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天才為你講述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2021-01-18 優生課堂悟理求真


    在初二教學班級我為孩子們準備了50多本物理有關的書籍讓他們自由借閱,並偶爾課前花幾分鐘讓孩子們分享他們的讀書收穫,培養他們對物理和自然的熱愛。在前兩位安排分享的同學發言完畢後,秦梓嚴同學自告奮勇要求上臺為同學們分享他對《楊氏雙縫幹涉實驗》的理解和由此得到的一些認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他為我們呈現的精彩分享吧。

秦梓嚴同學自信睿智的演講

    「假若光束是由經典粒子組成,將光束照射於一條狹縫,通過狹縫後,衝擊於探測屏,則在探射屏應該會觀察到對應於狹縫尺寸與形狀的圖樣。可是,假設實際進行這單縫實驗,探測屏會顯示出衍射圖樣,光束會被展開,狹縫越狹窄,則展開角度越大。在探測屏會顯示出,在中央區域有一塊比較明亮的光帶,旁邊襯託著兩塊比較暗淡的光帶。

實驗裝置介紹

光學表述原理圖

託馬斯.楊

    19世紀初,託馬斯·楊發表了一篇論文《物理光學的相關實驗與計算》詳細闡述這些實驗結果。

    意味著光其實是一種振動波,這促使光波動說被廣泛接受,也導致17、18世紀的主流光微粒說漸趨被否定。

    但是後來對於光電效應的理論突破演示出,在不同狀況,光的物理行為可以解釋為光是由粒子組成。這些貌似相互矛盾的發現,使得物理學家必須想辦法超越經典力學,更仔細地將光的量子性質納入考量。因此光的波動說又受到了衝擊和考驗。

    按照粒子說,光是由一份一份不連續的光子組成,當某一光子照射到對光靈敏的物質上時,它的能量可以被該物質中的某個電子全部吸收。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後,動能立刻增加;如果動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原子核對它的引力,就能在十億分之一秒時間內飛逸出金屬表面,成為光電子,形成光電流。這種由光能變成電能自動放電的現象,就叫光電效應。赫茲於1887年發現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第一個成功的解釋了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有利的證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最為難得可怕的是小秦同學對該試驗的」哥本哈根詮釋「做出了說明。應用概率波的概念於雙縫實驗,物理學家可以計算出微觀物體抵達探測屏任意位置的概率。"光子的發射時間與抵達探測屏時間可以確定,在這兩個時間之間任何其它時間光子的位置都無法被確定;為了要確定光子的位置,必須以某種方式探測它;可是,一旦探測到光子的位置,光子的量子態也會被改變,幹涉圖樣也因此會被影響;所以,在發射時間與抵達探測屏時間之間,光子的位置完全不能被確定。驚訝難以理解的是,「假若,用探測器來探測光子會經過兩條狹縫中的那一條狹縫,則原本的幹涉圖樣會消失不見」;假若又將這探測器所測得路徑信息摧毀,則幹涉圖樣又會重現於探測屏。」

    位置和時間的無法確定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要想測定一個量子的精確位置的話,那麼就需要用波長儘量短的波,這樣的話,對這個量子的擾動也會越大,對它的速度測量也會越不精確;如果想要精確測量一個量子的速度,那就要用波長較長的波,那就不能精確測定它的位置。」此外,不確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多少人喜歡哲學,應為這玩意愛因斯坦老了才玩得動哲學。

那麼不確定性原理和薛丁格的貓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量子力學的觀點看來,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適用於一切物理對象,只不過在宏觀上其效果很不微弱,完全可以忽略。不確定原理的本質在於告訴我們,微觀粒子的各種物理量本身就是不確定的,而不是我們測不準。量子力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本質上客觀上就不確定的世界。在深究就會涉及到一些很深的物理哲學問題,比如物理定理的本質是統計性的(如量子力學)還是確定性的(入經典力學和相對論)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的基礎,其重要意義在於奠基了量子力學,而沒有量子力學哪來的微電子,哪來的計算機,那來的這個答案。所謂薛丁格的貓,不過是對量子力學根本哈根學派的解釋的一個責難,不過是把一個微觀過程形象的用一個宏觀過程比喻了出來,當不得真的。要不然你就陷入了唯心的深淵。——————內容來自網際網路。

