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觀測到的最短長度是多少?距離普朗克長度還有多遠?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測量長度一直以來都是最常見不過的操作了,無論是自駕遊還是乘坐飛機或者高鐵,首先我們都會有個大概的距離概念,比如距離目的地大概還有多少千米,當然地面上的距離和空中的距離稍稍有些區別,測量方法也一樣,但這些宏觀的距離中比如車輪周長測距,或者雷射測距,或者根據地理經緯度計算出綜合距離!但需要用顯微鏡放大下的世界又該如何測量長度呢?

光學顯微鏡測量長度

熟悉精細結構製造行業的朋友肯定知道一種設備,叫做二次元測量儀,取了個二次元世界的名字,但卻和大家了解的二次元世界沒啥關係,它是用來測量細微結構的尺寸的,比如一個金屬衝壓件表面損傷的長度,或者PCB板上焊錫氣泡的直徑,甚至細微裂痕的長度與寬度!

測量厚度或者直徑,我們可以用遊標卡尺和千分尺,但這種需要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結構,兩種常用工具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帶著標尺的二次元測量儀應運而生,原理也很簡單,放大倍數加上行程,即可計算出兩點之間距離!

那麼測量更精細的尺寸就很簡單了,我們只要無限放大倍數即可,只要看得清我們就量得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有一個問題,顯微鏡也有個極限解析度,我們知道放大倍率越高就會越暗,但即使在保證無限強光的基礎上,常規光學最高的解析度只能達到光波長的一半,那麼這臺顯微鏡極限解析度就知道了,做多也不過紫光的400nm的一半,也就是200納米!

200納米是多少?估計大家都不太有概念,但這個級別遠不到原子就是了!

原子電子原子核長度測量

理論上來看原子的半徑很好測量,不過就是一個球體麼,即使不能用可見光,那麼能對紫外線感光甚至X光感光的的設備來對原子成像不久好了麼?但事實上還真有一個問題,因為原子並非是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模型,而是薛丁格的電子云模型!

根據玻爾的概率論,電子是隨機出現在某處的,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理論,電子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測定,再根據薛丁格的波動方程中解的模平方,如果用三維坐標以圖形表示的話,就是電子云!電子所以原子的直逕到哪裡為止?這是一個問題!因此根據不同的方式得到的原子半徑將完全不一樣,我們來看看幾種方式:

  • 玻爾原子半徑:

玻爾原子的有軌電子模型是錯誤的,但他的電子能級是正確的,因此以可以根據電子能級計算最外層軌道的直徑,因此這個直徑是計算出來的。

  • 原子的共價半徑:

形成共價鍵的原子核之間距離一半即為共價半徑,化學鍵的可以通過X射線,電子顯微鏡等來測量,再轉動光譜計算出分子轉動慣量,從而計算出共價鍵長度,最終確定原子的共價半徑!這個方法算是測量+計算!

其他方式就不一一介紹了,除了這些外還有金屬鍵半徑、離子半徑,這些方式跟共價半徑類似,還有範德華半徑等,但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都需要X射線甚至電子顯微鏡的參與!我們來說說這個問題:

X射線比可見光波長更低,因此理論上它能看到更細的結構,但即使X射線也是有極限的,更低的就只能是電子顯微鏡了,大家都知道量子力學中互補原理的波粒二象性,電子能級越高那麼波長越短,因此波長可以通過電子的能級就能簡單搞定!因此在原子級別,基本就是電子隧道掃描顯微鏡的天下了!

  • 原子核的測量

其實原子核測量比原子測量早不知道多久完成,因為1909年盧瑟福和學生做的α散射就大概知道原子核的半徑了,可以通過α粒子的散射角度求得,也許盧瑟福用的可能就是全球第一臺粒子加速器撞擊實驗,只不過盧瑟福用的是不需要加速α粒子而已,這也預示著一個全新的未來,原子核尺度的世界,必須要用加速後的粒子能量去撞擊才能獲取了!

