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Nature裡的「光子晶體」,讓量子計算機觸手可及

2021-01-16 木木西裡科技

1987年,物理學家Eli Yablonovitch預測,光子晶體材料(PBC)能夠通過當前微電路處理電信號的方式來處理光,也就是說,讓光可以像電子在半導體中作用的方式一樣得到操控!

圖丨Eli Yablonovitch

自此以後的30餘年,科學家通過直接微加工方式成功製造了各種一維和二維光子晶體材料,但三維光子晶體塊狀材料及其潛在應用(譬如下一代計算技術)卻始終停滯不前。

從基礎物理說起

我們首先簡要了解一下光子晶體和半導體材料的物理原理。假設,你要穿越一塊溝壑區域,如果你的步伐大小與溝壑之間的間距大小差不多,那麼,你可以以兩種速度奔跑:

1)快速。沿著溝壑頂部跳過;

2)慢速。從泥濘的低谷中,慢慢前行。

與之同理,當波穿過具有交替的周期性 「溝壑」介質時,它也可以以兩種方式傳播:波峰位於峰頂上,或者波峰落在這些峰之間。兩種傳播模式,通常對應兩種不同的能量。

在3D晶體中,溝槽的間距和間隙能量取決于波相對於晶格軸的運動方向。但是,對於某些種類的晶體,可能存在一定範圍的波能(稱為帶隙),波的能量根本無法在任何方向上傳播。

在矽晶體半導體中,波是電子,並且帶隙意味著某些能量的電子並不存在,從而使電晶體之類的現代電子器件成為可能。Yablonovitch認為,從理論上講,對於光波,可能會發生類似的帶隙現象,但僅適用於某些透明材料製成的微觀顆粒形成的具有鑽石晶格的晶體結構。

膠體晶體

有趣的是,微小的顆粒往往會自發地排列成類似有序的結構,稱為膠體晶體。蛋白石是自然形成的二氧化矽微粒的膠化膠體晶體,而蛋白石的火花就是由於上述的能隙引起的。

當光照射在蛋白石上時,能量(與顏色相關)處於能隙範圍內的光子無法進入晶體,導致近100%的反射。帶隙能量以及反射的顏色取決於入射光的方向,最終使蛋白石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

圖丨蛋白石

1990年以來,科學家都很樂觀地認為,生產出類鑽石的膠體晶體可以有非常簡單的方法,但是二十年過去了,這個簡單的方法才慢慢揭開序幕。

在鑽石晶格中,每個粒子都與周圍4個等間距的粒子相連接。當兩個這樣的聚合粒子聚在一起時,必須旋轉它們,使它們結合的其他六個粒子處於正確的相對方向,才能最終得到膠體晶體。

新策略

2012年,紐約大學David J. Pine和Marcus Weck等人就曾通過打補丁的方法,在Nature報導了微顆粒的精準自組裝。他們模仿原子構建分子的方式,在顆粒表面上對稱排列了具有「粘性」的DNA補丁,補丁迫使粒子僅沿著某些矢量相互作用,最終得到想要的得到的模型。

圖丨DNA補丁輔助自組裝,來源Nature

時隔8年之後,2020年9月24日,紐約大學David J. Pine課題組再次在自組裝領域取得新突破,他和Stefano Sacanna等人一起,在Nature報導了一種新型光子晶體,透明微顆粒以類似於金剛石晶體中碳原子的方式排列。

每個構造單元由四個合併的球組成,呈三角形的金字塔形,每個金字塔面的中心都有一個凹進的粘性補丁。當懸浮在水滴中時,通過其粘性貼片對接在一起的顆粒將被迫進入所需的角度位置。最終,這些粒子自發地組裝成金剛石結構的高度有序的,穩定的光子晶體。

當前,研究團隊已經能製造出包含約100000個顆粒,重量不到1μg的光子晶體,而且,進一步的拓展這個組裝過程也相對較為簡單。通過使用純矽或二氧化鈦(分別用於紅外或可見光)來填充這些晶體中的空白區域,然後溶解這些結構單元,以實現塊體的3D結構光子晶體材料的構建。

量子計算機

那麼,有人就要問了,光子晶體到底有什麼用?

