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探測到最遠宇宙有多遠?哈勃能告訴我們?也許「天琴」可以

2021-01-13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其實討論這個話題會讓大家比較喪氣,我們先定個調,根據當前對宇宙的觀測表明,對於遙遠宇宙的某處以外,我們可能永遠都看不到,很多朋友可能會很好奇,我們抬頭就能看到無限遙遠的星星,還有我們看不到的星星嗎?

為什麼我們不是瞬間就看到星星?

要解釋這個問題其實比較簡單,因為肉眼並沒有所謂的「眼光」,只是光子通過晶狀體匯聚到了視網膜,而在這之前光可能已經花了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的時間來到了地球上,只等你回眸的一瞬間,你想想是不是該淚奔?

關於這個瞬間看到星星的問題,天文學家奧伯斯在1823年提出提出過,宇宙是穩態而且是無限的話,應該沒有白天與黑夜之分,因為無限的光子到達地球,不應該是白天嗎?關於這個問題後來有解釋了:

宇宙中的天體不是無限的宇宙不是穩態合適加速膨脹中恆星距離地球遠近不一,光子到達有時間差這三條讓我們得以了解到,奧伯斯提出的問題中為什麼有白天黑夜之分了。

我們能最遠能看到那裡?

關於「看」這個定義其實是比較尷尬的,因為我們並不是看到,而是光子到達瞭望遠鏡的CCD或者肉眼,給我們的錯覺就是看到了,但在光子到達前或者還沒來得及到達時,我們就看不到!事情就簡單了,我們只要找出宇宙最早的光子是什麼時候發出的就知道了。

可見光波段我們「看」到了多遠的天體?

上圖是2016年3月在「北部星系深空巡天調查」中發現的一個高紅移星系GN-Z11,這是目前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紅移值最高的天體,它的紅移值z=11.09,大約位於320億光年以外。它大約形成於宇宙誕生後4億年的134億年前,這也許有些不好理解,但只要各位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光是它在134億年前發出的,而現在它已經跑到了320億光年以外即可。

可見光波段我們看到的極限距離是多少?GN-Z11位於134億光年以外(當時),那麼我們能看得更遠一點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宇宙誕生到恆星誕生有一個時間差,GN-Z11可能是最早的星系了,再往前可能就是宇宙的黑暗時代,那我們啥都看不見了?

其實完全不是,因為大爆炸的輝光仍然存在,從大爆炸理論來看,宇宙在誕生的37.9萬年之後光子脫耦才形成了輻射在宇宙中傳播,也就是說理論上來看,大爆炸後的餘暉我們在理論上是可以看到的,如今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是大爆炸37.9萬年時景象(可見光已經被高速膨脹的宇宙直接頻移到了微波波段)。

大爆炸37.9萬年時,這個餘暉才膨脹到了4200萬年光年,但到如今它已經在距離我們461億光年以外,在大爆炸餘暉的背後,光子是無法穿透的,簡單的說,我們的可見光(電磁波)觀測手段到此為止,無能為力了!

還有什麼技術能穿透大爆炸的餘暉?

答案是肯定的,現代天文除了電磁波這個手段以外,還有中微子,引力波這兩個手段,兩者在大爆炸時誕生的時間不一樣,所以理論上我們觀測到的距離也不一樣。

中微子脫耦發生在大爆炸發生有1秒引力在大爆炸後的第一個普朗克時間即誕生因此假如能觀測到大爆炸誕生的原初中微子,那麼它們將攜帶宇宙誕生約1S時的信息,這可以讓我們摸到了大爆炸的門口了,但要更進一步,也是不可能了,因為這將和電磁波領域碰到的問題一樣。

而引力似乎有兩種說法,前者是引力誕生於第一個普朗克時間,後則是引力子在10^-36S時脫耦,如果是引力子的說法,那麼我們大概在理論上能觀測到大爆炸發生後10^-36S時的狀況,此時距離暴脹已經開始(10^-37S起暴脹,在10^-32S時結束。

當然無論是哪種我們都將窺探到大爆炸發生時的場景,各位激動嗎?終於有一種手段可以摸到大爆炸正在發生的那一刻了。

引力波天文臺?

