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2020-12-03 中國日報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上。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利用玻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楊氏雙縫中「which-way」測量對光子動量產生的擾動,當人們對光子進行「which-way」測量來識別它具體從哪個狹縫通過時,不可避免地會破壞幹涉條紋的可見度。然而,關於「which-way」測量是否通過擾動粒子的動量來破壞楊氏雙縫幹涉這一問題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為了更深入地研究波粒二象性,就需要找到一個更加普適的方法來量化光子的動量變化。

著名物理學家戴維·玻姆1950年代提出,粒子在任意時刻都具有明確的位置和動量,它沿著一條確定的軌跡演化。因此,即使粒子的初態不是動量的本徵態,仍然可以計算出粒子的動量改變量。此外,粒子的平均軌跡在實驗上可以用弱測量的方法重構出來。

基於玻姆理論,科研人員進一步重構了經過楊氏雙縫幹涉裝置並傳播至8.6米處的光子玻姆軌跡,然後採用玻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路徑探測過程中光子的動量改變量。通過對比有無「which-way」測量時的光子動量,科研人員觀測到光子總的動量改變量的絕對值在近場時很小,但是會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展現了非局域的動量累加過程。在遠場時,研究組進一步驗證了粒子動量改變量的絕對值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實驗結果表明,隨著動量改變量的增加,幹涉條紋可見度將隨之下降。

這一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法用來檢驗「光子軌跡」。這對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並且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記者 吳長鋒)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我國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科技日報】我國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2019-06-21 科技日報 吳長鋒 語音播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 中國科大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本問題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利用玻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楊氏雙縫中「which-way」 測量對光子動量產生的擾動,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
  • 中國科大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陳向軍教授研究組最近利用自主研製的高分辨(e, 2e)譜儀首次實現了振動分辨的電子碰撞電離三重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並獲得了H2分子振動分辨的電子動量分布。通過振動態的選擇實現了分子核間距的選擇,觀測到了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 科學小實驗: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聽說這個實驗改變了整個世界呢。今天我們嘗試看看能不能也做一個這樣的實驗。第1步:準備一個光源。經過我們嘗試發現,用普通自然光或燈光很難觀察到雙縫幹涉現象,因為裡面有不同的光混合在一起,要用單色光,而且要用紅色的單色光,因此,我們找到一個雷射探照燈:這是一個紅色雷射光源(這個雷射雖然相對比較安全,但也提醒家長,不要對著眼睛照)第2步,我們找一個不透光的物體,最好是卡片狀的,我們找到一張火車票:
  • 20元錢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但是最開初並不是為楊氏實驗準備的。20元錢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買這個雷射筆本來是想講幾何光學時使用。先讓它完成一下楊氏實驗。晚飯後的運動。光源,普通雷射筆,20元一隻,還送一個18650電池、充電器。這手不是我的,淘寶上的圖。製作狹縫。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Physics World,2020,(2): 31)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
  • 跨越200多年的雙縫實驗
    他在光源後加了一層煙燻玻璃,使得光的強度非常低,以至於可以把到達雙縫的光看作是一個個光子。這個「弱光」雙縫實驗,後來被解讀為單光子雙縫實驗,好比用一把「光子槍」,把光子一個一個地朝著雙縫發射。請注意,這裡的細節和重點是:光子是「一個接著一個」發射的,中間是有時間間隔的(約幾個毫秒),而不像楊氏實驗裡的光是一直亮著的。
  • 初二天才為你講述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在初二教學班級我為孩子們準備了50多本物理有關的書籍讓他們自由借閱,並偶爾課前花幾分鐘讓孩子們分享他們的讀書收穫,
  • 他山之石: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嗎?恐怖在哪?
    即使對於物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一開始接觸到量子力學的雙縫幹涉實驗時,也會嗅到有一絲玄學的味道。因為測量和疊加態這兩個在量子力學中的玄學概念在雙縫幹涉實驗中的完美展示,雙縫幹涉實驗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其實雙縫幹涉實驗的歷史悠久,這個故事始於光的「波動說」的一次階段性勝利。
  • 雙縫量子擦除實驗,歷史可被修改
    本條目所論述的雙縫量子擦除實驗是楊氏雙縫實驗的一種變版。假設在楊氏雙縫實驗裡,觀測光子到底穿過的是哪條狹縫,則光子會因此無法與自己相互幹涉。假設整個光束的每一個光子都像這樣被觀測所通過的狹縫,則先前在探測屏顯示出的楊氏雙縫實驗幹涉圖案會被消毀。這意味著路徑信息與幹涉圖樣可視性是彼此互補的變量。
  • 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證明光是波,那些高中物理沒告訴你的
    有了這個鋪墊我們接下來就開始說證明光的波動性的實驗——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由英國物理學家託馬斯楊發明。託馬斯楊這個實驗是這樣的,首先保證環境足夠暗,然後準備一盞燈,在燈光前面擋一塊板子,板子上開兩條細縫。
  • 雙縫實驗中,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最近幾天,老郭正在動手DIY一個「乞丐版」的光學幹涉儀,準備錄製一些實驗視頻。在測量狹縫到接收屏的距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類似,但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電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
  • 雙縫實驗中,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最近幾天,老郭正在動手DIY一個「乞丐版」的光學幹涉儀,準備錄製一些實驗視頻。在測量狹縫到接收屏的距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類似,但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 光引領科學前行,雙縫幹涉實驗催生了量子力學,世界為之改變
    他通過小孔成像實驗,進一步得出了光是一種能夠以波浪式運動的流體。事實上他已經通過兩個小孔實驗得到了光的幹涉條紋,但並沒有認識到這是光的雙縫幹涉現象,只認為是光的波動,可以認為,他是光的波動說最早倡導者。
  • 恐怖的雙縫幹涉實驗——20世紀物理學的靈異事件
    雙縫幹涉實驗,著名的光學實驗。經典的楊氏雙縫實驗,就是從從兩個狹縫射出的波,因為振幅和相位在空間的分布不同,相位相同的區域,振動加強會形成明亮條紋,相位相差π的區域,振幅相減,會呈現暗條紋,因此屏幕上會出現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 物理學最詭異實驗—雙縫幹涉
    1 楊氏雙縫實驗:光的實在性  光的雙縫實驗是託馬斯·楊(Thomas Young)在1801設計的,初為雙孔,後改為雙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