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引領科學前行,雙縫幹涉實驗催生了量子力學,世界為之改變

2020-11-24 時空通訊

有人不斷的在網上嚷嚷,雙縫幹涉實驗的結果讓科學家感到恐怖。這種說法實在有些誇張和故弄玄虛,雙縫實驗反映出來的現象,實際上涉及了量子力學裡面最基本的問題,成為量子力學立論之本。量子力學的許多重要理論都是由這個實驗引發出來的,如不確定性原理、量子糾纏、平行宇宙、薛丁格的貓、波函數坍塌等等。

但這一切都源於科學家們幾百年來孜孜以求探索「光」的奧秘,從而引領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催化出再次改變世界的量子力學。這個過程漫長而卓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捋一捋,看看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伽利略啟動了對光的研究。

我們誰都知道,光給世界帶來光明,沒有光,就看不到一切,也就沒有我們的世界。但自古以來,人們對光並沒有引起重視,因為光從來就有,是一種永遠存在自生自滅的玩意,這種不需吹灰之力就得到的東西,根本不會引起注意。一直到現代實驗科學的祖師爺伽利略開始對光速產生了好奇心,並展開了對光速的測量,光的某些性質才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伽利略的測量方法很原始,他和徒弟分別站在相距1英裡的兩個山頭,各拿著一個燈籠,用秒表計算各自舉燈的間隔時間。他試圖這種簡陋的方式,測量出每秒30萬千米的光速,當然是徒勞的,無功而返。但他堅定的認為光是具有速度的,只不過極快而已。

伽利略雖然沒有的到光速值,但啟動了世人對光速的好奇心,一代代科學家不斷改進測量光速的方法,終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最終確定了精準的光速值,即光速c=299792458m/s(米/秒)。人們從光速測量開始,不但對光速開始感興趣,而且對光的性質也開始了探索。

關於光到底是什麼的探索。

最早對光的性質提出假設的是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科學家勒內·笛卡爾,他在1637年發表的《正確思維和發現科學真理的方法論》(簡稱方法論)一書中,提出了光的兩種假設,一種認為光是類似於微粒的一種物質,另一種認為光是一種以「以太」為媒介的壓力。他沒有明確說光是一種波,卻為未來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之爭埋下了伏筆。

1655年,義大利波倫亞大學數學教授格裡馬第發現了光的衍射現象,由此推想光可能是與水波類似的流體。他通過小孔成像實驗,進一步得出了光是一種能夠以波浪式運動的流體。事實上他已經通過兩個小孔實驗得到了光的幹涉條紋,但並沒有認識到這是光的雙縫幹涉現象,只認為是光的波動,可以認為,他是光的波動說最早倡導者。

1663年,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了顏色不是物體本身的性質,而是光照射的效果,他首次記載了光照射肥皂泡和玻璃球留下的彩色條紋,進一步支持了格裡馬第的說法;不久後,英國物理學家胡克重複了格裡馬第的試驗,並通過對肥皂泡的觀察提出了「光是以太的一種縱向波」的假設,認為光的顏色是由其頻率決定的。

1672年,牛頓發表了《關於光和色的新理論》論文,描述了他做的光色散試驗:他把太陽光通過一個孔照射到暗室裡的稜鏡上,在對面牆壁上會得到一個彩色光譜。他認為複合的白光就像不同顏色的微粒混合在一起,通過稜鏡的分解把這些微粒分開。由此他建立了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微粒組成。

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之爭。

波義耳、胡克等發現了光的顏色,似乎成為引發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之爭的導火索,從此這個爭論進行了200年。

1672年,由胡克和波義耳等組成的英國皇家學會評議委員會,對牛頓提交的《關於光和色的新理論》論文予以了否定。而這個委員會的主席就是胡克,這激起了牛頓的爭論之心,他開始並沒有完全否定波動說,也並不偏執於粒子說,但從此開始了對波動說的反駁。

1675年牛頓在《說明在我的幾篇論文中所談到的光的性質的一個假說》文章中,再次重申了他微粒說,對胡克的波動說進行了反駁。但此時兩方面都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論戰並沒有完全展開。