答案是,量子計算機。

在光子晶體的諸多應用中,當前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量子計算機。傳統計算機中存儲「 0」或「 1」的數字位被量子位(qubit)所取代,因為量子位可以同時為「 0」和「 1」。這種取代使人們可以更快地計算出代碼破解中可能遇到的許多困難。

然而,建立實用的量子計算機的挑戰在於,需要使用光子信號將許多量子位連接在一起,並隔離這些量子位,以使它們不會受到外界幹擾的幹擾。

光子晶體微電路中,光子周圍的通道為這些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二維光子晶體已被證實可用於構建原型量子器件。但是,由於當前的量子光子電路是薄的2D薄層,導致它們的性能受到限制:光子會洩漏,幹擾也會洩漏。解決這個問題的簡單方法是將這些電路夾在兩個3D光子晶體層之間。

未來可期

未來,大容量光子晶體將可用於生產大型量子系統,使用光進行受控控制,並與常規電子設備進行連接,以實現更多新技術和新應用。

至於這種技術的最終潛力,或許正應了那句話: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這篇Nature裡的「光子晶體」,讓量子計算機觸手可及
    ,但三維光子晶體塊狀材料及其潛在應用(譬如下一代計算技術)卻始終停滯不前。答案是,量子計算機。在光子晶體的諸多應用中,當前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量子計算機。傳統計算機中存儲「 0」或「 1」的數字位被量子位(qubit)所取代,因為量子位可以同時為「 0」和「 1」。這種取代使人們可以更快地計算出代碼破解中可能遇到的許多困難。
  • 量子點進入三維光子晶體
    研究人員首次將InAsSb量子點嵌入一個GaAs的三維光子晶體當中。    一個由日本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克服現有的製造問題,製備出首個內含量子阱的三維光子晶體,在關鍵的通信級波長1.5µm處發射。
  • Nature:記錄光子流動的新型量子顯微鏡
    利用這臺超快電子透射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繪製光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這是人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困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這一突破可能會對許多潛在的應用產生影響,包括用於更穩定地存儲量子比特的新型量子材料的設計。同樣,它可以幫助提高手機和其他屏幕的色彩清晰度。
  • 比量子計算機穩定:中國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擴展光子計算機
    大家還記得去年穀歌聲稱,自己成為了全球第一個拿到了「量子霸權」這件事情麼?在當時他們說根據他們提出的理論模型設計出來的量子計算機,只用3分20秒,就能完成現如今全球第一超算:Summit超算系統花費整整一萬年才能完成的運算。
  • 三種晶片材料出奇招 讓量子計算機跨越應用「冰山」
    經過60年的發展,計算機已變得更小更快,價格也越來越便宜。但矽基電晶體的尺寸和運算速度已接近極限的邊緣,如何使傳統計算機突破上述極限,研究人員似乎已計窮智竭。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們開始尋求用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取代傳統矽基計算機。量子計算機能更快執行各種複雜計算,研究生物系統,創建加密和大數據系統,解決許多涉及多種變量的難題。
  • 光子、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運算速度超乎想像,並將投入商用
    你可能不知道,一種比現在的超級計算機強上百倍之餘,這就是光子計算機。這個研發方向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雷射技術,科學家們將提升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容量寄託於光子計算機,根據多年的研究光用於儲存數據的表現確實不俗,還有基宇光子技術的彩色雷射複印和全息圖像。
  • 《九章》量子計算機來了,看完這篇,可以和別人聊量子計算機了
    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據悉,潘建偉團隊這次突破歷經20年,主要攻克高品質光子源、高精度鎖相、規模化幹涉三大技術難題。「比如說,我們每次喝下一口水很容易,但每次喝下一個水分子很困難。」潘建偉說,光子源要保證每次只放出1個光子,且每個光子一模一樣,這是巨大挑戰。
  • 新型糾纏光子源快速高效
    超高速量子計算機和通信設備可以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前提是需要一種快速、高效的糾纏光子對的來源,這類系統用於傳輸和處理信息。現在,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做到了這一點,據該校官方18日最新報導,研究人員不僅創造了一種基於晶片的光子源,其效率是以前的100倍,這使大規模量子設備集成變得觸手可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17日的《物理評論快報》。「這對量子通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裡程碑。」加拉格爾物理學副教授兼量子科學與工程中心主任黃玉平(音譯)說。
  • 量子計算還沒搞懂,光子計算又要來統治世界?
    【CSDN 編者按】去年 12 月,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驚人的單項計算能力超過了 Google 當年水平,國人自己也手握一份「量子霸權」,新年伊始,兩篇關於光子計算的文章又登上國際頂刊 Nature, 給我們打開了計算領域另一扇大門,不斷刷新的計算能力,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
