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憑感覺」跋山涉水如履平地

2020-10-26 機器人大講堂

機器人頂級期刊《Science Robotics》新一期的封面又出現了機械狗的身影,它就是瑞士 ANYbotics公司打造的 ANYmal 機器人。

還記得去年的DARPA 機器人地下挑戰賽嗎?當時ANYmal穿著一雙「輪滑鞋」,跨越障礙的能力非常強,走的也是步步生風。當時,研究人員表示它是全球首個應用在實際任務中的輪式-腿式混合驅動機器人。

最近,ANYmal把輪滑鞋脫了下來,成為了十足的探險家,翻山越嶺,叢林冒險,雪地勘探,能輕鬆翻越溪流、草地、雪地、碎石坡等非常複雜的地形☟

泥濘的林間小路根本難不倒它:

就算布滿荊棘和青苔,依然勇往直前:

聽說小溪的水流很涼快,來試試:

下個樓梯也要增加難度,有水流過也不怕:

雪地難得倒我?

看到ANYmal的這些表現,小編不禁感慨,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中行走,對於人來說也會磕磕絆絆,像這樣☟

能打造出在這些複雜地形中還如履平地的機器人,難度自不必說。

其實大家可以觀察到,這些複雜地形的共同點在於具有高度不規則的輪廓,可變形的地形,光滑的表面和地面障礙物。在這種情況下,大多的機器人會出現頻繁的腳打滑,失去平衡,並最終導致嚴重故障。就算給機器人添加了相機和LiDAR之類的感受性傳感器,也無法準確地測量諸如摩擦和柔度之類的物理特性,以及受到植被,雪和水等障礙物的阻礙。

既然這麼難,那ANYmal是如何做到如履平地的呢?

如履平地的關鍵——本體感受

在複雜的地形和無法準確探測環境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依賴本體感受——在高時間解析度下感測其自身的身體形態。為了應對意外事件,例如意外的地面接觸,地形變形和腳滑,機器人控制器需要快速產生符合以下多個目標的全身軌跡:平衡,避免自碰撞,抵消外部幹擾和運動。

基於這些要求,ANYbotics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魯棒的控制器,僅用聯合編碼器和慣性測量單元,這是腿式機器人上最耐用最可靠的傳感器。

上圖中的A,B,C三個階段展現了本體感受控制器的設計方法,也是ANYmal能如履平地的三個關鍵:

A.與其他的機械狗採用無模型強化學習腿式運動方法不同,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方法對於更加崎嶇的地形效果不佳,因此選用了時間卷積網絡(TCN)序列模型,TCN會根據需要從本體感受歷史中隱式地推理出接觸和滑動事件。

ANYmal可以平穩度過溼滑的地面(本體感受控制器)

機械狗出現打滑(普通控制器)

B.第二個關鍵概念是特權學習。研究人員發現直接通過強化訓練越野運動的策略並不成功:監控信號稀疏,並且所提供的網絡無法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學習運動。因此,他們將培訓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訓練教師策略,該策略可以訪問特權信息,即對地面的真實了解和機器人與之的接觸。特權信息使策略能夠快速實現高性能。

☑隨後教師指導純本體感受的學生控制器學習,後者僅使用機器人本身可用的傳感器信息。

ANYmal在堆滿雜物的地面行走(本體感受控制器)

機械狗被絆倒(普通控制器)

C.最後一個關鍵對控制器的魯棒性非常重要,它根據控制器在訓練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表現來自適應的合成地形。從本質上講,地形是經過綜合的,因此控制器能夠遍歷它們,同時變得更加魯棒。研究人員評估地形參數並使用粒子濾波來維持的中等難度的地形參數的分布。

負重10kg的ANYmal在堆滿雜物的地面行走(本體感受控制器)

負重10kg的機械狗走不了幾步就摔倒(普通控制器)

