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協」的仿生手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外觀高度類似人手,續航一整天

2020-09-28 雷鋒網

科幻動作片《阿麗塔:戰鬥天使》中,26 世紀的女主在垃圾場被發現並改造為機械身體,重獲新生後戰鬥力驚人。

而在 21 世紀的現實世界,遭遇意外不得已截肢的患者安裝假肢繼續生活、工作的例子也的確存在。

近日,有這樣一款全新的仿生手問世,它仿照了人手的關鍵特性,可使患者恢復 90% 以上功能,仿生手在複雜性、靈活性和適應性方面有了新突破。

可以使用剪刀和噴壺。

也能準確完成抓取-放置任務。

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

這種仿生手被稱為 Hannes,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研製。

2020 年 9 月 23 日,研究團隊的論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題為 The Hannes hand prosthesis replicates the key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hand(Hannes 手複製了人手的關鍵生物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論文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雜誌封面,看上去科技感十足。

論文介紹,要想把一款假肢做到和人手能力一致、效率相當的地步,並非易事。

正如研究團隊所說:

假肢仍然只是一種工具,無法代替患者失去的那一部分所提供的生理功能。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設計假肢裝置,主要參考的關鍵因素有這樣幾種:

  • 包括運動學、尺寸、重量和外觀在內的「擬人」特徵;

  • 速度、力量和靈活性等性能;

  • 穩定、有協調性的的抓握能力。

而現實是,即便是由患者殘肢肌肉的電信號控制的、具有好幾個靈活自由度的最為先進的假肢,也無法達到人手的複雜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由於性能不佳,假肢廢棄率居高不下。

因此,研究團隊希望打造一款出更趨近於人手特徵的設備——實際上一些科學團隊曾提出主張,認為可以在上述關鍵因素中做取捨、進行權衡,但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研究團隊的看法是:任何特性都不該忽略,應該遵循一種不妥協的整體設計方法。

以這種設計理念為指導,仿生手 Hannes 在科研人員、患者、整形外科醫生和工業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下問世——其設計理念還被授予了義大利 Compasso d'Oro 國際工業設計獎。

高度「擬人化」的 Hannes

來具體看看仿生手 Hannes 有哪些特別之處。

Hannes 由三大主要的交互組件組成:

  1. 一個肌電多關節假肢,採用了基於差動機構的欠驅動結構;

  2. 被動屈伸(F/E)手腕模塊;

  3. 肌電接口/控制器,包括兩個表面肌電(sEMG)傳感器、電池組和控制電子元件。

可以參考下面這張酷酷的圖示——A 部分展示的是,直流電機和電機控制板內嵌於 Hannes 中,而肌電接口/控制器則位於插座內,而 F / E 手腕位於二者之間;B 部分是帶上手套的 Hannes 。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用於 Hannes 供電的電池組續航長達一整天。當不使用 Hannes 時,用戶可以利用磁性插頭連接器為電池充電。控制器可以向手發送隨肌肉激活比例增加的速度參考,因此這套設備可以針對不同患者調整控制參數,實現對每位患者精確的運動和力量輔助。

Hannes 手掌和手指部分的尺寸如下,研究團隊拿它和人手中位數數據(虛線水平)進行了比較。

可以看出,Hannes 顯示出了極高的「擬人化」——與人手最大的差異體現在中指,差值為 4.8%。

Hannes 除遠端指間關節(DIP)之外的所有手指自由度都被實現;拇指表現出了不同的運動學特性,例如指間關節(IP)和 MCP 關節是鎖定的、向外展開是受驅動的、旋轉是被動的。

如下圖 A 所示,患者可通過適當調節肌電 EMG 活動來調節力的增加與減小,當施加強烈的 EMG 激活時,Hannes 可在 0.25 秒內迅速閉合,力量最大為 150 N。B 圖表明,Hannes 可在不到 1 秒的時間內完成完全閉合。

為進一步評估 Hannes 的有效性、可用性,三位患者參與了為期大約 2 周的試驗,其中#1 和#2 參與者通過 Hannes 的輔助,有較好的表現,執行任務所需時間分別減少了約 10% 和 30%。也就是說,Hannes 已經達到了完成日常生活活動(ADLs)的要求。

