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中的宇宙,天體離我們多遠?它們遠離我們的速度有多快?

2020-12-05 無名狂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宇宙冷卻到變得透明後的一段時間,被天文學家們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黑暗時代指的是原初大火球之後,最古老的恆星和星系形成之前的一段時間。關於宇宙的這段歷史,天文學家們所知甚少,因為那時候的物質大部分都是以氣體雲的形式存在。幾億年後,初代恆星和星系才開始形成。

從黑暗時代開始,隨著宇宙的演化,大尺度結構不斷增長,且規模越來越大。當然是引力導致了這一切,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周圍的天文結構來獲得關於引力的信息。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人們是如何利用宇宙中的天體來研究宇宙膨脹的歷史。 哈勃於1929年發表的那篇論文使他成為這一領域的開者。和其他偉大的科學發現一樣,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在他工作的基礎上加以擴充。所有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兩個問題:天體離我們多遠?它們遠離我們的速度有多快?這些信息可以用來確定宇宙膨脹的速率。實際上,第二個問題更直接一些。

恆星,以及其他大多數天體只發出特定頻率的光,此頻率和它們的化學組成相關。現在,如果一個物體發生運動,就像大多數天體那樣,那麼我們接收到它們發出的光的頻率就會由於都卜勒效應發生頻移。這種現象和救護車靠近或遠離你時你聽到的警報聲變化是一樣的:當救護車朝你駛來時警報的頻率比遠離你時要高一些。在靠近或遠離這兩種情況下,頻率的變化和物體的運動速度直接相關。這意味著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天體的化學組成(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是知道的),那麼計算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就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然而,精確地測量天體的距離是更加有挑戰性的任務。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去觀測一些離我們比較近的天體。如果可以確定這些鄰近天體的距離(一般來說也比較容易),那麼我們就能利用它們去校準更遠處的同類天體。這一方法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哈勃在他的論文中使用的造父變星(Cepheids)。造父變星是一類亮度呈周期性變化的天體。人們很早就知道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和它們的光度(也就是它的實際亮度。這和視亮度不同,視亮度還取決於它到我們的距離)相關。

這個結論是基於對已知距離的鄰近恆星的研究得出的。哈勃利用這一信息去測量更遠的造父變星的距離。其中的邏輯非常直接:你可以持續觀測造父變星並測量它的周期,然後利用周期信息去計算它輻射的光度,最後把光度和你的相機膠捲上實際拍到的造父變星的亮度作對比。有一個簡單的定律告訴你一個已知光度的天體在給定距離下有多亮,你就可以利用這個定律,用測得的亮度和算出的造父變星的光度來計算它的距離。

不幸的是,這個方法裡面有很多步驟都可能出錯。用來確定天體距離的一些定律(比如造父變星光變周期和光度的關係)可能僅僅是近似正確。你還需要假設這些定律同時適用於遙遠的天體和近處的天體。這不一定總是正確,因為當一個天體很遠的時候人們很難弄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天體,另一種可能性是那些定律在隨著時間變化(注意,你看遠處時,看到的是遠處物體很久以前的樣子)。人們需要仔細考慮這些問題,因為它們有時候會導致錯誤的推斷。比如說,哈勃在1929年的論文中推測的宇宙膨脹速度是現在測量結果的10倍左右。

這一錯誤是由於哈勃利用造父變星估算出的星系距離有誤。 測量天體距離領域現在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利用超新星觀測來測距,這個方法本質上和哈勃的方法還是一致的。我們在第3章討論過,超新星是爆炸的恆星,單個超新星的亮度可以和整個星系的亮度相同。所以人們可以相對容易地看到它。現在人們知道超新星爆發有好幾種方式,天文學家們已經給它們都起好了名字。對於研究宇宙膨脹最有用的一類超新星叫做I a型(Type Ia)超新星。

這類超新星爆發的源頭是吸積伴星物質的白矮星。當白矮星上聚集了足夠的質量,它就不可能繼續抵抗自身引力的壓力,於是產生坍縮和爆炸。Ia型超新星的好處在於,無論它發生在哪裡,發生在什麼時候,其發生的方式都是非常相似的。這意味著如果人們能夠確定一個天體是Ia型超新星,就能利用它們的亮度來很好地估計其距離。 第一批利用Ia型超新星研究宇宙膨脹歷史的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出現。

超新星宇宙學項目(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和高紅移超新星搜尋小組(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兩個研究組都參與了這項工作,他們大約在同一時間發表了各自的結果。利用對超遠距離的超新星(也就是幾十億年前爆發的超新星)的觀測,他們有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發現。他們確認了宇宙膨脹的速度並沒有減慢,而是在加速。這一結果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理論上在引力作用下相互遠離的物體只會減速遠離,整個物理學界都被震驚了。當然對於理解引力來說,這其實是非常迷人的結果。