但在質子以下我們就沒法知道比如夸克的尺寸了,因為夸克緊閉無法通過撞擊使得夸克從質子或者中子中解放出來,但卻可以通過撞擊質子獲得的信息發現內部的結構。

最小的極限長度是多長?

上文我們說了測量原理,下面我們將測量所得的結果羅列下,看看我們達到了什麼水準:

  • 原子大小約為:10^-10米。

  • 質子和中子大小約為:10^-15米。

  • 電子的大小約為:10^-19米

基本上就是我們測量的極限了,但普朗克長度比這個小多了,它是長度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約為:1.61624(12)×10^-35米,當然電子比它不知道大了XXXXXXX億倍,當然有熱心的朋友會友情提醒,德布羅意波波長會小於普朗克長度!

在電子的尺度下,德布羅意波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但到了宏觀尺度下,根據德布羅意的波長計算公式,波長會變得極小,物體的波動性幾乎可以忽略,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宏觀物體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因為它的波動極小,我們測量不會有偶任何問題!

相關焦點

  • 再論「為什麼不存在比普朗克長度更短的距離?」
    評論區中,看到了很多網友的留言,其中一部分表示,普朗克距離之所以被現代物理學宣稱為最短的距離,是因為我們的科學技術手段不足以去測量比它更短的距離(10^-35米以下),還有一部分網友表示,如果普朗克長度真是距離的下限,那就意味著比普朗克長度更小的實數將會失去意義。在這篇文章中,主要針對這兩個觀點進行討論。
  • 分割到普朗克長度
    在這裡,我們將伴隨大家一起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宇宙起源,黑洞,蟲洞,多維空間,相對論,量子力學,地外文明,迷失古蹟,不解之謎,科技前沿。從宏觀到微觀,從科技到科幻,我們一一為您呈現!歡迎廣大宇宙愛好者持續關注我們微信平臺 空間是量子化的,當被分割到普朗克長度後,量子化的尺度將被分割到極限,既,將不能再以量子化的尺度來衡量空間。也就是說,在宏觀的角度來看,空間只能被分割到普朗克長度。但是,可以定義新的尺度來「繼續」分割。
  • 宇宙尺度;最低與最高溫度、最短與最長時間及最小與最大長度
    二,宇宙最短與最長時間。現代宇宙物理學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前不存在時間;時間「永遠向前」;時間表達物件的生滅排列,時間就是物質的運動和能量的傳遞。a,宇宙中最短的時間:「普朗克時間」是光在真空裡走過一個普朗克長度的距離所需的時間,為10E-43秒;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光速。
  • 為什麼不存在比普朗克長度更短的距離?
    是否存在最短的空間距離?這樣的想法夠大膽了,因為空間在所有人大腦中最原始的印象,都是虛無、廣闊、平滑連續的。那這樣的想法在物理上有意義嗎?它與基本粒子的不可分割性有什麼關係?下面以電子為例進行說明。既然空間不是無限可分的,那它就必定存在一個距離的下限。接下來我們需要找到這個空間距離,它擁有現實空間中最短的長度,任何比它「更短」的距離都沒有物理意義。下面沿著物理學家的方法,可以從一些與空間性質相關的基本常數出發,去構造出最短的距離。符合條件的基本常數很顯然是光速c、牛頓引力常數G、普朗克常數h。
  • 普朗克長度是什麼?為什麼它是空間的最小單位,而不可再分?
    人們聽到這些物理術語也深感困惑,按照樸素的思想觀,任何物體都可以無限細分,沒有最小的長度,只有更短的長度。而普朗克長度規定了物質的最小尺度,如果再小就毫無意義了。而時間並不可無限細分,普朗克時間就是時間的最小單位了。人們對時空裡發生的所有事物的認知,包括直觀的物體和抽象的思想,在宏觀上體現無法就是無數個普朗克時間和長度的疊加。科學家規定普朗克時間就是: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個普朗克長度所需的時間。所以搞清普朗克長度就自然明白了普朗克時間了。
  • 普朗克長度是個什麼東西?