從實驗室步入市場

研究團隊表示,過去十年中,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設計功能和物理特性接近人手的假肢設備。其中,3D 掃描對側肢體和「累積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都是一些較為新穎的設計方法。

在研究團隊看來,在眾多設備中,最為成功的落地產品分別是:

美國、德國科學家聯合設計的「米開朗基羅之手」,2013 年開始有患者安裝這種設備。

成立於 1919 年的德國假肢巨頭 Ottobock 設計的設備。

一家英國公司 2007 年首次推出的 i-Limb 仿生手,也是世界第一個商業化仿生手。

說回仿生手 Hannes,目前它已獲 CE 標誌,也將進入醫療市場。研究團隊正在尋找投資人,希望開始量產這種仿生手,造福更多患者。

但需要明確的是,雖然和實驗室或市面上的一些假肢比起來,Hannes 的性能有不小的提升,但無疑它做出動作的速度仍然低於人手,仿生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引用來源: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5/46/eabb0467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相關焦點

  • 《科學機器人》:真正的仿生手來了,可恢復截肢者90%以上功能
    在最新一期Science Robotics《科學機器人》封面中,義大利理工學院IIT實驗室就展示了一款最新開發的仿生手Hannes,不僅外觀與人手非常相似,而且可使截肢患者恢復90%以上功能,其設計理念也被授予Compasso d'Oro國際工業設計獎。
  • 真正的仿生手來了,可恢復截肢者90%以上功能
    在最新一期Science Robotics《科學機器人》封面中,義大利理工學院IIT實驗室就展示了一款最新開發的仿生手Hannes,不僅外觀與人手非常相似,而且可使截肢患者恢復90%以上功能,其設計理念也被授予Compasso d'Oro國際工業設計獎。
  • 可恢復90%手部功能!義大利仿生手登Science子刊封面
    在近期刊發的 Science 子刊 Science Robotics 上,仿生手 「漢尼斯(Hannes)」 的相關論文登上封面,研究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完成,其中還有截肢患者、整形外科醫師和工業設計師等共同參與。
  • 腦科學日報:計算機預測人類想法;真正的仿生手來了
    閱讀連結:7,《科學機器人》封面:真正的仿生手來了,可恢復截肢者90%以上功能學術頭條在最新一期Science Robotics《科學機器人》封面中,義大利理工學院IIT實驗室就展示了一款最新開發的仿生手Hannes,不僅外觀與人手非常相似,而且可使截肢患者恢復90%以上功能,其設計理念也被授予Compasso d'Oro國際工業設計獎。
  • 這款仿生機器人手指,完美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
    近些年來,仿生機器人手是一個研究熱點,雖然靈活是他們的優點,但畢竟不是真實的人手,無法比擬一系列真人手可以做到的事情。靈活的機器人手無法處理重物,可以處理重物的剛性機器人手卻需要複雜的製造或控制才能靈活一點,那麼我們自然想把兩者合二為一,最近就有科學家完成了這樣的實驗。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研究人員開發出獨特的仿生假肢,類似於人的手
    假肢能夠複製人手的關鍵生物學特性:自然的協同和適應性運動;來源:IIT-INAIL在本期《科學機器人》雜誌中,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的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和義大利的Centro Protesi INAIL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具有複製人類手部關鍵生物學特性的能力:自然的協同增效和適應性運動,仿生技術水平的力量和速度,高擬人化和掌握魯棒性。
  • 可恢復90%手部功能!自定參數實現精確抓握,「漢尼斯」仿生
    在近期刊發的 Science 子刊 Science Robotics 上,仿生手 「漢尼斯(Hannes)」 的相關論文登上封面,研究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完成,其中還有截肢患者、整形外科醫師和工業設計師等共同參與。
  • 來了,這才是真正的仿生機械手