相關焦點

  • 宇宙本身膨脹的速度真的比光速還快嗎?
    我們看到的宇宙,從大爆炸開始到現在已經存在了約138億年。但是如果你要問我們能看到多遠,答案並不是138億光年;事實上比這遠得多。如果你努力思考,也許你會想像兩倍的那個距離:如果一個發光體在138億年前距離我們138億光年,也許它在加速遠離我們的過程中發光,也許甚至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如果發光體從那時起在以299,792千米/秒的速度勻速遠離我們,那麼它的光現在應該剛剛到達,而此時那個發光體本身距離我們276億光年以外。這些全都是推理,但是它有一個不太理想的假設:空間本身是靜態的。
  • 我們怎麼知道星星有多遠?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對於較近的星系,除了其中恆星顏色與亮度的關係,我們還要用到星系中的脈動變星來推測距離。遙遠的星系可以利用出現在其中的超新星為基準亮度來推測距離。極其遙遠的星系離我們的距離可以由其遠離我們的速度來推測。
  • 七八個星天外,離我們有多遠?
    我們不用飛到天體旁邊去測量,因為我們知道他們發光本領的規律)來得到其距離,這類天體就是宇宙中的「標準燭光」。常用的標準燭光有:造父變星,天琴座RR型變星,超新星,行星狀星雲,紅巨星,球狀星團,旋渦星系的塔利-費舍爾(Tully-Fisher)關係等。
  • 為啥看到星系遠離我們就可以證明宇宙在膨脹,而不是星系移動?
    星系遠離我們是宇宙現象,如果發現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星系遠離我們,或者某個方向的星系遠離我們,當然就不能認定為宇宙膨脹。但所有遠方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且各向同性,且與距離有線性關係,這樣的發現除了宇宙整體膨脹,還能用什麼原因解釋呢?何為各向同性?就是任意方向看都是一樣的。
  • 無邊無際還是遙不可及,我們的宇宙有邊界嗎?離我們多遠?
    (3.4等星)最遙遠的深空天體,離我們有驚人的250萬光年之遙。宇宙的膨脹速度正在明顯加快。這種加速的膨脹使宇宙的遙遠部分越來越快地離開我們。當這一膨脹速度超過光速的話,它們發出的光就將永遠無法到達地球。這就造成我們能夠看到的世界範圍被限制在某個點上。那麼,視界範圍之外又有什麼呢?很有可能和視界內的宇宙沒有太多區別。
  • 宇宙膨脹在150億光年處超光速,為什麼能看到930億光年的天體?
    都卜勒效應:由於聲音的傳播速度與發出聲音的物體運動速度無關,在一定條件下(氣壓、溫度)是不變的,但它的波長會受到發出聲音的物體的影響。遠離速度遠快波長就會被拉得越長;而靠近速度越快,波長就會被壓縮得越短。這裡面有確定的數學關係。火車鳴笛就是一個好例子:火車靠近觀察者時的汽笛聲尖銳(波長壓短),遠離時汽笛聲音低沉(波長拉長)。
  • 宇宙的邊界在哪裡?離我們有多遠?
    我們所能探測的宇宙取決於光速和宇宙的年齡。因為跑得最快的就是光或者說是電磁波。 宇宙誕生137億年所以現在我們能探測到的宇宙是137億光年為半徑的球這個球面上的天體在大約137億年前發出的光現在到達我們這裡。
  • 人類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距離我們有多遠?答案可能你不會想到
    隨著人類科技的興起,有了天文望遠鏡等先進的觀測設備,我們開始逐漸明白,原來天上的星星都是一個個星球,不要看它們那麼小,那是因為它們距離地球太遙遠了。那麼夜空中的這些星星距離地球有多遠?答案可能你不會想到。可能有人認為天上的星星是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如果你是這麼認為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上夜空中的星星只有極少數因為反射太陽光而被我們看到,比如月球,火星,金星等。
  • 我們所在的宇宙是否有邊緣?
    衛星、行星、恆星和星系都是質量集中的例子,因此它們確實會扭曲周圍區域的時空。然而,這些天體與宇宙的規模相比是十分小的,以至於它們引起的時空扭曲在宇宙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你為了得到宇宙質量分布的大規模表達式而把宇宙中所有的衛星、行星、恆星和星系平均起來,你會發現它是常數。
  • 宇宙中超光速的困惑:宇宙膨脹與退行速度!
    大家都知道速度等於距離除時間,要了解宇宙膨脹中的超光速,必須首先理清楚宇宙學中距離和時間的概念。「距離」這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不言自明,而在宇宙學中的距離,從測量方法到定義都和我們平時理解的距離大相庭徑。就測量而言,天體間的距離是無法直接用「標準米尺」去度量的,只能用三角視差法或尋找標準燭光等各種方法來間接測量和估算。
  • 光速並不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而這些東西都超越了光速
    在茫茫的宇宙當中存在著許多神奇的事情,星系之間相互融合,形成更大的星系團。每一顆恆星消亡的時候會產生耀眼的光芒(這裡面釋放了大量的氧、氖、鈉、鎂等多種生命元素)。宇宙中的黑洞能夠吞噬周圍的一切,包括光。我們都知道光的速度是非常快,那麼在如此浩瀚的宇宙當中有沒有一種速度可以超越光速?
