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恢復90%手部功能!義大利仿生手登Science子刊封面

2020-11-08 DeepTech深科技

在近期刊發的 Science 子刊 Science Robotics 上,仿生手 「漢尼斯(Hannes)」 的相關論文登上封面,研究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完成,其中還有截肢患者、整形外科醫師和工業設計師等共同參與。

圖 | 漢尼斯仿生手

該論文的題目為《漢尼斯假肢可複製人手的關鍵生物學特性》(The Hannes hand prosthesis replicates the key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hand),為致敬 20 世紀 60 年代上肢假肢的開拓者 Johannes Hannes Schmidl 教授,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漢尼斯。

漢尼斯手具有仿生特性,與人手非常相似,可覆蓋手部和腕部,能實現精確的類似人手的抓握行為,還可恢復上肢截肢患者恢復 90%以上的功能。

圖 | 用漢尼斯幹活、用剪刀、拿電鑽

戴上它,可以拿起鋼球。

還能抓握住圓柱形物體,如傘柄等。

除主動握持以外,它還能遞送物體,當把易拉罐的底部遞給漢尼斯,它可以輕鬆握住瓶底,並在對方試圖拿走時鬆開手。

具體來說,它主要由三塊物理部件組成:

1、一個擬人的肌電多關節假手,採用基於差動機構的欠驅動結構(欠驅動結構是輸入量少於控制量的典型系統);

2、被動屈伸手腕模塊;

3、肌電接口 / 控制器,包括兩個表面肌電傳感器、電池組和控制電子元件。

三塊組成部分互相作用,如下圖所示,A 部分是嵌於漢尼斯中的直流電機和電機控制板,插座裡是肌電接口 / 控制器,B 部分是帶上手套的漢尼斯。

圖 | 漢尼斯手的內部架構、外形和可以執行的動作

下圖 A 是它的 3D 視圖,右邊是傳動機構的橫截面,紅色的是引導線,綠色的是食指和中指的動線,黃色則是無名指和小指的從動線。

圖 | 漢尼斯的 3D 視圖

它的的工作原理是,放置在定製插座中的表面肌電傳感器,可監測到手臂下部或較高部位的殘留肢體肌肉的活動,用戶可主動收縮這些肌肉以完成多種動作。此外,通過專門開發的軟體和藍牙連接,使用時可以定製手部的操作參數,如動作精度和速度等,從而讓用戶找到最適合的體驗。

可與人手相媲美的高度擬人化

漢尼斯智能的機械設計,在目前該領域內較為少見。這種設計可讓假肢做出自然手的動作,由於其底層機構是一個機械差動系統,只需使用一個電機就能適應被抓取的物體。

下圖是它的機電構造採用機械設計,其中 B 圖展示的是食指運動機械設計,C 圖則是拇指運動機械設計。

圖 | 漢尼斯的機電構造圖

尺寸和成年人手掌平均大小相當,且有分別適用於 「左撇子」 和 「右撇子」 的款式,男女皆可使用,重量為 450 克左右。

圖 | 漢尼斯和人手的協同對比

即使在靜止狀態下,漢尼斯的手指也能自然彎曲和定位,特別是拇指能在三個位置上,進行各種不同的抓握方式,如用於拾取小物件的精細抓握,用於抓取薄物的橫向抓握,以及抓取重物類的動力抓握。

整體抓握效率較高,手腕還可實現內旋和後仰,類似於擰鑰匙的轉動運動,此外還能實現不同方向上抓握。

它和人手的最大差異主要在中指,差值為 4.8%。如下圖所示,除遠端指間關節外,漢尼斯的所有手指自由度均已實現。不過,為實現功能性和複雜性的權衡,它省略了遠側指間關節,並用固定角度代而取之;它的拇指和人類拇指也不一樣,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是鎖定的。

圖 | 漢尼斯和人手的對比

由於抓取不同物品使用的力氣不同,用戶可通過調節肌電活動來實現力量的增減。具體調節時,漢尼斯的內部控制器可向手部發送隨肌肉激活比例增加的速度參考,並能針對不同患者來調整控制參數,從而給不同患者帶來精確力量輔助。

下面兩張圖展示了上述過程,圖 A 為通過直接肌電控制,來控制力氣調節。其中,紅線表示開啟肌電傳感器活動,藍線表示關閉肌電傳感器活動。紅色和藍色虛線分別表示打開和關閉肌電傳感器時,傳感器活動的激活閾值。

圖 | 漢尼斯的閉合程度

為確定漢尼斯與人手協同運動行為的相似程度,研究人員進行了運動學分析。分析後發現,漢尼斯在抓取不同對象時,其靜態和動態的運動學行為,均和人手相似。在握持飲料、鉛筆、水杯等物體時,它和人手關節角度表現出較強的相關性。

