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最小的可能距離是多少?空間本身是否連續?

2020-12-04 老胡說科學

黑洞可能是我們探索量子引力效應的最佳選擇,因為離中心奇點非常近的空間是預計那些效應最重要的地方。然而,在一定的距離尺度下,我們無法準確地描述宇宙,即使在理論上也是如此。物理學定律在最小距離尺度下是否有意義,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如果你想了解我們的宇宙是如何運作的,你必須從一個基本的層面來研究它。宏觀物體是由粒子構成的,粒子只有在亞原子尺度下才能被探測到。要研究宇宙的性質,你必須在儘可能小的尺度上觀察最小的成分。只有理解它們在這個基本層面上的行為,我們才有希望理解它們如何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我們所熟悉的人類尺度的宇宙。

但是你不能把我們所知道的關於小尺度宇宙的知識推斷成任意小的距離尺度。在小於10^(-35)米尺度下,我們傳統物理定律只給胡說八道的答案。這就是為什麼,在一定長度範圍內,我們不能說任何有物理意義的話。

我們經常把空間想像成一個三維網格,即使當我們考慮時空的概念時,這是一個依賴於框架的過度簡化。空間和時間是離散的還是連續的,是否存在最小的長度尺度,這些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然而,我們知道,在小於普朗克距離尺度下,我們根本無法準確預測任何東西。想像一下,量子物理學的一個經典問題:盒子裡的粒子。想像任何你喜歡的粒子,想像它被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小空間裡。現在,在這個躲貓貓的量子遊戲中,我們要問一個你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問題:「這個粒子在哪裡?」你可以做一個測量來確定粒子的位置,這個測量會給你一個答案。但是在測量中會有一個固有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由自然的量子效應引起的。

這個圖表說明了位置和動量之間固有的不確定性關係。當一個人被更準確地了解時,另一個人天生就不太可能被準確地了解。對於大多數的實驗我們執行,普朗克常數與我們能夠探測的任何實際距離尺度相比都要小,所以當我們檢查不確定性相關和L時,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小固有的不確定性。但是如果L很小呢?如果L是非常小呢,相對於,同等規模的或者更小的嗎?這就是問題所在。有一個特定的長度尺度,稱為普朗克長度,在普朗克尺度下,高階項(我們通常忽略它)變得和我們通常應用的量子修正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對應氫原子內部不同狀態的能級和電子波函數,儘管所有原子的構型都非常相似。能級以普朗克常數的倍數量化,但軌道和原子的大小由基態能量和電子質量決定。額外的影響可能是微妙的,但以可測量的、可量化的方式改變能量水平。請注意,原子核產生的電勢就像一個「盒子」,限制了電子的物理範圍,類似於盒子裡的粒子思維實驗。那麼臨界長度是多少呢?普朗克尺度是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在100多年前首次提出的。普朗克採用了自然的三個常數:

G,牛頓和愛因斯坦引力理論中的引力常數,,普朗克常數,或自然的基本量子常數,c,真空中的光速,意識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把它們組合起來得到一個質量的值,一個時間的值,和一個距離的值。這三個量被稱為普朗克質量(約22微克)、普朗克時間(約10^-43秒)和普朗克長度(約10^-35米)。如果你把一個粒子放在一個普朗克長度或更小的盒子裡,它的位置的不確定性就會大於盒子的大小。

如果你把一個粒子限制在一個空間裡,並試圖測量它的性質,就會產生與普朗克常數和盒子大小成正比的量子效應。如果盒子很小,在一定的長度範圍內,這些屬性就無法計算。但遠不止於此。假設有一個質量一定的粒子。如果你把質量壓縮到足夠小的體積,就會得到一個黑洞,就像對任何質量一樣。如果你考慮普朗克質量並問這個問題,你會得到什麼樣的答案?」

你會發現你需要的空間的體積,質量佔據的空間將是一個球體,史瓦西半徑是普朗克長度的兩倍。如果你問從黑洞的一端到另一端需要多長時間,時間長度是普朗克時間的四倍。這些量是相關的,這不是巧合,這也不足為奇。但可能令人驚訝的是,當你開始在這些微小的距離和時間尺度上詢問宇宙時,它意味著什麼。

光子的能量取決於它的波長;波長越長,能量越低,波長越短,能量越高。原則上,波長可以有多短沒有限制,但還有其他一些物理問題不能忽視。為了在普朗克尺度上測量任何東西,你需要一個能量足夠高的粒子來探測它。一個粒子的能量對應於一個波長(光的光子波長或物質的德布羅意波長),要達到普朗克長度,你需要一個普朗克能量為:~1019 GeV的粒子,或者大約是LHC最大能量的1萬億倍。

