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是如何測定的?有什麼科學依據?

2021-01-18 圍星

圍星mzym64——您的學識永遠不會被偷走,他總會在不經意間給您最好的幫助。

光速是指光波或電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眾所周知在真空中光的傳播是的30萬千米/秒。那麼這麼快的速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光速的測定,經歷了多個階段,光速的測定值也越來越精確,以下做分別說明。

伽利略舉燈間隔法

伽利略舉燈間隔法

伽利略的方法是,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1.6km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一個遮蔽著的燈。第一個人先舉起燈,同時記下時間。當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也記下時間。從第一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光傳播1.6km裡的時間。為了減小誤差,伽利略反反覆覆舉燈,但當時的他不知道光的傳播速度實在是太快了,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

衛星蝕法

衛星蝕法

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通過衛星蝕法測量了光速。

由於任何周期性的變化過程都可當作時鐘,他成功地找到了離觀察者非常遙遠而相當準確的「時鐘」,羅默在觀察時所用的是木星每隔一定周期所出現的一次衛星蝕。

他在觀察時注意到:連續兩次衛星蝕相隔的時間,當地球背離木星運動時,要比地球迎向木星運動時要長一些,他用光的傳播速度是有限的來解釋這個現象,光從木星發出(實際上是木星的衛星發出),當地球離開木星運動時,光必須追上地球,因而從地面上觀察木星的兩次衛星蝕相隔的時間,要比實際相隔的時間長一些;當地球迎向木星運動時,這個時間就短一些,因為衛星繞木星的周期不大(約為1.75天),所以上述時間差數,在最合適的時間不致超過15秒(地球的公轉軌道速度約為30千米/秒)。因此,為了取得可靠的結果,當時的觀察曾在整年中連續地進行,羅默通過觀察從衛星蝕的時間變化和地球軌道直徑求出了光速,由於當時只知道地球軌道半徑的近似值,故求出的光速只有214300km/s。

這個光速值儘管離光速的準確值相差甚遠,但它卻是測定光速歷史上的第一個記錄,後來人們用照相方法測量木星衛星蝕的時間,並在地球軌道半徑測量準確度提高後,用羅默法求得的光速為299840±60km/s。

菲索旋轉齒輪法

菲索旋轉齒輪法

1849年,法國人菲索第一次在地面上設計實驗裝置來測定光速。他將一個點光源放在透鏡的焦點處,在透鏡與光源之間放一個齒輪,在透鏡的另一測較遠處依次放置另一個透鏡和一個平面鏡,平面鏡位於第二個透鏡的焦點處。點光源發出的光經過齒輪和透鏡後變成平行光,平行光經過第二個透鏡後又在平面鏡上聚於一點,在平面鏡上反射後按原路返回。由於齒輪有齒隙和齒,當光通過齒隙時觀察者就可以看到返回的光,當光恰好遇到齒時就會被遮住。從開始到返回的光第一次消失的時間就是光往返一次所用的時間,根據齒輪的轉速,這個時間不難求出。通過這種方法,菲索測得的光速是315000千米/秒。由於齒輪有一定的寬度,用這種方法很難精確的測出光速。

空腔共振法

光波是電磁波譜中的一小部分,當代人們對電磁波譜中的每一種電磁波都進行了精密的測量。1950年,艾森提出了用空腔共振法來測量光速。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微波通過空腔時當它的頻率為某一值時發生共振。根據空腔的長度可以求出共振腔的波長,在把共振腔的波長換算成光在真空中的波長,由波長和頻率可計算出光速。當代計算出的最精確的光速都是通過波長和頻率求得的。1958年,弗魯姆求出光速的精確值:299792.5±0.1千米/秒。1972年,埃文森測得了目前真空中光速的最佳數值:299792457.4±0.1米/秒。

雷射測速法

1970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和美國國立物理實驗室最先運用雷射測定光速,這個方法的原理是同時測定雷射的波長和頻率來確定光速(c=vλ),由於雷射的頻率和波長的測量精確度已大大提高,比以前已有最精密的實驗方法提高精度約100倍。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測量光速的方法外,還有許多十分精確的測定光速的方法。

