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速遞 | 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在超快研究領域最新應用...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近年來,範德瓦爾斯(vdW)材料中的表面極化激元(SP)研究,例如等離極化激元、聲子極化激元、激子極化激元以及其他形式極化激元等,受到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關注,成為了低維材料領域納米光學研究的熱點。其中,範德瓦爾斯原子層狀晶體存在獨特的激子極化激元,可誘導可見光到太赫茲廣闊電磁頻譜範圍內的光學波導。同時,具有較強的激子共振可以實現非熱刺激(包括靜電門控和光激發)的光波導調控。

 

前期的眾多研究工作表明,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已經被廣泛用於穩態波導的可視化表徵,非常適合評估範德瓦爾斯半導體的各向異性和介電張量。 如上所述,範德瓦爾斯材料中具有異常強烈的激子共振,這些激子共振能產生吸收和折射光譜特徵,這些特徵同樣被編碼在波導模式的復波矢量qr中,鑑於範德瓦爾斯半導體在近紅外和可見光範圍內對ab-平面的光學極化率有重大影響,因此引起了人們的研究興趣。

 

2020年7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Aaron J. Sternbach和D.N. Basov教授等研究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Femtosecond exciton dynamics in WSe2 optical waveguides」的研究文章。研究者以範德瓦爾斯半導體中的WSe2材料為例,利用德國neaspec公司的納米空間分辨超快光譜和成像系統,通過飛秒雷射激發研究了WSe2材料中光波導在空間和時間中的電場分布,並成功提取了飛秒光激發後光學常數的時間演化關係。同時,研究者也通過監視波導模式的相速度,探測了WSe2材料中受激非相干的A-exciton漂白和相干的光學斯塔克(Stark)位移。

                                                                         

原文導讀: 

①    在納米空間分辨超快光譜和成像(tr-SNOM)實驗中(圖1,a),研究者首先將Probe探測光(藍色)照到原子力顯微鏡(AFM)探針尖端的頂點上,從探針尖端頂點(光束A)散射回的光被離軸拋物面鏡(OAPM)收集並發送到檢測器。同時,WSe2材料的中的波導被激發並傳播到樣品邊緣後,進而波導被散射到自由空間(光束B)。第二個Pump泵通道(紅色)可均勻地擾動樣本並改變波導的傳播。 通過在WSe2/SiO2界面處的近場tr-SNOM的振幅圖像(圖1b)可明顯觀察到約120 nm厚WSe2材料邊緣(白色虛線)處形成的特徵周期條紋—光波導電場分布。研究者進一步通過定量分析數據,分別獲取了穩態和光激發態下,WSe2中波導的光波導的相速度q1,r和q1,p。

圖1:納米空間分辨超快光譜和成像系統對WSe2材料中光波導的納米成像結果。

a:實驗示意圖(藍色為Probe光,紅色為Pump光);b:近場納米光學成像 c: 在穩態下,WSe2邊緣的近場光學振幅圖像;d: 光激發態下,延遲時間 Δt=1ps的WSe2邊緣的近場光學振幅圖像;e: 分別對c、d進行截面分析,獲取定量數據。Probe探測能量,E=1.45 eV

 

②    研究者通過變化Probe探測能量範圍(1.46–1.70 eV)及其理論計算成功獲取了WSe2晶體穩態下的色散關係和理論數據顯示A-exciton所對應的能量。

圖2:WSe2晶體穩態動力學的時空納米成像研究。

a: 不同Probe能量的近場光學振幅;b: 傅立葉變換(FT)分析; c:  Lorentz擬合的WSe2塊體材料介電常數面內組成;d: 基於Lorentz模型理論計算的能量動量分布(吸收光譜)。Probe探測能量,E 1.46–1.70 eV。

 