後來,荷蘭著名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惠更斯加入了爭論。惠更斯在擔任巴黎科學院院士期間,曾到英國旅行並與牛頓會見,他們交流了對光本質的看法,兩位大師彼此欣賞。但惠更斯回到巴黎後,重複並研究了牛頓的光學實驗,也仔細研究了格裡馬第實驗,認為其中有許多現象都是微粒說無法解釋的,因此他最終支持了胡克的波動說,由此與牛頓產生了分歧。

1678年,惠更斯向巴黎科學院提交了《光輪》的論著,系統的闡述了光的波動理論,成為波動說完整理論的提出者。同年,他發表了反對微粒說的演講。他認為,光是一種機械波,光波是依靠物質載體傳播的縱向波,傳播媒介就是「以太」。他根據這一理論,證明了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並且較完美的揭示了光的衍射、雙折射現象,還有著名的「牛頓環」實驗。

1990年,惠更斯的《光論》正式出版,惠更斯對波動說的宣傳一直沒有停止,他說,如果光是由粒子組成,在傳播過程中就會相互碰撞,一定會導致光的傳播方向改變,事實並沒有這樣。而牛頓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他提出了兩個論點:一是光如果是波,就會同聲波一樣繞過障礙物,不會產生影子;二是波動說無法解釋冰洲石的雙折射現象。另外牛頓還把物質的微粒觀推廣到整個自然界,並與自己的質點力學體系融為一體,強化了微粒說的地位。

牛頓在反駁波動說過程中,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微粒說,這些觀點,集中體現在了他的光學著作《光學》中,這部著作在1704年出版,此時惠更斯和胡克都已經去世,波動說無人應戰,牛頓從此成了一家獨大。隨著他威望地位不斷提升,人們開始對他只有膜拜仰視,堅信他的結論而不敢質疑,由此牛頓微粒說在整個18世紀佔有絕對統治地位。

光電效應的發現讓人們對光的性質認識發生突破。

牛頓無以倫比的學術地位,讓他創立的粒子理論在一百多年裡無人敢於挑戰,惠更斯、胡克等的波動理論漸漸被淡忘。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初期,英國醫生、物理學家託馬斯·楊的雙縫實驗,像一顆石子掉進平靜的水面,讓被忘卻的波動說又泛起了漣漪。

託馬斯是個奇人,涉獵廣泛,在力學、數學、光學、聲學、語言學、動物學、考古學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而且還很會享受生活,對藝術、美術都有濃厚興趣,能夠演奏所有樂器,還擅長騎馬,能夠雜耍走鋼絲。

託馬斯的雙縫實驗,從光源傳播出來相干光速,照射在一塊刻有兩條狹縫的不透明擋板,在擋板的後面擺放著攝影膠片或某種偵測屏,得到的是黑白相間的條紋,顯示出的是光束幹涉圖樣,符合衍射光波遵循的疊加原理,是牛頓光微粒說無法解釋的一種波動行為,確切的證實了光的波動性。

但託馬斯的這些實驗看似石破天驚,但並沒有引起物理學界的足夠重視,也沒有徹底解決微粒說與波動說的矛盾和爭論。這時候電磁學已經風生水起,涅菲爾、麥克斯韋、赫茲等一批光學、電磁學大佬橫空出世,擔當起了理論突破的重任。

奧古斯汀·讓·涅菲爾用新的定量形式建立了惠更斯--菲涅爾原理,完善了光的衍射理論;詹姆斯·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提出麥克斯韋方程組,並計算出電磁波波速等於光速,由此提出了光波就是電磁波的猜想;赫茲則實實在在的發現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並通過實驗確認了電磁波是橫波,具有與光類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並提出了光電效應。

人類對光的認識越來越接近本質,人們通過對光電研究,量子理論已經呼之欲出了!