如果你有一個粒子確實達到了那個能量,它的動量會非常大以至於能量動量的不確定性會使這個粒子和黑洞難以區分。這確實是我們物理定律失效的尺度。

模擬黑洞的衰變不僅導致輻射的發射,而且使大多數物體保持穩定的中心軌道質量的衰變。黑洞不是靜止的物體,而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對於質量最低的黑洞,蒸發速度最快。當你更詳細地審視情況時,情況只會變得更糟。如果你開始思考空間(或時空)本身固有的量子漲落,你就會想起能量-時間的不確定性關係。距離尺度越小,對應的時間尺度越小,意味著能量不確定性越大。在普朗克距離尺度上,這意味著黑洞和量子尺度蟲洞的出現,而我們無法對此進行研究。如果你進行高能量的碰撞,你只會創造更大的質量(和更大的尺寸)黑洞,然後通過霍金輻射蒸發掉。

量子泡沫的概念說明,其中量子漲落是變化的,在最小的尺度上是重要的。在這些尺度上,空間固有的能量波動很大。如果你觀察足夠小的尺度,比如接近普朗克尺度,波動會變得足夠大,從而自發地產生黑洞。也許你會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量子引力。當你把我們知道的量子定律應用到我們知道的萬有引力定律中,這只是強調了量子物理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根本不相容。但事情沒那麼簡單。

能量就是能量,我們知道它使空間彎曲。如果你開始嘗試在普朗克尺度或接近普朗克尺度下進行量子場論計算,你就不再知道應該在哪種時空中進行計算。即使在量子電動力學或量子色動力學中,我們也可以把這些粒子存在的背景時空看成是平的。即使是在黑洞周圍,我們也可以使用已知的空間幾何。但在這些超高能量下,空間的曲率是未知的。我們無法計算任何有意義的東西。

量子引力試圖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經典引力的量子修正被可視化為迴路圖,如圖所示。空間(或時間)本身是離散的還是連續的還沒有決定,就像重力是否被量化的問題一樣,正如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是否是基本的。但是如果我們希望有一個關於萬物的基本理論,它必須包括量子化場。當能量足夠高,或者(等價地)在足夠小的距離或短的時間內,我們當前的物理定律就失效了。我們用來進行量子計算的空間背景曲率是不可靠的,而不確定性關係確保我們的不確定性比我們能做出的任何預測都要大。我們所知道的物理不再適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物理定律失效」

但或許有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有一個想法已經流傳了很長一段時間——實際上,從海森堡開始,它可以提供一個解決方案:也許空間本身有一個基本的最小長度尺度。

一種平面的、空的空間,沒有任何物質、能量或任何類型的曲率。如果這個空間本質上是離散的,這意味著宇宙有一個最小的長度尺度,我們應該能夠設計一個實驗,至少在理論上,展示出這種行為。當然,一個有限的、最小的長度尺度會產生它自己的一系列問題。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你可以把假想的尺子放在任何地方,它會根據你相對於尺子移動的速度而縮短。如果空間具有最小長度尺度,則不同的觀察者,即以不同速度移動的人 ,現在將測量彼此不同的基本長度尺度!

這有力地表明,將會有一個「特權」參照系,其中一個特定的空間速度將具有最大可能的長度,而其他所有速度都將更短。這意味著我們目前認為是基本的東西,比如洛倫茲不變性或局域性,一定是錯的。同樣,離散化時間也給廣義相對論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這張圖顯示的是光穿過色散稜鏡,並分離成清晰的顏色,這是許多中高能光子撞擊晶體時所發生的情況。如果我們用一個光子來建立這個模型,那麼晶體的移動量可以是空間上離散的「步長」。不過,實際上可能有一種方法來測試是否存在最小的長度尺度。物理學家雅各布·貝肯斯坦在去世前三年提出了一個關於實驗的絕妙想法。如果你讓一個光子穿過晶體,你會使它移動一點點。因為光子可以在能量中(連續地)調諧,晶體與光子的動量相比可以非常大,所以我們可以檢測晶體是在離散的「步驟」中運動,還是在連續的過程中運動。對於能量足夠低的光子,如果空間被量子化,晶體要麼移動一個量子步,要麼完全不移動。

