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團隊創新碳納米管制備方法:純度達99.9999%,陣列密度達120/微米

2020-11-22 手機鳳凰網

文 | 董溫淑

智東西5月27日消息,近日,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研發了一種全新的碳納米管制備方法。使用該方法製備的碳納米管純度可達到99.9999%,陣列密度達到120/微米。通過這一技術,研究人員有望將集成電路技術推進到3nm節點以下。

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是在北京市科委指導下,由北京大學等單位發起的集成電路研發機構,研究成果有完整的碳基集成電路技術和三維光電集成系統等。

對於這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領導者、北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彭練矛稱,目前已有多家廠商對這項碳納米管制備技術表現出興趣,雙方正在進行溝通,計劃在未來2~3年內投資一到兩億元建設工藝先導線。

這項研究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上,論文標題為《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Aligned, high-density semiconducting carbon nanotube 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nics)》。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3/850

一、碳管之殤:性能超越矽管,但純度、陣列密度難提升

摩爾定律預言,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會增加一倍。電晶體數目越多,集成電路的計算性能越強,相應就能帶來更多經濟效益。目前的集成電路市場上,矽基半導體是主流。研究人員通過改進電晶體架構方式,使矽基半導體的製程工藝朝3nm邁進。但是,由於矽基電晶體的材料限制,進一步提升電晶體密度將會越來越難。因此,有人提出,可以用其他材料製備電晶體,以進一步提升電晶體密度。

研究人員認為,在各種創新材料中,碳基材料適合承擔製備電晶體的任務。1998年,美國一項研究證實,碳納米管直徑在1nm左右,長度可以做到很長,能夠滿足摩爾定律繼續發展的要求。2017年,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一項研究證明,碳納米管集成電路的運行速度可達到矽電晶體集成電路的5倍以上。2018年,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進一步證明了碳納米管集成電路的功耗僅有矽電晶體集成電路的1/3。

儘管早在1998年,學界就證明了碳納米管的直徑可以做到比矽電晶體更小。但是,22年過去,碳納米管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始終沒有激起什麼「大水花」。這是因為碳納米管在純度、陣列密度方面的技術瓶頸難以攻破。

據北大電子系教授張志勇講解,為了滿足大規模高性能集成電路的導電性要求,需要半導體碳管純度達到大於99.9999%、或者金屬型碳管含量小於0.0001%。另外,為了滿足摩爾定律進一步發展的要求,還要找到一種高取向陣列方法,提升碳納米管的排列密度。現有技術水平無法製備出同時符合這兩項要求的碳電晶體。

二、兩道工藝解痛點,碳電晶體排列首次位於可實用化區間

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用兩道工藝實現了半導體碳管陣列:用多次聚合物分散和提純工藝得到超高純度碳納米管溶液,用維度限制自排列法提升碳納米管的陣列密度。

在多次聚合物分散和提純工藝中,研究人員採用PCz作為碳管的分散劑,反覆3次進行分散、提純、抽濾、清洗的步驟。

▲多次聚合物分散和提純

維度限制自排列工藝製備碳管的裝置是一個全自動機械臂,夾住碳管從溶液中以固定緩慢的速度勻速拉出。

▲維度限制自排列法

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在4英寸晶圓上製備出直徑分布1.45±0.23nm的碳納米管陣列,並對其進行測試。

研究人員用光譜表徵電晶體純度,對200萬根溝道中的碳管進行測試。測試結果中沒有顯示出金屬管的跡象,這說明半導體純度定量高於99.9999%。

▲半導體純度定量高於99.9999%

對碳管陣列的平行度表徵顯示,碳電晶體陣列實現了在器件溝道中的密排要求,碳管陣列的密度達到120/微米。

▲碳管陣列的密度達到120/微米

研究人員稱,這種方法製備的碳電晶體陣列同時在密度和純度上達到了要求,是國際上首次位於可實用化區間內的解決方案。

三、碳電晶體集成電路性能超越矽基電路

基於這種方法,研究人員批量製備了場效應電晶體和環形振蕩器電路。結果顯示,100nm柵長的碳基電晶體跨導和飽和電流分別達到了0.9mS/㎛和1.3mA/㎛。室溫下,亞閾值擺幅為90mV/dec。研究人員還批量製備了五階環形振蕩器電路,成品率超過50%,最高震蕩頻率達到8.06Hz。

