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縫實驗中,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2020-09-03 郭哥聊科學

最近幾天,老郭正在動手DIY一個「乞丐版」的光學幹涉儀,準備錄製一些實驗視頻。在測量狹縫到接收屏的距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類似,但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電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

在雙縫實驗中讓電子一個一個出發,然後通過兩條狹縫到達接收屏,就可以在接收屏的某個位置上發現電子,這意味著電子是一種局域性的粒子。但當大量入射速度相同的電子到達屏幕的時候,就會形成雙縫幹涉條紋,這些條紋就與光一樣。到達的電子數目多的地方形成波峰,很少或者幾乎沒有電子達到的地方形成波谷。電子雙縫幹涉條紋的存在意味著電子並非是之前的局域性粒子,而是具有某種波動性。

目前,物理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中完成了很多微觀粒子的雙縫實驗,如光子、電子、中子、質子、原子和分子等等。這些實驗充分說明微觀粒子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兩種矛盾的特性。物理學家們稱它為波粒二象性。但是,這真的可能嗎?

經典世界中的粒子和波

經典物理中,粒子的概念是非常明確的,它來自人們對於宏觀物體的抽象,比如小球、沙粒都是粒子的原型。粒子是物質的質量、能量等在空間中的局部集中。在空間中,粒子有確定的位置,並且有明確的邊界與其他物體隔離。

另外,經典物理還認為粒子的運動是連續的,在空間中有連續的路徑。當然了這其實是一個假設,物理學家們,也沒有懷疑過這個假設。

經典物理中,波的概念是振動能量在介質中的傳播,能量在空間中連續分布並可以擴散到更大的空間中,比如水波、聲波、彈簧震動等等。兩列波在空間中相遇時可以發生幹涉現象,某些地方相互加強,另外一些地方則相互減弱。

在經典物理中,粒子性和波動性並不相互矛盾,因為粒子在某個位置上的時候,它不能又處於另外一個位置上。我們看到的宏觀物體的現象要麼表現為粒子特徵,要麼表現為波的特徵。但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告訴我們,微觀粒子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

玻爾互補原理

玻爾認為,微觀粒子的波動性和粒子性是對同一個粒子的兩種互補描述。咱們翻譯成人話就是,理解微觀粒子就必須接受它們同時具備粒子性和波動性,單獨用粒子性或者是波動性去理解微觀粒子都是不完整的。

如果你反覆讀玻爾的互補原理會發現,玻爾並沒有回答微觀粒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問題。因為在玻爾看來,一個電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取決於我們用什麼設備去測量電子。他進一步說,在沒有測量之前,並沒有真實的量子世界,只有一個抽象的物理學描述。

還是用電子的雙縫實驗來說這個問題。玻爾在一篇論文中說:……通過一個孔的電子將受到另一個孔開啟或關閉情況的影響,這是完全不可理解的。「玻爾其實是在否認獨立於測量的微觀狀態的存在性,他堅持認為,一個物理量只有在被測量之後才能談論和定義電子的位置或者動量。

由於測量電子的位置和動量是互斥的,不能同時對它們進行測量,所以,玻爾得出結論: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值。玻爾的學生海森堡則說得更直接,他認為不存在一個獨立於我們觀測的真實客觀世界。

玻爾的互補原理其實是有問題的,它不能解釋不真實的微觀世界是如何組合產生真實的宏觀世界的。因為宏觀世界是確定性的,而宏觀物體由微觀粒子組成,如果微觀粒子沒有確定性,世界就會失去統一性,這就是愛因斯坦的觀點。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玻爾沒有對測量過程做出說明。

電子是怎麼通過雙縫的?

在電子雙縫實驗中,如果關閉其中的一條,電子可以出現在屏幕上的某些位置,比如在雙縫實驗中的那些波谷位置,但當另外一個縫打開的時候,電子就無法到達那裡了。

玻爾的選擇是放棄了電子的連續運動,同時也放棄了電子所有可能的運動軌跡。他認為如果想知道電子是如何通過雙縫形成幹涉條紋的,就必須利用位置測量去觀察粒子究竟通過哪條狹縫,而這必然破壞幹涉圖像。

實驗結果也確實如此,因此在電子的雙縫幹涉條紋不被破壞的前提下,人們是無法測定電子究竟通過哪條狹縫,也就無法知道電子是如何通過雙縫形成幹涉條紋的

玻爾是如何從」不知道「過渡到」不存在「的呢?

