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Science子刊封面文章:離散裝配的機械超材料

2020-12-03 孜然學術

基於局部控制的單元幾何結構及其全局配置成結構和機制,機械超材料可提供奇異的特性。之前的研究中,這些被製成連續的、單片結構的增材製造,提供高解析度和高吞吐量,但本質上受到工藝和機器的限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日,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BenjaminJenett等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基於有限部分離散裝配的機械超材料構造系統,這些部分可以在空間上組成一系列的特性,如剛性、柔度、手性和增大行為。相關論文以題為「Discretely assembled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同期該論文登上了《Science Advances》的封面。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c9943

從微觀到宏觀的合理設計材料一直是一個有著廣泛工程應用的長期目標。通過控制局部單元特性及其全局空間分布和排列,可以獲得具有奇異行為的超材料。機械超材料的基礎來自於單元固體的研究,其中天然材料,如木材和骨頭,或合成材料,如隨機泡沫,被理解為一個閉合或開放細胞網絡。在後一種情況下,邊緣形成了梁的網絡,根據梁與基材的連通性,可以解析地預測梁的宏觀行為。

數字製造的進步,特別是增材製造,使這些複雜的設計得以實現。開創性的工作證明了剛性,超輕晶格材料,並已被改進,導致機械超材料在超輕密度與多尺度層次上具有優異的剛度和強度。納米尺度特徵的好處,在於進一步擴展了奇異的性能參數空間,具有閉胞板的結構顯示出接近彈性材料性能的理論極限的潛力。

任何給定進程可以列印的最大結構,通常受到機器的構建量的限制。因此,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擴充機器上。米級FDM平臺和更大的膠凝沉積機已經被證明,並提出了協調移動機器人來實現任意大的工作區域。然而,在精度、規模和成本之間存在權衡。製造大型精密機器是昂貴的,而且由於機器性能、尺寸和成本的內在耦合,要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的大尺度(> 1米)機械超材料存在重大挑戰。

製造機械超材料的另一種方法是尋求將這些方面解耦,並以此克服基於機械的限制。這種方法基於離散的、模塊化的組件的可逆組裝,利用機械連接從較小的、可批量生產的部件中構建出更大的、功能性的超材料和結構。這種方法的第一次演示使用了定製的纏繞、釐米級、碳纖維增強聚合物(CFRP)組件,由於採用了高模量的組成材料,使得超輕密度網格比最先進的金屬微網格具有更好的彈性剛度性能。

在此,研究者基於有限集的模塊化,大批量生產的零件的離散裝配,提出了一個機械超材料的構造系統。研究者通過實驗證明了每種零件類型所需的超材料特性,並結合數值模擬結果,展示了其他意想不到的有用特性。該系統通過部件的設計來實現預期的連續體屬性,這樣全局行為就由局部機制來控制。研究者詳細描述了設計方法、生產過程、數值模擬和超材料行為的實驗表徵。這種方法得益於增量裝配,增量裝配消除了規模限制、可靠、低成本部件生產的最佳實踐製造,以及通過跨部件類型的一致裝配過程實現的可互換性。

圖1 離散力學超材料子系統的描述和表徵。

圖2 四種不同組裝的機械超材料。

圖3 剛性機械超材料。

圖4 機械材料兼容。

圖5 增大的機械材料。

圖6 手性機械超材料。

綜上所述,研究者提出了一種生產大規模機械超材料的方法,通過離散模塊化的組裝,大批量生產的零件。研究者展示了一組有限的部件類型,它們展示了一系列不同的行為。剛性格點類型在可預測的失效模式下顯示出線性剛度-密度比例。順從型格點表現出二次的硬密度比例,以及在低單元數時的獨特體積行為,例如,接近零的泊松比。增大晶格類型表現出可控的、各向同性的負泊松比。手性晶格類型對軸向應變表現出可伸縮的橫向扭曲,這是用於防止建築內部受挫的兩種類型的結果。四種類型均與數值結果吻合較好,且通過分析手段可預測其行為。

