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最小的東西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看到原子?

2020-12-04 科技小麋鹿

光的研究歷史和力學一樣,在古希臘時代就受到了特別關注。人們對這個看得見,卻摸不著的事物非常好奇,光的反射定律在歐幾裡德時代就已廣為人知。然而,在自然科學與宗教分離之前,人類對光本質的理解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只停留在對光的傳播和應用的理解層面。另外歷史告訴我們,其實早在戰國初期,墨家創始人墨子就發現了光的反射規律,成為了最早的光學理論。

早在17世紀,關於這個問題,出現了兩種聲音:波動說和粒子說。1925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了所有物質都具有波和粒子的二象性的理論,即所有物體都是波和粒子。隨後,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等科學家建立了量子物理理論,充分拓展了人類對物質性質的認識。

綜上所述,光的本質應被視為「光子」,是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不是機械波,而是統計意義上的一種波。同時,光具有動態質量,其質量可以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來計算。其實在如今,也沒有人真正理解什麼是「光量子」,包括愛因斯坦本人。

人體視覺結構

我們知道,人的視覺器官主要由眼睛、視神經和與大腦有關的部分組成。眼睛就像照相機。它的瞳孔就像照相機的光圈,瞳孔周圍的虹膜起著光圈的作用。它可以根據光線強度調整瞳孔大小,控制進入眼睛的光線量。這個鏡頭就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在視網膜上聚焦和成像外部世界。

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細胞通過視神經將感覺信息傳遞到大腦視覺中樞,形成對光影、顏色、形狀、動態、距離等的視覺感知,從而獲得外界的信息。

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有兩種,在正對瞳孔的中央部分布著密集的錐狀細胞,在中央部位的四周則主要是杆狀細胞。錐狀細胞約800萬個,又有三種類型,分別對光譜中的紅綠藍三區域的光產生反應。而杆狀細胞約1.2億個,其靈敏度高,能感受微弱的光。

當然,人類要看到這個世界,還是需要光這個傳輸信息的媒介,通過光才能接受外部世界的視覺信息。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見光譜沒有精確的範圍;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電磁波的頻率在380~750THz(大概是10^14Hz),對應的波長是在780~400nm之間,據研究其實有一些人能夠感知到頻率大約在340~790THz,波長大約在880~380nm之間的電磁波。

對於人而言,可感受的電磁波的頻率是在這樣的範圍內,那麼其他生物能看見的光波範圍也是跟人類不一樣的,有些昆蟲能看見紫外線波段。

其實諸如細菌,細菌甚至塵蟎之類的東西都在我們周圍,但我們的肉眼看不見。

我們的肉眼(具有正常視力的普通眼,不受任何其他工具的輔助)可以看到小至約0.1毫米的物體。從角度來看,人通常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最細小的東西是人的頭髮(用肉眼和在顯微鏡下)和蝨子(用肉眼和在顯微鏡下)。

但是,藉助強大的顯微鏡,人類可以看到肉眼無法看到的難以置信的微小事物。直到最近,標準顯微鏡仍可讓您看到小至1微米(等於0.001毫米)的物體。

還有像人類發明的夜視儀也是收集紅外線或其他波段的不可見光,通過裝置轉化成我們可見的波段。

光學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相當於兩個正透鏡成像,原理是把觀察物放在物鏡的一倍焦距附近以外,通過物鏡在目鏡前一倍焦距內成一個初步放大的像,再通過目鏡對這個像成一個二次放大的虛像讓人眼觀察。

如果不藉助光學顯微鏡,首先對於很小的物體,其實我們的眼睛中沒有足夠的視錐細胞,而大腦沒有足夠的視神經可以看到如此小的細節,但是這不意味著您的大腦可以分辨不出遠遠超出您的眼睛實際能看到的細節。

對於一個細胞來說,光學顯微鏡可以觀察到線粒體、葉綠體、液泡、核仁等大小超過0.2微米的結構。但是對於原子級別的那麼光學顯微鏡就無能為力了,原子的直徑只有10的-8次方cm,即0.1納米,而普通光學顯微鏡連看到1nm都是非常困難的。

光有波粒二象性,它有一個波長,正因為如此,像波浪一樣的光因為衍射效應(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或小孔時,光將偏離直線傳播的途徑而繞到障礙物後面傳播的現象,叫光的衍射)導致我們是看不到小於光波長的物體的。所以理論極限是可見光的波長,小於數百納米的特徵是無法被識別的。對於傳統顯微鏡,也很難看到比光波長還小的光。