研究人員稱,這一結果遠超已發表的基於納米材料的電路,而且首次超越了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

結語:碳基電晶體進一步發展需要產業力量推動

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碳納米管制備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製備的碳納米管的純度和陣列密度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正與感興趣的廠商積極接洽,期待能夠藉助行業力量推動碳納米管技術最終工業化、產業化。

同時,研究人員也坦承,這種碳納米管制備方法還僅是一項學術成果,距離產業化有不小的距離。他說:「如果兩三年大家都到位的話,我相信很快就能把它(工藝先導線)做出來……但最終工業化、產業化的事情需要市場來決定。」他表示,研究團隊缺乏做產品的經驗,期待全鏈條的產業力量積極介入。

相關焦點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圖4 碳管高速集成電路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論文描述在4英寸基底上製備了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突破了碳納米管集成電路關鍵的材料瓶頸。張志勇對澎湃新聞表示,該研究團隊目前實際已經可以在8英寸晶圓上製備這種碳管,並開發了全自動的提純和組裝設備,完全具備量產的技術積累。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推進到3納米以下,論文登頂級刊物!越來越近
    並且,由於碳納米管具有強碳-碳共價鍵、納米尺度橫截面積、低原子數等特點,可以用來發展新一代超強抗輻照集成電路技術。但如何將碳納米管的超強抗輻照潛力真正發揮出來,卻是全世界科學家面臨的幾大難題之一。」聯合研究組成員、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中心副主任張志勇教授說。其實,這已經是這支團隊今年第二度登上頂級學術期刊。早在5月份,這支團隊就憑藉一種創新的碳納米管電晶體製備方法登頂《科學》。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團隊再登頂刊!為3nm製程提供另一種選擇
    具體來說,為了滿足大規模高性能集成電路的要求,需要碳納米管電晶體同時滿足兩個要求:1、排列和密度方面,需要一種高取向陣列方法,要求在1微米中放下100至200根碳納米管,以保證電晶體數目;2、純度方面,需要半導體純度大於99.9999%、或者金屬型碳管含量小於0.0001%,以保證半導體性。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團隊再登頂刊!為3nm製程提供另一種選擇
    並且,由於碳納米管具有強碳-碳共價鍵、納米尺度橫截面積、低原子數等特點,可以用來發展新一代超強抗輻照集成電路技術。但如何將碳納米管的超強抗輻照潛力真正發揮出來,卻是全世界科學家面臨的幾大難題之一。」聯合研究組成員、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中心副主任張志勇教授說。其實,這已經是這支團隊今年第二度登上頂級學術期刊。早在5月份,這支團隊就憑藉一種創新的碳納米管電晶體製備方法登頂《科學》。
  • 3nm晶片,用碳取代矽可行嗎?
    其實,這已經是這支團隊今年第二度登上頂級學術期刊。早在5月份,這支團隊就憑藉一種創新的碳納米管電晶體製備方法登頂《科學》。那麼,這種頻頻受到頂級期刊青睞的「碳納米管電晶體」到底是什麼?又有什麼研究意義?
  • 3nm晶片,用碳取代矽可行嗎?
    早在5月份,這支團隊就憑藉一種創新的碳納米管電晶體製備方法登頂《科學》。那麼,這種頻頻受到頂級期刊青睞的「碳納米管電晶體」到底是什麼?又有什麼研究意義?要搞清這個問題,還要從半導體行業的黃金定律「摩爾定律」說起。摩爾定律預言,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會增加一倍。
  • 北大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在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5/413480.htm碳納米管集成電路批量化製備的前提是實現超高半導體純度(>99.9999%)、順排、高密度(100~200 /μm)、大面積均勻的碳納米管陣列薄膜。
  • 北大突破碳基晶片量產關鍵技術!我國晶片可望「換道超車」
    戍天九思原創第329期 2020年5月22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的論文,介紹了北京大學電子學系彭練矛院士和張志勇教授團隊最新研發的多次提純和維度限制自組裝方法。
  • 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針對這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 碳納米管可控制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碳納米管制備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1)更高純度的碳納米管的結構控制製備尚未實現;2)碳納米管精細結構控制和宏量製備還未結合;3)碳納米管材料還沒有統一的使用標準。(b)商業化高純度碳納米管溶液;(c)和(d)分別為不同分離方法和不同分子對碳納米管分離的效果等的比較圖5c比較了三種方法在碳納米管的分離純度、種類、耗時、成本以及獲得的碳納米管性能等方面的差異,其中的梯度密度離心法和凝膠柱色譜法能夠獲得碳納米管種類最多,可達十二種以上,例如,(6,5)、(7,6)管等,純度最高可達99.999%,兩種方法已經分別在美、日兩國得到了較大規模的商業化推廣
