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2020-08-22 時空通訊

我們簡單計算一下放大多少倍能夠看到原子核。

原子直徑的理論數量級約10^-10m,也就是100億分之一米,放大100億倍,原子看起來就有1米直徑。不要以為放這麼大就可以看清原子內部了,還早著呢。

所謂原子內部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也就是說比原子直徑還要小10萬倍。那麼這個原子直徑有1米了,再小10萬倍有多小呢?只有0.01mm,也就是百分之一毫米,10個微米。人的眼睛能夠看到最小的張角約0.07毫米,看到的這個原子核還是在人肉眼分辨極限以下,更別說看到內部了。

如果看到的這個原子核有1毫米大,理論上應該能夠計算出裡面最簡單原子核裡面的質子和中子了,如氫、氦、鋰、鈹、硼、碳等,裡面的質子只有1~6個,這些元素如果中子與質子相當還可能能夠看出,複雜一點的同位素或重原子核根本無法看清楚。

如果放大後相當1釐米大小,大概是可以看出重元素原子核內部情況了吧?我們看一下需要放大多少倍。如果要把原子核放大到1毫米大小,就需要比100億倍再加100倍,要放大到1釐米大小,就需要在100億倍基礎上再增加1000倍,這樣顯微鏡就需要達到10000億~100000億倍。

現代顯微鏡放大倍數。

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就是那種經典傳統看細菌的望遠鏡,放大倍數最高只能達到1600~2000倍,不要說看原子,就是看病毒也無法看到。因為光學望遠鏡的解析度只有200~300nm,一般病毒大小在幾十到100nm之間;而原子尺寸在0.1nm,就更看不到了。

現代電子顯微鏡最大放大倍數在300萬倍左右,是光學望遠鏡的約1500倍,最小解析度約0.2nm,因此勉強可以看到原子大致的樣子,但只是一個的較為模糊的圖像,看得並不很清楚。原子放大了300萬倍有多大呢?10^-10/3000000=0.0003m,就是0.3毫米,這個原子圖像在人眼視界裡還是看不見的,通過顯示器放大,才能夠看到原子的大致樣子。

但原子核則比這個原子的電子外殼直徑還要小100000倍,因此,現代電顯微鏡放大倍數要看到原子核裡面還是遠遠不夠的。

當然,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並不能這麼簡單理解,解析度多少還有很多複雜的因素確定,這裡只大致給出一個參考。顯微鏡的種類很多,如光學顯微鏡就有暗視野顯微鏡、相位差顯微鏡、螢光顯微鏡、偏光顯微鏡等等;電子顯微鏡有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等等。

顯微鏡放大倍數最根本的是受到入射光源波長限制。

顯微鏡放大倍數和解析度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如透鏡質量、機械裝配質量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以影響顯微鏡的解析度和放大倍數。但即便透鏡和機械裝置做得再完美,最終顯微鏡放大倍數和解析度也不是無限的,最終受到入射光源波長限制。

這是因為人觀察事物完全依賴光,也就是說物體必須發出光或者得到光的照射,人眼才能夠看到,不管是光學顯微鏡還是電子顯微鏡,都必須有一個光源入射,被觀測物體才能夠被「看到」。當被觀測物體小於入射波段的一半時,就不會被觀測到。

這裡說的光是廣義的光,包括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就是指電磁波譜全頻段。電磁波由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組成。可見光只佔據整個電磁波譜中窄窄的一小段,波段約在380~760nm之間;比可見光波長更短的紫外線,波長在10~380nm之間;X射線波長在0.001~10nm之間;伽馬射線在0.001nm以下,最短可達10^-20m以下。

不同顯微鏡所採用的「光源」不一樣。

光學顯微鏡是以可見光為光源觀測物體的,因此最高解析度只能達到約200nm,而電子顯微鏡一般是用電子束掃描或透射的,電子束的波長隨著能量(電壓)加大而縮短,當電壓為50~100kv時,波長約為0.0053~0.0037nm之間。

