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三重態? 奇怪的物理理論近50年被證明

2021-01-21 天文物理

【博科園-科學科普】Vitaly Efimov曾預言的量子力學版本的博羅米恩環,標誌著從2世紀左右第一次出現在阿富汗的佛教藝術,這個符號描繪了三個環連在一起,如果有任何環被移除,它們就會分開。

博羅米恩環,一個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紀的符號,用鋰原子重新創建的。圖片版權:Wikipedia


Vitaly Efimov的理論模擬使用粒子環:三粒子(如原子或質子甚至夸克)可以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穩定的狀態,即使他們的任何兩個無法結合第三個。物理學家首次提出的想法是基於數學證明,自1970年那時提出以來直到最近在實驗室沒有人能夠證明這一現象。


由休斯敦萊斯大學的Randy Hulet率領的物理學家團隊終於實現了粒子的三重態,並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Hulet告訴LiveScience說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因為在40年的這種預測裡最終得到驗證。(1970年提出,於2009年被證明(距今近50年)然而關於三重態你曾知道嗎?)


Vitaly Efimov曾計算,結合粒子態是可能的,而且是重複:新的束縛態可以達到更高的能量水平在一個無窮級數。所有的束縛態的能級會發生在是515的倍數。


Vitaly Efimov已經計算出結合粒子的三重態是可能的,並且它是重複的:在無限進展的更高和更高的能量水平下可以實現新的結合狀態。所有重合狀態將發生在515的倍數的能級。

半導體納米晶體的三重態激子(excitons)的能量可以轉移到結合在其表面上的分子受體上。圖片來源:NC State University


為了證明他們真正創造了三重態,稱為Efimov三聚體,研究人員產生了一組三個結合在一起的鋰原子,然後以第一個結合能515倍的重現(基本上結合能指示粒子彼此結合需要多少能量,以及將它們分開的能量需要多少)。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Feshbach共振的裝置,使它們能夠調整原子的能級,他們發現當它們達到515的倍數時粒子將會結合,但是在其他能量下它們不會,證明三重態真的是Efimov三聚體。


Hulet說這真的是一個驚人的效果,開始很多人不相信(Vitaly Efimov)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預測。


這個理論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是一種所謂「三體」問題的特殊情況的解決方案。科學家已經解決了「兩體」問題 ,也就是說他們根據起始位置,質量和速度準確計算出兩個物體的移動距離。科學家們也可以為許多重合狀態計算這種情況,但是對於一般的三體問題的純粹解決方案是難以捉摸的。

由兩對捕獲離子組成的兩個糾纏的機械振蕩器的藝術表現。箭頭表示兩個離子的內部狀態。兩個機械振蕩器之間的霧被用於表示糾纏。圖片版權;John Jost and Jason Amini


Hulet說:物理學家可以很好地處理兩體的問題,而且多體的問題還是很好的,但像Efimov三聚體中的這些多體變數就太多了。


Vitaly Efimov的計算不是解決一般情況下的解決方案,而是三聚體的具體情況,因此現實生活的例子發現驗證他預測粒子的三重態是學習更多關於「少體」物理學的重要一步。