  • 北大最新《Science》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助力大規模集成電路!
    一般認為,單壁碳納米管(CNTs)可以製造小於10nm的集成電路,但這將需要在晶片上可擴展地生產緻密和電子純半導體納米管陣列因此,北京大學彭練矛教授與張志勇教授(共同通訊作者)開發了一種多重分散和分選工藝,獲得了極高的半導體純度和尺寸限制的自對準(DLSA)程序,其在10 cm的矽片上製備出排列整齊,每微米100到200個CNTs的密度可調的CNT陣列。
  • 專訪北大碳基晶片團隊:我們換道走了二十年,覺得能走下去
    碳納米管的材料瓶頸彭練矛早年的主攻方向是電子顯微學,2000年回到北大後不久,38歲的他開始帶領研究團隊探究用碳納米管材料製備集成電路的方法。所謂碳納米管,是一種1991年被發現的新型材料,由呈六邊形排列的碳原子構成的單層或者多層圓管。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該技術將碳納米管邊對邊地沉積在晶圓上,14400×14400的陣列CFNET分布在多個晶圓上。 目前,該團隊在兩個不同的工廠成功地測試了這種新方法,包括 Analog Devices公司經營的商業矽製造工廠和SkyWater Technology公司經營的大批量半導體代工廠。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製備出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這一成果,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成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製造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
  • 北大碳基晶片能否顛覆EUV光刻機的壟斷地位?
    上海微電子裝備的90納米光刻機最近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電子學系主任彭練矛教授和北京大學電子學系張志勇教授團隊發展了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出了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電晶體和電路。
  • 北大碳基晶片研發突破,採用碳納米管工藝,性能將提升10倍以上
    碳納米管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片層捲曲而成,根據石墨烯片的層數,可以分為單壁碳納米管和多壁碳納米管,常用的碳納米管制備方法主要有:電弧放電法、雷射燒蝕法、化學氣相沉積法(碳氫氣體熱解法)、固相熱解法、輝光放電法、氣體燃燒法以及聚合反應合成法等。
  • 各種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方法大合集
    在諸多單壁碳納米管生產工藝中, 電弧放電和雷射燒蝕法可得到高質量、少缺陷的單壁碳納米管,但受限於設備和產量,因此CVD法是單壁碳納米管可控制備最方便、經濟的方法。雙壁碳納米管的製備在催化劑體系、反應溫度、氣氛和操作條件等方面更接近單壁碳納米管制備方法。採用石墨電弧或者CVD法均能有效地選擇性製備雙壁碳納米管。相比單壁碳納米管催化劑, 雙壁碳納米管生長所需催化劑粒度更大。提高負載型催化劑活性金屬含量可將單壁碳納米管催化劑改性為雙壁碳納米管催化劑。
  • 碳基半導體、彎道超車與楚王失弓
    許多媒體報導,這有望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業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為「中國芯」彎道超車加速!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要達到好的性能,需要在1微米裡放下100至200根碳納米管。 這兩個條件都很容易理解,還有一個條件比較高端,就是要達到很高的半導體純度。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需要注意到,把一張紙捲成一個管子,有很多種卷法。可以粗,也可以細。可以平著卷,也可以斜著卷。不同的卷法,得到的碳納米管性質是不一樣的。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MIT團隊製造出最大的碳納米管晶片!
    我是RV16XNano,由碳納米管制成」克服三大缺陷,提出完整碳納米管制造方法碳納米管(Carbon Nanotube ,縮寫為 CNT)是一種直徑僅為 1 納米,或十億分之一米的管狀納米級石墨晶體。提出一種通過選擇性機械剝落工藝去除CNT聚集體缺陷的方法。在不影響非聚集CNTs或降低CNFET性能的情況下,RINSE方法可將CNT聚集體缺陷密度降低>250倍。MIXED(metal interface engineering crossed with electrostatic d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