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雙縫實驗,可以說是量子物理學中,最令人不解的一個實驗。以至於很多物理學家,都懷疑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到底是完備的,還是不完備的。爭論一直持續到現在。談到電子雙縫實驗我們就不得不說說雙縫實驗如下圖:
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從一個點發出的光源)。現在在紙後面再放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兩道狹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就是雙縫幹涉條紋。
那麼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呢
當電子通過一條縫隙時候,後牆上只有一條線(如上圖),通過兩條縫隙時候,後牆上出現幹涉條紋。如下圖
這麼小的電子是如何出現幹涉條紋的。他們設計了單電子幹涉實驗。讓一個電子通過一條縫隙,後牆也只出現一條線。可是讓人奇怪的是,當開了兩條縫隙時候,竟然出現了幹涉條紋現象。這該怎麼解釋呢
更讓人不解的是,當用攝像機試圖看著電子的時候,幹涉條紋竟然消失了。不看的時候,幹涉條紋又出現了。 觀測竟然也能影響電子行為? 它知道我們在看它? 如下圖。
事實上在電子雙縫實驗中,人們所確定的不可觀測性。按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則),由於電子的質量實在太輕,我們把光子(要觀測總得把光照在上面吧)打到上面就會嚴重影響它的運動軌跡。 如果在雙縫實驗中加入觀測儀器,只要光子一幹擾到電子的運動,幹涉條紋就會消失,後面的平板上就會清晰的留下兩道條紋—電子又以粒子的形式通過條紋了!夠玄乎的吧?這確確實實就是當時得出來的結論。 」。也就是說人們一觀測,電子就呈「粒子形式」通過雙縫,人們不觀測,電子就以波的形式通過雙縫。有人提出 在確定電子已經通過雙縫後,迅速的在後面的板上放上攝像機,這樣就不存在光子對電子的運動軌跡的影響了,實驗結果是當我們在確定電子已經通過雙縫後,迅速的在後面的板上放上攝像機的結果是只出現了兩道條紋! 反之亦然,如果迅速的拿掉攝像機,又會出現幹涉條紋,即使我們在決定拿掉攝像機的時候,電子已經通過了雙縫! 這說明了什麼?我現在的一個動作(是否放攝像機),可以決定電子過去的一個動作(以什麼方式通過雙縫)。
也意味著,當我們沒有看電子的時候,電子就不是實在的東西,它像個幽靈向四周散發開來,以波的形態飄浮在空間中。你一睜開眼睛,所有的幻影就立馬消失,電子的波函數在瞬間坍縮,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隨機出現在某個位置上,讓你能看到它。波爾的解釋更加恐怖: 因為它居然認為世界是由意識決定的。互補原理是這樣說的:電子既是一種粒子,也是一種波,它具有波—粒二重性。但在每一個特定的時刻,電子不可能既是粒子又是波,而只能是其中的一種。它到底會是粒子還是波,這取決於是否有人觀察它,當沒人觀察它時,它就是波,而一旦有人觀察它,它就變成了粒子。通俗的說, 比如你老婆要生孩子了,如果你不去看的話,會生一大胖小子,但是如果你去看的話,去觀察整個生產的過程,那麼生出來的就是一個猴子。你說可怕嗎?再比如說,你自以為了解你身後的世界,可是你知道嗎?在你轉身的那一瞬間, 你身後的世界變成了你看到的世界,在你看的前一秒,並不是那樣的。 不是這個世界本來就在這裡,而是你去看的那一個瞬間,世界變成了你看到的世界。 這個世界只是造物主想讓你看到的那個樣子,只是一個幻象。
言歸正傳,要解釋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主要是兩個問題:1、單電子是波還是粒子。2、觀測影響結果的合理解釋。我們知道光的幹涉和電子幹涉本質是一樣。不一樣的是經典的光的幹涉是一束光,而量子力學電子幹涉,可以是單電子。那麼問題就轉化為單電子是波還是粒子。就幹涉而言,一定要是波,才能行。這是前提條件。我認為單子電子也具有波的性質。通過自相互作用,發生幹涉。這樣就不用考慮它究竟是通過哪個縫隙的問題了,通過哪個都是可以的,都是可以通過自相互作用發生幹涉的。但一定不是電子同時通過兩個縫隙的情況。一個電子都可以通過自相互作用幹涉的話,那怎麼看不到幹涉條紋呢?答案很簡單,一個電子可以發生幹涉,但一個電子的幹涉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我們觀測不到的。
覺得不錯,請關注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