愛因斯坦石破天驚,確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愛因斯坦相對論已經是現代物理學的最重要基石,讓人們津津樂道,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他還有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這個理論在他的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觀點》中闡述出來,由此他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篇發表於1905年的論文,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人們開始意識到光波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幾百年爭論各執一詞,原來都對都不對,原來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早知道把這兩種理論合在一起不就皆大歡喜了。

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簡單,並不是愛因斯坦撿了便宜,而是他在前人實驗基礎上,通過嚴密的數理邏輯,論證了光量子的運動規律,提出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證明了光子能量等於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提出光子的動量與波長的關係式p=h/λ

在此基礎上,他很快創立了更加石破天驚的狹義相對論。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的假設,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光一樣的波粒二象性性質,因此電子也會具有幹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他把愛因斯坦的光子動量與波長關係式推廣到一切微觀粒子,認為具有質量m和速度v的運動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的波長等於普朗克常量h跟粒子動量mv的比,即λ= h/(mv)。後來的電子衍射實驗證實了他的猜測。

至此,一切越來越明朗,但隨之詭異出現了。

既然光子和一切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那麼所謂的雙縫實驗又被人們撿了起來,開始了更加細密的觀測,隨著觀測手段的不斷提升,一系列詭異現象出現了。由此得到的各種實驗得到的結果是:

1、幹涉現象並不限於光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任何粒子,都會產生幹涉現象,甚至一些大分子結構,如富勒烯也會產生類似幹涉現象。

2、單獨發射的單個電子也會產生幹涉現象,表明單獨電子似乎可以同時刻通過兩條狹縫,並且自己與自己幹涉。

3、用探測儀器觀測光子從哪一條縫經過,獲得光子路徑信息,會導致幹涉消失,光子不再呈現出波的狀態,而是以粒子形態留在背景屏。

4、量子擦除和延時實驗結論是,探測光子路徑信息會消除背景屏的幹涉光柵,如果擦除路徑信息,幹涉光柵又會恢復。

5、兩個相互糾纏的光子遠距離分開後,觀測A光子的路徑信息,會即時影響B光子的行為,幹涉圖樣消失;同理,觀測B也會影響到A。

這種雙縫實驗的觀測一直研究了整整一個世紀,催生出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又引起了近一個世紀的爭論。這次爭論是量子力學創始人愛因斯坦、薛丁格等,與同樣是量子力學大師的波爾、海森堡、玻恩、海森伯、泡利等哥本哈根派之爭。

哥本哈根詮釋和薛丁格的貓。

哥本哈根詮釋就是波爾、海森堡等在哥本哈根大學創立的學派,對量子微觀世界一些詭異現象的一些解釋,這些解釋包括量子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原理、波函數描述原理等。就是量子總是表現出波和粒子的兩種狀態的疊加態,人類無法同時知道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測量動作會導致疊加態波函數坍塌,原本的量子疊加態態會概率地坍縮成允許測量的某種量子態。

這些理論我們都可以從上述雙縫實驗結果中窺視一斑,是微觀世界真實詭異般存在的現象,似乎哥本哈根詮釋並沒有錯。但愛因斯坦和薛丁格同樣是量子力學大師,卻表現出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個詮釋只是量子世界一些表面現象,因此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這個裡面應該含有我們沒有發現的規律機制,也就是所謂「完備局域隱變量」,只要找到這個就能夠掌握量子運動規律。

薛丁格為了批駁哥本哈根詮釋的不確定性原理和波函數坍塌理論,弄了個「貓」思維實驗,就是著名的「薛丁格的貓」。這個實驗是假設一隻被關在密閉盒子裡的貓,隨時可能被釋放出來毒要殺死。一种放射性元素控制著一個開關,只要這個放射性元素衰變就會觸發開關,釋放毒藥將貓殺死。放射性元素衰變是隨機的,誰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衰變,因此在沒有打開盒子前,誰也不知道這隻貓的生死,只有打開盒子那一瞬間,人們才可以看到這隻貓是生是死。

這下就好玩了。薛丁格代表的經典可控派認為,貓的生死早就在沒有打開盒子前就決定了,打開盒子只是知道了貓是生是死,並不是決定了它的生死;哥本哈根派則認為,沒有打開盒子前,貓永遠處於生和死的疊加態,可能生也可能死,是打開盒子觀測才決定了它最終的生死,也就是疊加態坍縮成本徵態。

最終,這個爭論以貝爾不等式實驗證明了所謂「完備局域隱變量理論」不存在,哥本哈根詮釋勝出,從此被科學界主流奉為正統理論。「薛丁格的貓」是薛丁格想用這樣一個思想實驗,把微觀世界不確定性原理變成宏觀世界不確定性原理,在宏觀世界,這隻「貓」當然是違背邏輯的,但微觀世界的確有其特殊規律,量子力學正是揭示了這些特殊規律,才使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有了顛覆性突破。

