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陷阱態的空間和能量分布

2020-12-05 科技報告與資訊

Zhenyi Ni和美國應用物理科學、機械與材料工程以及計算機和能源工程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最新報告中,描述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單晶多晶太陽能電池中陷阱態或缺陷的空間和能量分布。研究人員將金屬滷化物鈣鈦礦(MHP)的光電性能歸因於其高的光吸收係數、載流子遷移率、長的電荷擴散長度和小的Urbach能量(代表系統中的混亂)。理論研究表明,由於鈣鈦礦的低形成能,結構缺陷和晶界而在材料表面形成深電荷陷阱的可能性,可指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鈍化技術的發展(化學反應性的損失)。電荷陷阱狀態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其他設備的降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了解陷阱態在其空間和能量中的分布可以闡明電荷陷阱(缺陷)對鈣鈦礦材料和器件中電荷傳輸的影響,以實現其最佳性能。

科學家已廣泛使用熱導納光譜(TAS)和熱激勵電流(TSC)方法來測量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中依賴於能量的狀態陷阱密度(tDOS)。該方法通常可以達到大約0.55 eV的陷阱深度,該深度足以製造高效的太陽能電池。為了檢測寬帶隙鈣鈦礦中存在的更深的陷阱狀態,研究人員使用了表面光電壓光譜等技術和子帶隙光電流。然而,大多數技術不能應用於已經完成的太陽能裝置以測量陷阱態的空間分布。在這項工作中,Ni等演示了驅動級電容分析方法(DLCP),可提供鈣鈦礦中載流子和陷阱密度的良好表徵的空間分布。科學家繪製了鈣鈦礦單晶和多晶薄膜中陷阱態的空間和能量分布圖,以便進行直接比較。

該團隊開發了DLCP(驅動級電容分析)方法,以研究非晶和多晶半導體(如非晶矽)的帶隙中缺陷的空間分布。該方法可以直接確定載流子密度,以包括半導體帶隙內的自由載流子密度和陷阱密度,以及它們在空間和能量中的分布。他們通過從在低交流頻率下測得的總載流子密度中減去在高交流電流頻率下測得的估計自由載流子密度,來估計阱密度。該技術允許團隊導出陷阱狀態的能量分布。為了驗證使用DLCP方法測量的載流子密度的準確性,科學家們對在頂部有n型擴散層Si(N)的p型晶體Si(p-Si)晶片上製備的矽太陽電池進行了DLCP測量。測量結果與電導率測量得到的p-Si晶片的摻雜濃度一致,驗證了使用DLCP測量的載流子密度的準確性。

為了使用DLCP剖析載流子和陷阱的密度,研究人員研究了從一個電極到反電極的整個器件,以了解平面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結的位置。該團隊進行了幾次實驗,觀察到鈣鈦礦電池通常在器件成分之間保持n+ -P連接。為了確定對應於物理材料深度的輪廓深度,Ni等人構建了一個包含雙層甲基碘化鉛(MAPbI 3)薄晶體的器件,以定位電荷陷阱。當他們分析工程設備的陷阱密度時,他們在18 m的輪廓距離處獲得了陷阱密度的峰值。

研究小組隨後研究了鈣鈦礦單晶太陽能電池中的陷阱分布,並觀察到第一個MAPbI 3單晶太陽能電池的最高功率轉換效率(PCE)只有17.9%。遠低於多晶太陽能電池。他們沒有意識到限制載流子在薄晶體中擴散的潛在機制,並使用合成晶體方法進行了DLCP測量以研究陷阱密度與陷阱分布之間的關係。該團隊觀察了整個MAPbI 3中載流子密度的空間分布。他們使用空間受限的生長方法在不同頻率下合成了這種薄單晶,並注意到載流子密度隨著交流頻率的降低而增加,這表明MAPbI 3薄單晶中存在電荷陷阱。

