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新突破,精度達單個原子|科學要聞

2020-12-05 騰訊網

· 生物技術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新突破,精度達單個原子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通過利用電子顯微鏡對冷凍固定的生物大分子進行成像,通過計算機軟體對所攝取的生物大分子圖像進行圖像處理和計算,並確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形狀。此前,這一技術已能將蛋白質結構確定在1.54 的範圍內,但無法觀測到蛋白質上的單個原子。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英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基於優化的電子束技術、檢測器和軟體,將冷凍電鏡的觀察範圍縮小到了1.25 ,能準確對單個原子進行定位。目前,他們主要在具有特殊剛性的蛋白質上觀察到了這一結果,並將進一步實現對缺乏剛性的大分子蛋白質複合物的觀察。

· 食品安全 ·

中國南方超市的即食食品中,檢測出多重耐藥菌

根據《科學報告》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收集了18種不同即食食品的樣本,包括8種即食肉類,如叉燒、烤鴨、烤雞和三文魚壽司;7種即食蔬菜,如黃瓜、海帶或蓮藕;3種即食水果,如現切哈密瓜。所有樣本隨機採購自中國南方的6家超市。研究發現,即食食品中最豐富的細菌群落是變形菌門、厚壁菌門和藍細菌門。其中變形菌門含有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比例最高。在這3類即食食品中,多藥耐藥性基因是存在最多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即食肉類中含有數量最多的單個抗生素耐藥基因——這些抗生素包括四環素類、磺胺類、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抗生素,常見於人用或獸用藥物。研究說明,這些抗生素在畜牧業中可能存在過度使用。

· 新冠疫情 ·

FDA批准瑞德西韋用於治療新冠住院患者

10月22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吉利德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用於治療新冠住院患者;瑞德西韋成為美國首個正式獲批的新冠治療藥物,將以商品名Veklury出售,用於美國12歲以上、體重40千克以上的新冠住院患者。FDA還修改了此前的緊急授權使用的人群範圍,表示體重3.5千克-40千克的疑似病例或確診患者以及3.5千克以下的住院患者能使用。這一藥物已通過FDA藥物評價與研究中心(CDER)的評定,確認在使用範圍內,治療效果高於風險。

10月8日,吉利德科學曾在公布了由(NIAID)領導的瑞德西韋三期臨床的實驗數據,顯示接受瑞德西韋治療的住院患者平均恢復時間快了5天,而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則快了7天,而這些重病患者佔研究總數的85%。吉利德稱,現在可以滿足美國住院患者的即時需求,10月底滿足全球需求。但世衛組織此前曾表示,瑞德西韋等對改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病亡率影響不大。

· 材料學 ·

生長扭旋晶體的方法

「扭旋電子學」材料是一種層間具有一定扭轉角度的二維材料,具有低溫超導等物理性質。製造這類材料的傳統方法是將兩層超薄材料堆疊在一起,再用機械力將其扭轉。不過,據一項《科學》上的研究,科學家開發出了令晶體自發生長出扭轉的微螺旋結構的方法。他們讓晶體在放置有一粒納米顆粒的平面上生長,由於生長底面不平,晶體上下層間會出現錯位,形成扭曲的多層螺旋結構,這也被稱為「螺旋位錯」。製造出的晶體具有特殊光學性質,例如在顯微鏡下呈現被稱為「莫列波紋」的幹涉條紋。他們還建立了可預測螺旋扭轉角度的數學模型,以便更廣泛的研究。

· 神經科學 ·

脊椎動物如何控制自身的運動速度

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雷射成像和螢光蛋白示蹤,展現出了透明斑馬魚中的神經元及其連接,並利用電生理學記錄,探究了脊髓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控制速度的方式。結果發現,最早形成的抑制性神經元在快速運動中活躍,並通過支配運動神經元的軸突最有效地調控運動輸出,其次發展的神經元則在中等速度活躍,抑制程度強烈,最後是那些在緩慢速度中活躍的神經元,微弱地抑制樹突。由於這種有序的分隔設置,運動神經元接收到不同的抑制量被用於調節不同的運動速度。

· 古生物學 ·

「插翅難飛」的奇翼龍和渾元龍

奇翼龍(Yi qi)和渾元龍(Ambopteryx longibrachium)是兩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獸腳亞目恐龍。與大多數獸腳亞目的恐龍不同,它們生活在樹上,具有類似蝙蝠的翅膀,以昆蟲和植物為食。一項發表於iScience的研究通過雷射刺激螢光(LSF)掃描這兩種恐龍的化石,獲得了軟組織細節,並用數學模型預測了它們如何飛翔。結果發現,雖然這兩種恐龍具有翅膀,但它們的飛行能力很弱,只能在空中滑翔。由於飛行能力較弱,它們在與其他樹棲恐龍及早期鳥類的競爭中缺乏優勢,存活了數百萬年後就滅絕了。研究還表明,恐龍或曾通過多種不同途徑,演化出飛行能力。

· 材料學 ·

中科院成功研製柔性透明電子器件

近日,中科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研究院張廣宇等人在《自然·電子器件》上發文,宣布成功製造出了基於單層二硫化鉬效應電晶體的大面積柔性透明電子器件。這些器件的電晶體密度可達每平方釐米1518個,成品率高達97%,是目前報導中的最高數據。據稱,單層二硫化鉬可彌補矽的不足,具有優異的光、電、機械性能和超薄透明的物理特性,最薄可以做到只有一層原子,非常適於製造輕薄的電子器件。