綜上所述,雙縫幹涉實驗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關鍵的紐帶聯繫作用。這讓我想起了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夠撬動地球。幾千年過去了,人類並沒有找到這個支點。但雙縫實驗特別像給了量子力學一個支點,讓人類發現了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所以,雙縫實驗並不恐怖,只有窺探世界最隱秘深處謎底的竊喜,大自然最深處的秘密每發現一點,就能夠為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量子力學的研究還僅僅是起步,還有許多需要深入探索的謎底,那麼這個世界到底是愛因斯坦說的「上帝不會擲骰子」,還是波爾、海森堡等描述的「上帝真的在擲骰子」呢?要知道謎底,還需耐心拭目以待。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揭秘雙縫幹涉現象
    量子力學之父普朗克捨棄「能量均分定理」,提出了量子假設ε=hv=ω,揭示了世界的離散性,標誌著量子力學的誕生,而雙縫幹涉現象正是量子力學最初的密碼。雙縫幹涉實驗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關於光的幹涉,第二類是關於電子的幹涉。
  • 不可思議的雙縫幹涉實驗——未來可以改變過去
    接下來我將會用量子力學中最不可思議的一個實驗去展示量子力學的神秘之處和科學家無可奈何的解釋(或許這個不可思議的解釋就是正解),正因為不可思議所以大家不喜勿噴,理性探討。楊氏雙縫實驗一開始使用水波來做實驗的,當水波經過兩條很細的縫隙時彼此之間的水波就會互相干涉和影響,波峰重疊的地方就互相疊加,波峰和波谷疊加的地方就相互抵消,在放在遠處的光屏上會出現亮暗的幹涉條紋,這個是波特有的性質。在牛頓時代大家就對光的本質進行研究,其中牛頓堅持微粒說,主張光是一種粒子,符合牛頓的定律。
  • 不可理喻的微觀世界:雙縫幹涉實驗
    於是,雙縫幹涉實驗進入大家視野。一旦我們去看電子從哪個縫通過,這時候顯示屏就只有兩條亮線;然而不觀測,又出現了幹涉條紋。:光是一種波而不是一種微粒,這個實驗非常有力地證明了光具有波才具備的自我幹涉性質。
  • 科學未解之謎,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未知領域
    科學未解之謎,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未知領域大家好,我是科技先鋒zhe,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未解的科學實驗——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微觀粒子的好多現象無法用舊有的經典理論解釋,從而引入了量子力學,但是量子力學有的科學現象也不能解釋,例如電子雙縫幹涉實驗。首先什麼是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呢?
  • 光的雙縫幹涉實驗
    光的幹涉是高中物理選修3-4的難點內容,因為光波的頻率非常高,所以難以用肉眼觀察到光的幹涉現象,學習時比較抽象,不易理解。
  • 科學小實驗: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聽說這個實驗改變了整個世界呢。今天我們嘗試看看能不能也做一個這樣的實驗。第1步:準備一個光源。經過我們嘗試發現,用普通自然光或燈光很難觀察到雙縫幹涉現象,因為裡面有不同的光混合在一起,要用單色光,而且要用紅色的單色光,因此,我們找到一個雷射探照燈:這是一個紅色雷射光源(這個雷射雖然相對比較安全,但也提醒家長,不要對著眼睛照)第2步,我們找一個不透光的物體,最好是卡片狀的,我們找到一張火車票:
  • 可怕,詭異,毀三觀的量子力學《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打破因果論.
    在傳統哲學和經典物理學中,因果論幾乎成了大家公認的真理,世間的一切都按照特定的規律運行著,直到有一天,一片烏雲從遠方飄來(量子力學)從烏雲裡射出一道閃電,把我們的因果論擊的粉碎,那就是著名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即可怕,又詭異,簡直毀人三觀。
  • 雙縫幹涉實驗背後的幽靈,看量子力學如何解釋雙縫幹涉悖論
    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前面我們科普過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我們也講過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它證明了光的粒子性,由此我們得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特質。可是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有沒有可能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能同時測出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人類是天才的,這個震驚物理世界的實驗就這樣誕生了,人們稱之為雙縫幹涉悖論。
  • 張祥前對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的解釋
    20世紀,物理學家們遇到一個難題: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一部分人認為光是波。另一部分人認為光是粒子,像一粒粒光滑的小球。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現在物理界只好認為光即是粒子又是波,稱為波粒二像性。光的著名實驗是光的雙縫實驗。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經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量子力學中最神奇的實驗,雙縫實驗為什麼讓科學家感到不安?