③    為了進一步研究光激發下WSe2中波導的色散和動力學,研究者進一步在90 nm的WSe2材料上,通過探測能量E = 1.61 eV,泵浦能量E = 1.56 eV,泵浦功率1.5 mW的實驗條件進行了一列的納米空間分辨超快光譜和理論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圖3a,b),研究者成功獲取到了不同延遲時間Δt與δq2和δq1的關係。結果表明:光激發後的第一個ps內,虛部q2(圖3a)突然下降(δq2<0)並迅速恢復。另一方面,理論計算結果(圖3,c)顯示了在A-exciton附近(黑色虛線箭頭),初始能量Ex處,穩態(黑色虛線)和激發態A-exciton能量Ex』(藍色箭頭)分別的色散關係。

 

為了弄清各種瞬態機制,微分色散關係被研究者引入。首先,研究者定義了微分關係:δqj=qj,p – qj,r,(j=1,2 分別代表波矢的實部和虛部,p, pump激發態,r 穩態)。研究者的理論及實驗微分色散關係結果(圖3 d、e)成功顯示了光誘導轉變中A-exciton的動力學行為。結果表明:A-exciton附近微分色散的特徵是由兩個伴隨效應引起的:(i)僅在Δt=0時觀察到的A-exciton的7 meV藍移; (ii)A-exciton的漂白(定義為光譜頻譜展寬和/或振蕩強度降低(見圖3d)。 趨勢(i)在1 ps內恢復,與抑制耗散的動力學一致(圖3a)。因此,研究者得出結論,A-exciton共振的瞬態藍移是由於相干的光誘導過程所引起。 趨勢(ii)持續時間更長,因此歸因於非相干激子動力學。

圖3:WSe2中波導模的微分色散和動力學研究。

a: δq2與Δt曲線;b: δq1與Δt曲線;  c: 平衡和非平衡條件下洛倫茲模型計算的色散關係;d: 理論微分色散關係;e: 實驗微分色散關係

 

綜上所述,波導的瞬態納米超快成像使我們能夠以亞皮秒(ps)時間解析度來量化光誘導變化的WSe2光學特性。研究者在WSe2上成功觀察到了光誘導相速度的大幅變化,這表明所觀察到的效應可能在範德瓦爾斯半導體中普遍存在。此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可以按需調諧範德瓦爾斯半導體的光學雙折射行為。另一方面,研究者的工作開創性地發展了利用tr-SNOM探測超快激子動力學的工作,並為利用波導作為定量光譜學工具研究納米級光誘導動力學鋪平了道路。研究者認為這種超快泵浦探測方法的高空間和時間解析度,可能同樣適用於新奇拓撲材料中的邊緣模式和邊緣效應的研究。

 

neaspec公司利用十數年在近場及納米紅外領域的技術積累,開發出的全新納米空間分辨超快光譜和成像系統,其Pump激發光可兼容可見到近紅外的多組雷射器,Probe探測光可選紅外(650-2200 cm-1)或太赫茲(0.5-2 T)波段,實現了在超高空間分辨(20 nm)和超高時間分辨(50 fs)上對被測物質的同時表徵,可廣泛用於二維拓撲材料、範德瓦爾斯(vdW)材料、量子材料的超快動力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Aaron J. Sternbach et.al. Femtosecond exciton dynamics in WSe2 optical waveguid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 11, 3567 (2020).


