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
前面我們科普過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我們也講過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它證明了光的粒子性,由此我們得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特質。可是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有沒有可能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能同時測出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人類是天才的,這個震驚物理世界的實驗就這樣誕生了,人們稱之為雙縫幹涉悖論。
雙縫幹涉實驗是這樣的,有一塊板,板上面開兩個距離適中的小縫,小縫後面有一個光發射器,縫的另一面是一堵牆,實驗環境黑暗。打開光發射器,光通過雙縫打在牆上,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

本以為雙縫幹涉就是一個這麼簡單的證明光的波動性的基礎實驗,可是在1979年的愛因斯坦紀念大會上,這個實驗稍作變化,結果卻震驚了整個物理學世界。

在這次大會上,有人提出,雙縫幹涉實驗中,光在通過雙縫後,在不幹涉任何實驗條件的情況下,如果用錄像機觀察屏幕上這些明暗相間的條紋,你會震驚的發現,條紋在這個時候如幽靈一般消失了。這個實驗現象一點也不像科學,就好像有個真正的幽靈在撥弄著我們的世界。從實驗本身分析,感覺就像是後面的操作影響了前面的事件,結果影響了原因,這完全違反了因果定律,時間就好像倒流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這世上沒有幽靈,時間也並沒有倒流,這需要用量子力學的原理來解釋。量子力學告訴我們,粒子可以以不同的概率同時處於不同的狀態下,薛丁格的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光可以同時處在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狀態,但具體有多少概率是波,多少概率是粒子取決於你的測量方法。當你用雙縫幹涉實驗測量時,粒子狀態全部坍縮為波狀態,波狀態的概率就變為百分之百,粒子狀態的概率就變為0,這就得到了光的波動性,就有了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而當你用錄像機觀察時,光的波狀態就坍縮為粒子狀態,波狀態的概率就變為0,粒子狀態的概率就變為百分之百,這就得到了光的粒子性,明暗相間的條紋就消失了。
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測量方式的改變會改變粒子的狀態,或者換句話說就是觀測者會改變粒子的狀態。所以雙份幹涉悖論怎麼解釋呢?就是光先經過雙縫,這是一個波的測量,所以有了明暗條紋,但後來用錄像機觀測,這是個粒子的測量,所以光又變成了粒子。光的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根據測量方式的變化而變化。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沒有,沒看懂的可以多看兩遍,琢磨一下。推薦大家去看一本科幻小說,那就是劉慈欣的《球狀閃電》,書裡面對量子狀態的描述十分通俗易懂,這本書號稱是《三體》前傳,但在小編看來,劇情並沒有半點聯繫,看完這本小說,再加上小編這篇文章,相信你對量子力學的基礎理解會十分深刻的。今天就到這裡,不管喜不喜歡,能引起你的思考就是好的,求一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