因此最關鍵的就是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VIRGO探測到了引力波這大家都知道,但這只是黑洞合併的引力波,距離也就1.3億光年,但距離並不是關鍵,而是波長,引力波是一種振幅小,頻率極低的信號,它的波長長度超過想像,比如:

超新星引力波波長一般為300米雙黑洞引力波波長几百千米到幾千千米大爆炸誕生時的引力波波長可能高達10光年大家都知道波長越長天線規模越大,而LIGO的天線規模只有4千米,但各位要知道雷射束在這4千米範圍內往復多次以增加距離來變相達到大規模天線,但這不可能一直以此增加距離,必須要更大規模的天線規格,比如正在建設中天琴空間引力波天文臺。

未來的引力波天文臺將以環太陽軌道的規模來探知引力波,這是未來的探測手段,在現在看來這是唯一有可能獲取到大爆炸信息的探測手段。

相關焦點

  • 宇宙有多大哈勃定律是否能告訴我們答案
    時間推進到了1920年,這年春天,全美國以及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天文學家齊聚在華盛頓,在美國科學院的大禮堂中,即將召開一次規模盛大的辯論會。辯題有兩個:1、銀河繫到底有多大?2、漩渦星雲到底是什麼?這場辯論就是著名的「沙普利-柯蒂斯之爭」。
  • 在太空中立起的「天琴」,能夠幫助我們捕捉宇宙之音?
    在引力波天文學時代到來之前,人類只能夠通過電磁波等傳統手段觀測宇宙,只有圖像,沒有聲音,像看無聲電影一樣。「天琴計劃」的開啟,不僅讓我們可以傾聽宇宙的聲音,而且幫助我們收集到更多種類豐富的引力波信號。什麼是黑洞?它是如何成長的?引力波又是什麼?是誰發出的引力波,該怎麼探測?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具體要怎麼做?「天琴」除了看到雙黑洞併合,還能發現什麼?
  • 我們能看到宇宙多遠處呢?
    當你仰望夜空時,你僅僅用裸眼就可以看到光年之外。但什麼是裸眼看的距離的極限呢?如果有雙筒望遠鏡,單筒望遠鏡,甚至哈勃望遠鏡,又能看得多遠呢?站在地平線上,這時你的頭部在海拔高度兩米左右,視野差不多在3英裡或者5千米。其實我們能看見更遙遠的物體,如果他們很高的話,比如高山或者高樓。或者當我們在空中更高處也能看得更遠。
  • 我們能看到的宇宙有多大,將來,我們可以看得更遠嗎
    是可觀測宇宙中已知最巨大的結構。到這裡,以地球為參考系,光要飛100億年。這有多遠呢?太陽壽命還是有50億年,光速出發,飛到一半太陽壽命都到了,在這之前,太陽末期的紅巨星狀態會讓地球九死一生。人類如果沒有進化到極高科技水平,只有一波被太陽全部帶走的命運了。人類最遠可以看到什麼位置呢?能看到這裡,甚至還超過了一些。
  • 哈勃深場:哈勃用了30年來告訴人類,宇宙的盡頭究竟在哪?
    宇宙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從古至今困擾人類的話題。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從一開始僅限於天地的「天圓地方論」,到後來終於接受了地球是球體的事實。可儘管如此,人類相當長時間認為地球這顆的行星是整個宇宙的中心。直到後來的哥白尼理論,威廉·赫歇爾時代才讓天文學家的視野進一步擴展,漸漸開始認識到地球僅僅是蒼茫宇宙中微不可見的一小隅。
  • 哈勃用了30年來告訴人類,宇宙的盡頭究竟在哪?
    宇宙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從古至今困擾人類的話題。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從一開始僅限於天地的「天圓地方論」,到後來終於接受了地球是球體的事實。可儘管如此,人類相當長時間認為地球這顆的行星是整個宇宙的中心。直到後來的哥白尼理論,威廉·赫歇爾時代才讓天文學家的視野進一步擴展,漸漸開始認識到地球僅僅是蒼茫宇宙中微不可見的一小隅。
  • 哈勃用了30年來告訴人類,宇宙的盡頭究竟在哪?
    宇宙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從古至今困擾人類的話題。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從一開始僅限於天地的「天圓地方論」,到後來終於接受了地球是球體的事實。可儘管如此,人類相當長時間認為地球這顆的行星是整個宇宙的中心。直到後來的哥白尼理論,威廉·赫歇爾時代才讓天文學家的視野進一步擴展,漸漸開始認識到地球僅僅是蒼茫宇宙中微不可見的一小隅。
  • 探測外星文明,人類還要走多遠?
    外星文明,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這是個有待探測技術解決的問題。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建造了大型地面觀測臺、空間望遠鏡、國際空間站,發射了太陽系探測器,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經抵達太陽系邊緣… 回顧400年前,人類還處於肉眼觀星的時代,也是佔星術盛行的時代。
  • 我們最遠能看多遠?
    人類到過的最遠的地方是哪裡?珠穆朗瑪峰?南極和北極?月球?面對這個問題,你可能已經想到了許多答案。藉助望遠鏡,人類能觀測到的地方遠到超乎你的想像。肉眼可見的最遠天體你曾在夜晚的星空下數過星星嗎?夜空中有多少顆星星呢?
  • 哈勃下一任繼承者:韋伯空間望遠鏡,開啟人類首次觀測宇宙邊界
    你是否想知道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初期時,到底是什麼模樣,宇宙的盡頭在哪裡。也許這些謎題將在2021年逐一解開,屆時人類將第一次觸達宇宙的時間起點。
  • 宇宙之外是虛無?還是另一個宇宙?距離我們這個宇宙又有多遠?
