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以「科教興國」為始終戰略方針,將國防重科的研究當成重中之重,以兩彈一星和東風系列飛彈先鋒指路,相繼研發五代戰機上天和各式艦艇下水,在探月工程和載人航天技術上不斷完善突破,不僅為國家築起了一道道海陸空的嚴密防線,也讓全世界都重新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新中國,而中國科技之所以能夠迅速從一窮二白實現華麗轉身,取得這樣的輝煌成就都與每一位科學家日以繼夜的辛苦攻關分之不開,而在這些科學家中有三個人最出色,也最讓美國忌憚,分別是電磁技術之父馬偉明、五代戰機總設計師楊偉和「雷射武器」負責人侯靜。
馬偉明,祖籍江蘇鎮江,36歲獲得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後,就親自帶隊成立科研工作室,對電力、電磁兼容、艦艇綜合技術等多項技術展開艱苦攻關,率先提出中壓直流的電磁彈射技術,針對航母夾板短、助推增加艦載機起飛速度的世界難題完成突破優化,甚至比美國的電磁彈射技術更加穩定和高效,在此之前這項技術只是美國的專利,但馬偉明的中壓直流電磁彈射技術問世後,我國就成為了世界唯二掌握該技術的科技大國,而他也因此在2001年被榮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楊偉,祖籍四川,19歲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後,致力於戰鬥機的設計與研發,曾先後領先主導研發出了殲20、梟龍戰機,三四代戰機等多項戰鬥機序列工作,如今他又臨危受命,一力肩負起我國第五代全新戰機的設計研發任務,助力我國成為世界第五代戰機強國之列,並對殲-10系列戰機多次改進,均取得了突破和輝煌進展,為我國領空防禦作出重大貢獻,於201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侯靜,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自適應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的研究,並致力於尋找未來戰爭光電對抗的完美光源,還專門到英國巴斯大學深造學習,畢業後一力承擔起了兩國光譜可控的高功率超連續譜光源的研究,短短幾年時間先後突破多項核心關鍵技術瓶頸,並率先提出了2種新型金屬光子晶體光纖,不僅打破了美國在世界上維持4年的世界紀錄,也讓我國成功掌控了該項技術的自主研發權限,一路促使中美兩國的科技差異縮短將近30年,而雷射武器被稱為世界未來的關鍵武器架構,在很早的時候已經由美國提出,但侯靜博士的研究卻讓中國在該領域種逆勢崛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所以她也被國際媒體稱為「比核武器更可怕的中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