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直徑先測量出後很久才知道原子的直徑,是真的嗎?

2020-12-03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測量長度一直以來都是最常見不過的操作了,無論是自駕遊還是乘坐飛機或者高鐵,首先我們都會有個大概的距離概念,比如距離目的地大概還有多少千米,當然地面上的距離和空中的距離稍稍有些區別,測量方法也一樣,但這些宏觀的距離中比如車輪周長測距,或者雷射測距,或者根據地理經緯度計算出綜合距離!但需要用顯微鏡放大下的世界又該如何測量長度呢?

光學顯微鏡測量長度

熟悉精細結構製造行業的朋友肯定知道一種設備,叫做二次元測量儀,取了個二次元世界的名字,但卻和大家了解的二次元世界沒啥關係,它是用來測量細微結構的尺寸的,比如一個金屬衝壓件表面損傷的長度,或者PCB板上焊錫氣泡的直徑,甚至細微裂痕的長度與寬度!

測量厚度或者直徑,我們可以用遊標卡尺和千分尺,但這種需要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結構,兩種常用工具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帶著標尺的二次元測量儀應運而生,原理也很簡單,放大倍數加上行程,即可計算出兩點之間距離!

那麼測量更精細的尺寸就很簡單了,我們只要無限放大倍數即可,只要看得清我們就量得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有一個問題,顯微鏡也有個極限解析度,我們知道放大倍率越高就會越暗,但即使在保證無限強光的基礎上,常規光學最高的解析度只能達到光波長的一半,那麼這臺顯微鏡極限解析度就知道了,做多也不過紫光的400nm的一半,也就是200納米!

200納米是多少?估計大家都不太有概念,但這個級別遠不到原子就是了!

原子電子原子核長度測量

理論上來看原子的半徑很好測量,不過就是一個球體麼,即使不能用可見光,那麼能對紫外線感光甚至X光感光的的設備來對原子成像不就好了麼?但事實上還真有一個問題,因為原子並非是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模型,而是薛丁格的電子云模型!

根據玻爾的概率論,電子是隨機出現在某處的,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理論,電子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測定,再根據薛丁格的波動方程中解的模平方,如果用三維坐標以圖形表示的話,就是電子云!電子所以原子的直逕到哪裡為止?這是一個問題!因此根據不同的方式得到的原子半徑將完全不一樣,我們來看看幾種方式:

玻爾原子半徑:玻爾原子的有軌電子模型是錯誤的,但他的電子能級是正確的,因此以可以根據電子能級計算最外層軌道的直徑,因此這個直徑是計算出來的。

原子的共價半徑:形成共價鍵的原子核之間距離一半即為共價半徑,化學鍵的可以通過X射線,電子顯微鏡等來測量,再轉動光譜計算出分子轉動慣量,從而計算出共價鍵長度,最終確定原子的共價半徑!這個方法算是測量+計算!

其他方式就不一一介紹了,除了這些外還有金屬鍵半徑、離子半徑,這些方式跟共價半徑類似,還有範德華半徑等,但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都需要X射線甚至電子顯微鏡的參與!我們來說說這個問題:

X射線比可見光波長更低,因此理論上它能看到更細的結構,但即使X射線也是有極限的,更低的就只能是電子顯微鏡了,大家都知道量子力學中互補原理的波粒二象性,電子能級越高那麼波長越短,因此波長可以通過電子的能級就能簡單搞定!因此在原子級別,基本就是電子隧道掃描顯微鏡的天下了!

原子核的測量其實原子核測量比原子測量早不知道多久完成,因為1909年盧瑟福和學生做的α散射就大概知道原子核的半徑了,可以通過α粒子的散射角度求得,也許盧瑟福用的可能就是全球第一臺粒子加速器撞擊實驗,只不過盧瑟福用的是不需要加速α粒子而已,這也預示著一個全新的未來,原子核尺度的世界,必須要用加速後的粒子能量去撞擊才能獲取了!

但在質子以下我們就沒法知道比如夸克的尺寸了,因為夸克緊閉無法通過撞擊使得夸克從質子或者中子中解放出來,但卻可以通過撞擊質子獲得的信息發現內部的結構。

最小的極限長度是多長?

上文我們說了測量原理,下面我們將測量所得的結果羅列下,看看我們達到了什麼水準:

原子大小約為:10^-10米。質子和中子大小約為:10^-15米。電子的大小約為:10^-19米基本上就是我們測量的極限了,但普朗克長度比這個小多了,它是長度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約為:1.61624(12)×10^-35米,當然電子比它不知道大了XXXXXXX億倍,當然有熱心的朋友會友情提醒,德布羅意波波長會小於普朗克長度!