時空結構,由質量引起的波紋和變形。然而,即使在這個空間中發生了許多事情,它本身也不需要被分解成單個的量子。目前,無論是在小於10^-35米的距離尺度上,還是在小於10^-43秒的時間尺度上,都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這些值是由控制我們宇宙的基本常數決定的。在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的背景下,我們只能達到這些極限,否則我們的方程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或許量子引力理論將揭示我們宇宙超越這些極限的特性,或者一些關於空間和時間本質的基本範式轉變將為我們指明一條新的前進道路。然而,如果我們以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為基礎進行計算,就沒有辦法在距離或時間方面低於普朗克尺度。這方面可能會有一場革命,但我們不知道革命將發生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宇宙中存在一個最小的距離尺度嗎?
    當我們考慮時空的概念時,我們通常將空間想像成三維的網格,這無疑是一種過度簡化的框架。但時空到底是離散還是連續的呢?是否存在一個最小的可能長度呢? 我們通常將空間想像成三維網格,當我們考慮時空的概念時,這是一個過度簡化的基礎框架。時空是離散還是連續的,以及是否存在最小的可能長度,這些問題仍然沒有答案。我們只知道,一旦小於普朗克距離尺度,我們將無法準確預測任何事情。| 圖片來源:ReunMedia / Storyblocks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量子物理學的一個經典問題:盒子裡的粒子問題。
  • 宇宙像素化——我們的宇宙是否具有最小距離
    我們的宇宙是否有最小距離或者基本的解析度?現實世界是不是像素化的?這時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讓我們花點時間思考一下現實世界可以被像素化的想法有多奇怪。通過量子力學,我們不能精確地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那是因為,量子力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有隨機性的。
  • 宇宙中最遠的距離不是宇宙的盡頭,不同維度之間的距離才是最遠
    引言:在人類看來,宇宙是浩瀚無窮的,即使人類傾盡所有去探索宇宙的邊際,最終也可能無功而返。目前人類可測的宇宙範圍大約是930億光年,這個數字對於人類來說簡直太遙遠了。然而科學家表示,這並非宇宙最遙遠的距離,最遙遠的距離是維度之間的差距。
  • 月球與地球相距38萬公裡,那宇宙中天體之間最小安全距離是多少?
    一看到安全距離這個詞,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專業中所涉及到的安全距離,那就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中,對建設項目的布局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衛生防護距離和安全防護距離,其中衛生防護距離是指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其產生的無組織排放汙染物距離周邊居民區的最小距離;安全防護距離是指為了防範具有一定危險因素的生產裝置或者車間
  • 宇宙最小的物質是什麼?有多小?
    宇宙最小的物質是什麼?這個曠日持久的問題,其答案伴隨人類科學發展而不斷進化。人們曾一度認為我們肉眼能見到的沙粒是最小的物質。原子的發現被一度認為是不可分割的,直到它被分裂,發現原子內部分為質子,中子和電子。同樣,這三種粒子似乎也被認為是最基本的粒子。但之後科學家發現質子和中子是由三種夸克組成。
  • 我們的意識並不來自於本身?而可能是來自四維空間的宇宙意識
    或許人類的意識並非天生就有的,科學家們說,很可能是來自未來的四維空間?說到我們大腦的構造也很複雜,這些神經末梢和大腦的生理成分為科學家提供了研究的方向,他們發現,在意識和量子物理學之間,有許多關係,這讓人感到尤其難以置信!科研過程中,科學家們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力學「不能測準」原理,這說明人的意識來自於四維空間!
  • 可觀測宇宙半徑遠大於光線在宇宙中所傳播的最遠距離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管大爆炸宇宙論(現代宇宙學主流觀點,認為當今宇宙是由一個體積極小、溫度極高、密度和內部壓力極大的奇點爆炸後不斷膨脹形成的)是否正確,在我們身處的宇宙之中,任何物質都不可能憑空產生,只能是由能量生成的。
  • 可觀測宇宙半徑遠大於光線在宇宙中所傳播的最遠距離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管大爆炸宇宙論(現代宇宙學主流觀點,認為當今宇宙是由一個體積極小、溫度極高、密度和內部壓力極大的奇點爆炸後不斷膨脹形成的)是否正確,在我們身處的宇宙之中,任何物質都不可能憑空產生,只能是由能量生成的。
  • 宇宙本身是什麼形狀,是否存在邊界呢?
    千百年來,人類不斷突破自己的認知極限,百年後的今天,現代宇宙學已經能初步解釋宇宙的形成與演化,並預測宇宙未來可能存在的結局,但大部分人想知道的是宇宙的形狀以及它是否存在。主流理論認為宇宙在大尺度上呈現纖維狀結構,超星系團們成為了若干條宇宙長城的節點,暗淡的部分則是目前尚未探測到的暗物質和暗能量,那麼宇宙本身是否存在邊界呢?
  • 宇宙中有沒有不轉的天體?宇宙本身又是怎麼運動的?
    中學的科學書上就明確告訴大家,宇宙中所有天體都在不停的運動,地球在自轉的同時本身還以3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太陽公轉,太陽則帶著一幫小弟以12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銀心公轉,而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卻正朝著一個叫做巨引源的神秘區域以超過600千米/秒的速度前進!更大範圍呢是怎麼運動呢?宇宙又是咋個運動呢?
