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女科學家10年發表60篇論文,打破國際紀錄,現又獲科技大獎

2020-12-05 米醬讀書

鄧強教授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他說:「誰說科學無國界?當它為誰服務的時候,它是有很深的民族烙印的。」看看當下不少出國留學而不歸的學子,讓人覺得鄧強教授的這句話說得很對。如果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專業上再厲害,出國留學不歸,那再好也沒有用。

雖然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出國留學有更多的發展可能,前途會更廣闊;但是並非不出國的人才就沒有施展的地方了。如今,地地道道的國產科學家,一樣可以問鼎世界。

江西省就有這樣一個女孩黃芊芊,她從未出國留學,完全是我國自主培養的科學家。她17歲考上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電子學系,在北大奮鬥了9年,獲得了北大理學博士學位。

黃芊芊雖然從未出國,如今卻碩果纍纍。10年間,她發表論文60多篇。28歲的她成為北大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她研製出的新機理超低功耗器件,更是打破了國際上矽基隧穿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

因為研究成果突出,黃芊芊這些年來獲獎無數,最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10月,年僅30歲的她因其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獲得了IEEE青年成就獎(全球僅有3人獲獎)。

89年出生的黃芊芊,現在也不過才31歲,沒有出國留學,卻如此優秀,讓人羨慕不已!

或者有人說,是因為她出自北大,本就是十分厲害的學霸,這確實不可否定,但是也是她努力的結果。

一、江西女孩9年磨一劍

1989年,黃芊芊出生於江西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從小就對她進行引導,給她買了許多兒童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等各類科普書籍。小小年紀的她被這些含有圖片的科普書籍給迷住了,放學回家,便拿起書本認真地讀起來,仿佛是遨遊在這個奇妙的科學世界。

時間一長,她竟然養成了讀書的習慣,而且還愛上了科學,立志將來長大後要做一名科學家。

由於黃芊芊喜歡閱讀科普書籍,讓她培養了很強的思維能力,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歡。

上高中後,她還喜歡上了物理這門課程,從那時起,她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把研究物理科學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2006年的高考後,黃芊芊終於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專業。這正是她喜歡的專業。

不過,她和別人不一樣,別人本科畢業之後,紛紛出國留學了,而她卻9年磨一劍,在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專業上苦熬了9年,在2015年獲得了理學博士學位。

二、28歲博士生導師

2015,博士生畢業之後的黃芊芊,依然沒有離開北大,而且繼續留在北大做研究。

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新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

苦熬兩年,因為成果突出,在2017年,黃芊芊入選了「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獎項,並在正式成為北大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這一年,她不過才28歲,年紀輕輕,卻才華橫溢。她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堅持不懈的研究微納電子器件。

三、從未出國留學,卻碩果纍纍

不是出國留學才有前途,黃芊芊從未出國留學,卻依然碩果纍纍,29歲的她就成功擠進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她主要研究成果,是研製出的新機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國際上矽基隧穿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

過去10年,黃芊芊已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EDM與VLSI上發表論文9篇;已經申請專利70餘項。2018年,她還獲得了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四、現又獲科技大獎

2019年10月,黃芊芊獲得她人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因為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30歲的她獲得了2019年年度「IEEE青年成就獎」。

此獎含金量十足,當時全球只有3名科學家獲得,黃芊芊是中國第二個獲得此獎的人。為此,她還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在今年,因為在半導體器件技術領域內工作突出,她又先後獲得了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20年度科技基金會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而且獲獎不斷,2020年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黃芊芊是5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者中的一位,並將在未來5年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科研獎金。

有人可能覺得這個獎含金量不足,而恰恰相反,因為評選中有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還有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其中還有13位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參與,陣容強大到令人震驚,世界罕見,所以這個獎項的級別是很高的,含金量很重。可見黃芊芊是有多優秀!

五、結語

出國留學,學成歸來,能夠把世界頂尖技術帶回國更好,但是不出國也可以問鼎世界。別看黃芊芊如今才30出頭,或者沒有人想到她能取得這麼多科研成就。

她成功的背後,其實離不開她不懈的堅持和努力。不過,這也只是剛剛開始,她的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她以後在科研的道路上,喜報連連。

「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男人能做的科研,女人也可以做到,黃芊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她不居才自傲,無論是在科研中,還是在教學,都能盡心盡力,相信未來有更多的女科學家出現。

都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孩子愛上科學、愛上閱讀?

家長在選擇書籍時,要選擇利於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引發孩子主動學習動力的書籍。

在這裡,米醬給有需要的家長推薦一套《中國兒童百科全書》,共10冊。

該套書內容豐富,可以拓寬孩子的知識面,涉及了天文地理、科學技術等十大主題,每個知識門類下又細分不同的知識主題。

大量「全景圖」化繁為簡,將生活場景直觀化,還展現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科技文化,讓孩子瞬間走進「科學的世界。」需要的家長可以點擊下面連結購買:

