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在膨脹的宇宙中定義距離

2020-12-04 天文在線

如果我們說一束從遙遠星系來的光要花上100億年時間到達地球(距地球100億光年遠),那我們就要去猜想一下,自100億年前這束光開啟他的地球之旅的同時,這個星系也在向更遠處移動,所以當這束光抵達地球時,星系是不是已經移離地球更遠了?

如果這種說法有可能是真的,那麼離我們最遙遠的星系,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遠移,現在與我們的距離幾乎是他的光束開始地球之旅時的兩倍(如果宇宙是140億歲,那麼這個星系就離我們有近乎280光年遠)!

這個星系現在離地球的距離遠大於100億光年--如果我們是以一種特定的的含義來定義「距離」--這麼說完全合理.不過,「距離」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直觀的意思,但在我們不斷膨脹的宇宙中可沒這麼簡單!天文學家們(當然還有別人)在討論物體「距離」的時候,並不總是詳細闡述他們提到「距離」的意思,這就引起了很多關於「距離」的困惑。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解釋,接著讀下去吧!

首先,宇宙的膨脹並不包括星系在靜態空間的移動,而是宇宙空間自己的「拉伸」。光經過正在膨脹的空間需要穿越的距離,是初始距離加上旅行時因為宇宙膨脹而增加的距離。這就像在一個正在被拉伸的跑道上跑步——你出發的時候,跑道的長度是100米,等你跑完,這段跑道已經被拉長到了400米,那麼你跑的總距離是大於初始距離100米的。

事實上,當你說起這段賽道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時,你可能指的是幾種不同的意思:

(1)你或許說的是100米,因為這是你起跑時的跑道長度;這同時也是跑道標示的長度。

(2)你或許說的是400米,因為這是你到達終點時從起點到終點的長度。

(3)你或許說的是你實際跑過的距離,這段距離大於100米(因為跑道在你跑的時候拉長了),但小於400米(因為前段跑道的拉伸是在你已經跑過之後發生的)。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當天文學家們說起我們與一個遙遠星系的「距離」時,可能包含很多種不同的意思!Ned Wright的宇宙學教程裡有一個關於「天文學家使用的不同類型的距離」的全面的專業討論(如果你跳過教程前面的部分直接讀這一章節的話可能會有點難理解),這其中有一些「距離」和我們剛剛討論的跑道很相似,也有一些完全不一樣。與此同時,他也有回答一些關於類似我們的問題的。

正如你的問題所假定的那樣,假設我們以某種方式知道「來自遙遠星系的光線需要10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那麼——如果我們用第三定義,我們就是說我們與這個星系的距離是100億光年。然而如果我們用第一定義,我們就是說我們和這個星系的距離小於100億光年,即在光射出的時刻距離小於100億光年);如果我們用第二定義,我們就是說我們和這個星系的距離大於100億光年,即光被我們收到的時刻,星系與我們的距離大於100億光年)。

發現了嗎,說一個星系「離你100億光年遠」是一種模稜兩可的表述!除非你明確指出你是用的是哪一種距離定義法,不然你就不能清楚地表述你的意思。並且,儘管第二定義可能與你對「距離」的直觀感覺最為接近,但在天文學中並不總是最好的那個定義法!畢竟,這束光是我們了解這個遙遠星系的唯一信息來源,我們可能需多考慮這個光經過的物理距離,而少考慮這個星系現在離我們有多遠,因為現在距離星系有多遠與我們在觀察星系時所看到的情況無關。

不過,我們在這兒討論的所有距離定義法都存在一定的實際問題。為了使用天文測量方法去實際測算我們與一個特定星系的任何一種距離,我們需要了解一些宇宙膨脹史(相當於跑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是怎樣拉伸的)。不同的宇宙膨脹模型讓我們得到了很多到星系距離的不同結果,而且儘管最近的測算(特別是WMAP衛星的測算)讓我們了解到了更多關於宇宙膨脹的事實,但我們仍然只是管中窺豹。