在電子的尺度下,德布羅意波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但到了宏觀尺度下,根據德布羅意的波長計算公式,波長會變得極小,物體的波動性幾乎可以忽略,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宏觀物體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因為它的波動極小,我們測量不會有偶任何問題!

相關焦點

  • 比髮絲還細100萬倍,一粒原子這麼小,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它的?
    又是怎麼測量它的大小呢?原子的直徑那麼小,幾乎只有頭髮絲直徑的百萬分之一,科學家們是怎麼發現它的呢?那我先反問你,如果給你一個包子,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這個包子是什麼餡兒的呢?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答案不就是用手把它掰開看看嗎?沒錯,其實科學家們發現原子也是這麼簡單的方法。但這個方法放在包子上簡單,用在原子上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 一個直徑6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在多遠以外才安全?
    30光年在現代人類看來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距離,畢竟比鄰星距離才4.22光年我們都無法到達,但對於銀河系將近10萬光年半徑,或者可觀測宇宙930億光年直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距離,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算算,一個半徑3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要多遠才能保證安全!為什麼鉛球會坍縮成黑洞?
  • 英科學家測量出質子的直徑,把1毫米分成1萬億份,質子佔1份多
    我們所能看到的物質世界,都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基本粒子,它們的大小有多大呢?,如果說一個氫原子相當於地球那麼大,那麼這個氫原子中心位置的原子核直徑不到200米,也就相當於一座100多米高的正方形的樓房的大小,組成物質世界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的體積有多麼微小了。
  • 如果把原子比作地球,原子核會有多大?
    大部分人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而且原子核的質量佔了整個原子的大多數,但具體原子核在原子中有多大,和整個原子比較又如何這確實不容易想像!連原子核的概念都沒有,就不用討論這個問題了。緊接著湯姆孫模型出現電子也終被發現,這種模型認為原子是球形膠凍狀。而且電子與原子核的分布實在看不懂、、、。而在盧瑟福模型出現後才有了在原子中心,有一個帶正電的、體積很小的,幾乎集中了全部原子質量的原子核的概念。
  • 如何量出一個原子的大小?
    原子非常小,比人類的頭髮還要細100多萬倍。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量出」原子的大小呢? 原子的結構 原子雖小,但它們還有內部結構,並非最基本的粒子。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則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不過,氕原子核,也就是氫-1原子核,是個例外,這種原子核只有質子,沒有中子。
  • 直觀的說如果一個原子相當一個地球,那麼原子核有多大?
    原子與原子核大小相差很多,有點像我們太陽系,太陽在中間只佔那麼一小點空間,卻有半徑一光年的巨大引力場(奧爾特云為邊際),而太陽卻佔有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所以常常有人把原子與太陽系運行打比,認為這個世界從微觀到宏觀都是一樣的。其實微觀世界的運行與天體宏觀運行規律並不一樣,所適用的作用力也不一樣。
  • 新法制出直徑僅三個原子的電線
    原標題:新法制出直徑僅三個原子的電線   美國史丹福大學和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金剛烴制出直徑只有3個原子粗細的電線。這一技術在製備新型發電纖維、光電設備等方面具有廣泛用途。相關研究發表在26日的英國《自然·材料》雜誌上。
  • 如果地球直徑高達百億公裡,人類還能發現地球是個球嗎?
    人類發現地球是個球已經很久了,怎麼說都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吧,但在這個衛星和飛船天天都在天上亂飛的時代,其實還有人覺得地球是平的,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地球超級超級大,那麼是不是真的就沒法發現地球是個球了嗎?人類是咋個發現地球是個球的?
  • 如果地球直徑高達百億公裡,人類還能發現地球是個球嗎?