電子顯微鏡不是通過人眼直接觀察看到的物體的,更貼切的說應該是靠「摸」,電子束或者X射線、伽馬射線轟擊到被檢測物體上,把「摸」到的信號記錄下來或收集起來,這種信號有透射物體時「感受到」的物體形態,或發射到物體上被激發出的次級電子輻射形態,通過電腦分析成像用顯示屏顯示出來。

目前的電子顯微鏡解析度可以達到0.2nm甚至更高,就可以把原子的樣子描述出來。

理論上,如果用伽馬射線作為光源照射物體,解析度還能夠達到更高,因為伽馬射線的波長可短至10^-20m以下,也就是0.00000000001nm以下,但微觀粒子位置和動量受不確定性原理限制,無法同時確定其位置和動量,也就是說無法準確的觀測它們,又叫測不準定律。

迄今為止,人類無法準確觀測亞原子粒子

亞原子粒子,也就是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受量子力學測不準定律約束,無法準確同時測到其位置和動量,這是由於微觀粒子的基本特性所決定,也是由於觀測所需要的光所決定。

電磁波有個特性,就是波長越短,頻率越高,能量越大。而觀測越小的物體,所需要的波長就越短,因此能量就越大。這就形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本來觀察越小的物體越要小心翼翼別「驚動」它,才能夠看清它的樣子,但需要更小的波長才能夠看到它,所給出的能量越大,對它的「驚動」只能越大。

這一點點能量打在宏觀物體上面可能九牛一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打在一個質子或電子身上,哪怕只是一個光子,也會給它很大的一個動量,這個被觀測物體就很可能永遠沒辦法確定位置了。

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粒子,又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如我們觀測原子,永遠也看不到單個的電子,只能以電子云的形式出現。因此人類對微觀世界基本粒子的理解都只能通過理論間接理解。科學家們通過大型對撞機對一些微觀粒子的碰撞,觀測它們的軌跡和極其細微的質量和電荷變化,然後通過模型把它們刻畫出來,迄今還沒有任何辦法直接觀測到。