作者:Clara Moskowitz

編譯:光量子

審校:博科園

相關焦點

  • 《Science》:納米粒子三重態能量轉移助力光化學應用
    而電子未成對的三重態對於很多光化學反應非常有用,但這種狀態很難得到。量子力學理論已經揭示從光激發的單重態轉變為三重態的效率很低,因此,化學家往往利用光敏劑在吸收光之後通過能量轉移使臨近的分子達到三重態。
  • 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物理所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堅持以「三個面向」、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為目標,系統謀劃和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實驗發現外爾費米子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Weyl提出——存在一種無「質量」的可以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的電子,這種電子被稱為「外爾費米子」。但是歷經80多年,科學家們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外爾費米子存在的證據。但是近十多年來,拓撲絕緣體,尤其是拓撲半金屬等新奇量子態研究的快速發展為在凝聚態體系中實現和觀測外爾費米子的準粒子提供了新的思路。
  • 實驗發現重費米子金屬UTe2為手性自旋三重態超導體
    有時候這樣的獵奇活動是藉助於巨大的加速器實現的,高能粒子束的碰撞可以產生新的粒子或者揭示新的物理規律。對於研究固體物理的科學家來說,這一遊戲則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展開的,這裡沒有高能的粒子撞擊,但是固體材料中深藏的多種複雜的粒子間相互作用則可以湧現出類似於粒子的集體激發,又稱作準粒子。有些準粒子更容易被探測,而另一些則往往潛伏在科學家們探索的疆域之外,從而難以捕捉。
  • 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Weyl提出——存在一種無「質量」的可以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的電子,這種電子被稱為「外爾費米子」。但是歷經80多年,科學家們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外爾費米子存在的證據。但是近十多年來,拓撲絕緣體,尤其是拓撲半金屬等新奇量子態研究的快速發展為在凝聚態體系中實現和觀測外爾費米子的準粒子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備受矚目的就是找到真實的外爾半金屬材料。
  • 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物理所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堅持以「三個面向」、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為目標,系統謀劃和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但是近十多年來,拓撲絕緣體,尤其是拓撲半金屬等新奇量子態研究的快速發展為在凝聚態體系中實現和觀測外爾費米子的準粒子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備受矚目的就是找到真實的外爾半金屬材料。當兩個自旋非簡併的能帶在費米能級附近線性交叉時,其低能準粒子激發態與外爾費米子的行為一致,這類材料體系被稱為外爾半金屬。
  • 自旋三重態超導理論入門本周物理學術講座
    報告人:金彪,中國科學院大學時間: 7月19日(周二)14:00單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地點:M234報告廳對自旋三重態超導的理論描述,要比自旋單態情況更為複雜。 在本講座中,將介紹自旋三重態超導微觀理論的基礎部分, 可當做對國科大開設的《固體理論》課程中超導理論部分的後繼內容。希望同學們預習好BCS 超導理論。
  • 看似不相干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為什麼存在深刻的聯繫?
    年伊利諾伊大學舉行了 BCS 理論提出 50 周年的紀念活動。撰文 史蒂文·溫伯格翻譯 寒冬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科研圈公眾號對我來說有點奇怪,在凝聚態物理學家們慶祝其領域重大成就的活動中,一個主要研究基本粒子理論的物理學家卻受邀發表演講。不僅我們探索的對象不同,我們的目標、我們渴望在工作中獲得的樂趣也存在深刻的區別。
  • 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因果律的夢魘:延遲選擇實驗光的本質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這一點在科學史上有過長時間的爭論。楊氏雙縫幹涉實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光的波動性,而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則說明了光的粒子性。在這些看似矛盾的實驗現象的驅使下,量子物理最終發展出了波粒二象性的理論框架。當時科學家們主張,光既可以是波也可以是粒子,但不會同時是波和粒子。
  • 今日Nature: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在這些看似矛盾的實驗現象的驅使下,量子物理最終發展出了波粒二象性的理論框架。當時科學家們主張,光既可以是波也可以是粒子,但不會同時是波和粒子。但光的波粒二象性卻從未停止「製造麻煩」,直到現在也還在挑戰著人們對它的認知。
  • 超分子體系中基於三重態-三重態湮滅的光子上轉換研究