相關焦點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明視野顯微鏡(普通光學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螢光顯微鏡、相差顯微鏡、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微分幹涉差顯微鏡、倒置顯微鏡等;電子顯微鏡包括掃描電鏡、分析電鏡、超高壓電鏡等,它們均在生物、醫療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 聚焦| 散射式近場光學技術開創者-Fritz Keilmann教授 訪問中國...
    Fritz Keilmann教授任職於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s-Maximilians-Universität),主要從事紅外納米顯微和光譜研究,自本世紀初起與Rainer Hillenbrand(現任教於西班牙nanoGUNE研究中心)等學生研究並實現了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的開發和搭建工作
  • 北大「飛秒-納米超高時空分辨光學實驗系統」研究...
    該實驗系統把脈衝光源的超快時間分辨能力和光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的超高空間分辨能力完美融合起來,能夠同時實現數十飛秒的超高時間解析度和幾納米的超高空間解析度,是介觀光學與超快微納光學研究的強大實驗利器。如此超高時空解析度的實驗系統,快和小編一起一探究竟吧!
  •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SNOM)書寫的發展史詩
    因此,對於sub-um的納米材料檢測成像時,傳統近場光學顯微鏡只能採用有限波長範圍的可見光,且難以獲得高清圖像信息。在中紅外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對納米結構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德國Neaspec公司提供的最新一代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採用了這一散射式技術,最高解析度可達10nm,並通過專利式的贗外差數據分析模式,同時解析強度和相位信號,解決了納米材料尤其是在紅外光譜範圍的近場光學成像難題。
  • Science:石墨烯莫爾(moiré)超晶格納米光子晶體近場光學研究
    一維邊界態的存在會使得疇壁上光學躍遷更加容易,表現為疇壁上增強的光導能力。研究者通過德國neaspec公司的neaSNOM高解析度散射式近場紅外光學顯微鏡對樣品進行近場納米光學成像,在近場光學振幅成像中觀察到了轉角雙層石墨烯上六重簡併的周期性亮線圖案,成功可視化了這種光導增強的孤子超晶格網絡。
  • ...公司推出全國首套近、中紅外散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在...
    2013年7月,中國首套近、中紅外散射型光學顯微鏡 NeaSNOM系統在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完成安裝和調試,順利驗收。用戶作為納米材料、器件領域的專家,對於NeaSNOM系統在近、中紅外波段仍能取得納米級空間解析度成像的性能,感到十分滿意。
  • 技術線上論壇 |6月17日《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中外科學家:近場光研究促進粒子操縱、高解析度顯微鏡等
    如今,近場光主要用於超高解析度顯微鏡,稱為近場掃描光學顯微鏡(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es,縮寫: NSOM)。近場光在粒子操縱、傳感和光學通信方面具有尚未開發的潛力。由於近場光不能像遠場光那樣進入我們的眼睛,因此研究人員尚未開發出一種綜合工具包來利用和操縱近場光。
  • 光子學公開課|中國科學院陳佳寧研究員:近場光學成像與光譜在半導體光學中的應用
    光譜學技術是一種在諸多領域應用非常廣泛的具有非破壞性的分析手段。其核心思想是分析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隨波長的變化關係。在本次課程中,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的譚平恆老師將首先介紹拉曼光譜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拉曼光譜技術,以及其團隊在二維半導體材料及其範德華異質結及石墨烯基材料的聲子物理中所取得的部分成果。
  • ...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飛秒-納米時空分辨光學實驗...
    最近,研究團隊利用超高時空分辨光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首次從近場微觀角度揭示了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近場增強與退相干時間的內在關聯,相關研究成果以標題「Correlation between near-field enhancement and dephasing time in plasmonic dimers」於4月24日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我國成功研製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劉巍巍、董瑞豐)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26日在蘇州高新區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已經成功研製出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 試點學院李培寧教授暢談「近場光學顯微成像」
    在主持人作了簡短的介紹之後,李培寧教授首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近十年的歐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博士與西班牙CIC nanogune 研究中心博士後)求學與研究經歷,並給出了當前中美新「冷戰」與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大背景下赴歐洲留學的寶貴意見與建議。隨後,他從 「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原理與起源講起,梳理了他當前的主要研究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基礎理論與典型應用。
  • Nature Communication:範德華晶體光學各向異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之後,他們使用neaSNOM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在範德華納米片中激發尋常及非尋常波導模式,並對這些波導模式進行實空間近場光學成像;最後,他們通過nanoFTIR納米傅立葉紅外模塊對實空間近場光學圖像的傅立葉分析,求得所測範德華晶體的光學各向異性。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超快相機、回音壁聚光、新型光晶片等入選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的中國雷射雜誌社近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從11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澎湃新聞(www.thepaper)對其中部分成果進行了深度解讀。
  • FEI公司發布最新的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Nova NanoSEM
    FEI公司發布最新的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Nova NanoSEM 儀器信息網 2005/04/21 09:19:12 點擊 337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