  • 光子晶體
    這使得進一步提高晶片的性能也變得極為困難。即存在量子極限的限制。如何進一步提高晶片的性能呢?這時,人們想到了光子。光子不帶電,光子之間沒有相互作用。控制光子比控制電子更簡單。因此,通過控制光子,可以更容易突破量子極限,從而進一步提高晶片的性能。如何才能精確地控制光子呢?人們發現,如果傳導光的材料具有晶體一樣的結構,那麼,這種材料也會具有光子的禁帶、導帶。
  • FOE|光子晶體與拓撲光子學專刊
    在本期專刊中,香港科技大學的陳子亭教授對光子晶體和拓撲光子學的發展和研究方向作了深入的評述。除此之外本期專刊還包含有三篇研究文章和三篇評論文章。 我們知道,光子帶隙的存在意味著光子晶體可以作為低損耗的分布反饋鏡,因此,它們可以實現光場的限制,並且可以用來實現高精度的諧振腔,以便於觀察量子電子學現象。
  • 「九章」計算機再次演示量子霸權
    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的論文顯示,其結果是76個被探測到的光子,這遠遠超過了先前創下紀錄的5個被測光子以及經典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報導稱,與利用矽處理器構建的傳統計算機不同,「九章」量子計算機是一個由雷射器、反射鏡、稜鏡和光子探測器組成的精密桌面裝置。它不是有朝一日可以發送電子郵件或存儲文檔的通用型計算機,但它卻可以展示量子計算技術的潛力。
  • 用於量子光子學的高質量氧化銅晶體的合成方法
    但是,化合物氧化亞銅Cu 2 O是用於量子光子、光電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有前途的材料。現在,KTH皇家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合成高質量氧化銅微晶的方法。研究人員說,他們已經開發出了可擴展的生產方法,用於生產氧化亞銅(Cu 2 O)微米級晶體。
  • 光子前沿:納腔光子晶體雷射器
    隨後,單異質結、雙異質結、窄條狀、量子阱結構的相繼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半導體雷射器的進步。目前納腔結構光子晶體的問世,又將光限制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納腔的體積甚至小于波長的立方。    納腔光子晶體雷射器的目標不只是實現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波士頓大學光子學中心的Hatice Altug表示:「光子晶體利用納腔控制自發輻射,大大增加了耦合到雷射模式的能量,從而降低了雷射閾值。
  • 新型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張昭宇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矽基光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可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的矽基三五族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
  • 看完這篇 終於可以和別人聊量子計算機了!
    我們日常用的電腦,不管是屏幕上的圖像還是輸入的漢字, 這些信息在硬體電路裡都會轉換成1和0(在電路中則表達為「開」和「關」),再進行傳輸、運算與存儲。正是因為這種0和1的「計算」過程,電腦才被稱為「計算機」。
  • 看完這篇,終於可以和別人聊量子計算機了!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設備: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 | Wikimedia Commons量子計算機則以量子的狀態作為計算形式。目前的量子計算機使用的是如原子、離子、光子等物理系統,不同類型的量子計算機使用的是不同的粒子,這次的「九章」使用的是光子。
  • 看完這篇,終於可以和別人聊量子計算機了
    目前的量子計算機使用的是如原子、離子、光子等物理系統,不同類型的量子計算機使用的是不同的粒子,這次的「九章」使用的是光子。以光子為例,光除了亮與滅,其本身有著不同的偏振態,這種偏振態可以表示除了 0 與 1 之外的多組信息,量子計算機因而能夠同時承載更多內容。普通的計算機單元一次只能處理一個數據,稱之為 1 個比特;量子計算機則可以一次處理 1 個「量子比特」,這不僅是0和1的狀態,而是一種疊加態,可以簡單認為這是包含了多個數據,從而使處理速度大大提升。
  • 世界首臺光子量子計算機 已在雲平臺上使用
    基於光子學的量子計算機相對於基於電子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關鍵的優勢。為了從這些優勢中獲益,量子計算初創公司Xanadu首次在雲端公開了光子量子計算機。基於光子學的量子計算機相對於基於電子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關鍵的優勢。為了從這些優勢中獲益,量子計算初創公司Xanadu首次在雲端公開了光子量子計算機。
  • 第3篇Nature論文!33歲中科大林毅恆教授實現量子糾纏新突破!
    5月20日,33歲的中科大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合作實現了原子和分子的量子糾纏,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這是林教授的第三篇Nature。2005年,林毅恆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先後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NIST學習、研究,在量子信息領域完成了多項有影響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