天文學家們用於測量我們與遙遠星系距離的最最普遍的方法比我們討論的距離定義要簡單得多,但是測量起來更輕鬆!這種距離測算法被稱為遙遠星系的紅移。天文學家利用了一個事實:當光線穿過膨脹的宇宙時,拉伸宇宙空間的那些因素也在拉伸著光線本身,導致光的波長增加,顏色發生變化並且光的譜線更加朝紅端移動。 光的紅移指的是它被拉伸的量,它基本上是在光線從遙遠星繫到我們這兒的旅程中宇宙膨脹了多少的量度。

天文學家們可以測算我們在地球上接收到的光的波長,然後他們通常就可以基於對光的生產中涉及的化學過程的專業知識測算出這個光在出發時是怎樣的波長。這樣他們可以輕鬆地測算幾乎所有遙遠物體的紅移。

用我們剛才舉的跑道的例子來看,跑道的長度拉伸到了原來的4倍(從100米到400米),那麼天文學家們就會說這個跑道拉伸的紅移是3(這裡的紅移確定為「比宇宙膨脹的倍數減一」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膨脹發生的話紅移為零)。如果你在那跑道上跑的時候,你的身體發生了和光一樣的變化,等你到終點線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身體是你起跑時的四倍大!

在我們的習慣中,紅移並不是一個「傳統」的距離測算方法。站在終點線上說起點線處於紅移為3的狀態並不能讓我們知道這個跑道有多長,或者你剛剛跑了多遠。儘管天文學家們一直在使用紅移測算距離,但這個方法並不是讀者們可以直觀理解的。這可能也就是科學記者們幾乎不會用紅移來形容距離的原因。然而,這個概念是很有意義的——在一個膨脹的宇宙裡,有著更大紅移的物體離我們更遠。所以如果我們測量到一個星系的紅移為3,另一個星系的紅移為3.5,我們可能沒法知道坐宇宙飛船到其中一個星系要多久,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知道到哪個星系會更快呀!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如果宇宙在膨脹,我們也在膨脹嗎?
    宇宙不再局限於靜態,它可以根據其中的內容進行膨脹或收縮。物質和能量告訴時空如何彎曲,而彎曲的時空決定了物質和能量的移動方式。隨後,我們測量了到大量星系的距離,同時還獨立獲得了來自它們的光的測量結果。我們發現了以下內容。星系越遠,它的光越紅。即使距離更遙遠的星系中的恆星平均而言比我們在附近星系中看到的恆星在本質上「更藍」,這也是事實。對此的解釋與這樣的想法是一致的:宇宙膨脹後,由星系發出的頻率和波長與我們自己的銀河中所發射的光具有相同頻率和波長的光一致。
  • 宇宙中超光速的困惑:宇宙膨脹與退行速度!
    大家都知道速度等於距離除時間,要了解宇宙膨脹中的超光速,必須首先理清楚宇宙學中距離和時間的概念。「距離」這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不言自明,而在宇宙學中的距離,從測量方法到定義都和我們平時理解的距離大相庭徑。就測量而言,天體間的距離是無法直接用「標準米尺」去度量的,只能用三角視差法或尋找標準燭光等各種方法來間接測量和估算。
  • 宇宙的膨脹是如何發現的
    發現宇宙在膨脹,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智力革命之一。我們有時候會奇怪,為何在哈勃定律提出之前,人們絲毫沒有意識到宇宙在膨脹。其實,早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的時候。人們就應該意識到,在引力的作用下,一個靜態的宇宙很快就會開始收縮。
  • 宇宙膨脹速率如何測出
    宇宙膨脹速率如何測出新聞中心-中國網 news.china.com.cn   時間: 2012-10-25   發表評論>>一個是純理論,用一支筆通過廣義相對論方程就可推導出宇宙膨脹結論;另一個是高超的測量技術,通過所謂「宇宙距離階梯」測出遙遠天體相對精確的距離,發現了宇宙的膨脹。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方程,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是穩定而靜態的,因為沒有人看到過宇宙變大或者縮小。
  • 宇宙的距離階梯: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的大小
