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3D生物器官列印中,細胞氧氣何來?

2020-09-13 陳根

文/陳根

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其中,3D列印作為再生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3D列印技術為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複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製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技術的弊端,極大地推動再生醫學的發展。同時,3D+印技術具備可重複性好和效率高等優勢,臨以用潛力強。未來 3D列印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再生醫學的難題。

儘管我們聽到越來越多關於3D生物列印技術突破的報導,但至少有一個挑戰仍然存在,那就是為列印組織中的細胞提供氧氣

現在,來自洛杉磯的Terasaki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生物墨水」,將有望突破這一局限。這種生物墨水水凝膠是一種3D生物列印介質——它結合了過氧化鈣(CPO)和一種被稱為甲基丙烯酸凝膠的物質。

事實上,過氧化鈣(CPO)是確保細胞存活的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但是,過氧化鈣也會產生氫氧化鈣,降低生物墨水的粘度,這是生物列印的一個限制因素。

而在這項研究中,一種被命名為明膠甲基丙烯醯(GelMA)生物墨水能夠優化pH和粘度,來支持CPO、允許它持續地產生氧氣並與此同時還能提供列印植入物所需的物理基質。

作為概念驗證,研究人員對成纖維細胞和心肌細胞使用含有CPO的GelMA bioink進行生物列印。在缺氧條件下培養7天後,檢測列印細胞的活性和代謝活性。結果表明,CPO的加入提高了缺氧條件下生物印刷體細胞的代謝活性和活力。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上。