    長度真的可以無限被分割嗎?   在初中學習數學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樣一個概念——無限小,無限小意味著小到沒有邊界,沒有最小,只有更小,這就代表著長度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因為當時計算黑洞輻射分別需要使用到兩個公式,其中一個公式在短波輻射中適用,在長波輻射中不適用,另外一個公式在長波輻射中適用,在短波輻射中不適用,普朗克在一次很偶然的數學計算中,將兩個公式強行拼成了一個公式,普朗克得出的這個黑體輻射公式可以很好的解釋一切波長的能量輻射問題,但是必須在這個公式中加入一個前提:能量的輻射不是連續不斷的,而是一段、一段的,由能量的最小單位(量子)傳遞的,後來普朗克根據能量輻射公式推導出了一個物理常數
  • 量子力學能解答很多問題,但在普朗克長度的世界,卻產生了漏洞
    夸克能影響的距離約為10﹣17米,現在的基本粒子物理學只能解釋在這一空間範圍內的物體。在指責量子力學的不完善之前,應當先讚美它偉大的微觀世界。如今,巨大的粒子加速器實驗已經不會發現違反標準基本粒子物理學的現象了。因為配合實驗,按照標準理論創造「標準模式」,會有這種結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普朗克長度的世界是什麼概念?
  • 量子力學真的能詮釋一切嗎?在普朗克長度的世界,它產生了漏洞
    概念電腦繪圖的隧道代表一個蟲洞10-35米的規模被稱作「普朗克尺度」。它究竟有多小呢?這裡給大家一個基本概念。現在的基本粒子物理學能涉及的尺寸是10-17米,如果我們以超出科學的技術將其擴大至1米的話,擴大率為10-17倍。
  • 根據普朗克長度,周長能無限分割嗎?
    這就是我們將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涉及的問題。二,關於第二個問題和數學上的一些特徵因為圓周率是通過不斷割圓的周長來取得精確值的,但普朗克長度是最小的長度,不能再對它進行分割,那割圓術把圓周長如割到小於普朗克長度時是否也不能再割?
  • 不可超越的自然極限:宇宙時空、光速、絕對零度、普朗克長度
    因此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宇宙大小,受限於光自宇宙誕生至今所能走的最遠距離,由此距離為半徑所畫出的球體,便是我們現今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範圍。也就是說距今10億年後,我們所能見到的宇宙範圍將會更大,因為來自宇宙誕生、更遠處的光將會陸續抵達我們。那麼「光」走140億年的距離不就是140億「光年」嗎?
  • 人類探測到最遠宇宙有多遠?哈勃能告訴我們?也許「天琴」可以
    關於這個問題後來有解釋了:宇宙中的天體不是無限的宇宙不是穩態合適加速膨脹中恆星距離地球遠近不一,光子到達有時間差這三條讓我們得以了解到,奧伯斯提出的問題中為什麼有白天黑夜之分了。我們能最遠能看到那裡?可見光波段我們看到的極限距離是多少?GN-Z11位於134億光年以外(當時),那麼我們能看得更遠一點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宇宙誕生到恆星誕生有一個時間差,GN-Z11可能是最早的星系了,再往前可能就是宇宙的黑暗時代,那我們啥都看不見了?
  • 從普朗克到普朗克
    從玻爾的原子模型,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從架起波粒二象性的橋梁,到精準定量「千克」單位,現在,普朗克常量已經成為量子力學,甚至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數值之一。由普朗克常量進一步發展出的一系列物理量,也成了指引科學家探索極限的路標。
  • 從普朗克到普朗克
    從玻爾的原子模型,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從架起波粒二象性的橋梁,到精準定量「千克」單位,現在,普朗克常量已經成為量子力學,甚至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數值之一。由普朗克常量進一步發展出的一系列物理量,也成了指引科學家探索極限的路標。
  • 人類觀測到最遠宇宙極限多遠?光只能461億光年,引力波一眼看穿