除了遠側指間關節被鎖定外,漢尼斯的關節活動度大體上接近人手,並且比此前其他團隊研發的米開朗基羅智能假肢手更具仿生性。

圖 | 漢尼斯的人體測量

為評估漢尼斯有效性和可用性,三位患者參與了為期大約 2 周的試驗,其中 1 號和 2 號參與者在它的輔助下,呈現出較好的表現,佩戴後他們執行任務所需時間分別減少約 10% 和 30%。

圖 | 三位測試用戶

測試結果還顯示,漢尼斯能在 1 秒內實現完整的抓取動作,最高可釋放 150 牛頓的力,並能幫助截肢者實現 90% 的手部功能。所以漢尼斯已經達到完成日常生活活動的要求。

其動力來源主要為電源,它的電池容量為 1300mAh,充滿電可以使用一天,使用磁性插頭就能給電池充電。

不過總體來看,漢尼斯的反應速度依然低於人手所能達到水平,正如研究團隊所說:「假肢仍然只是一種工具,無法代替患者失去的那一部分所提供的生理功能。」

已獲 CE 標誌,未來將進入醫療市場

在《攻殼機動隊》等科幻作品中,「義體」指的是取代原本殘破肉體的機械義肢。在現實世界,遭遇意外不得已截肢的患者,為繼續生活和工作而安裝假肢的案例非常多。

雖然目前的技術遠達不到讓人全身義體化、且能保持功能的地步,但越來越多科幻電影裡的內容成真,通過腦機接口等技術、來實現對機器肢體的操縱也有了不少突破。

不過,用人工裝置取代人手仍然是一項長期挑戰,即使是最先進的手部假體,也不能達到媲美人手的複雜性、靈巧性和適應性,因此假肢的放棄率仍然很高。

此前,馬斯克的 Neuralink 希望將極小的電級植入大腦,利用電流讓電腦和腦細胞 「互動」。而漢尼斯系統則採用的無創的非侵入式的技術,不需要植入晶片,通過佩戴設備,系統就可以收集、處理人體肌電信號。相比於植入晶片來講,用戶對這種無創方式的接受程度會更高。

目前,漢尼斯已獲 CE 標誌(一個 30 個歐洲國家強制性地要求產品必須攜帶的安全標誌),研究團隊正在尋找投資,以期量產漢尼斯仿生手。

2016 年 10 月,國務院在《關於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人工智慧、腦機接口、虛擬實境等新技術在康復輔助器具產品中的集成應用,支持外骨骼機器人、照護和康復機器人、仿生假肢、虛擬實境康復訓練設備等產品研發。」

另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僅 2010 年末中國殘疾人已達 8502 萬人,其中 5000 多萬人有康復需求,60% 以上需要輔助器具。可以說,為截肢者提供反饋自然的假肢,是康復事業發展的迫切要求。如果漢尼斯這類仿生手可以批量生產,必將有更多用戶受益。