    我們仔細觀看秦梓嚴同學的演講視頻就會發現他從楊氏雙縫幹涉實驗就談到了不確定性原理和量子貓等有趣的問題。難能可貴,為他點讚


就快初二的期末考試了這裡分享幾位優秀同學的基礎知識複習筆記。






相關焦點

  • 科學小實驗: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這叫幹涉,振動波才有這樣的現象,如果光是粒子的話,在它後面應該是兩條細細的光線。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聽說這個實驗改變了整個世界呢。今天我們嘗試看看能不能也做一個這樣的實驗。第1步:準備一個光源。
  • 20元錢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但是最開初並不是為楊氏實驗準備的。20元錢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買這個雷射筆本來是想講幾何光學時使用。先讓它完成一下楊氏實驗。晚飯後的運動。光源,普通雷射筆,20元一隻,還送一個18650電池、充電器。這手不是我的,淘寶上的圖。製作狹縫。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Physics World,2020,(2): 31)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
  • 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證明光是波,那些高中物理沒告訴你的
    有了這個鋪墊我們接下來就開始說證明光的波動性的實驗——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由英國物理學家託馬斯楊發明。託馬斯楊這個實驗是這樣的,首先保證環境足夠暗,然後準備一盞燈,在燈光前面擋一塊板子,板子上開兩條細縫。
  • 他山之石: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嗎?恐怖在哪?
    文末有全套高清版資料下載連結,敬請下載學習)開門見山的說,雙縫幹涉實驗不恐怖,但是難以理解。即使對於物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一開始接觸到量子力學的雙縫幹涉實驗時,也會嗅到有一絲玄學的味道。開門見山的說,雙縫幹涉實驗不恐怖,但是難以理解。
  • 不可思議的雙縫幹涉實驗——未來可以改變過去
    楊氏雙縫實驗一開始使用水波來做實驗的,當水波經過兩條很細的縫隙時彼此之間的水波就會互相干涉和影響,波峰重疊的地方就互相疊加,波峰和波谷疊加的地方就相互抵消,在放在遠處的光屏上會出現亮暗的幹涉條紋,這個是波特有的性質。在牛頓時代大家就對光的本質進行研究,其中牛頓堅持微粒說,主張光是一種粒子,符合牛頓的定律。
  • 中國科大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本問題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利用玻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楊氏雙縫中「which-way」 測量對光子動量產生的擾動,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
  • 我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上。
  • 【科技日報】我國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科技日報】我國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2019-06-21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利用玻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楊氏雙縫中「which-way」測量對光子動量產生的擾動,當人們對光子進行「which-way」測量來識別它具體從哪個狹縫通過時,不可避免地會破壞幹涉條紋的可見度。然而,關於「which-way」測量是否通過擾動粒子的動量來破壞楊氏雙縫幹涉這一問題一直存在激烈爭論。
  • 物理學最詭異實驗—雙縫幹涉
    1 楊氏雙縫實驗:光的實在性  光的雙縫實驗是託馬斯·楊(Thomas Young)在1801設計的,初為雙孔,後改為雙縫
  • 恐怖的雙縫幹涉實驗——20世紀物理學的靈異事件
    雙縫幹涉實驗,著名的光學實驗。經典的楊氏雙縫實驗,就是從從兩個狹縫射出的波,因為振幅和相位在空間的分布不同,相位相同的區域,振動加強會形成明亮條紋,相位相差π的區域,振幅相減,會呈現暗條紋,因此屏幕上會出現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 雙縫幹涉實驗背後的幽靈,看量子力學如何解釋雙縫幹涉悖論
