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顯微鏡是我們進入微觀世界的必備工具,但它卻不是萬能的,根據它的光學結構與可見光波段的波長範圍,它的的極限放大倍數是有限的!光學顯微鏡的極限放大倍率
顯微鏡的放大倍率是由不同的物鏡和目鏡組合決定的,但極限放大倍率卻和物鏡目鏡沒啥關係,這和肉眼可視的可見光範圍是相關的,一般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可以用如下經驗公式展現:
R≈λ/2
R為物體最小可分辨距離,λ為入射光的波長,假如我們肉眼能看到的上限紫光與紫外波長380nm極限計算的話,大約是是190nm,按我們肉眼極限解析度在25mm時的極限解析度0.2mm計算的話,那麼放大倍率為:
D=0.2/190×10^6=1050倍左右
現代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大約為1500-2000倍,那是因為顯微鏡的等效視物距離跟肉眼對比的25MM有差異。這個倍率上再增加就沒有意義了,因為視野中一片黑暗,再亮的入射光線也沒有用,因為已經低於肉眼可見極限波長的一半了,再大的倍率也是徒勞!
我們從上文知道了與放大倍率除了和物鏡和目鏡相關外,決定性因素是入射光的波長,波長越短,理論放大倍率越高,但380nm已經進入了紫外光的波段,肉眼已經不可見了,那麼還能在提高倍率嗎?
將入射光換成X光,肉眼換成X光敏感的攝像頭即可
那麼它的理論放大倍率將會大幅度增加,因為X光波的波長更短!它的波長在在0.001~10納米之間可以滿足更高的倍率要求,但X在光學玻璃透鏡上無法完成折射放大,它的折射放大過程由波帶片來完成。
X光顯微鏡
假如還要更大的倍率呢?電子顯微鏡能滿足要求!
很多朋友可能不理解電子為什麼也能拿來放大圖像,其實這是利用電子的波粒二象性來作為「光源」的!當然電子束在100千伏電壓加速下時,對應的波長為0.004nm,如果需要短的波源,那麼提高加速電壓,當然電子顯微鏡也只能在一定範圍內調整,並不能隨心所欲按你想要的倍率調整,要不然你得升級一臺更高加電壓的電子顯微鏡!
現代電子顯微鏡的極限放大倍率已經達到300萬倍!基本上能看到原子級別了!
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可以得到物質表面原子排列的圖象
更高放大倍率的顯微鏡,用什麼波長來實現?加速器!
如果要按放大倍率來計算,那麼加速器的的能級是電子顯微鏡望塵莫及的,比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擊機的能級達到了20億到50億電子伏特!但這並不只是加速器的主要原理,而是高能粒子相撞就如兩個核桃撞擊後碎裂,被我們窺探到了內部結構!
當兩個質子相撞時我們可以對單個組分自旋的觀測,如果達到更高哦碰撞能量,那麼有可能發現和創造新的粒子!
開頭說明了人的極限解析度大概在25mm下是0.1mm-0.2mm,那麼在40億倍下大概能看清2.5×10^-15m的級別!
質子的直徑大約為:1.6-1.7×10^-15m
也就是說可以看到原子核內部的質子和中子,假如按電磁波段來計算的話,這個波長需要5×10^-15m的電磁波,這個波長早已位於極高能的λ射線波長範圍內了!
當然我們不需要高能λ射線來給我們提供觀測,因為這個工作在100多年前讓盧瑟福用α粒子散射的方式發現原子核了!假如更早一點提出啦的話,說不定你就能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獎了呢!
盧瑟福用α粒子去轟擊金箔,發現絕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接穿過了金箔,只有極少數發生了偏轉只有極微量的粒子被回彈,盧瑟福根據這個發現重構了原子內部的結構,發現了原子核!
所以從理論上看,100多年前的盧瑟福就利用「α粒子散射」實現了放大40億倍的「顯微鏡」,這是不是解決40億倍放大的思路?而根據楊振寧的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通過高能加速器的驗證,建立的標準粒子模型,各位可以看看這個級別是多少億倍的!
當然這已經不能被用倍數來形容了,原子核內的世界,我們是不能用直接測量的方式來觀測,各位有聽說過哪個電子顯微鏡看到了原子核?這不可能嘛,但我們仍然了解到了原子核內發生的過程,甚至組成原子核的質子與中子的內部世界,你不覺得科學的神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