相關焦點

  • 可恢復90%手部功能!自定參數實現精確抓握,「漢尼斯」仿生
    在近期刊發的 Science 子刊 Science Robotics 上,仿生手 「漢尼斯(Hannes)」 的相關論文登上封面,研究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完成,其中還有截肢患者、整形外科醫師和工業設計師等共同參與。
  • 《科學機器人》:真正的仿生手來了,可恢復截肢者90%以上功能
    在最新一期Science Robotics《科學機器人》封面中,義大利理工學院IIT實驗室就展示了一款最新開發的仿生手Hannes,不僅外觀與人手非常相似,而且可使截肢患者恢復90%以上功能,其設計理念也被授予Compasso d'Oro國際工業設計獎。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創造類似人手的手部假肢,相關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 Science Robotics 封面。還記得美劇《越獄》裡的著名角色 T-bag 嗎?在第二季裡他被人砍了手,從此實力大減。在回歸的第五季,有人為了讓他能夠更好地執行任務,幫他裝了一個全功能的機械手。
  • 真正的仿生手來了,可恢復截肢者90%以上功能
    在最新一期Science Robotics《科學機器人》封面中,義大利理工學院IIT實驗室就展示了一款最新開發的仿生手Hannes,不僅外觀與人手非常相似,而且可使截肢患者恢復90%以上功能,其設計理念也被授予Compasso d'Oro國際工業設計獎。
  • 【義大利造出可執行九成人手功能的仿生機器手】近日,義大利技術...
    【義大利造出可執行九成人手功能的仿生機器手】近日,義大利技術研究所製造的「漢尼斯」機器手在一本科學雜誌中亮相。據該公司介紹,這款仿生手能夠模仿人手90%的功能,並能做出相對比較複雜的動作。研究人員稱在先導試驗中,截肢用戶經過不到一周的訓練就可以自主控制「漢尼斯」。
  • 「不妥協」的仿生手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外觀高度類似人手,續航一整天
    近日,有這樣一款全新的仿生手問世,它仿照了人手的關鍵特性,可使患者恢復 90% 以上功能,仿生手在複雜性、靈活性和適應性方面有了新突破。可以使用剪刀和噴壺。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這種仿生手被稱為 Hannes,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研製。
  • 腦科學日報:計算機預測人類想法;真正的仿生手來了
    他們發現,來自幹細胞的神經元可以很好地整合到大腦的正確區域,與原生神經元連接並恢復小鼠運動功能。研究小組於9月22日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閱讀連結:7,《科學機器人》封面:真正的仿生手來了,可恢復截肢者90%以上功能
  • 來了,這才是真正的仿生機械手
    在最新一期Science Robotics《科學機器人》封面中,義大利理工學院IIT實驗室就展示了一款最新開發的仿生手Hannes,不僅外觀與人手非常相似,而且可使截肢患者恢復90%以上功能,其設計理念也被授予Compasso d'Oro國際工業設計獎。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人員開發出獨特的仿生假肢,類似於人的手
    來源:IIT-INAIL在本期《科學機器人》雜誌中,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的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和義大利的Centro Protesi INAIL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具有複製人類手部關鍵生物學特性的能力:自然的協同增效和適應性運動,仿生技術水平的力量和速度,高擬人化和掌握魯棒性。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機器人腿部的電線縮短,待冷卻後重新伸展,以此驅動 RoBeetle 的運動。
  • 現在最好的手部假肢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很不幸,手截肢的朋友會特別羨慕腿截肢的朋友。甚至連很多假肢公司的業務員都會對手部截肢的客戶不太在意,因為手部截肢客戶安裝假肢的可選擇性很少,並且客戶滿意度很低。我們手的功能太多了,手部的假肢補償不了手失去的功能。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仿生假肢能開鎖、寫字、用電鑽!真手假肢傻傻分不清?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信儀智東西11月3日消息,在最近刊出的《Science Robotics》雜誌中,有一篇文章描述了一款具備人類手部關鍵生物學特徵能力的仿生假肢來自義大利技術研究所和義大利INAIL假肢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稱,這款仿生假肢具備自然協同和適應性運動能力,其在力量、速度、穩健性等方面都高度模擬人手。
  • 智能仿生手推開新世界(圖)
    已有4人安上仿生手  這項技術是由芝加哥康復研究所神經工程中心研發的。在美國,共有4人安裝了這種世界首創的仿生手臂。雖然目前受益者不多,但這一技術讓很多肢殘者看到了改善生活質量的希望。  醫生們把米切爾等人胸肌中的神經拿掉,代之以殘留的手臂神經,再把控制假肢活動的肌電傳感器和這些肌肉相接。
  • 全球首款人工智慧模式仿生手、智能識別X光機在滬亮相
    全球首款人工智慧模式仿生手、智能識別X光機驚豔亮相。  在生物醫療展區,全球首款人工智慧模式仿生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沈彪介紹,這款智能肌電仿生手,每個手指由獨立電機控制,八通道肌電傳感器捕捉肌肉信號。配合專業人工智慧訓練軟體,對用戶的個人資料庫進行分析和學習,提取意圖後可以做出自然的手部動作。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科學家們希望用機器人來替代一部分人手的工作,從而克服人手在微小尺度操作的局限性,包括手部震顫和其他細微手部動作對手術造成的影響。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科學家們希望用機器人來替代一部分人手的工作,從而克服人手在微小尺度操作的局限性,包括手部震顫和其他細微手部動作對手術造成的影響。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向寄生蟲學習:鉤在腸道的給藥系統登Science子刊封面
    Science子刊:能在腸道內緩釋藥物的新裝置Science Advances——[13.116]① 受鉤蟲生理結構的啟發,設計出一種有多個尖銳微尖端的星狀微型裝置Science Advances近期以封面研究的形式,發表了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鉤蟲特殊生理結構的啟發下,設計出了一種微小的星狀微型裝置,可以吸附腸道黏膜,並將藥物釋放到體內,延長藥物的釋放時間。這種微型裝置對實驗動物的腸道組織沒有損傷,且最終會通過正常的胃腸肌肉功能從腸道中排出。本研究結果或為臨床用藥提供一種新型給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