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實現三個力學量的不確定關係的實驗檢驗

2020-11-26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銜的研究團隊和理論合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費少明研究組,利用金剛石中的單自旋體系,首次實驗檢驗了一類包含角動量三個分量的不確定關係。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4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18, 180402 (2017)]。

不確定原理是海森堡於1927年首次提出的。隨後幾年裡,羅伯遜、薛丁格等人陸續導出了若干嚴格的不確定關係。作為量子力學中的一個著名結論,不確定關係告訴人們:在一個遵循量子力學規律的體系中,兩個不對易的力學量(例如位置和動量)一般不能同時具備確定的值。不確定關係違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卻是量子物理體系的重要特徵。

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用各種各樣的關係式描述不確定原理,但通常只涉及兩個力學量。直接從包含兩個力學量的不確定關係出發,一般難以得到包含多個力學量的緊湊的不確定關係。因此,為了導出包含多個力學量的緊湊的關係式,往往需要另闢蹊徑。

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員在理論上導出了包含角動量三個分量的羅伯遜不確定關係。這一新的不確定關係不能從已有的不確定關係直接得到,因此是對角動量不確定關係的一項有價值的補充。進一步,研究人員在金剛石氮-空位缺陷自旋體系上,對這一新的不確定關係進行了實驗檢驗。該物理體系是固態單自旋量子體系,易於初始化、操控和讀出,是當前發展較為成熟的量子調控實驗體系,在構建室溫固態量子計算機和實現量子精密測量等研究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在具體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其前期發展的成熟實驗技術,製備出一系列高精度的單自旋量子態,針對每一個量子態,通過多次重複實驗測量了自旋角動量各分量的期望值和標準差。經過嚴格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實驗結果支持了新的不確定關係。該工作豐富了多個力學量的不確定關係,尤其是角動量的不確定關係。