玻爾並沒有給出直接證明,他只是堅持認為,當談論粒子的性質的時候,就必須去測量這種性質,對於無法測量的性質,談論它就沒有意義,這種性質也就不存在,所以玻爾認為,由於無法測量到電子通過雙縫的運動圖像,因此運動圖像不存在。

玻爾的這種說明其實有兩個嚴重的漏洞,只是當時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所有偉大物理學家都沒看出來。第一個漏洞是,玻爾隱含假設了電子唯一可能存在的客觀運動方式是連續的,同時他又放棄了連續運動的圖像;第二個漏洞與第一個漏洞有關,他只考慮了測量電子的位置,而沒考慮粒子的運動可以是不同於連續運動的其他形式,從而電子可以用某種方式」同時「通過雙縫,所以實驗必須重新設計來適應這種運動方式。

電子真的是」同時「通過雙縫的嗎?

我這裡給"同時」加上了引號,這是因為在之前大家在對電子雙縫實驗進行解釋的時候,對於同時概念是有偏見的。電子作為61種基本粒子其中之一,不可能有半個電子,因此電子也就不存在「同時」通過雙縫的可能性。其實這是一種對於"同時「理解的偏見。

在雙縫實驗中,事實是,任何縫都一定都是有限的,電子穿過雙縫就會發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而不是瞬間的零。電子只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穿過很小的狹縫而不是數學上同一時刻。表面上看,討論縫的限度和電子穿過縫的時間是同一個問題,但事實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

如果一個縫小到只能容納一個電子,那麼這個縫就不能包含電子的運動。電子雙縫實驗中的縫,必然會包含無窮多個這樣的點,也必然會包含無窮多個時刻。如果有辦法理解電子在有限的時間和距離內穿過雙縫時,是如何形成電子與雙縫這個整體,並最終形成幹涉條紋的就可以解釋電子是如何通過雙縫的。

這也意味著,我們有可能從目前不確定的微觀世界重新回到實在的客觀世界。然而,我們真的能做到嗎?

結束語

我們用2000多字講述了玻爾對於雙縫實驗的理解,以及玻爾解釋中存在的問題。您可能注意到了,文章中所有的「測量」都加粗標註了,這是我下一個要跟大家聊的話題——究竟什麼可以稱作量子力學的測量,這要涉及一個更複雜的問題——波函數的塌縮,對于波函數塌縮的理解將會將我們帶入到多重宇宙的謎團之中。