所以,所謂放大多少億倍能夠看到原子核內部的問題,至少從目前的人類科技能力來看還是不切實際的。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我們簡單計算一下放大多少倍能夠看到原子核。原子直徑的理論數量級約10^-10m,也就是100億分之一米,放大100億倍,原子看起來就有1米直徑。不要以為放這麼大就可以看清原子內部了,還早著呢。所謂原子內部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也就是說比原子直徑還要小10萬倍。那麼這個原子直徑有1米了,再小10萬倍有多小呢?只有0.01mm,也就是百分之一毫米,10個微米。人的眼睛能夠看到最小的張角約0.07毫米,看到的這個原子核還是在人肉眼分辨極限以下,更別說看到內部了。
  • 顯微鏡放大40億倍,能看到什麼?盧瑟福100多年前看到了原子核!
    >R≈λ/2R為物體最小可分辨距離,λ為入射光的波長,假如我們肉眼能看到的上限紫光與紫外波長380nm極限計算的話,大約是是190nm,按我們肉眼極限解析度在25mm時的極限解析度0.2mm計算的話,那麼放大倍率為:D=0.2/190×10^6=1050倍左右現代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大約為1500-2000倍,那是因為顯微鏡的等效視物距離跟肉眼對比的
  • 用放大多少倍的顯微鏡才能看到亞原子粒子?
    人能夠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進入了人眼的緣故。透鏡能夠使光發生折射,繼而讓人看到放大、縮小或扭曲的像。利用透鏡觀察放大的物體可能有上千年的歷史,16世紀末有人發現將兩個凸透鏡放在合適的位置能夠將物體放大很多倍。
  • 顯微鏡放大40億倍後,我們會看到什麼?那將是一個精彩的世界
    就可以一花一世界。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人的胸襟亦可以納百川,容得下人。在古人的眼裡,一朵花,一片葉子都有一個世界的存在,很明顯人們認為那是在胡說。一朵小小的花中怎麼可能會有一個世界?可是這種認知在人類進入科技時代之後卻成為了真理,當人類發明了顯微鏡之後,將一個小小的事物放大很多倍之後,我們的確初步看到了花中的世界,葉子中的世界。
  • 手機秒變顯微鏡,能夠放大400倍,子孫後代都能看到
    說到手機的放大倍數, 這些年手機的拍照技術進步很快,硬體的提升加上軟體的調校,從華為的Mate 30 拍照放大30倍,OPPO RENO 放大60倍,vivo X30 Pro放大60倍,再到機皇三星Galxy S20 UItra 能夠放大到100倍,手機都能當高倍的放大鏡了,但是,
  • 樹葉放大一億倍,你會看到什麼?科學家發現「第二宇宙」!
    不得不說,這些觀點可能是正確的,根據弦理論,人類得知更高的維度此時此刻正隱身於人類所在的宇宙,只不過這些高緯度空間「很小」,小到人類無法觀察,倘若將我們身邊十分常見的樹葉放大一億倍,人類會看到怎樣的光景?它或將出人意料,因為這些隨處可見的植物們每一個都隱藏著不計其數的「第二宇宙」。
  • 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最小的東西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看到原子?
    我們的肉眼(具有正常視力的普通眼,不受任何其他工具的輔助)可以看到小至約0.1毫米的物體。從角度來看,人通常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最細小的東西是人的頭髮(用肉眼和在顯微鏡下)和蝨子(用肉眼和在顯微鏡下)。但是,藉助強大的顯微鏡,人類可以看到肉眼無法看到的難以置信的微小事物。
  • 一片樹葉放大一億倍之後,會看到什麼?那是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裡,我們的肉眼能夠看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而用肉眼能夠看到的事物,我們稱之為宏觀。在人類沒有發明顯微鏡之前,我們是不知道宏觀的背後還有微觀,直到顯微鏡出現之後,放這個世界的事物放大很多倍之後,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呈現在了我們眼前。利用顯微鏡,科學家發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周圍存在著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質和生命。
  • 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就能看到宇宙?揭秘微觀世界
    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就能看到宇宙?揭秘微觀世界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歡迎收看本期內容,著名的宇宙學家卡爾薩根曾說過:如果將一個原子無限放大,會不會是另外一個宇宙?原子是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在量子力學領域中,有人曾指出,世界就是有一個個微小的粒子構成的,那麼再將樹葉放大1億倍時,就能夠看到宇宙嗎?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但是在原部的內部卻有著一原子核,原子核內還有中子和介子圍繞著轉動,這個結構像極了宇宙行星圍繞恆星旋轉的模型,那麼再對這些進行放大時,會不會是另外一個宇宙呢?
  • 有科學家提出了猜測,將一個原子放大一億倍或許能看到整個宇宙
    但是也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更加令人吃驚的猜測,將一個原子放大一億倍或許能夠看到整個宇宙,該觀點一經提出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我們先來看看在放大1億倍之後,原子的尺寸到底是多少。資料顯示,一個典型原子的尺寸是 10^-10 米的數量級,也就是說,將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後,這個原子的尺寸只有1釐米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原子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的尺寸數量級,分別為 10^-15 米以及 10^-16米,簡單計算後我們可以得出,就算將原子放大1億倍,我們也無法看清原子的內部情況。
