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位傑出的科學家,兩位獲授院士稱號,一位打破美國世界紀錄

2020-12-04 阿白歷史說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以「科教興國」為始終戰略方針,將國防重科的研究當成重中之重,以兩彈一星和東風系列飛彈先鋒指路,相繼研發五代戰機上天和各式艦艇下水,在探月工程和載人航天技術上不斷完善突破,不僅為國家築起了一道道海陸空的嚴密防線,也讓全世界都重新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新中國,而中國科技之所以能夠迅速從一窮二白實現華麗轉身,取得這樣的輝煌成就都與每一位科學家日以繼夜的辛苦攻關分之不開,而在這些科學家中有三個人最出色,也最讓美國忌憚,分別是電磁技術之父馬偉明、五代戰機總設計師楊偉和「雷射武器」負責人侯靜。

馬偉明,祖籍江蘇鎮江,36歲獲得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後,就親自帶隊成立科研工作室,對電力、電磁兼容、艦艇綜合技術等多項技術展開艱苦攻關,率先提出中壓直流的電磁彈射技術,針對航母夾板短、助推增加艦載機起飛速度的世界難題完成突破優化,甚至比美國的電磁彈射技術更加穩定和高效,在此之前這項技術只是美國的專利,但馬偉明的中壓直流電磁彈射技術問世後,我國就成為了世界唯二掌握該技術的科技大國,而他也因此在2001年被榮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楊偉,祖籍四川,19歲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後,致力於戰鬥機的設計與研發,曾先後領先主導研發出了殲20、梟龍戰機,三四代戰機等多項戰鬥機序列工作,如今他又臨危受命,一力肩負起我國第五代全新戰機的設計研發任務,助力我國成為世界第五代戰機強國之列,並對殲-10系列戰機多次改進,均取得了突破和輝煌進展,為我國領空防禦作出重大貢獻,於201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侯靜,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自適應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的研究,並致力於尋找未來戰爭光電對抗的完美光源,還專門到英國巴斯大學深造學習,畢業後一力承擔起了兩國光譜可控的高功率超連續譜光源的研究,短短幾年時間先後突破多項核心關鍵技術瓶頸,並率先提出了2種新型金屬光子晶體光纖,不僅打破了美國在世界上維持4年的世界紀錄,也讓我國成功掌控了該項技術的自主研發權限,一路促使中美兩國的科技差異縮短將近30年,而雷射武器被稱為世界未來的關鍵武器架構,在很早的時候已經由美國提出,但侯靜博士的研究卻讓中國在該領域種逆勢崛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所以她也被國際媒體稱為「比核武器更可怕的中國科學家」。