相關焦點

  • 生物3D器官列印中,細胞氧氣何來?
    其能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複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製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技術的弊端,其具備可重複性好和效率高等優勢,在臨床應用上具備許多可能性。,但至少有一個挑戰仍然存在,如何為列印細胞提供氧氣?
  • 能釋放氧氣的生物墨水可以提高3D列印結構中的細胞存活率
    aau訊(編輯 盧晶)據外媒報導,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Terasaki生物醫學創新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可釋放氧氣的生物墨水,該墨水可用於3D列印生物工程細胞構建體。這可以幫助活細胞在植入後的頭幾天在有限的氧氣環境(例如3D列印設備內部存在的氧氣環境)中存活。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器官列印產品不斷問世,從地球走向太空,3D列印開啟「太空製造」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步進行著新一輪的醫療革新。事實上,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
  • 3D細胞列印,我們距離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電影《侏羅紀世界》中,成群結隊的恐龍在草地上悠閒散步的畫面,曾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影中,科學家通過分析恐龍的DNA結構,成功地使已滅絕6500萬年的恐龍復活了。雖然影片中大殺四方的暴虐霸王龍給不少觀眾留下了心理陰影,但許多人內心深處,「復活恐龍」的想法依然在蠢蠢欲動。
  • 研究人員創造出可將氧氣輸送至3D列印組織細胞的生物墨水
    中國3D列印網9月16日訊,組織工程或再生是通過結合具有最佳化學和生理條件的細胞和其他材料來改善或替換生物組織的過程,以建立可在其上形成新的活組織的支架。我們已經看到許多3D列印的示例用於完成此任務。以這種方式改造新組織的潛力為器官移植的短缺和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提供了答案。 但是,要成為有活力的組織,這些細胞需要通過血管輸送給它們的氧氣,在移植的組織中,氧氣可能需要幾天才能生長。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3D列印技術還可用於細胞列印,細胞列印屬於較為前沿的研究領域,是一種基於微滴沉積的技術——一層熱敏材料,一層細胞逐層列印,熱敏膠材料經過溫度的調控後會降解,形成含有細胞的三維結構體。3D細胞列印能夠為再生醫學、組織工程、幹細胞和癌症等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研究領域提供新的研究工具;為構建和修復組織器官提供新的臨床醫學技術;推動外科修復整形,再生醫學和移植醫學的發展;應用於藥物篩選技術和藥物控釋技術,在藥物開發領域具有廣闊前景。
  • 科學家通過3D列印給生物提供氧氣來源
    打開APP 科學家通過3D列印給生物提供氧氣來源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21 11:18:06 3D列印生物組織的挑戰之一在於,在氧氣輸送血管長入材料之前,細胞可能會死亡。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它的運作方式實際上非常簡單,類似於噴墨列印。」Poietis的CEO兼首席科學官法比安·吉列莫特(Fabien Guillemot)在公布該合作的視頻中解釋道,「通過連續不斷地在一個表面上分層堆放細胞微滴,它能夠列印出3D結構,在這一用例中是列印生物組織。」Poietis將它的創新技術稱作4D生物列印。「第四個維度是時間。」吉列莫特說道。
  • 科學家開發出用於生物列印的釋氧生物墨水
    近年來,生物列印領域經歷了多項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利用生物墨水和3D生物印表機生成生物組織結構的可能性。
  • 以細胞為原料的生物3D列印
    隨著3D列印的精度不斷提高,成品的尺寸越來越小,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給了人們新的靈感。生物3D列印技術,特別是細胞、組織以及器官等活體的列印在醫學、生物與工程各界引起廣泛關注。生物3D列印是基於「增材製造」的原理,以特製生物「印表機」為手段,以加工活性材料包括細胞、生長因子、生物材料等為主要內容,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為目標的再生醫學工程技術。它代表了目前3D列印技術的最高水平之一。
  • 生物墨水助力3D生物列印,輸送氧氣以供活
    生物墨水助力3D生物列印,輸送氧氣以供活 儘管我們聽到越來越多關於3D生物列印技術突破的報導
  • 3D列印器官,實現完全「自主存活」還要多久?
    這兩大類墨水各有其優缺點,非天然的雖性能不錯,但是其分子量大且在人體中無法完全降解,生物活性便會因此大打折扣;天然的雖好,但交聯(一種類似於「黏合」的生化過程)困難,需要的條件嚴苛,且不能保證細胞活性的同時還可進行交聯過程。論文作者預測,未來多種生物墨水組合使用或者新材料研發有望解決上述難題。
  • 新型產氧凝膠能讓細胞在生物列印組織中生長繁殖
    據外媒報導,雖然我們聽到越來越多關於3D生物列印身體部位,但至少有一個挑戰仍然存在,那就是為列印組織中的細胞提供氧氣。不過現在一種新型的「生物墨水」據稱可以做到這一點。生物列印器官等的基本理念是,在它們被植入體內幾天之後,周圍自然組織的血管將會生長到它們裡面。
  • 迷之列印:全方位解讀生物3D列印產業
    3D生物列印是一個非常交叉和融合的學科,它集合了機械、材料、細胞等多種相關領域的技術 ,是一種利用3D增材製造原理,利用生物材料、生長因子、細胞等活性材料,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為目標的跨學科、跨領域的新型再生醫學工程技術。
  • 當「細胞」遇上3D列印
    3D列印技術自誕生以來,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給人們帶來了許多驚喜。細胞3D列印,就是其中相當耀眼的部分。 為何細胞需要3D列印我們知道,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而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生物3D列印」材料,要做人造器官的小夥伴了解一下
    近期"生物3D列印"這一概念十分火熱,生物製造相關國際雜誌《Biofabrication》的影響因子不斷升高,要評職稱的教授們都樂瘋了。《Biofabrication》影響因子那麼「生物3D列印」是什麼呢?科學家模擬體內器官的結構(心臟、肝臟、腎等)用生物材料和活體細胞,通過3D列印的方式將他們列印出來,未來有望成為器官移植、個性化治療的重要手段。
  • 3D生物列印新技術向人造器官移植邁出一大步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的人造耳朵
  • 關於生物3D列印,你想了解的都在這裡
    文章介紹了將3D列印技術應用到活體細胞和蛋白質領域以列印出新的醫療用組織和器官的3D生物列印技術,並對該技術的生物製造過程、研究現狀、監管情況等進行了介紹。本報告對其主要內容進行了編譯。目前,治療器官損傷或衰竭的策略是用捐獻者的器官替換病變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