  • 顯微鏡下的一滴海水被放大25倍後,竟然看到了一個小世界
    一滴海水被放大25倍後,可以發現海洋裡,有著無數多多小動物植物,通常被統稱為浮遊生物。尖利的小爪子以及一對生動的大眼睛已經清晰可見,多面複合晶體也能看得到。有一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通過一種行為可以看到未來的走向,比如一葉知秋,有些高人還可以預測時空或者宇宙未來的走向。如果我們掌握了一些規律,我們也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走向。比如我們知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這是一個讀者的問題,他談到他眼前經常出現一些小黑點,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具有特異功能,可以直接看到原子或者原子核。事實上,原子的尺度在0.1納米左右,也就是10負十次方米,平常我們常見的頭髮直徑在幾十微米的量級,也就是在直徑寬度上可以分布幾十萬個原子,而原子核就更小了,尺度是原子的萬分之一。
  • 如果將顯微鏡無限放大,會看到什麼?每顆原子都藏著一個世界!
    如果將顯微鏡無限放大,會看到什麼?,每顆原子都藏著一個世界!人人都知道,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就連人類也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很長時間了,一直都在探索宇宙,宇宙比我們想像中浩瀚的多,我們根本無法預知宇宙的盡頭到底在哪裡,很多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在潛心研究宇宙中到底隱藏著什麼?其實宇宙就在我們身邊,任何一個微小的物質放大之後都是一個宇宙,很多人剛開始都聽起來非常荒謬,畢竟一個原子的體積那麼小,怎麼會是一個宇宙呢?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宇宙嗎?
    把原子放大到無數倍會不會發現另一個宇宙?現在網絡上充斥著這種問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本來是佛教中蘊含的一種哲學觀點,裡面有辯證法的成分,就是說再小的事物,也有世界的縮影在裡面,可以幫助人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不要忽略小的地方,全滿思考問題。
  • 把樹葉放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了什麼?科學家:我仿佛看到一個宇宙
    不知道多少小夥伴和我一樣,雖然知道現在不會尋得什麼真理和終極答案,就是沒事喜歡開腦洞。開腦洞讓我快樂!除了宏觀物理,現在微觀物理也同樣讓人充滿了好奇心。比如物質最小能分解到什麼程度?夸克到底是什麼組成的?你隨便摘下一片葉子放在顯微鏡下放大一百倍,可以清晰的看到樹葉上面的脈絡。放大一千倍,你就可看到葉子的細胞甚至葉綠體。目前以我們的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的極限是2000倍。
  • 把樹葉放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了什麼?科學家:我仿佛看到一個宇宙
    不知道多少小夥伴和我一樣,雖然知道現在不會尋得什麼真理和終極答案,就是沒事喜歡開腦洞。開腦洞讓我快樂! 除了宏觀物理,現在微觀物理也同樣讓人充滿了好奇心。比如物質最小能分解到什麼程度?夸克到底是什麼組成的?
  • 原子核直徑先測量出後很久才知道原子的直徑,是真的嗎?
    測量厚度或者直徑,我們可以用遊標卡尺和千分尺,但這種需要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結構,兩種常用工具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帶著標尺的二次元測量儀應運而生,原理也很簡單,放大倍數加上行程,即可計算出兩點之間距離!200納米是多少?估計大家都不太有概念,但這個級別遠不到原子就是了!原子電子原子核長度測量理論上來看原子的半徑很好測量,不過就是一個球體麼,即使不能用可見光,那麼能對紫外線感光甚至X光感光的的設備來對原子成像不就好了麼?
  • 小世界裡別有洞天,將草履蟲放大200倍能看到啥?
    小世界裡別有洞天,將草履蟲放大200倍能看到啥?下面是獲獎的前20幅照片,從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幅作品中選出來,旨在展現光學顯微鏡下生命的美麗和複雜。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奧斯卡·瑞茲(Oscar Ruiz)博士拍攝,10倍放大倍數下顯示只有四天的斑馬魚胚胎。
  • 我們能觀測到的最短長度是多少?距離普朗克長度還有多遠?
    測量厚度或者直徑,我們可以用遊標卡尺和千分尺,但這種需要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結構,兩種常用工具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帶著標尺的二次元測量儀應運而生,原理也很簡單,放大倍數加上行程,即可計算出兩點之間距離!原子電子原子核長度測量理論上來看原子的半徑很好測量,不過就是一個球體麼,即使不能用可見光,那麼能對紫外線感光甚至X光感光的的設備來對原子成像不久好了麼?但事實上還真有一個問題,因為原子並非是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模型,而是薛丁格的電子云模型!
  • 史上最小的「冰箱」:小到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
    科學家創造了世界上最小的「冰箱」,小到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如圖所示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的冷卻器「冰箱」的兩個半導體:一片是碲化鉍,一片是銻-碲化鉍,在中間的黑暗區域重疊,這裡是大部分冷卻發生的地方。這些小「點」是銦納米粒子,科學家用作溫度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