此外,杜江峰團隊此前利用自旋體系,對一類基於統計距離的不確定關係進行了首次實驗檢驗[Phys. Rev. Lett. 116, 160405 (2016)]。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實驗驗證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實驗驗證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關係。李傳鋒博士研究組完成的實驗表明,在待測粒子的「量子信息」事先被存儲的情況下,「經典」的不確定關係能夠被違背。
  • 我國學者實驗實現「最優量子糾纏態」檢驗
    新華社合肥7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製備出高質量的量子糾纏態,是實現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應用的前提。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近期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研發出一種新的糾纏態測量方法,可以快速檢驗出多體糾纏態相對於目標糾纏態的保真度,實驗實現了最優效率的多光子糾纏態檢驗,對研製大規模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網絡具有重要意義。檢驗量子糾纏態的質量,是量子科研中的重要課題。
  • 我國學者實驗實現「最優量子糾纏態」檢驗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合肥7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製備出高質量的量子糾纏態,是實現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應用的前提。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近期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研發出一種新的糾纏態測量方法,可以快速檢驗出多體糾纏態相對於目標糾纏態的保真度,實驗實現了最優效率的多光子糾纏態檢驗,對研製大規模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網絡具有重要意義。檢驗量子糾纏態的質量,是量子科研中的重要課題。傳統的量子態「層析法」,測量的數量大、複雜度高,難以滿足未來大規模測量的需要。
  • 中國學者實驗實現「最優量子糾纏態」檢驗
    新華社合肥7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製備出高質量的量子糾纏態,是實現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應用的前提。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近期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研發出一種新的糾纏態測量方法,可以快速檢驗出多體糾纏態相對於目標糾纏態的保真度,實驗實現了最優效率的多光子糾纏態檢驗,對研製大規模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範靖雲、馬雄峰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礎科學實驗室合作,在發展高品質糾纏光源和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器件的基礎上,利用量子糾纏的內稟隨機性,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上實現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軟銀表示跟風禁止...
    4、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上實現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昨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陳耕等人在測量設備不可信條件下實驗,獲知了未知量子糾纏態保真度信息,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
  • 科學網—中科大實驗驗證新形式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實驗上突破了量子力學中
  • 浙江檢驗檢疫局轄區首次出口食蟹猴血清
    從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官網獲悉,8月17日,經台州檢驗檢疫局查驗合格,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一批46.8克用於給藥劑量研究的食蟹猴血清順利發往美國的合作公司。這是浙江轄區實驗猴血清攻克技術壁壘,實現首次出口。
  • 中科大實現基於人類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本報合肥5月13日電  (記者孫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日宣布,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基於人類自由意志和超高損耗下的貝爾不等式檢驗,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全球合作,利用超過10萬人的自由意志產生的隨機數進行了量子非定域性檢驗,相關成果5月10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 中國科大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本問題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利用玻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楊氏雙縫中「which-way」 測量對光子動量產生的擾動,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
  • 中國科大等實驗驗證新型量子不確定性等式關係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彭新華與理論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麻志浩等,首次實驗驗證新型量子不確定性等式關係。隨後,杜江峰和彭新華課題組設計了巧妙的實驗,在不需要用到完全的量子態層析下,實現了線性熵定義的不確定度的直接測量,驗證了包含糾纏的兩體系統不確定性關係的等式,其中採用的實驗手段及數據處理方法對其它物理體系也具有很好的適用性和擴展性。實驗結果較好地符合理論預測,第一次給出了帶有糾纏輔助的不確定性關係等式關係的實驗驗證。
  • 中科大首次實現天文尺度的量子幹涉
    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實驗,第一次探索了來自星光的量子現象。9月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量子點單光子和太陽光之間的雙光子幹涉、量子糾纏以及非定域性。
  • 【科技日報】我國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著名物理學家戴維·玻姆1950年代提出,粒子在任意時刻都具有明確的位置和動量,它沿著一條確定的軌跡演化。因此,即使粒子的初態不是動量的本徵態,仍然可以計算出粒子的動量改變量。此外,粒子的平均軌跡在實驗上可以用弱測量的方法重構出來。
  • T檢驗與F檢驗,傻傻分不清楚?
    T 檢驗和 F 檢驗的由來一般而言,為了確定從樣本 (sample) 統計結果推論至總體時所犯錯的概率,我們會利用統計學家所開發的一些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檢定。即假設總體中任意變量間均無關聯,我們重複類似實驗,會發現約 20 個實驗中有一個實驗,我們所研究的變量關聯將等於或強於我們的實驗結果。(這並不是說如果變量間存在關聯,我們可得到 5% 或 95% 次數的相同結果,當總體中的變量存在關聯,重複研究和發現關聯的可能性與設計的統計學效力有關。)在許多研究領域,0.05 的 p 值通常被認為是可接受錯誤的邊界水平。 3.
  • 中科大實現基於人類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檢驗—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張強、陳宇翱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基於人類自由意志和超高損耗下的貝爾不等式檢驗。他們在上述研究成果中,首先提出了基於人類自由意志、在地球-月球之間開展貝爾不等式檢驗的方案,發展了GHz亮度的糾纏源和高時間分辨探測系統,實現了超高損耗下的人類自由意志參與的貝爾不等式檢驗,該成果於4月5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與世界上多個研究小組合作,通過「大貝爾實驗」(Big Bell Test)國際合作的方式,利用超過十萬人的自由意志產生的隨機數進行了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 量子計算機首次模擬高能粒子碰撞實驗
    【圖注】研究人員實現量子模擬時所用的離子阱。物理學家首次在量子計算機上完整模擬了一次高能物理實驗,重現了粒子和反粒子對的產生。如果實驗團隊能夠擴大量子計算機的規模,就有可能處理對於普通計算機來說處過於複雜的計算。為了準確理解理論的預言,物理學家一般會做計算機模擬。然後對比模擬的結果和真實的實驗數據來檢驗理論。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計算過於困難,無法通過第一性原理做出預言。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導引橢球
    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澳大利亞合作者首次實驗驗證了量子導引橢球,並檢驗了其體積單配性。該項研究成果2019年2月22日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導引(steering)的概念最早由薛丁格提出,它描述了兩個觀測者Alice和Bob共享一個量子糾纏態時,Alice對其量子比特做測量可以將Bob的量子比特製備到任意想要的量子態上。
  • t檢驗的目的_單樣本t檢驗的目的 - CSDN
    即假設總體中任意變量間均無關聯,我們重複類似實驗,會發現約20個實驗中有一個實驗,我們所研究的變量關聯將等於或強於我們的實驗結果。將這些問題歸類,可大致概括為以下兩種情況:不考慮t檢驗的應用前提,對兩組的比較一律用t檢驗;將各種實驗設計類型一律視為多個單因素兩水平設計,多次用t檢驗進行均值之間的兩兩比較。以上兩種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得出錯誤結論的風險。
  • 我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上。
  • 統計學常用概念|T檢驗、F檢驗、卡方檢驗、P值、自由度
    將這些問題歸類,可大致概括為以下兩種情況:不考慮t檢驗的應用前提,對兩組的比較一律用t檢驗;將各種實驗設計類型一律視為多個單因素兩水平設計,多次用t檢驗進行均值之間的兩兩比較。以上兩種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得出錯誤結論的風險。而且,在實驗因素的個數大於等於2時,無法研究實驗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