    在最新一期Science Robotics《科學機器人》封面中,義大利理工學院IIT實驗室就展示了一款最新開發的仿生手Hannes,不僅外觀與人手非常相似,而且可使截肢患者恢復90%以上功能,其設計理念也被授予Compasso d'Oro國際工業設計獎。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創造類似人手的手部假肢,相關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 Science Robotics 封面。還記得美劇《越獄》裡的著名角色 T-bag 嗎?在第二季裡他被人砍了手,從此實力大減。在回歸的第五季,有人為了讓他能夠更好地執行任務,幫他裝了一個全功能的機械手。
  • 「果蠅機器人」讓你大開眼界
    近日,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機器人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飛行平臺,力求模仿和測試昆蟲飛行方式的理論,但不使用像螺旋槳等非仿生推進裝置。他們成功打造出了一款模仿果蠅飛行機制的DelFly Nimble飛行機器人。
  • 費斯託公布新作「柔性機械手」,他們還設計過哪些有趣仿生機器人
    這隻機械手看起來就像是一隻戴了白手套的人手,不過它的設計思路和人手並不相同。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他們過去推出過哪些有趣的仿生機器人。仿生機器蝙蝠的一大亮點是它的重量非常輕。這隻機器蝙蝠翼展228釐米,體長87釐米,但重量只有580克。 仿生翻滾蜘蛛 在介紹這個仿生機器人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原型:一種生活在摩洛哥沙漠地區的蜘蛛(Cebrennus rechenbergi)。
  • 逆天的仿生機器人,好怕有天人類會被幹掉...
    大家好,我是被機器人嚇壞了的象君特別是那些和原生物一毛一樣的仿生機器人簡直讓人毛骨悚然
  • 未來實驗室的「手」,盤點那些實驗室中的機器人
    前兩個月登上Nature封面的利物浦大學機器人研究員,僅用八天時間就完成了人類需要數月才能完成的催化劑實驗,這讓我們似乎可以窺見未來實驗室的樣子——「無人、高效、智能」。
  • 鴨子機器人領銜 盤點2019年上半年那些有趣的仿生機器人
    據悉,該種機器人正是從「稻田鴨」這一生態農法中吸取了靈感,才特意設計成了類似鴨子的形狀,未來或可應用於農業種植之中。通過介紹我們可以發現,「Aigamo」多多少少有些仿生機器人的味道。何謂仿生機器人呢?簡單來說就是模仿生物、從事生物特點工作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往往能夠像所模仿、借鑑的生物一樣,在特定領域發揮出特殊功效。
  • 微型機器人裡程碑!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這隻甲蟲機器人最大的特色是,它一改以往電池供電的傳統,用甲醇(CH3OH)作為燃料驅動,而甲醇也是「假酒」中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成分。楊秀峰說,未來這個微型機器人可能還會應用於各種場景,比如協助完成人工授粉、環境監測、進行基礎設施的檢查、完成自然災害後的搜救任務等。
  • 智能仿生手推開新世界(圖)
    在2日出版的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上,主持這項研究的醫生們總結了這一具有突破意義的嘗試。  已有4人安上仿生手  這項技術是由芝加哥康復研究所神經工程中心研發的。在美國,共有4人安裝了這種世界首創的仿生手臂。雖然目前受益者不多,但這一技術讓很多肢殘者看到了改善生活質量的希望。
  • 除了一些與工具連在一起的機械手外,機器人還有指型手爪
    除了一些與工具連在一起的機械手外,機器人還有指型手爪除了連接到工具的一些機器人之外,機器人還有許多指型機器,因為機器人在工作時經常需要拾取各種零件。在分析了人的手指的功能之後,發現拾取物的人主要依賴於拇指和食指。當拿起圓形物體時,中指也具有不可忽略的效果。
  • 六軸機械臂仿生雙臂機器人
    仿生雙臂機器人獵戶星空Robot OS系統打造,百萬數據級視覺訓練,30000小時雙臂調教,3000小時AI學習,頂尖咖啡大師/茶藝師手法的提煉,只為衝泡一杯完美的手衝咖啡/茶。還原咖啡、茶藝大師的每一個動作,保證每一杯飲品的品質。智能避障icon仿生外觀仿生設計頂級碳纖維輕便堅固仿生雙臂機器人,珍珠白流線型設計,充滿親和力,鋼琴烤漆漆面機械臂,雙臂採用頂級碳纖維,兼具輕便與堅固,機身外殼由德國進口高級樹脂打造,重量輕,強度高,便於清洗,不易變形,桌面材質可採用高規格實木材質,尊貴典雅。
  • 仿生科技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近年來,仿生科技正在快速發展,尤其是在機器人行業,從蜘蛛到鳥類,從章魚到蟑螂,各種生物為技術進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仿生科技也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一般而言,仿生機器人通過應用環境的判別可分為地面仿生機器人,水下仿生機器人,還有空中仿生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