未來無限可能

沒有任何現實世界的數據和精確的地形模型,ANYmal使用的本體感受控制器仍然能克服野外的各種不規則地形。研究人員強調說「我們的系統可以穿越視頻所示的所有地形,而且一次都沒有摔倒。」

ANYbotics機械狗的穩定性是出了名的,就算是波士頓動力的spot在使用中也出現過一些翻車的情況,不過ANYbotics的研究人員也承認,相比其他機械狗,ANYmal展示出的步態模式範圍較窄,僅使用了小跑模式,但是在極端的地形環境下,小跑是最保守也是最穩定的步態模式。

前兩天,ANYbotics還與瑞士的一家建築公司Losinger Marazzi合作,ANYmal出現在建築工地現場,幫助項目經理進行例行檢查並報告問題,例如絆倒危險。憑藉其超強的行走能力和先進的功能,ANYmal還可以監視和報告人類感官無法檢測到的危險元素。

由此看來,ANYmal未來還能應用在更多的場合,經過數次迭代,它會變得越發強大,具有無限可能。

相關焦點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創造類似人手的手部假肢,相關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 Science Robotics 封面。還記得美劇《越獄》裡的著名角色 T-bag 嗎?在第二季裡他被人砍了手,從此實力大減。在回歸的第五季,有人為了讓他能夠更好地執行任務,幫他裝了一個全功能的機械手。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機器人腿部的電線縮短,待冷卻後重新伸展,以此驅動 RoBeetle 的運動。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上Science封面
    導語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機器人腿部的電線縮短,待冷卻後重新伸展,以此驅動 RoBeetle 的運動。
  • 麻省理工Science子刊封面文章:離散裝配的機械超材料
    同期該論文登上了《Science Advances》的封面。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c9943從微觀到宏觀的合理設計材料一直是一個有著廣泛工程應用的長期目標。
  • 王源登時尚雜誌封面 破五大刊銷量記錄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源單人版海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源單人版封面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義大利仿生手登Science子刊封面
    在近期刊發的 Science 子刊 Science Robotics 上,仿生手 「漢尼斯(Hannes)」 的相關論文登上封面,研究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完成,其中還有截肢患者、整形外科醫師和工業設計師等共同參與。
  • 王一博超酷的雜誌封面合集!成為五大刊開季封面唯一男藝人
    風淡雲輕,細水長流遇見小九九點擊關注,帶你追劇聽歌追綜藝近日,王一博首登《時尚COSMO》開季封面引發了熱議。2月10日,《時尚COSMO》官宣王一博登錄三月刊正面封面,要知道,開季封面是特別重要的,王一博登上開季封面也證明了時尚界對王一博的認可。在目前官宣的五大刊開季封面的人選中,《VOGUE》是劉雯,《時尚芭莎》是劉詩詩,《嘉人》是章子怡,《ELLE》是楊冪,《時尚COSMO》是王一博,所以王一博也是五大刊開季封面的唯一男星。
  •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來源:生物通 2014-11-26  11月24日Nature Genetics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公布了植物界種類最豐富的家族之一:蘭花(orchid)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谷歌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登上Science封面
    去年 10 月,谷歌宣布實現的論文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成為科技領域關注的焦點。時隔不到一年,谷歌量子計算又登上了《Science》封面。這一次,他們用量子計算機進行了一次化學模擬,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用量子計算機進行的最大規模化學模擬,揭示了通往量子化學系統逼真模擬的路徑。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近日,Sciecne 子刊 Sciecne Signaling 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Daily alcohol intake triggers aberrant synaptic pruning leading to synapse loss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的封面論文。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範冰冰最新大片,登《Wonderland》春季刊封面,國內首位登封女演
    近日,《Wonderland》在社交帳號中分享了一組雜誌大片,照片中是範冰冰為《Wonderland》所拍攝的2020年春季刊封面範冰冰除了是首次嘗試這種與以往風格大相逕庭的風格外,她也是第一位登上英國版《Wonderland》的中國女明星,還是這麼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