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告訴我們,當粒子穿過雙縫時,後面的屏幕上留下兩條與雙縫對應的亮紋;當波穿過雙縫時,在屏幕上出現的就是多條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10048-上面是粒子穿過雙縫,下面是波穿過雙縫
1801年,託馬斯.揚實現了光的雙縫幹涉實驗,再次引發了光的本質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最後統一於「波粒二象性」,即光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
1961年,蒂賓根大學的克勞斯•約恩松突發奇想,用電子來進行雙縫幹涉實驗。,為了避免電子相互碰撞,他使用發射器將電子一個一個發出,結果在雙縫後面的屏幕上卻留下了一條條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顯然電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974年,米蘭大學的梅裡教授又突發奇想,他老想看看電子到底是怎樣通過雙縫的,於是,他在雙縫的入口安裝了高精度的監視器,可以清晰地看清電子的出入。準備完成後,他仍然通過發射器將電子一個一個發出。屏幕上的一條條幹涉條紋不見了,只剩下了兩條亮紋,而且通過監視器可以清晰地看到電子如粒子般一個個通過雙縫,在屏幕上形成兩條亮紋。當他將監視器關閉,屏幕上又出現一條條幹涉條紋。再將監控打開,條紋又消失了;……如此往復。電子就好像有了意識一樣,和人玩起了躲貓貓,總之,不讓你看到幹涉情況下的行為。
按照量子力學主流的哥本哈根解釋,在雙縫幹涉實驗中,電子本身是既是粒子,又是波,即波粒二象的疊加態。當人們觀測雙縫時時,電子的疊加態便因此而坍縮,在屏幕上幹涉條紋也就消失了。觀測是人的一種意識行為。這似乎告訴我們:意識決定了物質的確定狀態。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基礎!
不可思議吧——因為你還沒有徹底拋棄「物質決定意識」的老調調!
關注我們 給你一個嶄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