電子顯微鏡

如果您想要獲得更大的放大倍數,則需要使用波長更小的物體。一種常用的是用電子代替光,因為電子儘管它看起來像粒子,但它也是波,而且波長要短得多,因此您可以看到很小得多的東西。

電子顯微鏡分為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解析度大概在6~10n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解析度大概在0.1~0.2nm)。

其實目前還有另外一種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它的探測級別是原子級的,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理論中的隧道效應 。將原子線度的極細探針和被研究物質的表面作為兩個電極,當樣品與針尖的距離非常接近時(通常小於1nm),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電子會穿過兩個電極之間的勢壘流向另一電極 。它主要是用測量尖端與物體之間的電流,通過電流數據三維構建成像,從而可以測量到大原子。

電子顯微鏡成像下的原子

但這遠不是僅此而已,未來的探測人員們的顯微設備可能還有更大的更新和突破。

最後

可見,這個世界還有許多的信息是我們人類感知不到的,假如我們的可見光範圍在另外一個頻段,那麼這個世界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科技資訊!)

相關焦點

  • 把樹葉放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了什麼?科學家:我仿佛看到一個宇宙
    如果說宇宙的爆炸產生的,那在爆炸之前,宇宙之外的空間是什麼?而最早的那個奇點,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質量?不知道多少小夥伴和我一樣,雖然知道現在不會尋得什麼真理和終極答案,就是沒事喜歡開腦洞。開腦洞讓我快樂!除了宏觀物理,現在微觀物理也同樣讓人充滿了好奇心。比如物質最小能分解到什麼程度?夸克到底是什麼組成的?
  • 把樹葉放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了什麼?科學家:我仿佛看到一個宇宙
    不知道多少小夥伴和我一樣,雖然知道現在不會尋得什麼真理和終極答案,就是沒事喜歡開腦洞。開腦洞讓我快樂! 除了宏觀物理,現在微觀物理也同樣讓人充滿了好奇心。比如物質最小能分解到什麼程度?夸克到底是什麼組成的?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不要以為放這麼大就可以看清原子內部了,還早著呢。所謂原子內部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也就是說比原子直徑還要小10萬倍。那麼這個原子直徑有1米了,再小10萬倍有多小呢?只有0.01mm,也就是百分之一毫米,10個微米。人的眼睛能夠看到最小的張角約0.07毫米,看到的這個原子核還是在人肉眼分辨極限以下,更別說看到內部了。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所謂原子內部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也就是說比原子直徑還要小10萬倍。那麼這個原子直徑有1米了,再小10萬倍有多小呢?只有0.01mm,也就是百分之一毫米,10個微米。人的眼睛能夠看到最小的張角約0.07毫米,看到的這個原子核還是在人肉眼分辨極限以下,更別說看到內部了。
  • 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有哪些?科學研究工具顯微鏡的使用和發展過程.
    例題1:質膜是細胞與周圍環境區分開的界面,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質膜呈兩條細線B.質膜中磷脂的理化性質決定了脂雙層的形成C.蛋白質的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決定了其在膜中的分布D.質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能很好地解釋變形蟲的胞吞攝食現象解析: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磷脂雙分子層
  • 顯微鏡放大40億倍,能看到什麼?盧瑟福100多年前看到了原子核!
    >R≈λ/2R為物體最小可分辨距離,λ為入射光的波長,假如我們肉眼能看到的上限紫光與紫外波長380nm極限計算的話,大約是是190nm,按我們肉眼極限解析度在25mm時的極限解析度0.2mm計算的話,那麼放大倍率為:D=0.2/190×10^6=1050倍左右現代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大約為1500-2000倍,那是因為顯微鏡的等效視物距離跟肉眼對比的
  • 用放大多少倍的顯微鏡才能看到亞原子粒子?
    人能夠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進入了人眼的緣故。透鏡能夠使光發生折射,繼而讓人看到放大、縮小或扭曲的像。利用透鏡觀察放大的物體可能有上千年的歷史,16世紀末有人發現將兩個凸透鏡放在合適的位置能夠將物體放大很多倍。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史上最小的「冰箱」:小到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
    科學家創造了世界上最小的「冰箱」,小到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如圖所示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的冷卻器「冰箱」的兩個半導體:一片是碲化鉍,一片是銻-碲化鉍,在中間的黑暗區域重疊,這裡是大部分冷卻發生的地方。這些小「點」是銦納米粒子,科學家用作溫度計。