根據1975年第十五屆國際計量大會的決議,現代真空中光速的準確值是:c=299792.458km/s。




看更多科普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圍星


                                                                                                         你若喜歡,為作者點個哦  


相關焦點

  • 哲學與科學的對決——破解「光速不變」
    《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主要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依據研究的對象不同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科學的支柱理論。它認為空間長度、時間間隔、物質質量等等,都會隨觀察者所選取的參考系而改變。
  • 為什麼光速是30萬千米/秒,如何定義光速?
    一般來講,光速是30萬公裡/秒,按照定義值,光速是299792458m/s,光速的計算值為(299792500±100)米/秒。30萬公裡/秒這個數值並非測量值,而是定義值。要懂得兩者的區別!自從137億年前的那一聲巨響,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爆炸而成。自宇宙形成以來,光速就在那裡,不快不慢。
  • 光速不變理論遭質疑(組圖)
    通俗地說,「標準模型」是解釋世界是由什麼物質組成,以及它們是如何凝聚在一起的。「標準模型」理論是科學界目前最完美的理論之一,實驗已經證實了它難以置信的精確:該理論預測的所有粒子都已經被發現,四種基本作用力(自然界有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強力、弱力、引力以及電磁作用力)中的強、弱、電磁三種力已經被統一到該理論下,利用「標準模型」建立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大一統理論似乎並不遙遠。
  • 時間和光速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越接近光速,時間越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表明,時間的流逝速率會隨著速度的增加而變慢。速度的極限是光速,速度越接近光速,時間越趨於靜止。那麼,時間和光速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從生活經驗來看,時間就是時間,光速就是光速,兩者壓根扯不上什麼關係。對於一艘速度為光速的宇宙飛船,飛到25光年外的織女星,所需的時間為25年。然而,這種計算方式只是對了一半。從地球上來看,宇宙飛船確實是在25年後飛抵織女星。但從宇宙飛船上來看,飛到織女星只是一瞬間,不需要時間。
  • 引力波是什麼,它的運行速度到底有多快,會超過光速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網絡上常見一些說引力波速度超過光速的說法,這不有位網友問我:引力波超過光速10000倍,你信嗎?我當然不信,但我不知道這位網友憑什麼這麼說,我只能反問:你自己信嗎?憑什麼?
  • 「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一百多年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光速。直到今天,儘管偶爾有超光速現象的存在,但是絕大部分科學家仍然把這個理論奉為圭臬,並且很多時候都找到證據解釋那些超光速現象的問題所在。因此,光速作為宇宙最快速度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那麼,如此快的光速,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 你們知道長度單位「米」是怎麼測定的?與光速有何關係?
    先說答案,現在的長度單位「米」不是測定的,而是人為定義的一個常數,它與光速有關——光在真空中傳播1/299792458秒的距離。在19世紀80年代,人們用鉑銥合金製作了定義「1米」長度的米原器。而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之後,人們才認識到了光速的特殊性質——它的大小與參照系的選擇無關。舉個例子,一輛運動的汽車發出一道光,那麼,無論是在車上的觀測者,還是在地面上相對於光做任何運動的觀察者,這道光相對於他們的速度都是相等大小的光速。隨著測量方法的不斷改進,測量光速的精度不斷提高。
  • 執著的希望之光,光速與現代科學有什麼聯繫,為什麼無法超越光速
    通過越來越精確的數據,科學家們對光的力學以及它在物理學、天文學和宇宙學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光有一個必須了解的概念就是它的速度,光速是宇宙中移動最快的東西。它的速度被認為是一個恆定且牢不可破的極限值,目前來說,沒有任何物質能以任何形式超過光速,那麼光速到底有多快呢?多年來,一部分朋友對真空光速數值有誤解,誤認為真空中的光速就是30萬千米每秒,認為宇宙處處是巧合。
  • 科學家測定黑洞自轉速率:可達光速86%
    以往科學家一般都會使用X射線法來測定一個黑洞的旋轉,但最近的一則消息表明一支由英國杜倫大學天文學家Chris Done領導的科研小組找到了一種更加直接的測量方法。科學團隊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一個質量是太陽1000萬倍的具有約1.5億秒差距的黑洞。隨後,他們利用歐洲航空局的XMM牛頓人造衛星,聚焦於更微弱的、由吸積盤直接釋放的低能X射線——而非鐵譜線。
  • 為什麼真空光速相對所有參考系速度不變?
    1676年,羅默提交了一份利用衛星食計算的光速報告,報告中依據11月娥下一次衛星食要比改革局8月份觀察進行計算得到的時間推遲了10分鐘左右,這個矛盾可以假定從光到木星到地球需要時間而得到解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測量為依據提出了光以有限速度傳播,不過我們要很坦率地說,這個觀點其實證據不足。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精確測量光速?實驗和理論的完美貼合
