應,其中單個光子(光粒子)在被吸收到太陽能電池中時可以產生兩個電子——空穴對,而不是通常的一個。
  • Nature重磅:首次在塊狀化合物中觀察到三重態手性超導性
    三重態配對的一個有趣表現是手性p波態,它在拓撲上是非平庸的,為實現馬約拉納邊緣模態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平臺。然而,三重態配對在固態系統中很少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任何塊狀化合物中明確地識別出來。考慮到配對通常是由鐵磁自旋漲落來調節的,含f-電子的鈾基重費米子系統被認為是實現自旋三重態超導性的理想候選系統。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通過清除三重態激子抑制有機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衰減
    主要原因是長壽命三重態激子的積累,導致單重態-三重態湮滅(STA)和單重態粒子密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如果有機發光二極體中的電荷平衡不理想,就會發生高電流密度下的電荷積聚,從而導致單重態極化子湮滅(SPA)。近年來,基於有機材料的雷射器件的研究受到了廣泛關注。雖然有機材料在光泵浦作用下的雷射振蕩相對容易,但是由於三重態和極化子效應,電泵浦有機半導體雷射二極體(OSLDs)仍然很難證明。
  • 鑭系納米晶體使分子三重態激子發光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通過將分子三重態與摻雜鑭系納米顆粒耦合來改善分子三重態的生成和發光採集的方法。這一創新為鑭系納米晶體-分子在光電領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在分子和混合系統中,三重態激子(結合的電子-空穴對)的產生、控制和轉移是各學科(從物理學、化學到材料科學和生物學)都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 太陽導致量子三重態威脅人體DNA
    原標題:太陽導致量子三重態威脅人體DNA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者日前展示了小型蛋白質是如何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分解為量子三重態的。量子三重態是一種具有活性的狀態,它所能造成的危害大於蛋白質分子分裂破碎所導致的結果。10月21日,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物理聯合會出版的《化學物理學報》期刊上。
  • 利用結構雷射合成人造固態晶體結構
    利用雷射合成人造固態晶體結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來自英國的斯科爾特和南安普頓的混合光子實驗的研究人員,聯合蘭卡斯特大學( Lancaster University (U.K.))的研究工作者,在最近發布了一項新的光學技術,僅僅使用雷射人工合成了具有腔極性的固態晶體結構。
  • 科學網—太陽導致量子三重態威脅人體DNA
    量子三重態是一種具有活性的狀態,它所能造成的危害大於蛋白質分子分裂破碎所導致的結果。10月21日,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物理聯合會出版的《化學物理學報》期刊上。 研究者用紫外雷射照射氣相的肽分子——酪氨酸和苯基丙氨酸,這些蛋白質都是人體內具有吸光性能的胺基酸分子。隨後,研究者使用紫外到紅外的光譜技術觀察這些分子, 研究它們的結構隨時間的變化。
  • 【材料】通過主-客體相互作用增強三重態-三重態能量傳遞和TTA上轉換效率
    日前,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楊成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提高TTA上轉換效率的方法,即通過超分子的主客體作用來拉近溶液中三重態光敏劑與三重態受體的空間距離,使得三重態激子無須在其壽命範圍內擴散來完成能量傳遞,從而降低三重態激子通過非輻射躍遷失活的機率,提高能量傳遞效率,進而提高上轉換效率(圖1)。
  • 地質地球所提出單點衛星方法分析磁繩結構
    宇宙空間等離子體環境中廣泛存在磁繩結構(magnetic flux ropes)。在磁繩結構中,磁場會繞著某一方向旋轉,形成螺旋形的磁力線結構,並常能「裹挾」粒子和電流,形成「橋梁」,促進空間等離子體環境不同區域間物質和能量的傳輸和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