    直到1807年,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發現了光的雙縫幹涉實驗,這一實驗證明光是波而非粒子,因為幹涉是波的特徵,從此,光的波動學說逐漸代替粒子學說成為正統。又過了100多年,光的波動學說遇到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黑體輻射、光電效應等等,然後普朗克、愛因斯坦等人,再次把光的粒子學說搬上科學舞臺。
  • 初二天才為你講述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在前兩位安排分享的同學發言完畢後,秦梓嚴同學自告奮勇要求上臺為同學們分享他對《楊氏雙縫幹涉實驗》的理解和由此得到的一些認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他為我們呈現的精彩分享吧。赫茲於1887年發現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第一個成功的解釋了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有利的證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最為難得可怕的是小秦同學對該試驗的」哥本哈根詮釋「做出了說明。應用概率波的概念於雙縫實驗,物理學家可以計算出微觀物體抵達探測屏任意位置的概率。"
  • 為什麼說「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在量子力學的相關實驗中,「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那麼為什麼人們會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其實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本身並不令人「毛骨悚然」,它只是量子力學中一種演示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實驗。
  •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到底恐怖在哪裡?
    雙縫幹涉實驗所顯示出來的結果是20世紀科學家集體遭遇的一次「靈異事件」,在這個簡單的實驗中微觀世界的基本本質,疊加態、不確定性、觀察者效應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這三個現象又是如此的燒腦、違反直覺、毀人三觀,所以我們常說雙縫幹涉實驗的結果讓人覺得後背發涼,有那麼一點「恐怖」的感覺。
  •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到底恐怖在哪裡?
    雙縫幹涉實驗所顯示出來的結果是20世紀科學家集體遭遇的一次「靈異事件」,在這個簡單的實驗中微觀世界的基本本質,疊加態、不確定性、觀察者效應展現的淋漓盡致。而這三個現象有是如此的燒腦、違反直覺、毀人三觀,所以我們常說雙縫幹涉實驗的結果讓人覺得後背發涼,有那麼一點「恐怖」的感覺。
  • 是否觀察實驗過程,竟會影響到實驗結果,有趣的雙縫幹涉實驗
    在最初人類試圖探尋光的奧秘的時候,曾將其歸結為一種粒子,所謂的光束就是大量粒子所組成的粒子束,對於光的粒子學說曾經主導了將近兩個世紀。而後,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實驗出現了,那就是雙縫幹涉實驗。在雙縫幹涉實驗中,首先讓光穿過一條狹窄的細縫,然後再穿過兩條平行的縫隙,而後就會在後面的背板上呈現出幹涉條紋。是的,後面的背板上出現的並不是兩條光紋,而是一組光文,這組光紋就是幹涉條紋,幹涉是波的特性,於是人們認識到光不是粒子,而是波。
  • 【物理前沿】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話說在300多年前,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一舉奠定了經典物理學。牛頓的理論描述的是宏觀低速世界的規律,描述的現象是具有確定性的,具有因果關係。
  • 「科學怪談」匪夷所思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從我們小時候起,就從老師和家長那裡聽過很多非常經典的物理實驗,比如牛頓用三稜鏡分解太陽光,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自由落體試驗等,而今天我們要談的這個東西,很多人可能聽都沒聽過。然而,就是這個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的實驗,卻被美國《物理世界》雜誌評為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之首。
  • 【奇聞異事】被稱為十大驚悚實驗之首的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在哪?
    顛覆世界的電子雙縫試驗,是否真的存在造物主,在幹涉我們的人生在探討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在哪之前,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託馬斯·楊著名的雙縫實驗。就是把一個手電筒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邊,然後在紙後面再放上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