為了了解鈣鈦礦界面處深陷阱密度的起源,研究小組使用了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並檢查了不同成分的鈣鈦礦樣品。他們比較了鈣鈦礦單晶和具有不同組成的多晶薄膜之間的陷阱密度分布。薄單晶的陷阱密度分布比多晶薄膜的陷阱密度分布低幾個數量級。結果表明適當的表面改性工藝對於降低多晶薄膜界面處鈣鈦礦單晶中陷阱能級以提高器件性能的重要性。結果表明,通過降低界面處的陷阱密度,可以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其他電子設備的性能。

這樣,Zhenyi Ni及其同事使用太陽能電池電容模擬器來模擬具有不同陷阱密度的薄膜和單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用DLCP測量所測量的陷阱範圍,可以預測太陽能電池的性能,並降低材料的整體陷阱密度,並將功率轉換效率(PCE)提升至20%。通過降低界面陷阱密度,他們將PCE值提高到更接近無陷阱薄膜太陽能電池所觀察到的PCE值。單晶太陽能電池的模擬數據與實驗非常吻合,表明單晶太陽能電池的PCE可以在設備界面處得到進一步改善,以收集更多的陽光。

論文標題為《Resolving spatial and energetic distributions of trap states in metal halid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相關焦點

  • 最新《Science》揭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陷阱」之謎!
    混合無機-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主要受到捕獲電荷載流子並導致無用重組的缺陷的限制。近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黃勁松教授(通訊作者)報導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單晶和多晶太陽能電池中「陷阱」的空間和能量分布解析結果。其中,單晶中的陷阱密度相差五個數量級,最低值為2×10^11 cm-3,且大多數深陷阱位於晶體表面。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圖鑑——2018年度ESI高被引論文中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匯總
    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是利用鈣鈦礦型的有機金屬滷化物半導體作為吸光材料的太陽能電池。鈣鈦礦材料的結構通式為ABX3,其中A通常為銣(Rb)、銫(Cs)、甲基銨(MA)或甲脒(FA);Bv一般是錫(Sn)或鉛(Pb);X代表氯(Cl)、溴(Br)、碘(I)等滷素元素。
  • Science/Nature齊發:是什麼限制了鈣鈦礦器件的性能?
    Science/Nature齊發:是什麼限制了鈣鈦礦器件的性能?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編者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Science和Nature期刊相繼深入研究陷阱態對鈣鈦礦器件的影響,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大進步!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大幅提高至25.2%
    鈣鈦礦光伏電池是由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半導體製成的電池,最近被證明前景無量,因為研究人員已經設法大幅提高了它們的能量轉換效率,從3.8%一路提高到25.2%。 這一顯著提高的效率使鈣鈦礦在開發下一代可低溫處理的光伏技術方面成為領先的競爭者。鈣鈦礦光伏電池可以有兩種主要的設計原型:所謂的規則(n-i-p)結構和倒置(p-i-n)結構。
  • 使用剝落二維鉬的硫屬化物改善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
    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成為最有前途的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器件
  • 陳立桅課題組JACS: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偶極
    ,成為有機和鈣鈦礦等新型太陽能電池中被廣泛採用的界面調控策略之一。在反式結構有機太陽能和傳統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界面偶極層的正電荷指向活性層而負電荷指向電極時,能降低透明底電極的真空能級,即減小其功函數,實現電子的選擇性傳輸。相反地,在傳統結構有機太陽能和反式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偶極層的正電荷指向電極而負電荷指向活性層時,能抬高透明底電極的真空能級,即增大其功函數,實現空穴的選擇性傳輸。
  • 綜述:無機-有機鈣鈦礦材料在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及原理
    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結構太陽能電池是一種以全固態鈣鈦礦結構作為吸光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其能隙約為1.5eV消光係數高,幾百納米厚的薄膜即可充分吸收800 nm以下的太陽光, 在光電轉換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憑藉良好的吸光性和電荷傳輸速率,以及巨大的開發潛力, 被譽為「光伏領域的新希望」。
  • 乾貨 詳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應用
    前言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結構太陽能電池是一種以全固態鈣鈦礦結構作為吸光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其能隙約為1.5eV消光係數高,幾百納米厚的薄膜即可充分吸收800 nm以下的太陽光, 在光電轉換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憑藉良好的吸光性和電荷傳輸速率,以及巨大的開發潛力, 被譽為「光伏領域的新希望」。