  • 我們如何在膨脹的宇宙中定義距離
    如果這種說法有可能是真的,那麼離我們最遙遠的星系,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遠移,現在與我們的距離幾乎是他的光束開始地球之旅時的兩倍(如果宇宙是140億歲,那麼這個星系就離我們有近乎280光年遠)!這個星系現在離地球的距離遠大於100億光年--如果我們是以一種特定的的含義來定義「距離」--這麼說完全合理.不過,「距離」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直觀的意思,但在我們不斷膨脹的宇宙中可沒這麼簡單!天文學家們(當然還有別人)在討論物體「距離」的時候,並不總是詳細闡述他們提到「距離」的意思,這就引起了很多關於「距離」的困惑。
  • 宇宙的膨脹,告訴我們外面可能還有空間,那麼外面會是什麼?
    宇宙的溫度也在宇宙不斷膨脹的過程中慢慢冷卻下來,之後才有了恆星,行星,星系等各種天體和物質的不斷形成。宇宙的膨脹並不難觀測,通過天文望遠鏡,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觀測到宇宙深處星系在不斷遠離我們,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也越快,於是有了可觀測宇宙的設定。宇宙的不斷膨脹也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宇宙之外可能還有空間,那麼宇宙外面會是什麼?
  • 宇宙危機來臨?科學家:宇宙膨脹速度比想像中快,與暗能量有關?
    眾所周知,我們所處的宇宙一直處於膨脹狀態。不久前,研究人員用一種新的望遠鏡技術收集了相關數據,驚奇地發現宇宙的膨脹速度比科學家預測的要快得多。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研究明確指出,現階段的宇宙膨脹速度與科學家們用了數十年的標準模型並不符合。
  • 我們是怎麼知道宇宙間各個遙遠星系距離我們多遠的呢?
    距離我們較近的星系比方說仙女星系,我們可以找到仙女星系中比較有特點的恆星,說白了還是測量星球與星球間的距離。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我們擺放兩隻蠟燭,一支放得離我們遠一些,一個近一些,會發現近一些的燭光很亮,遠一些的燭光很暗,近就亮、遠就暗,這樣看似就可以知道哪顆恆星距離我們更遠了,但是,恆星種類千差萬別,比方說有的恆星質量巨大,光芒即便距離我們比較遠也顯得非常亮,而有的恆星質量小,即便距離我們很近也顯得比較暗,這樣就不知道到底距離多遠多近了。
  • 宇宙邊緣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超過了光速,什麼力量在推著它前進
    從地球向外望去,即使使用最先進的望遠鏡,我們也只能看到大約465億光年處的事物, 所以可觀測宇宙的直徑一般被認為是930億光年,就是我們可觀測距離的兩倍,而就在可觀測宇宙的邊緣處,那裡的地球相對於我們來說,正是以光速的距離遠離我們。
  • 宇宙膨脹速率如何測出
    這個數值表示宇宙空間每增加326萬光年的距離,星系遠離的速度增加每秒74.3公裡,誤差在正負2.1公裡。最新的計算結果把宇宙膨脹速率的不確定度降低到3%左右。廣義相對論原本包含宇宙膨脹結論現代宇宙論有兩大支柱,一個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另一個是哈勃定律。
  • 「暴脹理論」有那麼一段時間,宇宙膨脹的速度是比光速要快
    但是與此同時宇宙中的所有事物也在離我們而去,所以在我們的視覺邊界要和這些逃離我們視野的星系賽跑,宇宙中的所有星系無法跑得比光速,所以如果宇宙中的萬物最早是一個微小而有限的量子點,宇宙大爆炸開始之後在空間中不斷的彼此遠離,那麼視覺邊界的擴張速度會比宇宙中的星星遠離我們的速度快,看的越來越遠,視線界限很快就會超越整個宇宙,這就意味著能夠看到宇宙之外沒有恆星的地方。
  • 我們最遠能看多遠?
    肉眼可見的最遠天體你曾在夜晚的星空下數過星星嗎?夜空中有多少顆星星呢?不用望遠鏡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在地球的各個方向找到共9000多顆星星,不過,它們絕大部分就在太陽系的周圍,銀河系之內,像一圈明亮的燈泡,把地球的夜空籠罩。
  • 宇宙是如何在138億年的時間裡膨脹到460億光年的
    如果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光速確實是我們的宇宙速度極限,我們能看到多遠?答案似乎很明顯:138億光年,因為一光年是光一年能走的距離,沒有什麼能比這更快。不幸的是,就像很多顯而易見的答案一樣,當你把你的邏輯常識應用到它們上面時,事情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實際上,如果你看你能看到的最遠的東西,然後問「它有多遠」,答案要遠得多:460億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