    這應該算是終極問題之一,畢竟人類所有的探測手段都只能追溯到宇宙在超光速膨脹之前,但即使此時,極度接近光速膨脹的宇宙將人類賴以探測宇宙的手段:電磁波以及引力都拉低到極低頻的手段,當然大家也都知道,越是低頻的天線規模將會越龐大,從如衛星鍋般大小的射電天線到口徑500M的超級射電望遠鏡FAST,從LIGO引力波探測器到正在建設的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無一不在朝著超級規模發展!
  • 「天琴一號」發射 到天上探測引力波長徵才邁第一步?
    「天琴一號」成功發射到天上探測引力波,萬裡長徵才邁出第一步?繼「太極一號」之後,我國又一顆用於引力波探測研究的衛星「天琴一號」迎來「首秀」。引力波就是時空彎曲中的漣漪,當引力波通過的時候,物體之間的距離就會發生有節奏的增加和減少,引力波探測對於研究宇宙的起源、發展、演變意義重大。2016年年初,美國的LIGO地面應力波探測裝置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找到了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塊拼圖」,在國際上掀起了引力波探測研究的熱潮。
  • 天琴計劃:那些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做客珠海傳媒集團電視欄目《灣區會客廳》,為我們分享宇宙探秘者的故事。「2000年之前我們就開始全面布局引力波探測技術,其中最核心的技術是引力波的探頭,我們叫作慣性傳感器。從2000年到2013年,項目從地面實驗室進展到太空試驗階段。2013年首次進行衛星搭載,2019年的『天琴一號』是第三次衛星搭載。」
  • 假如有一艘飛船,一秒能飛一億光年,有可能飛到宇宙邊緣嗎?
    迄今為止,人類並不知道宇宙的邊緣在哪裡,「宇宙」這個概念在人類的認知中還是無邊無垠的。現在所說的「宇宙邊緣」概念,要麼是猜想推測,要麼指的是「已知宇宙」。什麼是已知宇宙呢?即我們人類所能探尋到的最遠最遠的地方,目前人類最可靠的遠距離探測工具只有望遠鏡,也就是說,人類用望遠鏡看多遠,就代表已知宇宙有多大。
  • 人類觀測到最遠宇宙極限多遠?光只能461億光年,引力波一眼看穿
    我們能最遠能看到那裡?關於「看」這個定義其實是比較尷尬的,因為我們並不是看到,而是光子到達瞭望遠鏡的CCD或者肉眼,給我們的錯覺就是看到了,但在光子到達前或者還沒來得及到達時,我們就看不到!事情就簡單了,我們只要找出宇宙最早的光子是什麼時候發出的就知道了。可見光波段我們「看」到了多遠的天體?
  • 「天琴」測出最精準地月距離,精確到釐米,但這只是捎帶的小成果
    月亮距離我們有多遠?很多朋友都知道是38萬公裡左右,其實這個數字是地月距離的大概平均值,遠的時候月亮會距離我們在40.5萬公裡以上,近的時候則只有36萬公裡多,遠近的差別在4萬公裡以上,而且由於月球一直圍繞地球運行,所以距離也在一直的變化中,很難測量出地月之間的精確距離。
  • 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 中大"天琴計劃"將尋找宇宙弦音
    他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引力波被直接探測到具有雙重意義:從物理學的角度,是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預言;從天文學的角度,是開啟了一扇前所未有的探索宇宙的新窗口,開創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時代。  探測機構LIGO負責人之一加布裡埃拉·岡薩雷斯(Gabriela González)說道:「我們現在不僅知道我們設備能夠檢測到引力波,還知道是一個雙黑洞系統產生了引力波。
  • 人類通過肉眼能看到的最遠天體有多遠?
    引言:宇宙存在著無數的天體,人類在地球上觀察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發明天文望遠鏡之後,人類逐漸看清一些星球的面貌,並且為它們確定身份。那麼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通過肉眼能夠看到最遠的行星是哪顆呢?最遙遠的恆星又是哪顆呢?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因此,必須循序漸進、分步實施,通過技術試驗衛星驗證相關技術,待關鍵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後,再去研製能夠在空間探測到引力波的衛星系統。」張立華說。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  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引力波是時空波動的具體表現。
  • 人類離太空到底有多遠?
    生命有多長,未來有多遠?今天,2020年7月23日,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嘗試探測宇宙深空,這是一場漫長而艱巨的時代使命。從脫離地球,到造訪月球,再到探測火星,人類的腳步從未停止。我是誰?我在哪?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這些想法一直困擾著我們。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個人類不得不面對也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我想時間終究會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