    宇宙距離階梯一:無線電反射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相當有信心地認為,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10萬光年。而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宇宙範圍當然還要遠遠超越這一尺度。根據最新的理論,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整個宇宙範圍,即所謂的「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得到這一結果的?
  • 如何理解宇宙膨脹超光速,而我們看到的卻幾乎沒變化?
    宇宙膨脹整體超光速是肯定的,小尺度很慢。這個超光速是基於宇宙很大,有465億光年可觀測半徑,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我們一定要理解光年是一個什麼概念。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走一年的路程。也就是說在距離我們326萬光年的地方,星系離開我們的速度約75.1公裡每秒。計算宇宙膨脹速度適用哈勃定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在上世紀初頁發現了宇宙膨脹,並得出了哈勃定律,其表達式為:Vf=HcxD。
  • 宇宙膨脹,到底是什麼東西在膨脹?
    一、如何研究宇宙?1、研究宇宙的基本認知宇宙是什麼?漢代《淮南子·齊俗》下了非常好的定義,「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今來謂之宙」。簡單說,「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好比我點一根蠟燭,它的絕對亮度我們是知道的。如果蠟燭在我們眼前,我們知道它的亮度是多少;然後把蠟燭放到10米以外,再去測它的亮度;通過兩個亮度對比,可以反推蠟燭的距離。這種方法可以用亮度來測定距離。超新星被稱為「宇宙標準燭光」。利用超新星,能夠把宇宙的距離測得很精確,這也意味著能夠測量宇宙的幾何性質。
  • 科學家進一步精確宇宙膨脹速度
    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副教授Ajello說,「我們的知識基於包括哈勃常數在內的許多參數,我們在儘可能地對其進行精確測量。在這篇論文中,我們的團隊分析了從軌道望遠鏡和地面望遠鏡獲得的數據,得出了迄今為止關於宇宙膨脹速度的最新測量數據。」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②宇宙膨脹時是什麼樣的?
    但是大爆炸並不是宇宙的開始。在它之前,有一個稱為「宇宙膨脹」的時期,它出現得更早,它為大爆炸的產生提供了初始條件。瘋狂的膨脹宇宙膨脹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與我們「可觀測的宇宙」完全不同的景象。想像你(是一個粒子)位於時空結構中的某個位置,你的對象(是另一個粒子)就在你身旁。現在,影響你們距離的唯一因素,是宇宙的膨脹。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②宇宙膨脹時是什麼樣的?
    在它之前,有一個稱為「宇宙膨脹」的時期,它出現得更早,它為大爆炸的產生提供了初始條件。瘋狂的膨脹宇宙膨脹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與我們「可觀測的宇宙」完全不同的景象。想像你(是一個粒子)位於時空結構中的某個位置,你的對象(是另一個粒子)就在你身旁。現在,影響你們距離的唯一因素,是宇宙的膨脹。那麼,你們之間的距離會如何變化呢?
  • 膨脹中的宇宙,天體離我們多遠?它們遠離我們的速度有多快?
    從黑暗時代開始,隨著宇宙的演化,大尺度結構不斷增長,且規模越來越大。當然是引力導致了這一切,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周圍的天文結構來獲得關於引力的信息。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人們是如何利用宇宙中的天體來研究宇宙膨脹的歷史。 哈勃於1929年發表的那篇論文使他成為這一領域的開者。
