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位調控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脫溴的光電協同反應動力學研究

2021-01-09 網易

2020-12-05 20:49:32 來源: 化學人生

舉報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田中群院士團隊吳德印教授、周劍章副教授在等離激元介導的光電化學反應(PMCR)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Plasmonic Hot Electron-Mediated Hydrodehalogenation Kinetics on Nanostructured Ag Electrodes」於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7027)。

  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中,等離激元弛豫產生的高能量的熱載流子往往伴隨著非常短的壽命而降低反應效率。為了提高 PMCR 過程中熱電子的利用效率,該工作設計光電化學界面,利用光電協同作用調控與熱載流子有關的反應動力學,為研究PMCR反應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工作利用8-溴腺嘌呤(8BrAd)分子作為熱電子誘導脫溴反應的探針分子,在納米銀顆粒修飾的銀電極(Ag NPs @ Ag)表面,利用時間序列的電化學表面增強拉曼光譜(EC-SERS)得到時間序列的原位反應過程,並建立基於EC-SERS動力學模型測定表觀速率常數的方法。詳細地研究了電極電位、雷射波長和功率對PMCR動力學的影響。研究發現,對於吸附的8BrAd分子,當調控入射雷射的能量和電極電位與吸附分子的最低未佔用分子軌道(LUMO)匹配時,熱電子的量子利用效率可以從0.1%提高到0.9%。利用DFT理論計算得到了熱電子轉移產生的瞬態負離子激發態和基態的反應路徑,對電化學調控的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C-Br斷裂過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為設計PMCR光電協同的反應提供了新的視角。