    報告題目:超分子體系中基於三重態-三重態湮滅的光子上轉換研究報告人:段鵬飛 研究員報告人單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報告時間:2016年04月18日(星期一)下午2:30報告地點:無機/超分子樓一樓圓形報告廳報告人簡歷:段鵬飛 研究員,2011年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
  • Nature重磅:首次在塊狀化合物中觀察到三重態手性超導性
    三重態配對的一個有趣表現是手性p波態,它在拓撲上是非平庸的,為實現馬約拉納邊緣模態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平臺。然而,三重態配對在固態系統中很少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任何塊狀化合物中明確地識別出來。考慮到配對通常是由鐵磁自旋漲落來調節的,含f-電子的鈾基重費米子系統被認為是實現自旋三重態超導性的理想候選系統。
  • 物理所發現自旋三重態超導電流產生自旋轉移力矩的實驗證據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超導-鐵磁界面處可以產生自旋三重態的庫珀對。由於自旋三重態的庫珀對攜帶淨餘磁矩,它們在輸運時會產生一個無能量耗散的自旋極化電流,將會極大地降低自旋電子學器件的能耗。同時,三重態的庫珀對具有的另一特點是對鐵磁體中的交換場不敏感,因而在鐵磁體中具有極長的關聯長度。研究如何產生、調控和利用自旋極化的三重態超導電流,形成了一個新的前沿方向——超導自旋電子學。
  • 理論物理所在奇特強子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夸克勢模型在強子譜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類模型將介子(自旋為整數的強子)和重子(自旋為半整數的強子)分別描述為一對正反夸克和三個夸克的束縛態,超出此圖像的強子便被稱為奇特強子態(包括膠球、混雜態、多夸克態、強子分子態等)。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發現:比「上帝粒子」還罕見50倍的事件
    ,都是由眾所周知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來解釋。比上帝粒子罕見的三重態當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高能量質子束迎頭相撞時,就會產生三重玻色子。當兩個質子碰撞時,質子中的夸克和膠子被強迫分開,當發生這種情況時,W玻色子和Z玻色子就會突然出現;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它們會以三重態的形式出現:WWW,WWZ,WZZ和ZZZ。
  • 「奇異粒子」揭開夸克理論謎團。
    這種結構複雜的粒子實際上是由兩個獨立的五夸克態粒子Pc(4440)⁺和Pc(4457)⁺組成的,它們的質量非常相近,初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粒子。LHCb這次發現的第三種五夸克態的質量略小於前兩種粒子。這三種五夸克態都是由一個下夸克、兩個上夸克、一個粲夸克和一個反粲夸克組成的。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通過清除三重態激子抑制有機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衰減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經有各種各樣的材料和方法被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s)的性能改善。OLEDs有容易製造,機械柔性,重量輕,發光顏色可調性,成本低等優點,但也同樣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高電流密度下外量子效率(EQE)顯著降低,被稱為「效率衰減」。主要原因是長壽命三重態激子的積累,導致單重態-三重態湮滅(STA)和單重態粒子密度的降低。
  •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磁性粒子的排斥行為
    磁子,磁性粒子,作為移動的信息載體。大約15年前,德國明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ünster,Germany)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在室溫下實現了磁子的一種新量子態——磁粒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也被稱為「超光速體」,即通常只發生在極低溫度下的物質極端狀態。從那時起,人們注意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在空間上保持穩定,儘管理論預測,作為吸引人的粒子的磁子凝聚體應該會坍塌。
  • ATLAS國際合作組專題報導交大學者主導重質量雙玻色子共振態尋找的...
    ,對重質量區新粒子到W/Z/H+光子雙玻色子衰變的理論模型作出了最新、最嚴格的實驗檢驗和統計限制(同期CMS實驗結果在同樣的數據量下僅獲得4TeV不變質量區的實驗結果)。同時,也在LHC實驗中首次開創了對希格斯粒子+光子二體共振態尋找的新物理課題,並首次發布新粒子到希格斯粒子+光子衰變截面的統計上限。
  • 祛魅「天使粒子」:轟動一時的物理突破竟只是平庸 「短路」
    但今天,我們找到了一個沒有反粒子的粒子,一個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電導「半個臺階」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等人找到的決定性實驗證據,是「半個臺階」,即半整數電導機制。張首晟在2008年理論預言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在2013年被其好友、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團隊證實。
  • 二氫卡賓單重態和三重態穩定性的比較
    在《物理有機化學:結構與原理》一書的第186頁有如下一幅圖:當然,教材上的圖是重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