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地球,正處於科技大爆發時代。關於我們的宇宙,不斷有新的理論湧現出來,這當然得益於觀測技術的極大進步,大量的觀測數據積累讓科學家們建立新理論的速度變得更快,也更嚴謹。但似乎每種理論都不能服眾,而這些理論又有著大量的數據作為支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在讓人撓頭。但不管如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一種終極的、無可挑剔的理論來定義我們的宇宙。
人類定義自己是宇宙中的智慧文明,似乎有點自大了。也許現階段人類的進化程度以及文明的發展程度,還不足以讓我們理解這個宇宙,是腦容積的大小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嗎?也許吧,但總有一些人,似乎腦容積特別大,他們的思維總是滿懷激情的衝在最新科技理論的前沿,既像是探路者,又像是拓荒者。比如《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比如我下面要說的這位波爾·安德森,科幻小說《T-零》的作者。

科學和科幻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科幻絕不是憑空臆想的杜撰,必須要有科學理論作為支撐。這位波爾·安德森是美國元老級別的科幻作家,它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人家學的是物理專業,能寫出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就不奇怪了。當現在的我們還在百度上形形色色的科普類文章後面爭論「宇宙膨脹」是不是真的、「平行宇宙」是不是「扯淡」的時候,波爾·安德森幾十年前就利用他的專業知識和前衛的思維,寫出了眾多的科幻小說,大賣特賣,賺得盆滿缽滿。
在《T-零》這部小說裡,描繪了一艘星際飛船搭載50名太空人,肩負使命飛往一個距離30光年的恆星系統。作者在小說裡運用了「狹義相對論」原理,當飛船飛得更快時,飛船裡面的時間變慢,從地球上看去,即使用接近於光速的速度,抵達那顆恆星也得幾十年,但是對飛船裡的太空人來說,僅僅飛行了幾年。當這艘飛船登上那個新世界時,他們發現自己僅用了幾年時間就駛過了30光年。至於飛船的動力,作者是這樣安排的:飛船使用一臺衝壓式噴氣核聚變發動機,在宇宙空間提取氫,通過燃燒產生無限的能量。飛船的速度很快,以至於太空人能看到光線的「都卜勒效應」,迎面的恆星趨近而來是藍色的,背後的恆星遠離而去是紅色的,也就是「紅移」和「藍移」。
書中描述了後來飛船的減速裝置失靈,飛船不斷加速以至於接近光速,「T-零度」顯現,他們看到了戲劇性的場面:宇宙在他們的面前變老,最後,他們看到了宇宙的膨脹在逆轉,宇宙開始收縮,星系開始融合,溫度急劇升高,飛船在劫難逃。但是奇蹟發生了,在宇宙物質坍縮到一個有限密度的有限區域時,飛船以巨大的速度迅速滑過了那片區域,飛船的屏蔽系統保護了他們,接下來他們看到了一個新宇宙正在生成,新的星系和恆星在不斷誕生,宇宙又開始重新膨脹,宏大的畫面讓太空人們無比敬畏。
小說的結尾是柳暗花明式的美滿結局,但文字敘述裡面包含了太大的信息量,比如宇宙是永遠膨脹下去還是會坍縮,也就是物理學界在討論的「我們的宇宙是開放式的宇宙還是閉合式的宇宙」,又比如飛船身處宇宙之中,卻又看到了另一個新宇宙的誕生,這裡又包含了平行宇宙的設想。有理論物理學基礎的讀者或者資深科幻迷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對於一般讀者還是極其燒腦的。
但不管怎樣,這本寫於1967年的科幻小說意義非凡,書中的觀點直到現在科學界依然在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