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宏觀世界,觀測者和被觀測者似乎並沒有關聯,這體現在:如果我不觀測你,你就變了另一個形態,而我重新觀測你,你又變回原來形態。或者說是因為在宏觀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的眼睛在觀測著你,所以你一直保持原形態。這就涉及到了光的&34;。
當我們把一個個小球從一道縫噴射出去時,屏幕上會出現了一個個彈痕組成的柱形。當一道縫增加為兩道時,就是兩個柱形,這是小球的粒子性。
換言之,如果我們把一道光波透過一道縫時,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光柱。而當兩道縫時,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屏幕上出現了兩道亮光柱和光柱斑馬線。這是因為,光在透過兩道縫時,波峰和波谷彼此產生抵消和幹涉,這體現了光的波動性。這一實驗,推翻了牛頓統治了一百多年的光的粒子說。
這個實驗體現了光的波動性,也引出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
而在量子世界內,一切規則似乎都會被推翻,顛覆你的三觀。就像在漫威宇宙內,時間進程在復聯4階段,復仇者聯盟竟然能夠通過量子世界來穿越時空。同理,這表明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
這一切還要從二十世紀講起,1961年克勞斯約恩松做了一個電子雙縫實驗,讓電子有概率性的通過雙縫,屏幕上方出現了和光一樣的雙縫幹涉現象,這證明了粒子也有波動性。
這讓科學家突發奇想,讓電子一次只發射一個,是否還會出現幹涉現象?果然還是出現了!
難道電子在透過兩道縫時自己和自己幹涉嗎?
這次科學家放置了一個高清攝像機,實驗環境完全真空。令人震驚的是,屏幕上方只出現了兩道光柱,後面的斑馬線光柱消失了!撤掉攝像機時,斑馬線光柱又出現了。難道那些電子是存在自我意識的嗎?
這讓科學家感到不解,實驗過程是否被觀察,直接影響到實驗結果。延伸到我們現實世界裡,我們在觀測135億光年的宇宙,會不會是因為我們觀測後,才變成我們現在以為的這樣?這打破了我們的世界觀,人們的觀測能決定物質的形態。
而這之後還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實驗,實驗和之前都一樣,完全真空,並沒有攝像機的存在。只有屏幕,實驗結果是形成了多道光柱,就當光子快接近屏幕時,高速閃進攝像機,屏幕卻瞬間變成兩道光柱。
這就是著名的觀察者理論,一般都是「因」決定「果」,而這個實驗似乎告訴我們,「果」也能決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