  該研究是在田中群教授、吳德印教授和周劍章副教授指導下完成,毛秉偉教授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實驗部分由廈門大學2016級博士生劉佳完成,理論計算部分由2020級博士生蔡轉運完成,孫維鑫、王家正、沈曉茹、戰超、Rajkumar Devasenathipathy等參與了論文的研究工作,已畢業博士張檬、陳豔麗,碩士李明雪、卞斯達為實驗分析提供了支持,已畢業博士張霞光、蘇亞瓊為理論計算提供了幫助。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7027
(來源:廈門大學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表面等離激元垂直遂穿熱電子光電探測器研究
    這種現象實質上是由於費米能級附近導帶上的自由電子在與入射光場相互作用下在金屬表面發生的集體振蕩,產生所謂的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SPR)。當這種LSPR弛豫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電子,可被廣泛應用在光電探測領域。    石墨烯作為一種理想的光電傳導材料,具有單原子層的厚度和高電子遷移率,以及寬帶吸收等眾多優異的光電性質。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此外,本文還預測了推動這一領域向前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主要包括如何有效地提高PMCR的反應效率並利用表面等離激元調控反應的選擇性;如何分離研究表面等離激元多種效應對化學過程的影響。期待這一研究為實際應用學科帶來突破。相關結果發表在Cell Press期刊Matter上。
  • 合肥研究院在基於金納米球二聚體動力學調控的等離激元耦合傳感...
    合肥研究院在基於金納米球二聚體動力學調控的等離激元耦合傳感特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李越課題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鄧兆祥、李良彬,與濟南大學教授李村成合作,在金納米球二聚體的組裝及其等離激元耦合動力學調控的比色傳感新方法方面取得進展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Phys. 152,220901,(2020)),詳細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研究的三個重要方面:(1)表面等離激元衰減、能級與時間尺度;(2)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轉移機理;(3)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在傳感器、光探測、太陽能與光催化應用中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器件設計原理以及重要進展。該綜述被選為期刊的「Featured」和外封面文章(圖1)。
  • 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實現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的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
  • 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權威期刊《Phys. Rev. Lett.》和《Nano Lett.》上。 在固體中運動的電子與不同準粒子(聲子、極化子等等)之間的多體耦合作用會導致一系列重要的物理效應。例如,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可以使自旋相反的電子形成庫珀對從而引發超導。另一方面,等離激元是大量電子集體相干振蕩形成的準粒子。
  • 長春應化所二維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以其獨特的平面限域結構和表面等離激元共振耦合效應,已成為納米電子學、能源催化和傳感檢測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對等離子體-電子耦合效應的深入認識以及電極界面和材料的精確構築方法,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
  • 分子-等離激元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廈門大學研究者在NSR發表文章,從理論上描述了分子振動-紅外等離激元的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指金、銀等納米結構中的類自由電子被入射光激發而發生集體振蕩,進而產生增強的局域光電場(也稱為「熱點」)。而當分子處於熱點時,其光學響應將被極大的增強,從而產生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增強吸收、發射等一系列等離激元增強光譜效應。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利用表面金屬圓孔陣列結構可實現入射光從量子點紅外光器件金屬孔薄膜和襯底不同方向入射時的目標紅外光探測,利用等離激元微腔的截止波長調控技術可製作單層量子阱長波紅外光探測器。 在主流量子阱紅外探測器(QWIP)中,III-V族半導體材料研究最為廣泛並在近期得到飛速發展。
  •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
    針對凝聚態體系中激發態動力學問題,趙瑾研究小組開發了原創性的非絕熱分子動力學計算軟體程序包Hefei-NAMD,能夠同時從時間、空間、動量與能量等多個尺度對激發態載流子的動力學進行描述,同時可以用來研究激發態載流子與聲子、極化子、缺陷、邊界等的相互作用。
  • 能帶工程助力低起始電位的光電化學制氫
    光電化學(PEC)制氫提供了一種利用太陽能直接生產清潔能源的方法。但是,陽極光電流過高的起始電位不利於太陽能的有效利用。光電極的高起始電位主要受半導體的低光電壓和電極表面上氧化還原反應緩慢的動力學影響;這兩個因素的存在導致在實驗中觀察到的平帶電位和起始電位之間存在很大差值,而此差值與光陽極反應的過電位有關。因此,開發一種具有低起始電位的光陽極有利於太陽能的高效利用。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結合其前期工作基礎,提出了一種利用能帶工程調控光電極起始電位的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激元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如特定波段光吸收、光場局域效應等,在分析科學、納米材料、光電子學特別是太陽燃料合成領域受到關注。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在納米光子學前沿基礎問題與納米光電器件設計中的研究進展。為了優化TMDs原子層狀材料的光捕獲能力以及自身響應頻譜可調諧能力,人們將其與微腔、超構表面、金屬納米結構等光學體系組合起來,定製一個特定的外部光學環境,實現其光學性能的調控。其中,構建金屬等離激元光學納米結構和TMDs的複合體系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 湖南大學&MIT&季華實驗室合作團隊《Nano Letters》:利用反常色散增強納米間隙等離激元光譜調控
    儘管這類可調諧等離激元納米結構可用於眾多領域的前瞻性應用,但現階段技術無法將較小的輸入信號轉化為明顯的光譜響應。近年來,金屬-介質-金屬型的薄膜耦合間隙等離激元納米諧振器因其對間隙尺寸非常敏感的能力引起了眾多研究人員的興趣,其效果是可通過改變極端納米級結構參數來實現光譜的可調控性,若將該類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與微納機電系統(MEMS/NEMS)相結合會是一個很有應用前景的研究方向。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a)偏振分解的暗場散射測量系統;(b)單個金球及金球二聚體-薄膜耦合納米腔的激發偏振依賴散射譜;(c)金球二聚體-薄膜耦合納米腔對PL的增強和譜線縮窄效應;(d)金/TiO2啞鈴狀納米結構-金膜耦合體系的熱電子產生及光催化增強。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最近,人們發現亞波長貴金屬納米結構產生的表面等離激元可以有效的提升鑭族離子的吸收截面和輻射躍遷速率,同時還有可能影響上轉換納米晶的螢光偏振特性。 新近,香港理工大學雷黨願研究組使用具有雙表面等離激元共振模式的金棒-二氧化矽核殼納米顆粒來增強鉺鐿共摻的氟化鈣上轉換納米晶的發光效率,並且實現了同時調控綠色和紅色螢光的偏振模式。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楊元傑課題組和新加坡國立大學C.-W.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 中科院在光電電晶體的光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在光電電晶體的光調控方面取得進展。銀/二氧化鈦(Ag/TiO2)多孔膜由於其表面等離共振及熱電子的快速轉移特性,被認為是熱電子光探測器的理想材料,而增強其光響應度一直是科研人員研究的目標。課題組助理研究員高旭東等在研究Ag/TiO2多孔膜對近紅外光的響應性能時偶然發現,在近紅外光照射的基礎上再增加一束紫外光照射,該複合薄膜對近紅外光探測的響應度會有近100倍的增加(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