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鑷子實現捕捉原子的新壯舉!

2020-12-04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

捕獲單個原子有點像放養貓,這使得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成為貓科動物專家。在一項新研究中,由物理學家Cindy Regal領導的團隊表明,可以將單個原子群組織成大型網格,其效率是現有方法無法比擬的。孤原子是利用量子物理的潛在構件,如果研究人員能夠用雷射捕捉並控制這些微小的物質,就能創造出行為怪異的新型材料,還可能帶來量子計算機,有朝一日可能取代傳統的數字處理器。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個很大的「如果」,就像那些貓一樣,中性原子或不帶電的原子也不容易馴服:它們四處亂竄,相互碰撞,從不長時間靜止不動。這就是Regal和同事的切入點,在發表在《物理評論X》(Physical Review X)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報告稱,使用微小的雷射束,也稱為「光鑷」,捕獲了單個中性銣原子,捕獲概率為90%。JILA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物理系的副教授Regal說:這項新研究為掌握原子的光滑動力學向前邁出了一步。量子計算機中的比特必然微小,每一件小事都給爭吵帶來了挑戰。

(圖示)紅外線「光鑷」裝置的照片,正常情況下,這種雷射器發出的光肉眼看不見。圖片:Mark Brown這篇新論文的兩位主要作者之一馬克布朗(Mark Brown)說:很多研究人員都可以利用這種方法。物理學研究生布朗說:這個領域的每個人都必須加載原子,所以如果你有一種更好捕捉原子的技術,那麼很多人就可以利用它。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採用了許多技術來加載原子,包括使用光鑷。在這項技術中,研究人員首先用一系列雷射束交叉捕捉漂浮的原子並使其冷卻,那麼是時候進行篩選了,通過仔細調整雷射器的能量。科學家們發現它們可以改變原子的行為,迫使它們相互碰撞。就像淘汰野貓一樣,這些碰撞把陷阱裡的原子撞成兩對。

(圖示)利用雷射捕捉技術,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10×10的孤獨原子網格(彩色方塊),只有幾個空點(紅色方塊)。圖片:Brown et al. 2019最終只剩下一個倖存的原子,至少有一半的時間是這樣。如果把所有原子都踢出去,那麼要麼只剩下一個原子,要麼沒有原子。研究團隊想要做得比50%的成功率更好,開始使用與原子捕捉器通常選擇的顏色略有不同的雷射。這項新研究的另一位主要作者託拜厄斯·泰爾(Tobias Thiele)說:在這種新的光照下,銣原子不再發生碰撞,而是相互排斥,就像把兩塊磁鐵的同一極壓在一起一樣。帝王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蒂勒說:現在可以讓其中一個原子留在陷阱裡,另一個離得很遠,最終陷阱裡只有一個原子,十有八九是這樣。

(圖示)通過移動雷射器,該團隊能夠有效地將這些行和列融合成一個完美的6×6陣列。圖片: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有了這種水平的控制,研究人員不僅可以分離出更多原子,而且可以更有效地組織它們。在這項新研究中,可以用現有工具的一小部分時間將這些原子組裝成完美的6×6網格。包括研究生克裡斯·基爾(Chris Kiehl)和徐定偉(Ting-Wei Hsu)在內的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將這個數字提高,從36個被困原子增加到數百甚至數千個。這就是有趣的開始,一旦研究人員能夠維持這兩個甚至是三維晶格,就可以選擇性地告訴單個原子通過一個叫做量子糾纏的過程與相鄰原子相連。這種糾纏是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即一個原子與另一個原子基本相連。這個系統的好處是,只有在你願意的時候,才能開啟和關閉互動。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Daniel Strain參考期刊文獻:《物理評論X》DOI: 10.1103/PhysRevX.9.011057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為什麼小孩子總是突然就學會說話?物理學家能解答這個問題?

宇宙最大天體發出怪異信號,無法用已知物理學解釋!

見過透明的木頭沒?透明木材能儲存和釋放熱量!