結合分層設計工具和裝配自動化,這項研究將使軟機器人、響應式航空和水動力結構以及用戶定義的可編程材料等新興領域成為可能,從而進一步融合未來工程系統的數字和物理方面。(文:水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力學超材料「體素」賽車問世!MIT聯合豐田推出撞不壞的賽車
    體素是一種超材料,就像更高階版本的樂高一樣,由注塑聚合物的平面框架件製成,然後製造成三維形狀,可以組合成更大的結構。研究者基於有限集的模塊化、和大批量零件離散裝配,提出一個機械超材料的構造系統。當體素連接在一起時,提供了一個輕量、但剛性的框架。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來源:生物通 2014-11-26  11月24日Nature Genetics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公布了植物界種類最豐富的家族之一:蘭花(orchid)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
  • 加州理工 VS 麻省理工,誰才是理工屆的扛把子?
    結果顯示,高薪畢業生通常來自具有強大STEM教育的小型大學,如哈維穆德學院、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這些學校的畢業生早期就業薪資就超過8.5萬美元,中期薪資基本都在15萬美元以上。 可見,理工強校在畢業後就業上的巨大優勢。
  • 《Science Advances》應變速率相關的機械超材料
    機械超材料的設計通常是為了獲得罕見、甚至史無前例的新特性和功能。在大多數以前的設計中,常見的是它們的準靜態力學行為。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S. janbaz等研究者介紹了一種以前未識別的依賴於應變速率的機械超材料,主要的思想是橫向連接兩根具有非常不同的應變率依賴程度的梁,使它們成為一個單一的雙梁。
  • 加州理工 VS 麻省理工,到底誰才是美國理工大學屆的扛把子?
    結果顯示,高薪畢業生通常來自具有強大STEM教育的小型大學,如哈維穆德學院、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這些學校的畢業生早期就業薪資就超過8.5萬美元,中期薪資基本都在15萬美元以上。可見,理工強校在畢業後就業上的巨大優勢。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創造類似人手的手部假肢,相關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 Science Robotics 封面。還記得美劇《越獄》裡的著名角色 T-bag 嗎?在第二季裡他被人砍了手,從此實力大減。在回歸的第五季,有人為了讓他能夠更好地執行任務,幫他裝了一個全功能的機械手。
  • 麻省理工的入學條件有哪些?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創立於186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麻省理工學院藉由美國國防科技研究需要而迅速崛起 ;在二戰和冷戰期間,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對計算機、雷達以及慣性導航系統等科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7-18年度,麻省理工學院位列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一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二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世界第四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五 。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生物界欠果蠅一個諾貝爾獎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最新APP科技英語學習專題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是擁有118年歷史的全球著名技術商業類期刊,近日發布了中英文版APP1.0版本,其中包括《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英文原版雜誌上的全部內容以及更多精選文章,全面整合多方數據源、產業信息、實驗室情報,通過綜合報導和分析拓展讀者的知識縱深。
  • 「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麻省理工」,你信了嗎?
    最近網上流傳了幾篇內容類似,標題辣眼的文章,類似《「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麻省理工」,印度理工為何這麼牛?》,大意就是說印度理工學院是世界頂級名校,在印度人眼中,甚至遠遠勝於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而著名,擁有麻省理工人工智慧實驗室(MIT CSAIL)、林肯實驗室(MIT Lincoln Lab)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
  • 加州理工VS 麻省理工,到底誰才是美國理工大學屆的扛把子?
    結果顯示,高薪畢業生通常來自具有強大STEM教育的小型大學,如哈維穆德學院、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這些學校的畢業生早期就業薪資就超過8.5萬美元,中期薪資基本都在15萬美元以上。 可見,理工強校在畢業後就業上的巨大優勢。
  • 視頻 l 原來麻省理工列印"會呼吸"服裝的3D印表機是它!
    控制這些小孔張開、閉合的神秘材料是一種納豆細菌生物混合液體。麻省理工的大咖們是通過一臺模塊化的智能液體材料3D印表機,將這種生物混合液體材料列印到服裝面料上的。如今,麻省理工學院公布了這臺3D印表機的細節。本期,3D科學谷將通過視頻與谷友一起來圍觀這臺3D印表機的"真容"。
  • 不是後浪是海嘯:麻省理工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
    Nature 連刊兩文報導了團隊的這一 「魔角石墨烯」 發現,第一作者均為當時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曹原因此開創性工作入選 「2018 年度十大人物」 榜單,成為該領域的風向標人物。最新的兩篇背靠背文章,探討用同樣的方法應用於其他二維材料體系,繼續完善 「魔角石墨烯」 相關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基於 「魔角石墨烯」 的一系列發現,有望在未來應用到諸如能源、電子、環境科學和計算機產業等領域。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機器人腿部的電線縮短,待冷卻後重新伸展,以此驅動 RoBeetle 的運動。
  • 麻省理工演示可精細操縱電纜的GelSight機械臂
    早在 2011 年的時候,外媒就已經報導過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的能夠讓機器人理解機械臂「指尖」動作的一套機器人系統。現在,該校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又將這項技術用到了電纜的精細操縱上。研究團隊將這套系統的基礎版本稱作 GelSight,其中包含了一塊透明的合成橡膠板,並在另一側塗有一層金屬漆。
  • 美國陸軍和麻省理工學院使用超材料開發可重構結構
    美國陸軍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出一種連接超材料的新方法,能夠製造可重構結構。該方法由美國陸軍和麻省理工學院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共同開發,使用類似於樂高的離散晶格系統連接具有獨特力學性能的材料,開發具有可重構能力的結構。該結構具有強適應性、可重構性和彈性,採用經濟高效的注塑成型工藝和網格連接方式來快速組裝宏觀結構,使用的材料包括剛性材料、柔順性材料、膨脹性材料和手性材料等類型。該技術為製造可重構軍用機器人開闢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