    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方法,從亞里斯多德不相信光速有限,到伽利略測試失敗,再到羅默的粗略估算。當時,羅默已經把光速的數量級給計算出來了,可惜很多因素導致誤差比較大,和現在的準確數字有些偏差。今天,咱們看看科學家如何進一步精確計算光速。
  • 科學是有什麼依據的呢?科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科學有什麼依據呢?科學邏輯推理與事實是一樣的,科學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己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 如果按照國內公知的觀點的話,科學而非技術是脫胎於神學的一種數理化認知方式。他量化了一些東西。但是根本上,絲毫上不涉及到世界觀。最早的」科學」而非技術就是歐洲的宮廷數學。教會數學,天文學。
  • 光速不變的本質是什麼?是光速靜止了時間還是壓縮了空間?
    關於光速是個常數的結論最早是由麥克斯韋的聯立方程組推導出來的(即C=1/ε0μ0,ε0和μ0分別是真空介電常數和真空磁導率,它們都是常數),不過那時不叫光速,而是麥克斯韋預言存在的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由於這個數值大小與當時測定的光速大小相似,所以麥克斯韋認為光就是一種電磁波,即光速是個常數
  • 這些又是如何測定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科學家們說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而宇宙有100億到200億年的歷史。在6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他們認為是大爆炸殘留物的背景輻射,而這是真的嗎?如果這是我們建立大爆炸理論基礎的證據,那麼,宇宙的歷史是否可能比100億年到200億年還要長,即使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依據?另外,為什麼我們如此確定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
  • 光速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以至於光在兩英裡內傳播所需要的時間遠遠小於人的反應時間,所以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最初在科學界,各個物理學泰鬥們對於光到底有沒有速度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
  • 光速這麼快,它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
    光速這麼快,它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眾所周知,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299,792,458米/秒(約等於3×10^8m/s),但你知道這個速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嗎?最開始,包括亞里斯多德在內的科學家們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直到丹麥的天文學家羅默發現了光是以有限的速度傳播,光速的測量才有了真正意義的開始。在太陽系中,行星都是圍繞太陽運動的,木星有一些衛星,例如木衛一,它就是環繞木星運動的。
  • 有什麼科學依據?
    大家學過地理都知道,世界上有最著名的板塊漂移學說,是科學界都比較公認的學說,但該學說當時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後來慢慢找到了一些地質上的理論依據,才得以讓人信服,我們今天就來解密這些依據。曾經世界上有一艘「格羅麥挑戰」號船曾在公海上遊弋,當然這都是近代的事,它記錄了很多航海勘測以及航程,船上的科學工作者常年鑽探海床,研究有億萬年歷史的沉積泥和沉積巖。
  • 反物質有黏性嗎?科學依據是什麼?
    在科學中,我們稱之為這些物理特性:可以在不改變物質性質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測量。當我們觸摸黏性麵包麵團、彈性橡皮筋或彎曲的樹枝時,我們能發現它們保持黏性、彈性或彎曲性。但是,如果我們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物理特性」,那麼我們必須一直深入到微觀世界,以了解真正發生的事情。在微觀尺度上,遠低於人眼所能看到的極限,一切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 光速如此之快是如何測量的?追溯幾百年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艱辛歷程!
    首先給這位爸爸和女兒都點個讚,他們父女都是具有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的人。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說明這個小女孩很有思想,勤於思考,提出的這個問題是現代物理學大廈的最重要支柱,高端問題哈;其次說明這位爸爸很有責任感,也非常謙虛,不懂就問,一定要給女兒一個交代,這是女兒成長過程中一件很值得記憶的事情。
  • 不可逾越光速極限是什麼?
    這三個結果都是不可想像的,如果物體運動進一步超過光速,那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僅就運動物體質量達到無窮大而言,又有多少如此大的能量能推動這一物體運動呢?這與「真空中光速是全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的理論相矛盾。後來,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把萬有引力解釋為時空彎曲的幾何性質,這才消除了這一矛盾。 愛因斯坦的「光速上限」,大多數人深信不疑,也有人幻想能打破這一極限。有人提出,當物體靜止質量為負時,將出現超光速,甚至百倍、千倍、萬倍於光速。