相關焦點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相結合 可以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現在,科學家在能源公司(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和芝加哥大學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它結合了納米級的電力「牽引光束」具有高功率X射線,使他們能夠定位和操縱溶液中不與基材接觸的晶體。牽引光束技術被稱為「這也是巧合授予光學鑷子,」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它允許樣品僅使用光來操縱。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阿貢傑出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表示:用光學鑷子,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它的結構演變。博科園-科學科普:現在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DOE)和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將納米級「牽引光束」的能量與高能x射線結合起來,使它們能夠在不與襯底接觸的溶液中定位和操縱晶體。
  • 憑藉「雷射鑷子」獲得諾貝爾獎的Arthur Ashkin去世了
    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 雷射鑷子可以捕捉、移動小至原子,大致細菌微生物的物體,如今廣泛運用在物理、生物醫學等等廣大研究領域。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偷聽」來的諾獎靈感Arthur Ashkin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雷射對微觀物體的捕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雷射鑷子可以捕捉、移動小至原子,大至細菌微生物的物體,如今廣泛運用在物理、生物醫學等等廣大研究領域。
  • 行業資訊丨光學鑷子:物理,力與幻想的融合
    常規的機械或真空鑷子,無論多麼小,都無法抓住這些物品。即使可能,這些設備也可能損壞物品。原子力顯微鏡也不適合。工程師現在可以使用光學鑷子(正式稱為「單束梯度力阱」),該鑷子使用經過特別聚焦的雷射束來夾持小至幾百納米的物體,並以皮牛頓的力對其進行引導。在1970年首次展示光學雷射器時,一些專家嘲笑它為「尋找要解決的問題的解決方案。」事實證明,它們是正確的,而且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1963-1983年,他擔任貝爾實驗室雷射系領導,他最重要的「雷射鑷子」成果,就是在這期間取得的。「偷聽」來的諾獎靈感Arthur Ashkin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雷射對微觀物體的捕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
  • 想像一下,把雷射變成鑷子,抓住物體
    知乎機構號:知識分子(300+ 贊同,知乎編輯推薦,收錄於知乎圓桌)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授予 2018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用於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將一半授予 Arthur Ashkin「用於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另一半授予 Gérard Mourou 和 Donna Strickland
  • . | 「光學鑷子」助力研究蛋白變構的分子機制
    Maillard教授,他的課題組主要研究變構蛋白質複合物中亞基之間的信號傳遞,並非常擅長使用「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s)」技術,用來實時探測蛋白質受到外力的反應。       縱觀整個進化過程,自然界會利用結構保守的蛋白domain作為信號傳導模塊,在多個domain的裝配過程中,這些信號模塊會將配體結合的信號傳遞到其他功能domain,從而實現胞內信號傳導。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產生:光學鑷子,它的運用和未來
    光學鑷子可以從受感染的細胞中分類健康細胞,可以識別可能是癌症的細胞。可以用來測量被捕捉分子的微小運動和類似的微小力。光學鑷子從操縱工具道測量工具的改變使生物學見能夠研究負責生物運動的各個分子馬達的工作原理,這種生物馬達在分子內運輸化學物質,並允許細胞遊動,當它們共同工作時,並允許整個生物移動。
  • 用納米粒子的量子光學冷卻吧!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奧地利科學院(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通過展示一種冷卻懸浮納米粒子的新方法,離實現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緊密聚焦的雷射束可以充當光學「鑷子」,捕捉和操縱微小物體,從玻璃粒子到活細胞。
  • 鑷子、手術刀雷射做
    原標題:鑷子、手術刀雷射做(格物致知) 如果你在顯微鏡下觀察原子、分子或者細胞,就會發現它們總是亂跑亂動,一點兒也不乖。 美國科學家阿什金利用透鏡和雷射,製造了一種「光學鑷子」。只要用光學鑷子把小東西隔空夾住,它們就沒法亂跑亂動了。
  • 藏文科普 | 利用光學鑷子,或許可以在未來開啟一場雷射星際探險
    作為雷射物理領域突破性發明的光學鑷子(201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能利用雷射操縱微小的物體,如納米粒子。然而,光學鑷子只能在非常短的距離內操縱,並且只能操縱非常小的物體。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後學者伊利奇(Ognjen Ilic)作了一個類比:「人們可以使用來自吹風機的穩定氣流來懸浮桌球。但如果桌球太大,或者距離吹風機太遠,這就不會起作用。」
  • 美造出可探測飛摩爾水平抗原的光學鑷子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已對最先進的光學鑷子授予了專利證書,該光鑷重量極輕且敏感度極強,不需消毒或接觸,便可探知血液樣本中濃度極低的病原體的存在。相關報導刊登在11月17日的《每日科學》網站上。
  • 神奇的光壓 - 從獲諾貝爾物理獎的光學鑷子到太空旅行都靠它
    2018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一半頒給了發明光學鑷子的美國物理學家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因為在他的神奇發明之下,人們可以不必用有形的工具夾持或移動微觀物體,就能操控它們進行觀察,從而避免了工具對樣品的損傷和汙染。在生物醫學,生命科學研究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 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
    DOI:10.1038 / s41567-020-0903-z加州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在發表於《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對排列成陣列的量子糾纏鹼土裡德堡原子的研究以及對它們的了解。
  • 雷射物理與超快光學——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雷射的發明和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在實驗室創造出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超快光場等極端條件,為人類在極端條件下探索常規條件下無法實現的新物態、新物質,發現極端條件下新現象和新物理規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從而拓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提高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能力。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雷射相關的科技成果多次獲得諾貝爾獎。
  • 科普——光學動作捕捉系統到底有何作用?
    光學動作捕捉系統依靠一整套精密而複雜的光學攝像頭來實現,它通過計算機視覺原理,由多個高速攝像機從不同角度對目標特徵點進行跟蹤,以完成全身的動作的捕捉。光學動作捕捉系統是一種用於準確測量物體(剛體)在室內三維空間運動信息的設備。具有高精度的室內定位能力,能夠給室內小車、無人機、機器人、機械手臂等智能體提供高精度的空間位置信息。
  • 一把鑷子,皆是頂刊!諾獎之後,又有新突破!
    簡單來講,光鑷其實就是利用「光的力」(photon force/radiation pressure)來移動物體的一把鑷子。 原理就是微粒在不均勻光場下,光場梯度力(gradient force)會將其推動到光強最強的地方(三維光學勢阱),如果移動光場,那麼微粒也會隨之移動,從而實現對微粒的捕獲與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