  • 《福布斯》:最小的黑洞彎曲空間最劇烈,原因是什麼?
    當在時空中離質量的位置越來越近時,空間變得更加彎曲,最終導致甚至光線無法逃離的位置:事件視界。該位置的半徑由黑洞的質量、電荷和角動量、光速以及廣義相對論定律確定。宇宙最引人入勝的概念之一,是引力不是因為某種看不見的力引起,而是由於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它們使空間結構扭曲而產生的。物質和能量告訴空間如何彎曲。彎曲的空間為物質和能量的運動鋪平了道路。
  • 空間望遠鏡:32億隻是起步 拍宇宙要多少像素
    空間探測器想要達到預定軌道可謂是困難重重但是空間探測器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那麼遠的距離我們能不能準確到位,就拿之前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來說,他需要有非常嚴格的軌道和速度控制,尤其是在宇宙中飛行,各個星球的引力對於空間探測器都是一個極大的影響,如果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比預定速度低了1m/s(也就是3.6公裡/小時),好奇號就跑到10萬公裡外的不知道哪去了。
  • 空間扭曲的幻象,大宇宙中的「小宇宙」
    ESO關於這個宇宙,有一個問題比較讓人著迷:局部空間的體積,是否可以大於它的外部表現?很多電影和小說,都表現過所謂的小宇宙。這種小宇宙存在於大宇宙中,雖然在身處大宇宙的我們眼中,它只不過是空間的一部分,但其內部卻可以非常巨大。近年有部分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可能擁有這樣的特性。而這對於解釋宇宙學中最大的一個謎團——宇宙的加速膨脹——也是有幫助的。
  • 宇宙可能存在半徑一光年的恆星嗎?聊聊宇宙中的「恆星之最」
    宇宙這麼大,是否存在半徑為一光年的恆星呢?「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那麼在比地球更大更浩瀚的宇宙中,就可能存在更多刷新我們世界觀的現象和事物出現,並且人類總會說「一山更有一山高」,在宇宙中有無數的恆星,我們的太陽在恆星中並不算特殊,甚至可以說十分的「普通」。
  • 「宇宙紅移」可能是由星系運動引起的,而不是膨脹的空間?
    透鏡星系是所有星系中距離最遠的,可以用來測試宇宙紅移的性質。在物理學中,一個問題通常有多種解決方案,它們會得出同樣的結果。然而,在宇宙中,一個問題通常只有一種解決方案。擺在科學家面前的巨大挑戰是弄清楚大自然允許的可能性中,哪一種是最真實的。膨脹的宇宙到底是怎樣的呢?當我們觀察一個遙遠的星系時,來自星系的光要麼由於空間膨脹而紅移,要麼實際上星系正在遠離我們。
  • 時間和空間是連續的麼,是可以無限分割的麼?
    時空是否連續目前還沒有定論,因為目前的探測水平還沒有達到那種精度。經常能夠看到有一些說法,說空間的最小單元是「普朗克尺度」,時間的最小間隔是「普朗克時間」。實際這種說法有一點斷章取義了。實際上,普朗克尺度、時間,是指在這個尺度下,傳統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無法正確描述物理現象。
  • 我們如何在膨脹的宇宙中定義距離
    如果這種說法有可能是真的,那麼離我們最遙遠的星系,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遠移,現在與我們的距離幾乎是他的光束開始地球之旅時的兩倍(如果宇宙是140億歲,那麼這個星系就離我們有近乎280光年遠)!首先,宇宙的膨脹並不包括星系在靜態空間的移動,而是宇宙空間自己的「拉伸」。光經過正在膨脹的空間需要穿越的距離,是初始距離加上旅行時因為宇宙膨脹而增加的距離。這就像在一個正在被拉伸的跑道上跑步——你出發的時候,跑道的長度是100米,等你跑完,這段跑道已經被拉長到了400米,那麼你跑的總距離是大於初始距離100米的。
  • 人類是否已經找到宇宙的邊界?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宇宙浩瀚廣闊,無人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也無人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少的秘密。對於宇宙的來歷,現代科學認為是來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奇點大爆炸。大爆炸之後宇宙隨之誕生,然後快速膨脹形成了現在的宇宙,裡面包含著無數的星系和天體以及其它的各類物質。對於宇宙的探索,人類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宇宙是否有邊界?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你猜多少度?
    導讀:宇宙中已知的最低溫地區,是距離我們5000光年的半人馬座旋鏢星雲(Boomerang nebula)中心附近,那裡的溫度僅為1開左右。質量最大、燃燒最快的恆星,核心溫度可達2億開以上。可與之相比的,是星系團中在各個星系之間瀰漫著的熱氣體。它們往往具有幾千萬甚至上億開的高溫,產生如此高溫的原因可能是被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噴流和星系風等加熱。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你猜多少度?
    宇宙中最重的元素,例如金、鍶、鈾等,就是在這些極高溫過程中產生的。人類創造的最高溫度,是2012年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撞出的5萬億開超高溫。雖然只有一瞬間,但已經非常驚人了。今年4月,我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