  • 電荷傳輸層對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容測量的影響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成果簡介】基於電容的測量技術被廣泛的應用於檢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各項電學參數,包括缺陷激活能和濃度,載流子濃度,和介電常數。這些參數為檢測鈣鈦礦電池的器件性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植物能高效吸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鉛
    科技日報北京1月22日電(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學報告,德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分析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 使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新型材料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
    然而,與鋰離子導體鋰鑭鈦氧化合物(Li3xLa2/3-xTiO3)具有相似空間結構的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其框架內的鋰離子傳導特性以及相關應用卻少有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的姚宏斌課題組與張國楨副研究員和PHI CHINA南京表面分析實驗室的鞠煥鑫博士合作,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導鋰層的構建,並用於穩定鋰金屬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分子相互作用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型太陽電池缺陷鈍化性能和壽命的...
    分子相互作用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型太陽電池缺陷鈍化性能和壽命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48:46 南京大學
  • 南洋理工發現重水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妙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導讀:南洋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獨闢蹊徑,選用從未在鈣鈦礦研究中涉及到的D2O作為添加劑處理後,器件效率從19.2%提升到20.8%。這項發現提供了一種新穎且簡便的方法來控制和改善滷化物鈣鈦礦器件的光電性能。有機無機滷化鈣鈦礦光伏電池的研究這幾年素來火熱,光學器件不斷刷新效率。
  • 鈣鈦礦或將代替晶矽 成為太陽能電池「新寵」
    鈣鈦礦簡介與傳統的太陽能電池不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採用有機金屬滷化物作吸光材料,這也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核心材料,代替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染料分子和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中的吸光層。目前在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最常見的鈣鈦礦材料為碘化鉛甲胺(CH3NH3PbI3),其帶隙約為1.5 eV。
  • 【科技前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實現新突破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郝躍院士團隊的陳大正博士最近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期刊上首次報導了一種基於TeO2/Ag透明電極的正型(n-i-p)異質結雙面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分別獲得了20.96%和17.36%的雙面能量轉換效率,雙面因子達到82%,為同期國際最高水平,該成果入選2019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下一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通過嚴格的國際測試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生產了新一代的實驗太陽能電池,它們通過了嚴格的國際電工委員會關於熱和溼的測試標準。該研究發現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發展的重要一步,現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太陽能能源系統現在正處於工業和國內房屋普遍。當前大多數系統依靠矽將陽光轉化為有用的能量。
  • 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和柔性LED潛在材料的鈣鈦礦效率缺陷的解決方法
    (OIST)的科學家共同領導的多機構合作近日獲得突破性成果,他們發現了導致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和柔性LED潛在材料——鈣鈦礦中出現「效率缺陷」的根源。帶負電的電子留在被稱為空穴的空間後面,然後該空間具有相對正的電荷。激發的電子和空穴都可以移動穿過鈣鈦礦材料,因此充當電荷載流子。 但是在鈣鈦礦中,會發生某種類型的缺陷,此時通電的載流子會被卡住。被俘獲的電子和空穴重新結合,將其能量損失變熱,而不是將其轉化為有用的電或光,這大大降低了太陽能電池板和LED的效率和穩定性。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總結
    2.2  高穩定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由於鈣鈦礦中的有機金屬滷化物受溼度和光照的影響較大,在自然條件下易分解,會造成電池效率的快速衰減甚至失效。因此,為了實現生產具有成本效益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目標,製備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也成為該領域未來的必然趨勢。為了解決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問題,研究人員嘗試尋找其他合適的傳輸層材料來改善電池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