    人類發現地球是個球已經很久了,怎麼說都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吧,但在這個衛星和飛船天天都在天上亂飛的時代,其實還有人覺得地球是平的,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地球超級超級大,那麼是不是真的就沒法發現地球是個球了嗎?
  • 在原子裡面,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是絕對真空嗎?為什麼?
    先說答案,在原子裡面電子和原子核之間不是絕對真空。因為宇宙中壓根沒有絕對真空。最後再結合原子來回答原子空間不存在絕對真空的原因。一,一無所有的空間是不存在的空間給人空曠的感覺,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不能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存在,空間的主要特徵就是「空」,「空」也是個物質,如果沒有空間,那連「空」也沒有。
  • 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是真空嗎?真空未必真空,它充滿了反物質
    有人計算過,如果原子核直徑是1米,那麼電子大約就在原子核100公裡開外的位置上運動。形象地比喻,原子核如果是一個在北京的成年人,那麼遠在天津就有一群小屁孩圍繞著他在運動著。原子核和電子之間就留下來了巨大的真空帶。按照100年前科學家的理解,電子繞原子核是規律地做著圓周運動,這樣才符合牛頓力學。但是科學家隨後還發現,電子會發出電磁波,也就意味著電子在不斷輻射著能量。
  • 「科學有道理」系外天體的直徑難道是瞎編的嗎?科學家如何測量
    在這一檔欄目中,我們儘量用簡單的語言,來向大家介紹科學家們研究系外天體的方法,好讓大家明白,科學家給出的數據都是有理有據,並非瞎編的。上一期,我們講的是測量系外恆星質量的方法,並且留了一個話題,就是測量系外恆星的直徑。大家會發現,我們中間隔了好幾天,今天才終於繼續介紹。這期間除了籌備【太空電梯】和【宇宙出生日記】兩大欄目之外,也有恆星直徑測量方法很難通俗化的因素在裡面。
  • 一根直徑1納米的細線快速切過人體,會造成傷害嗎?
    當發生意外時,細胞被外力破壞,我們就會受到傷害,但是細胞之間也是有間隙的,甚至細胞也是由各種分子組成的,而分子其實就是原子以特定的鍵合順序和空間順序結合在一切的整體,那麼一根足夠細的線切割人體時,如果這個線的直徑比細胞還要細,不足以對我們的細胞造成破壞,是不是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了呢?
  • 一根直徑1納米的細線快速切過人體,會造成傷害嗎?
    當發生意外時,細胞被外力破壞,我們就會受到傷害,但是細胞之間也是有間隙的,甚至細胞也是由各種分子組成的,而分子其實就是原子以特定的鍵合順序和空間順序結合在一切的整體,那麼一根足夠細的線切割人體時,如果這個線的直徑比細胞還要細,不足以對我們的細胞造成破壞,是不是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了呢?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這是一個讀者的問題,他談到他眼前經常出現一些小黑點,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具有特異功能,可以直接看到原子或者原子核。事實上,原子的尺度在0.1納米左右,也就是10負十次方米,平常我們常見的頭髮直徑在幾十微米的量級,也就是在直徑寬度上可以分布幾十萬個原子,而原子核就更小了,尺度是原子的萬分之一。
  • 宇宙和原子有什麼關係?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
    宇宙是原子的可能性有多大?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宇宙和原子是世界的兩種極端現象。宇宙有無邊界,範圍又是如何一直困擾著人類,目前科學家認為:宇宙可觀測直徑為920億光年。那麼極端微小的原子其直徑又是多少呢?
  • 摺疊103次,紙厚度就能超過宇宙直徑?科學家解釋如墜冰窖!
    假如按如果按日球層頂算的話大約120億千米左右,直徑的話大約240億千米,如果按廣義太陽系的話直徑大約2光年!約合:18,921,460,945,162千米,需要疊67.4次! 銀河系的直徑按最新LAMOST的最新觀測給出的數據,大約是20萬光年,約合:1,892,146,094,516,200,000
  • 利用小行星掩星測量恆星的直徑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周日 · 天文周曆 利用小行星掩星測量恆星的直徑
  • 如果你把原子裡的電子全部擠出來等於活生生把月球直徑壓到2.5米
    當物質處於在140萬大氣壓下,物質的原子就可能被「壓碎」。電子全部被「擠出」原子,形成電子氣體,裸露的原子核緊密地排列,物質密度極大,一塊沙礫大小該物質,其質量至少在1000噸,這時就是超固態物質,同時它也是一種空間有序(比如固體或晶體)的材料,具有超流動性。換句話說,超固體同時具有固體和流體的特性。當量子流體,比如He-4冷卻到某特徵溫度以下時,He-4將經歷超流轉變,進入一個零黏性的態。
  • 摺疊103次,紙厚度就能超過宇宙直徑?科學家解釋讓人如墜冰窖
    因為只要疊41.8次即可,但誰又能疊出0.8次來?銀河系的直徑按最新LAMOST的最新觀測給出的數據,大約是天文學家想了個很好的辦法來證明宇宙的大小,假設宇宙是封閉的,比如是一個球體,那麼在球體測量時會比實際的角度大,如果是一個平坦的,那麼角度時一致的,如果是凹形的,那麼測量的角度比實際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