    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前面我們科普過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我們也講過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它證明了光的粒子性,由此我們得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特質。可是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有沒有可能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能同時測出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人類是天才的,這個震驚物理世界的實驗就這樣誕生了,人們稱之為雙縫幹涉悖論。
  • 跨越200多年的雙縫實驗
    他在光源後加了一層煙燻玻璃,使得光的強度非常低,以至於可以把到達雙縫的光看作是一個個光子。這個「弱光」雙縫實驗,後來被解讀為單光子雙縫實驗,好比用一把「光子槍」,把光子一個一個地朝著雙縫發射。請注意,這裡的細節和重點是:光子是「一個接著一個」發射的,中間是有時間間隔的(約幾個毫秒),而不像楊氏實驗裡的光是一直亮著的。
  • 一文弄懂雙縫幹涉
    楊氏雙縫幹涉實驗想必大家聽說過雙縫幹涉實驗,因為各種科普號總是會伴隨著顛覆你的三觀等這種字樣來介紹這個實驗,而這個實驗的確很神奇特別容易被利用。楊氏雙縫幹涉實驗實驗裝置非常簡單,如圖所示,在一束光面前放一個有兩條縫組成的擋板,再在後面放一塊接收光的屏幕
  • 「科學怪談」匪夷所思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科學實驗之一」。這就是「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想要完全解釋這個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其實很燒腦,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筆者就用最簡潔的語言來為大家詳細解讀這個實驗。初始的實驗:楊氏雙縫幹涉實驗在19世紀以前,牛頓一直認為光是一種粒子,他的光粒子學說統治了物理學界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到了1830年英國的物理學家的託馬斯·楊向這個觀點挑戰。他在百葉窗上開了一個小洞,然後用厚紙片蓋住,再在紙片上戳一個很小的洞。
  • 中國科大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對波粒二象性的認識是量子力學發展的裡程碑,這一革命性的概念一直以來不斷地被各種實物粒子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所證實,小到電子,大到有機大分子。傳統雙縫實驗的基礎是海森堡的不確定關係,為了得到幹涉圖像,粒子的動量要精確確定,使得粒子位置的非局域化大於狹縫寬度,從而具有相干性。 使粒子具有相干性的另一種機制是粒子從空間不同位置出射的相干疊加,同核雙原子分子的電離提供了這種分子尺度「雙縫」幹涉實驗的例子(如圖所示),電離電子從兩個原子相干出射,電子波的疊加導致可觀測的幹涉效應。
  • 【奇聞異事】被稱為十大驚悚實驗之首的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在哪?
    顛覆世界的電子雙縫試驗,是否真的存在造物主,在幹涉我們的人生在探討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在哪之前,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託馬斯·楊著名的雙縫實驗。就是把一個手電筒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邊,然後在紙後面再放上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
  • 令人毛骨悚然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很少有一個物理實驗被人稱之為「毛骨悚然」,但以此來形容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一點都不為過。為什麼呢?
  •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證偽
    我想到了一個驗證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真偽的辦法,可惜沒有設備。具體方案如下:做兩次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雙縫到接收屏的距離改變一下。如果兩次實驗幹涉條紋的間距與雙縫到接收屏的距離成正比,則電子是粒子不是波。
  • 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揭秘雙縫幹涉現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人去了解量子力學,都不需要有壓力,因為我不明白,你不明白,費曼也不明白。——Ramamurti Shankar雙縫幹涉實驗其實沒有任何特殊性,並非傳聞那樣神秘莫測。對於實驗現象,必須明確一點:大自然只做對的實驗。凡是已經發生的現象都是對的事實,詭異僅僅在於不符合人的日常經驗。量子力學之父普朗克捨棄「能量均分定理」,提出了量子假設ε=hv=ω,揭示了世界的離散性,標誌著量子力學的誕生,而雙縫幹涉現象正是量子力學最初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