  • 迄今為止最厲害的顯微鏡,究竟能看到什麼?
    將生物樣品通過冷凍技術固定在膜上,在低溫條件下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樣品,這種技術被稱為冷凍電鏡技術。簡單地說,這是一種給生物樣品或者生物大分子拍高清圖片,解析大分子結構的技術。或許,有人會問,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有什麼意義嗎?即便我們知道了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然後呢?
  • 世界上最小的電影,演員比原子還小,要用顯微鏡才能看
    但有一部電影,難度甚至比復聯的拍攝難度還難,卻沒有多少人知道的一部「世界上最小」電影,現在就帶大家見識一下吧。其實這部世界上最小的電影叫「一個男孩與他的原子」,聽到的這名字就感覺到「小」。這部電影是IBM研究院「拍攝」出來的電影。這部電影一分多鐘長,而且看上去是比較簡單,我們在視頻上看到他只是在玩一個小小的彈珠遊戲。整體看上去就是簡單到很簡單畫面,卻在背後做的功課不知有多難。
  • 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空氣中全是病毒?
    【流言】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了空氣中的病毒,高樓林立的商業街區,從地面到高空到處都已被病毒佔領,尤其街區地面幾乎被病毒全部包圍。【真相】首先,理論上講,任何顯微鏡都無法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顯微鏡只能觀看製作好的樣品。
  • 世界最好顯微鏡問世 可用肉眼看到單個原子
    -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安家落戶,可以清晰地看到原子,從而使分析化學物變得極為簡單,只用看一眼他們就行。傳統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有限,不能讓研究人員從原子水平來研究材料。此最新的顯微鏡可以達到0.5埃的解析度,是一個碳原子直徑的4四分之一,比最小氫原子的直徑還要小,從而可以讓各個學科的科學家描述原子級別的結構,能比先前更加準確地分析化學物質。
  • 我們通過顯微鏡看到的原子,是原子的原子核,還是包括電子在內的...
    答|百度派 @hshhsbwdbb首先,我們可以播放課文,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圖片。我們通常在所謂的電子顯微鏡下看到「原子」,即解析度達到原子尺度電子顯微鏡的高解析度圖像。可以看到電子原子,」這是STM(在公眾更好地了解)和HRTEM(事實上,幾乎所有的TEM),但它是一個球面像差校正透射電鏡、乾等,一些重建技術如三維原子探針可以看到「在某種意義上的原子,在這裡暫不介紹。第一個概念的表達,所謂成像,需要用一定的對比度來反映物體的形態。STM屬於電子顯微鏡和探針顯微鏡,採用隧道效應成像。
  • 分子這麼小,化學家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以二氧化碳分子為例,二氧化碳分子的直徑為3.3 Å(3.3×10-10米),要想看到二氧化碳分子,我們需要將其放大300萬倍。然而很遺憾,我們常用的光學顯微鏡的放大極限只有2000倍。以上我們分析了為什麼我們用生物學家的顯微鏡不能觀察到分子。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不能用眼睛看到它們,怎麼知道分子是存在的呢?
  • 分子這麼小,化學家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以二氧化碳分子為例,二氧化碳分子的直徑為3.3 (3.3×10-10米),要想看到二氧化碳分子,我們需要將其放大300萬倍。然而很遺憾,我們常用的光學顯微鏡的放大極限只有2000倍。以上我們分析了為什麼我們用生物學家的顯微鏡不能觀察到分子。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不能用眼睛看到它們,怎麼知道分子是存在的呢?
  • 透射電鏡下看到的原子像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運動的電子波長極短,在10-10m這個數量級,所以用電子波作為光源所能達到的解析度,理論上說,形成原子的像是妥妥的。然而實際上,形成原子的像是極其困難的,究其原因,是因為TEM裡面的物鏡太難以達到完美。
  •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顯微鏡的作用是通過放大物體的具體形態來研究物體的構造和具體的內部特徵, 主要應用於物理生物和醫學的方面,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直觀的了解細胞和各種細小物體的內部做構造,來做出相應的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每日一問 | 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空氣中全是病毒?
    【流言】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了空氣中的病毒,高樓林立的商業街區,從地面到高空到處都已被病毒佔領,尤其街區地面幾乎被病毒全部包圍。【真相】首先,理論上講,任何顯微鏡都無法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顯微鏡只能觀看製作好的樣品。顯微鏡按照顯微原理可分為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傳統光學顯微鏡僅能觀察到亞細胞結構的水平,也就是在亞微米的尺度上;現代光學顯微鏡解析度已大大提高,但也不足以看到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