相關焦點

  • 我國三位傑出的科學家,兩位成功實現技術突破,一位打破美國壟斷!
    尤其是我國國防和科學技術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讓世界各國對我們都刮目相看。我國這一切的成就,就不得不提到這三位科學家,要不是他們的努力,我國科技技術不會發展的如此迅速。    首先,馬偉明院士,作為電子學領域的專家,不僅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科研團隊,還攻破了許多技術難關,最後他研製的中亞直電磁彈射技術,讓我國成為了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 中國科大謝毅院士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人民網北京3月20日電 (趙永新、曾皓)北京時間3月19日凌晨,第十七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謝毅憑藉利用納米固體化學原理尋找新型能源材料,發現二維超薄半導體在提升光電、熱電轉換效率方面的工作,榮獲本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 謝毅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本報訊(通訊員曾皓  記者王磊)近日,第十七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謝毅憑藉利用納米固體化學原理尋找新型能源材料,發現二維超薄半導體在提升光電、熱電轉換效率方面的工作,榮獲本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物理學家
    中國建國70年以來,有著許多傑出的科學家,無論是在哪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 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物理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特別是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製作了科學的解釋。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1985年獲法國總統授予的法蘭西軍官級榮譽軍團勳章。1999年被國家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
    近代歷史上,我國的許多成就在世界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無論在哪個方向,都是令世人震驚的,小編帶你認識以下,近代歷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吧~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 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宮聲凱教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蘇東林教授、無人系統研究院向錦武教授等3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航大數據科學與腦機智能高精尖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樊文飛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校校友曹建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校友楊威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19美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出爐!兩位華人學者入選
    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2019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共增選86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有兩位華人學者入選:美國西北大學機械工程系終身教授陳衛當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當選外籍院士。
  • 我國的3位年輕院士:個個天賦異稟,拒絕國外誘惑回國爭光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最年輕的三位院士,他們都有超乎常人的天賦,也都有不錯的成就。他取得無數優秀成績:2017年他獲得中國細胞生物學位傑出成就獎、傑出青年科學家獎以及生命科學獎。他更是在2015年就入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41歲的他也是那一屆最年輕的院士。
  • 中國古生物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北京時間2018年3月23日凌晨,「世界傑出女科學家」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位於巴黎的總部舉行。現年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古生物學家張彌曼與其他四位出色的女科學家共同獲此殊榮。
  • 國產女科學家10年發表60篇論文,打破國際紀錄,現又獲科技大獎
    三、從未出國留學,卻碩果纍纍不是出國留學才有前途,黃芊芊從未出國留學,卻依然碩果纍纍,29歲的她就成功擠進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她主要研究成果,是研製出的新機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國際上矽基隧穿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
  • 這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三位福建籍科學家徐集賢、史大林、陳興榜上有名!例如,實現了效率>27%的矽基-鈣鈦礦二端疊層太陽能電池,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紅外量子點太陽能光伏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通過了國際專業機構認證,並被光伏世界紀錄的權威排行表收錄;發現並闡述了富勒烯C60對鈣鈦礦的鈍化機理以及對光伏反常遲滯現象的消減作用等。
  • 10位華人科學家當選2018年美國工程院院士!
    美國工程學界的最高三大獎項(即拉斯獎,戈登獎和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均由美國國家工程院評選。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NAE增選的外籍院士中,有4位來自中國。
  • 謝毅院士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謝毅院士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2015-03-1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頒獎典禮在法國巴黎舉行,歐萊雅基金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5位傑出女科學家頒發「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謝毅名列其中。
  • 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名譽主席 薩米獲授深圳榮譽市民稱號
    原標題: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名譽主席 薩米獲授深圳榮譽市民稱號   昨天舉行的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通過相關決定,授予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名譽主席瑪吉德·薩米教授「深圳市榮譽市民」稱號。  今年74歲的薩米教授出生於伊朗德黑蘭,是世界著名神經外科專家。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目前科研領域多為男性,並稱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還比較少,可見女科學家是一個特殊而又極其罕見的存在,以至於當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點讚。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
  • 泉州市第一醫院醫生獲授「美國外科學院院士」
    ­  昨日,記者從泉州市第一醫院獲悉,該院骨科主任吳珊鵬教授被授為「美國外科學院院士」,以表彰其在骨科領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貢獻。據悉,吳珊鵬為首位獲此殊榮的福建籍醫生,將於今年10月前往美國波士頓州參加院士授予典禮。
  •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周辰 實習生 陶盛輝 2014-10-09 06:03
  • 巾幗不讓鬚眉:中科院3位美女院士,都貌美如花1位還是北鬥女神
    這第一位要說的,正是一位研究北鬥導航美女科學家,徐穎博士。 比起後面兩位歲月沉澱更多,人生閱歷更多的科學家,徐穎博士就比較年輕了,她是個妥妥的80後。 在科研上,于吉紅院士不忘初心,在分子篩多孔催化材料的研究上,做出傑出貢獻,她所研究的多種新型分子篩對國際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她還帶領團隊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布了文章,這也是吉大首次在《Science》上發布的化學領域文章。
  • 高福、顏寧、鎖志剛等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英文名:George Fu Gao,「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1983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1986 年北京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94 年英國牛津大學獲博士學位。先後在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 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 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據《中國青年報》12月9日報導,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今天對外揭曉,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在內的5位中國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該獎由全球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總編Sir Philip Campbell博士創立,為強調導師啟發學生(年輕科學家)的重要性而設,每年專注於一個特定國家或者地區自2005年以來,已表彰了28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