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餘輝發射,如室溫磷光(RTP)和熱激活延遲螢光(TADF),在顯示、生物成像和數據安全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要實現一種同時表現出RTP和TADF性能的單一材料是一個挑戰。近期,韓國科學技術院SeunghyupYoo教授和SeokwooJeon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一種新的設計方法,通過改變氧化碳與sp2碳的比率(γOC),來控制石墨烯量子點(GQD)/氧化石墨烯量子點(GOQDs)的單重態-三重態能量分裂(∆EST)。此外,長期使用的RTP和TADF材料首次證明了GQD的反偽造和多級信息安全性能。
文章要點一:
如圖1a所示,製備了低氧化、中低氧化、中氧化和高氧化的GQD系列。由於從三重態激發態的輻射躍遷很容易被熱耗散和/或流體中的分子氧猝滅,因此作者將一系列GQD併入基體材料中,如硼氮氧化物(BNO),以儘量減少三重態激發態的猝滅。圖1b顯示了封裝在BNO基質中的一系列GQD的示意圖,其中GQD系列的羧基和BNO的羥基之間的分子內氫鍵可以減少振動耗散。圖1c顯示了在紫外線(365nm)激發和停止激發後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粉末樣品在室溫(RT)下隨時間變化的PL的數碼照片(GQD@BNO(頂部),GOQD-28@BNO(中部),以及GOQD-60@BNO(底部))。所有三個樣品在室溫下都會出現餘輝,即使在停止紫外激發之後也會持續幾秒鐘,這表明餘輝與三重態激發態有關。圖1d顯示了一系列GQDs的能量分裂(∆EST)變化,表明γOC將影響單重態-三重態相互作用。具有γOC的GQD系列的構型坐標狀態如圖1e–g所示。這些圖說明了從激發的單重態(S1)或三重態(T1)到基態(S0)的單重態-三重態分裂和弛豫過程。
圖1.實驗概念。(a)具有低氧化、中低氧化、中氧化和高氧化的系列GQD的結構;(b)封裝在BNO基質中穩定的三重態激發態的GQD系列示意圖;(c)在紫外線(365nm)激發和停止激發後,具有代表性的三個粉狀樣品GQD@BNO,GOQD-28@BNO和GOQD-60@BNO的數碼照片;(d)一系列GQDs的單重態-三重態的∆EST隨γOC的變化;(e–g)描述GQD單重態-三重態分裂和弛豫過程的構型坐標:(e)GOQD-20(γOC<10%),(f)GOQD-28(γOC=30.1%),(g)GOQD-30、GOQD-40和GOQD-60(γOC>40%)。
文章要點二:
作者測量了室溫下PF和餘輝發射的全光譜(圖2a),以驗證GQD@BNO以及GOQD@BNO樣品的γOC對PL特性的依賴性。紫外線(365nm)照射和停止紫外線照射後,PF和餘輝的發射顏色變化如數碼照片(圖2b)和國際電工委員會(CIE)坐標圖(圖2c,d)所示。為了更深入地了解GQD系列中∆EST的γOC依賴性,作者進一步在低溫(77K)下進行了PL測量,以便通過最小化振動耗散來分析最低激發三重態(T1)。圖2e為GQD@BNO和己烷中GOQD@BNO樣品在77K處的歸一化餘輝發射光譜。結果表明,GOQD-28、GOQD-30、GOQD-40和GOQD-60的餘輝發射明顯與熱激活過程有關,這是TADF的一個特徵。作者還測量了甲苯中GQD@BNO和GOQD@BNO懸浮液樣品在空氣和氮氣鼓泡下的餘輝發射,以檢查餘輝發射是否來自於三重態激發態(圖2f)。由於溶解分子O2是三重態激發態眾所周知的猝滅劑,事實上,與空氣飽和條件下相比,所有樣品在氮氣鼓泡條件下的餘輝強度都增強了,即證實了觀察到的餘輝發射確實來自三重態激發態。
圖2.氧化程度對系列量子點產生可調諧餘輝的影響。(a)摻入BNO中的GQD、GOQD-20、GOQD-28、GOQD-30、GOQD-40和GOQD-60在室溫下的PF和餘輝光譜;(b)六個粉末樣品在紫外線(365nm)激發和停止激發後的數碼照片;(c)PF和(d)餘輝在CIE坐標圖中的發射顏色變化軌跡,與其在(a)中的光譜相對應;(e)六種粉末狀樣品在低溫(77K)正己烷中的餘輝光譜;(f)六個樣品在空氣或氮氣鼓泡條件下浸入甲苯中的餘輝光譜,在所有情況下,將激發波長(λex)設置為325nm,並將斬波速度設置為40Hz以收集延遲信號。
文章要點三:
除了對依賴於γOC的光致發光特性的觀察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三重態激發態在什麼機制中被填充?為了檢驗這一點,作者測量了GQD@BNO和GOQD@BNO樣品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光譜範圍在200-900nm之間(圖3a)。由於僅用吸收光譜很難識別與三重態激發態有關的電子躍遷,因此可以從餘輝激發光譜中驗證與GQD系列三重態激發態起源有關的證據(圖3b)。根據餘輝激發光譜的結果,提出了一個Jablonski圖,在該圖中可以合理地解釋該系列量子點的三重態是如何填充的,以及從RTP到TADF的轉變機制。圖3c說明了目前系統中兩個具有代表性的ISC通道:i)局部化的sp2碳子域和ii)邊緣位置的羰基(C=O)。圖3d為GQD@BNO樣品和GOQD@BNO樣品的瞬態餘輝衰減曲線。特別是,PF(圖3f)和餘輝的衰變成分共存,這與圖2a中顯示PF與RTP(GQD、GOQD-20)或TADF(GOQD-28、GOQD-30、GOQD-40和GOQD-60)的光譜重疊的結果非常一致。GOQD-28@BNO、GOQD-30@BNO、GOQD-40@BNO和GOQD-60@BNO的平均TADF壽命分別為170、135、147和125ms(圖3e)。這些數值是碳納米材料中首次報導的GQD的數值,超過了僅含氧官能團的碳基量子點(CDots)的數值,甚至可以與迄今報導的含氮量子點的數值相媲美。相比之下,無論餘輝發射類型如何,所有六個樣品的PF具有相似的壽命,即4.87-6.14ns(圖3f,g)。
圖3.餘輝機理研究。(a)GQD@BNO和GOQD@BNO樣品的紫外-可見吸光度;(b)GQD@BNO和GOQD@BNO樣品的餘輝激發光譜,對於GQD、GOQD20、GOQD-28、GOQD-30、GOQD-40和GOQD-60,發射波長(λem)分別設置為467、454、478、485、490和500nm;(c)提出了用雙通道系統間交叉(ISC)從局部化的sp2碳子域(i)和邊緣位置的羰基(C=O)(ii)得到的三重態群體的Jablonski圖;(d)餘輝衰減曲線;(e)平均餘輝;(f)瞬發螢光衰減曲線;(g)在室溫下,GQD@BNO,以及GOQD@BNO樣品的平均PF壽命,λex設為325nm。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作者提出了一種通過氧化控制將∆EST從0.365eV調整到0.123eV的設計概念。RTP超長使用壽命的GQD@BNO和TADFGOQD-60@BNO是通過將一系列的GQDs引入BNO矩陣而實現的,它有效地穩定了三重態的激發態。作者通過簡單的分子操作為∆EST工程提供了一個新的指導方針,從而為生物成像、數據安全、光電子和自旋電子學等各個領域提供了新的機會。
文章連結:
DOI:10.1002/adma.202000936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0936
撰稿人:餘小希
核稿人: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