相關焦點

  • 雙縫實驗中,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最近幾天,老郭正在動手DIY一個「乞丐版」的光學幹涉儀,準備錄製一些實驗視頻。在測量狹縫到接收屏的距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類似,但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電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
  • 不可思議的電子雙縫實驗
    高中物理告訴我們,當粒子穿過雙縫時,後面的屏幕上留下兩條與雙縫對應的亮紋;當波穿過雙縫時,在屏幕上出現的就是多條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 詭異的電子雙縫實驗
    電子雙縫實驗,可以說是量子物理學中,最令人不解的一個實驗。以至於很多物理學家,都懷疑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到底是完備的,還是不完備的。爭論一直持續到現在。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兩道狹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就是雙縫幹涉條紋。那麼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呢當電子通過一條縫隙時候,後牆上只有一條線(如上圖),通過兩條縫隙時候,後牆上出現幹涉條紋。
  • 令人毛骨悚然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約恩松首先用電子流朝著並列的雙縫轟擊,按照設想,電子流通過雙縫後應該在後面的屏幕上留下兩條與雙縫對應的亮紋。然而,神奇的是,在屏幕上出現的並不是兩條亮紋,而是多條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約恩松很好奇,他設想是否是因為電子在電子流中互相擁擠碰撞,進而造成了多條幹涉條紋。
  • 「毛骨悚然」的電子雙縫實驗
    之所以說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毛骨悚然」,是因為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中出現的奇怪現象徹底顛覆了人類以往的認知。
  • 最神奇的物理實驗——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拿光的雙縫實驗來說,在暗室中,用一束光照射具有兩條平行狹縫的不透明擋板,便可以在後面的偵測屏上觀測到明暗相間的條紋,如下圖所示:後來,科學家用電子做了類似的實驗,發現電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至此,高中物理課本關於這一塊的知識就結束了。然而這個實驗的複雜性遠遠不止於此,近代的物理學家在改進了一些實驗條件後,觀測到了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
  •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證偽
    我想到了一個驗證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真偽的辦法,可惜沒有設備。具體方案如下:做兩次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雙縫到接收屏的距離改變一下。如果兩次實驗幹涉條紋的間距與雙縫到接收屏的距離成正比,則電子是粒子不是波。
  • 電子雙縫幹涉與延遲選擇實驗的可能原因分析
    (一)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神奇之處。有人把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稱作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之首,認為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包括了量子力學最深刻的奧秘。那麼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究竟神奇在哪裡呢?1974年,科學家在雙縫實驗中將電子一粒一粒的發射出來,當第一個電子到達屏幕以後過一段時間再發射第二個電子,經過足夠長時間之後屏幕上依然出現了幹涉條紋。
  •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最新解釋
    有人把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稱作世界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之首,認為這個實驗證明了微觀粒子(電子和原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為物質波理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實驗基礎。本章我們通過電子與引力的作用來分析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產生原因。
  • 為什麼說「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在量子力學的相關實驗中,「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那麼為什麼人們會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其實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本身並不令人「毛骨悚然」,它只是量子力學中一種演示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實驗。
  • 科學未解之謎,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未知領域
    科學未解之謎,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未知領域大家好,我是科技先鋒zhe,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未解的科學實驗——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微觀粒子的好多現象無法用舊有的經典理論解釋,從而引入了量子力學,但是量子力學有的科學現象也不能解釋,例如電子雙縫幹涉實驗。首先什麼是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呢?
  • 跨越200多年的雙縫實驗
    泰勒單光子雙縫實驗中產生的幹涉條紋明明是一個個發射出去的光子,怎麼會產生類似于波幹涉條紋現象的呢在「弱光」(單光子)雙縫實驗過了50多年之後,物理學家費曼在1961年提出了用電子來做雙縫實驗。讓電子槍一個一個地發射電子,通過雙縫後,屏幕上會得到幹涉條紋。由於這個實驗需要縫隙和間距在納米量級(10-9m),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能是一個思想實驗。
  •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為什麼人們總是對細思極恐的「雙縫幹涉實驗」感到十分畏懼,這項物理實驗究竟蘊藏了什麼秘密令人如此不寒而慄?難道詭異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有著恐怖片一般的觀影感受?
  • 「科學怪談」匪夷所思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隨著量子物理的誕生,粒子世界被知曉,物理學家們突發奇想,把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由光粒子變成了電子,重複這這個實驗。物理學家使用電子發射源發射電子束從前木板的雙縫小孔中射入,讓電子概率性的穿過孔後的雙縫板,最後落入到後面的屏幕上,屏幕上有可以顯示電子最終位置的探測器,實驗方式其實和光的雙縫幹涉實驗差不多。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每個電子都是在下一個電子發射前就被檢測到的,顯然不可能影響未來通過狹縫的電子。正如費曼所說的:我們必須承認,每個電子(事實上也是所有的物質)都具有類似波的性質(產生了幹涉模式),而且也必然是單獨的粒子(因為就是這樣被探測到的)。因此,面試的學生們在討論波粒二象性的時候,應該引用這個雙縫實驗,而不是1804 年的楊氏實驗。
  • 超級恐怖的雙縫幹涉實驗,世界是意識影響?
    那麼直接用用電子來做這個實驗會怎麼樣呢?要講的太多了,只取最核心的部分告訴各位這個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及後來石破天驚的的「延遲選擇實驗」究竟給人類的知識大樓帶來了怎樣的衝擊。 我們一個一個的發射電子,當第一個電子到達屏幕以後再發射第二個電子,結果呢? 一樣,我們依然得到了條紋幹涉圖案。
  • 論雙縫幹涉實驗,掉入「雙縫幹涉實驗陷阱」中,人類文明止步不前
    水波通過雙縫,表現為幹涉圖樣雙縫幹涉實驗,一個一個的電子射擊,不觀察,也是波的幹涉圖樣,程序讓一個一個的電子按波的規定通過雙縫,預先定義好的程序讓這些電子整體運動起來表現為波的幹涉圖樣雙縫幹涉實驗,有「
  • 雙縫實驗騙局真相是什麼?雙縫實驗全過程有哪些?
    而許多人都不知道雙縫實驗只是一個騙局,而這個騙局的原因就是每個人的主觀意識在控制著自己的大腦,所以造成雙縫實驗的失誤。一、雙縫實驗全過程在進行雙縫實驗的過程之中,有著三個小實驗,第一個就是宏觀彈珠實驗,這個實驗證實彈珠通過雙縫向屏幕發射,在屏幕上顯示的是兩條圖案。
  • 可怕,詭異,毀三觀的量子力學《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打破因果論.
    在傳統哲學和經典物理學中,因果論幾乎成了大家公認的真理,世間的一切都按照特定的規律運行著,直到有一天,一片烏雲從遠方飄來(量子力學)從烏雲裡射出一道閃電,把我們的因果論擊的粉碎,那就是著名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即可怕,又詭異,簡直毀人三觀。
  • 真分身術雙縫幹涉實驗
    其實我們在中學時候就已經接觸過量子理論了,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當時當時老師一般不會講太多,所以也沒覺得這個雙縫實驗有多神奇,所以也沒覺得這個雙縫實驗有多神奇。.隨著打到牆上的光子越來越多,或來走,現了幹源,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難不成單個光子有「分身術」,同時通過了兩條縫,自己和自己幹涉,那我們觀察下吧,於是在雙縫的地方設置了一個觀測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