    它大約形成於宇宙誕生後4億年的134億年前,這也許有些不好理解,但只要各位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光是它在134億年前發出的,而現在它已經跑到了320億光年以外即可。可見光波段我們看到的極限距離是多少?GN-Z11位於134億光年以外(當時),那麼我們能看得更遠一點嗎?
  • 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月球到地球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導語:雖然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球,但畢竟是在太空中,其距離還是非常遠的。那麼,具體月球離地球有多遠呢?首先,如果是按照光年單位來算的話,就是千萬分之四光年。這個概念可能有些人很難理解,那麼,我們來換算成千米,看看月球到地球的距離是多少千米吧。
  • 追龜問題的量子解釋:普朗克長度解決一切類似的悖論
    題幹是如果讓烏龜在阿基裡斯前面1000米處開始,和阿基裡斯賽跑,阿基裡斯是神話中跑的非常快的神,此時我們假設阿基裡斯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這個悖論捨棄了把時間作為作為參考的標準,此時我們可以引入一個觀察者來看待這個問題,比賽的輸贏取決於觀察者(裁判)的角度。在正常的比賽中,觀察者會將終點作為評判勝負的標準,但是在追龜問題中,觀察者選擇了阿基裡斯還沒有追上烏龜的點進行觀察(如果現實世界存在這種裁判,一定會挨打)。
  • 普朗克長度:多維捲縮空間的弦論如何在自然中找到現象對應
    目前認為可觀測最極微細空間尺度普朗克長度在10^(-35)米量級,這是目前理論計算的人類可觀測微觀量子世界的最微小尺度極限按照現代科學文明認知,我們的生命誕生於「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的四維時空」中,空間流變必然緣起時間流變,同樣時間流變也必然緣起空間流變。這點不管在宏觀世界還是微觀量子世界都遵循的時間與空間緣起關係,如同質量與能量的緣起關係。這種緣起關係我們稱為「關於宇宙世界的自然法則」,即「緣起法」,緣起法的內在本質是萬物本身的「空性」存在。
  • 宇宙中最小的可能距離是多少?空間本身是否連續?
    空間和時間是離散的還是連續的,是否存在最小的長度尺度,這些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然而,我們知道,在小於普朗克距離尺度下,我們根本無法準確預測任何東西。想像一下,量子物理學的一個經典問題:盒子裡的粒子。想像任何你喜歡的粒子,想像它被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小空間裡。現在,在這個躲貓貓的量子遊戲中,我們要問一個你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問題:「這個粒子在哪裡?」
  • 普朗克常數與一系列普朗克常量分別是什麼?它們支配著這個世界!
    那普朗克常數究竟是什麼呢?普朗克常數是一個物理常數,用h表示,被用來描述量子的大小,是量子力學領域最重要的常數,其大小為6.62607015×10^(-34) J·s。人類七大基本單位之一的「千克」就是基於普朗克常數,利用質能公式轉換而制定的。除了這個普朗克常數外,還有一系列的普朗克常量,如普朗克溫度,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
  • 模擬顯示,即使普朗克長度也能造成極度偏差
    或者在現代,只要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我們就能基本上確定它何時會靠近地球、以多遠的距離和我們擦肩而過而不會威脅到我們、甚至可以推算出10000年後我們將會看到怎樣的星空。難道對於黑洞,反而無法計算了嗎?他們的想法是:如果三黑洞系統的運動對於位置等因素的變化沒有那麼敏感,那麼只要讓模擬中的三黑洞系統延時間流動方向運行到一定時間,然後讓時間逆轉、倒退回去,看看和最初的位置是否靠近即可。如果能回到原位,說明它們沒有那麼敏感;如果變化很大,那就證明我們將很難預言一個三黑洞系統會如何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