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是1897年,由英國科學家詹森發現的。雖然時間過了100年,但是關於電子的性質卻有很多的爭論。
》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計算結果,電子的大小是0。正確的說應該是電子的體積是0。
通常意義上講電子的半徑是指它的庫侖半徑,這是經典電動力學的計算結果,電子的庫倫半徑一般在10的-15次方。
對電子體積的測量,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科學家測量電子體積的時候,會有一個很小的能量陷阱,去捕捉電子。如果能夠成功的把電子放到陷阱裡面,證明電子的直徑比陷阱的直徑要小。著名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的實驗結果表明,電子可以被放在能夠找到的任意小的能量陷阱之內。目前的實驗精度為10的-22次方米。所以對於電子的性質,我們只能做如下描述:量子力學裡面需要一個體積是0的電子,而實驗結果表明,在人類的探測精度範圍內,電子的體積趨向於無窮小。
如果電子的體積不為0,那麼量子力學將被改寫。
不僅如此,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微觀粒子,電子和所有的微觀粒子一樣,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其波動性可以通過雙縫幹涉實驗來進行驗證。
電子的雙縫實驗,通常被認為很詭異,尤其是單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我們朝雙縫一顆一顆的發射電子,積累足夠長的時間。仍然會在後面的屏幕上得到幹涉條紋。這意味著1個電子可以同時以50%概率穿越兩條縫,形成兩條波。
》電子之所以能夠同時穿越兩條縫,這和電子的波函數的性質有關。
量子力學所謂的波函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波。本質上和我們在海洋裡見到的波浪,以及我們聽到的聲波是不一樣的。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描述的是點狀粒子,在空間以概率性的形式存在,這種概率的分布表現像波。所以被稱為波函數。
這就是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本質含義。
從量子力學對于波函數的定義,我們可以推導出以下的結論:微觀粒子在波函數狀態下,只能自己跟自己幹涉。
所以電子在通過雙縫時,它的幹涉情況和一般水波在通過雙縫時候的,本質是不一樣的。
現在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一點:小明和小強是一對雙胞胎。他們同時去買彩票,小明買的是福利彩票,小強買的是旁邊的刮刮彩。
很顯然,他們兩個人的中獎概率是不一樣的。小明的中獎概率可能是1/10000。小強的重點概率可能是1/10。他們兩個人的概率不能疊加和平均,同理,這個世界上所有彼此分離事件的概率都不可以疊加。
對於穿過雙縫的電子來說也是這樣。
》一個電子的機率波不會和另外一個電子的機率波在空間疊加。那麼電子穿越雙縫時形成的幹涉條紋就只能這樣解釋:一個電子同時穿越雙縫,他自己跟自己疊加。
所以不管是用電子束做幹涉實驗,還是用單電子做幹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這就是為什麼說,電子同時穿越雙縫,不合常理,但不違背理性的原因。
也正因為微觀粒子的行為是如此的詭異,詭異到連科學家都不相信這種事情存在。所以他們才會在電子穿越雙縫的背後裝上探測器,要探測電子到底是從哪一個縫穿越的。
結果已經大家都知道了:電子一旦被探測,就會立刻從波函數狀態潰縮到點粒子的狀態,幹涉條紋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