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19年的兩院院士評選中,60名剛剛擔任院士的同志大多數都超過了60歲。這些院士們都是在屬於自己的領域中常年來任勞任怨,默默付出,才能夠在這個年紀有了真正的收穫。這些院士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榜樣。
事實上我國也有一些年輕院士。他們的年紀更小,精力更旺盛,能夠付出的也就更多,這也意味著他們的發展還是有無限可能的。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最年輕的三位院士,他們都有超乎常人的天賦,也都有不錯的成就。
邵峰是我國生物領域的一位有重大突出貢獻的院士。在生物領域人體免疫系統與病原的戰爭中,邵峰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扛大旗者。他取得無數優秀成績:2017年他獲得中國細胞生物學位傑出成就獎、傑出青年科學家獎以及生命科學獎。他更是在2015年就入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41歲的他也是那一屆最年輕的院士。
邵峰前半生的求學道路非常順利。他16歲考入北京大學,之後獲得美國密斯根大學的博士學位,更是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的研究。他在人體免疫系統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收到了美國各大名校的邀請,但是留學12年的他選擇回國報效祖國,尤其他的成果對於剛剛經歷「非典」的中國有重要作用。最終,2005年邵峰攜妻子回到了祖國。
鄧中翰是我國的微電子學、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專家,更是被稱為我國的「晶片之父」。當時我國正與美國進行貿易戰,鄧中翰帶著自己的團隊努力研發晶片,申請了3000多個專利,充分填補了我國晶片市場的缺口。2009年鄧中翰成功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41歲的他也是我國那一屆最年輕的院士。
鄧中翰出生在我國的南京市。他的求學之路也非常暢通,在我國讀完本科後,出國留學到美國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碩士學位,更是在五年內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經濟管理學碩士學位、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可以說是一個全面的人才。畢業之後,他曾在矽谷創立公司研發平行成像技術,也為他後來研發晶片做了一些鋪墊。21世紀初,他回到中關村,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研發出了晶片。
盧柯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年輕的一位院士,而且還一舉打破了中國人在國外入選院士的年齡紀錄。盧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納米技術,他的研究結果也充分運用到了航空、航天、航海、高鐵運輸等多個領域。38歲的他由於自身的突出貢獻成功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在41歲更是成為全球聞名雜誌《科學》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以及美國工程院院士。其能力之大可見一斑。
盧柯不同於其他兩位院士,他只是一個從大山中考出來的孩子,16歲就考入大學,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在此期間他一直致力於金屬材料的科學研究,正是由於他的堅持和努力,最終發現了納米材料的獨特特性和它的本質結構,並且研究出了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的高端技術。他的研究成果促使我國的納米技術達到世界領先地位,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上面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國三位不同時期「最年輕」的院士,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都有突出貢獻,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我國的建設添磚加瓦。這樣優秀的科學家,值得我們去學習,努力幫助建設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