相關焦點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也希望各位科學大神和英文大神不吝賜教。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科學家說,上個月底兩個實驗室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cryo-EM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 科學網—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據《科學》報導,現在,科學家們第一次將冷凍電鏡的解析度提高到原子水平,以精確定位各種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其解析度可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 「看到這種程度的細節太不可思議了,它十分美麗。」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冷凍電鏡技術專家Melanie Ohi說。
  • 牛X的冷凍電鏡!背靠背2篇Nature,首次看見單個原子!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也叫冷凍電鏡技術,是在低溫下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樣品的顯微技術,即把樣品凍起來並保持低溫放進顯微鏡裡面,用高度相干的電子作為光源從上面照下來,透過樣品和附近的冰層,受到散射。至今,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已在結構生物學、化學、納米科技等領域大放異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冷凍電鏡作為一種能幫助我們探尋生命微觀奧秘的有力技術,在激蕩中,已然走過 40 年時光,如今步入了看清原子的時代。
  • 第一次,冷凍電鏡看見單個原子!
    2020年10月22日,這兩個課題組在Nature背靠背發表論文,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了這一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看見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蛋白分子的三維精確原子結構解析對生物學領域中生理過程機理研究至關重要,對原子結構、配位環境更加精確的理解能夠對蛋白功能作用過程和機制進一步理解。隨著硬體和軟體進步,雖然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仍然難以在較高的解析度中對每個原子成像。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電子冷凍顯微鏡:利用廉價技術製作高解析度圖像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哈勒-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MLU)的生物化學家們使用標準電子低溫顯微鏡獲得了令人驚訝的好圖像,與更複雜的設備拍攝的圖像不相上下。他們幾乎在原子水平上成功地確定了鐵蛋白的結構。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世界最好顯微鏡問世 可用肉眼看到單個原子
    在2個金晶體相遇處,是通過複雜的原子排列連接在一起的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科學日報》今日報導,世界最強大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已經在美國勞倫斯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帶來結構生物學領域新革命
    前不久,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德裔生物物理學家阿希姆·弗蘭克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浙江大學對冷凍電鏡技術同樣十分重視,由學校自籌資金6000萬建立冷凍電鏡中心,這在國內首開先例。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冷凍電鏡揭示了去鐵鐵蛋白的原子細節。
  • 低溫電子顯微鏡終於打破了原子解析度的障礙
    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載鐵蛋白的原子細節,載鐵蛋白是一種中空的球形蛋白質複合物,可存儲鐵 或者,您可以凍結蛋白質的副本並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較低解析度的方法,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現在,科學家們首次將cryo-EM的解析度提高到了原子水平,從而使他們可以精確定位各種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其解析度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 「這真是太神奇了,」密西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低溫電磁學專家梅拉妮·奧希說。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探索生命奧秘的「利器」!
    大家好,小林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這項技術可能大多數人都不了解,也有可能聽都沒聽說過,甚至有人會說這麼高大上的東西和我們平常老百姓有啥關係?但今天小林就和您講一講它和我們普通老百姓的關係。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
  • 《自然》雜誌: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水平
    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重要研究論文,題為:「低溫電磁法測定原子解析度的蛋白質結構」,這種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結構生物學技術已經獲得了在蛋白質中定位單個原子的能力。許多科學進步都依賴於儘可能詳細地直接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越來越致力於可視化對人類疾病具有關鍵作用的生物成分的原子結構。核磁共振光譜,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是目前使用的三種主要結構生物學技術。在這三種方法中,低溫電子顯微鏡已成為當前確定大型動態複合物結構的有效方法,事實證明,其他方法很難獲得這種認知。
  • 沒有「異想」哪來「天開」|粒子|原子力|顯微|顯微鏡|探針_網易訂閱
    「異想天開」本是形容胡思亂想的貶義詞,而科學的發展卻證明了有「異想」才可能「天開」,獨特的思路有可能使奇蹟出現!  · 顛覆傳統  20世紀70年代末,電子顯微鏡雖然比光學顯微鏡解析度高,但仍不能清楚地看到單個原子。
  • Nature背靠背:技術革命!冷凍電鏡技術首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
    單粒子電子冷凍顯微鏡(cryo-EM)是解決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有力方法。透射電子顯微鏡,檢測器和自動程序的技術發展,加上用戶友好的圖像處理軟體以及不斷增長的計算能力,使cryo-EM在過去十年中成為成功且不斷擴展的技術。
  • 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確定大分子結構
    從X射線晶體學到冷凍電子顯微鏡的幾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已成功地用於眾多大分子的結構表徵。圖片來源:Sergei Drozd / Shutterstock.com什麼是大分子?儘管多達80%的生物由小分子組成,包括無機離子,有機分子,主要是水,但生物的其餘部分則由大分子組成。大分子可以是蛋白質,多糖或遺傳物質(如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形式。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
    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冷凍電子顯微鏡將生物分子迅速冷凍(玻璃化冷凍),使其自然形狀得以保留,簡化並改進了生物分子的成像,這種方法使生物化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理解生命的化學原理及研發藥物都至關重要。電子顯微鏡長期以來被認為只適用於無生命物質的成像,因為強大的電子束會破壞生物體中的生命物質。
  • 3科學家因「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諾貝爾化學獎
    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三人獲獎,以表彰他們「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結構」方面的貢獻。
  • 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將生物化學帶入新時代
    據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4日電(記者李驥志、 付一鳴)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