  • 科學和科幻是密不可分的——科幻小說中的宇宙膨脹和宇宙閉合
    關於我們的宇宙,不斷有新的理論湧現出來,這當然得益於觀測技術的極大進步,大量的觀測數據積累讓科學家們建立新理論的速度變得更快,也更嚴謹。但似乎每種理論都不能服眾,而這些理論又有著大量的數據作為支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在讓人撓頭。但不管如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一種終極的、無可挑剔的理論來定義我們的宇宙。人類定義自己是宇宙中的智慧文明,似乎有點自大了。
  • 宇宙中的遙遠距離是如何測算的?
    小課堂   第七十期   4   月   16   日   周   一   答:宇宙中的遙遠距離是如何測算的
  • 為什麼說光會隨著宇宙的膨脹而被拉伸?
    我們可以觀測到的宇宙始於大爆炸,這句話已經是描述宇宙最基本的設定了!而宇宙在過去就表現的更熱、更密集、更緊湊、膨脹得更快。然而今天的宇宙仍然在膨脹,沒有引力束縛的一切在未來都將無限的膨脹下去。我們可以簡單的想像一下:今天的宇宙可以當作一個有限體積的球體,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包裹在裡面。如果我們回溯到過去,同樣數量的粒子會被封閉在一個更小的球體中。
  • 宇宙會膨脹成什麼樣子?
    問:「我對科學書中關於宇宙膨脹有些不理解。我看過的每一本科學書中都把宇宙定義為「一切」,如果宇宙膨脹,那它會膨脹到什麼地步呢?它會膨脹到「更大的宇宙嗎」。我不理解的是,紅色光譜表明物體在離我們遠去,但這是移動,不是膨脹對吧?如果你能幫我理解這一點,我會非常感激你的,謝謝你的寶貴時間。」
  • 科學家通過伽馬射線研究重新計算宇宙的膨脹速度
    1929年,哈勃得出的最初的哈勃常數值500公裡公裡/(秒·百萬秒差距),百萬秒差距是度量天體距離的單位,約為326萬光年。基本上,這意味著距離較近的星系以更快的速度遠離我們。此後,哈勃常數值一直被不斷大幅下調,在過去的20多年中,許多不同的測量方法將其定為70公裡/(秒·百萬秒差距)左右。
  • 宇宙在不斷膨脹,星球與地球距離變遠,人類或永遠無法逃離宇宙
    我們知道,宇宙膨脹的出現能讓我們了解的宇宙越來越多,但是數據一直都很模糊。不過美國科學家利用兩臺天文望遠鏡去確定星系之間的距離,對宇宙膨脹速度來進行更精測的測量。最新測得的哈勃常數值為73.5公裡/(秒·百萬秒差距),即一個星系與地球的距離每增加326萬光年。
  • 從宇宙起源到宇宙膨脹,這些科學理論科學嗎?
    一直以來,宇宙本身只是一個點源於一場大爆炸,並且宇宙還在不斷的膨脹,這些理論已經對我們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這讓我們都不得不信以為真了。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膨脹只是一個理論,只是根據一些現象進行的推理,這種推理未必就是真理,很多科學家也開始推翻這種理論。
  • 天文學家懵了,宇宙膨脹速率或因地而異,我們或真生活在大黑洞中
    來自X射線的數據異常若宇宙仍像137億年前一樣保持各個方向等速膨脹,那麼相同環境、相似距離的不同星系對於我們來說應該亮度相同。發表該文章的團隊就利用這點測量並估計了宇宙目前各處的膨脹速度。同時,他們還運用了傳統方式,一種依賴宇宙膨脹速度的方式計算X射線亮度。通過把兩個結果相對比他們發現,在先後驗證的800個星系團中,並不是每個星團的兩個數據都相等。即新方法測出的數據與傳統方式的預期並不完全相符。
  • 直到20世紀,人們還認為宇宙是靜態的!哈勃卻發現宇宙在膨脹…
    宇宙遠非靜止,而是正在向外膨脹。因此,如果我們想像倒退這種膨脹,一定有一段時間宇宙中的一切都在幾乎不可能的熱在一起,最終會達到一個起點,這個點就是奇點,也是宇宙大爆炸的開始。大爆炸理論描述了宇宙從最初的超熱、超稠密狀態的膨脹和演化。科學家們推測,引力最終會減緩,甚至可能完全逆轉這種膨脹。如果宇宙中有足夠的物質,引力就會克服膨脹,宇宙就會在熾熱的「大嘎吱聲」中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