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首次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驗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2020-11-24 科學網
中國科大首次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驗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處理器,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質因數分解量子算法。研究成果發表在3月31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18, 130504 (2017)]。

 

RSA密鑰體系是當今金融、網絡等領域普遍使用的加密方式。其安全性的基礎在於對經典計算而言,尚無有效的方法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大數的質因數分解,因此RSA加密體系目前是安全的。1994年,Peter Shor提出了基於量子計算機的質因數分解算法,即著名的Shor算法,從理論上證明了量子計算機可以指數加速大數的質因數分解,使得原本在當前最好的計算機上需要上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量子計算機瞬間即能完成。這一算法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量子計算的研究進程。但是,Shor算法基於傳統的量子線路模式,由於實驗難度太大,目前使用Shor 算法分解的最大數僅是21[Nature Photonics. 6 , 773 (2012)]。近年來,杜江峰課題組開展了採用絕熱量子計算這一新型的量子計算模式來實現量子質因數分解的研究,在核磁共振實驗體系中先後實現了21和143的量子質因數分解[Phys. Rev. Lett. 101, 220405 (2008);Phys. Rev. Lett. 108, 130501 (2012)],創造了當時量子質因數分解的紀錄。

 

在最新完成的這項工作中,杜江峰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比特,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量子分解算法。研究人員以分解35作為例子,完整演示了絕熱量子分解算法的整個過程,並以高保真度得到了問題的解。為了克服金剛石單自旋量子相干時間不夠長的問題,研究人員發展了核與電子雜化體系的優化控制技術,提高了量子演化過程的保真度。這一優化控制技術具有普適性,將可以應用於其他自旋體系。

 

金剛石單自旋是目前極具潛力建造室溫固態量子計算機的實驗體系,該工作展示了在這一體系中實現複雜量子算法的能力,向建造室溫固態量子計算機邁進了重要一步。未來,利用金剛石中內部自旋之間的耦合,或者通過NV色心自旋與光腔模式的耦合,有希望實現可擴展的量子計算系統,實現實用化的量子質因數分解功能。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首次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8日訊 記者佘惠敏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大杜江峰院士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處理器,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質因數分解量子算法。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科學網—中科大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大杜江峰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處理器,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質因數分解量子算法
  • 中科大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大杜江峰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處理器,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質因數分解量子算法
  • 我國學者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新華社合肥4月28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處理器,近期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質因數分解量子算法,向建造室溫固態量子計算機邁進了重要一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國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或建量子計算機
    據新華社4月28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處理器,近期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質因數分解量子算法,向建造室溫固態量子計算機邁進了重要一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國科大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這種色心的發光波長在通訊波段,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中具有重要用途。
  • 我國科學家實現室溫固態可編程量子處理器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基於固態自旋體系的可編程量子處理器。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NPJ量子信息》上。量子計算利用量子疊加性,能夠有效處理經典計算科學中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但目前絕大多數量子計算實驗僅僅被設計來運行特定的量子算法,如果要執行新的量子算法,往往需要重新配置量子計算的硬體。可編程量子計算概念的提出就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它能夠在不改變硬體的前提下,僅需要配置這些量子處理器的若干參數就可以實現各種不同的量子算法。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該項成果已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2018-09-07 09:49: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科大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物理評論快報》日前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在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網站專門撰文介紹。
  • 中國科大全球首次實現量子分解算法
    日前,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Shor量子分解算法,其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19日出版的美國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這標誌著我國光學量子計算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量子分解算法是迄今量子計算領域最著名的算法。
  • 首次實現三個力學量的不確定關係的實驗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銜的研究團隊和理論合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費少明研究組,利用金剛石中的單自旋體系,首次實驗檢驗了一類包含角動量三個分量的不確定關係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中科大首次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2019-08-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進一步,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新工具。相關論文以長文的形式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
  • 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原標題: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其靈敏度比傳統量子傳感器提高了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發展了量子光學實驗方法動態調控「人造原子」的單光子發射,在兩能級原子體系中通過多雷射綴飾態和量子幹涉機理消除自發輻射譜線,證實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和自發輻射相干理論,為固態體系高性能單光子源和量子計算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