書不貴,不過幾斤水果錢,卻可以買到一本孩子喜歡的書,一本可能改變孩子未來的書,一本讓孩子愛上科學、愛上閱讀的書。

對於江西女孩黃芊芊的故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面留言!(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28歲任教授,刷新多項紀錄,如今再獲國際大獎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了 2007 年 2 月份的《自然 · 物理學》雜誌上,並且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of Modern Physics 上發表題為《多光子糾纏和幹涉度量學》的長篇綜述論文,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該期刊上以中國為第一單位發表的第一篇實驗綜述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的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Nature
  • 2019「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出爐,這十位女性真乃女中豪傑
    他們分別是:1、馬瑜婷馬瑜婷現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專注於腫瘤免疫學研究已有10年,2015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已經在國際知名雜誌上發表了37篇學術論文,他引次數超過2000次。
  • 這位學霸真牛:他發表30篇SCI論文,發明專利28項,獲國內大獎!
    這是自1996年設置該獎項以來,電子科技大學學子首次獲此殊榮,不僅填補了我校在該獎項的空白,也體現了歷經20餘年的不懈努力,我校光學工程學科在基礎前沿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與進步,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力日益提升。學霸不是說說而已羅鴻禹在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劍峰教授的悉心指導下,自2011年起一直從事「中紅外光纖雷射」方向的研究工作。
  • 國產女科學家4年發表8篇論文,破解了世界級難題,現在又有新突破
    1992年出生的內蒙古女孩白蕊,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國產科學家。2015年她畢業於武漢大學,因成績優異,被保送進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博連讀。之後,她沒有出國留學,而是於2019年進入西湖大學,開啟博士後生涯,如今碩果纍纍!她僅用4年時間,便完成了人家用5年才能完成的學業,取得了博士學位。
  • 西安科技大學畢銀麗教授榮獲第二十九屆孫越崎能源大獎
    近日,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員會公布了第二十九屆孫越崎能源大獎、青年科技獎入選人員名單。西安科技大學地質與環境學院畢銀麗教授獲孫越崎能源大獎。現就職於西安科技大學地質與環境學院,曾就職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兼任中國煤炭學會常務理事、煤炭行業生物修復工程中心主任、中國煤炭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煤炭學會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菌物學會菌根與內生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能源與環境學會副會長、北京市能源與環境學會京津冀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西部乾旱半乾旱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研究。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 據了解,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自然》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
    長江日報訊(記者胡義華 熊詩琪 蔡木子)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106篇,刷新了歷史紀錄。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的檢索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科學論文在《自然》上有13篇,2020年達106篇,10年增加了7倍多。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的檢索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科學論文在《自然》上有13篇,2020年達106篇,10年間增加了7倍多。1881年,中國近代化學啟蒙者徐壽的論文《聲學在中國》被《自然》刊載,這是中國科學家在《自然》上發表的第一篇科學論文。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羅鴻禹在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劍峰教授的悉心指導下,自2011年起一直從事「中紅外光纖雷射」方向的研究工作。該方向於2012年被光子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Photonics》進行了聚焦報導,將其與「中紅外光頻梳」和「中紅外量子級聯雷射」並列為未來中紅外光子領域的三大發展方向。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其中就有兩位是蘭大校友!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南京農業大學郭旺珍教授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12月22日,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本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共有9位獲獎者,南京農業大學郭旺珍教授獲此殊榮,是唯一憑藉農業研究突出成績獲獎的女科學家。
  • 20人擬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付巧妹在列
    現將擬獲獎名單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期為2021年1月4日至2021年1月8日。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本文圖片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白蕊:國產女科學家,保研清華,四年發表8篇論文破解世界難題
    天才無論到哪裡都是天才,這一點在白蕊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段奮戰學術的過程中,她的成績始終比別人更好,科研方面取得成績也更快,她僅用4年時間,便一氣呵成的完成了博士學業,以發表多篇論文的成績畢業,後來她就開始了自己一路開掛之路,有人統計了她四年以來的論文數據,發現她真的是巾幗不讓鬚眉,四年時間她在國際C刊上一共發表了八篇論文,按照博士畢業的門檻,本來是發表兩篇論文就能滿足畢業條件了,誰能想到她會這麼牛
  • 浙大女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獲國際大獎
    昨天,人民日報官方微信發布一條官微: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胡海嵐教授,獲得國際大獎。《人民日報》評價胡海嵐是「亞洲第一人!實力與顏值雙爆表。」胡海嵐教授獲獎,迅速成為網絡熱點,並且上了微博熱搜。這項大獎首次頒給亞洲人看到胡海嵐教授的報導,作為快報跑高校線的教育記者,我也很激動。
  • 她是湖科大化學系最美才女,榮獲多個化學大獎,發表10篇論文!
    然而,近日湖南科技大學化學系卻又出現了一名化學系女才子。她在讀本科期間,就榮獲了多個化學大獎,發表的論文都有10篇,她的成就讓許多的男生都自愧不如。她就是任德敏。任德敏,湖南科技大學2016級的學生,今年的她剛好讀大四,還未大學畢業。如今有些許的大學生在大四時還像無頭蒼蠅一樣沒有絲毫人生目標,可任德敏卻不一樣。
  • 29歲成為北大博導,近日再獲科學大獎!她給學子們寫了一封信
    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科研獎金。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 純「國產科學家」中國奇才,年輕的她剛斬獲大獎,讓全世界驚嘆
    純「國產科學家」中國奇才,如此年輕地她,剛剛斬獲大獎,讓全世界驚嘆!文章來源於:德國優才計劃,如需白名單請聯繫原作者她年紀輕輕,就足以讓國人驕傲不已!17歲上北大、28歲當博導、60篇世界頂級論文、70項專利,30歲成世界科學探索獎最年輕得主,她,被稱為中國晶片界奇才,英特爾、IBM等著名公司都要敬她幾分,年僅30歲,所帶來的「中國造」,已讓世界驚嘆!甚至在她以前,沒有人相信,這樣的「中國造」,是真實存在的。
  • 中科院院士發表SCI論文300多篇-英輯學術
    SCI.副主編;  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發表SCI檢索論文300餘篇,獲授權專利20餘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  首批「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而且是中國化學會歷史上首位女性副理事長)……  如果要把
  • 施一公團隊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
    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學術大家力挺國產學術期刊」的一片點讚中,中國學術期刊如何加速發展、邁入「世界頂級影響力俱樂部」的議題再次為學界所關注。  中國已經是個科研大國,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數據,2018年中國的科技論文數量為39.77萬篇,約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數量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